方法的引领是历史教学的方向——兼评2014年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省论文,历史教学论文,方向论文,方法论文,历史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与交流”。①应该说,课程标准的这段表述言简意赅地呈现了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与原则。但对于广大的中学师生来说,又存在许多实际问题:怎样才能叫感知历史?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应该怎么把握?发现历史问题有哪些不同的角度?怎样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才是全面的?什么样的知识可以独立完成、哪些内容应该合作学习?不解决这些问题,明显会影响历史学习的效率。2014年浙江历史试题较好地体现了对学习方法的引领,本文试以该卷为例,剖析历史教学中如何实现学习方法的提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合理的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就能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教学过程就是促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生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历史学科知识众多繁杂、学科思维科学严谨、学科规律影响深远,如果不能让学生养成自主建构的习惯与能力,历史学习就会成为知识碎片的积累,这与历史教学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合理的知识建构应该抓住三个环节。 1.搭建科学的框架 历史是按照自身的活动规律不断发展的,本身不可能有固定的框架。但历史事件的发生有许多相似之处,总是能让人从中得到许多感悟,这也是历史的趣味性之所在。现今高中历史教材专题式的编排思路,打乱了历史的时序性,不利于学习框架的搭建,这就给学生设置了一些不大不小的障碍。2014年浙江卷第38题,就有很好的框架意识,能帮助学生建构历史知识,形成历史学习的基本思路: 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1: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朝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主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5年的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在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2: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据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8分) (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9分)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9分) 黄仁宇先生以其精准的时间节点把握、独特的历史视角观察和精到的历史逻辑推论,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精美的历史画卷,也给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命题者以1587年这一时间节点入手,首先要求考生了解明朝中后期君主专制加强的历史事实,得出内阁虽然没有突破底线,但入阁官员权势和地位的提高使皇帝无法忽视,皇帝又怕专制皇权受到冲击,所以借助司礼监牵制内阁,造成宦官参政,政治日益黑暗的结论。接着通过提供材料2,让学生分析经济领域中虽然出现了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频现以及商帮势力强大等新气象,但统治者却仍然实行重农抑商的老政策,盛极一时的中华文明今后的走向已经可以预判。接着,命题者围绕对外关系作了进一步的拓展,明朝中后期,中国已经不是游离于世界的“桃花源”:倭寇骚扰,葡萄牙占领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而明朝政府却仍然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命题者的意图清晰可见。 该题构建了一个很好的历史知识框架:明朝中后期,中央集权政治产生问题,出现了许多新的经济因素,对外关系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但统治者却仍然固守“重农抑商”与“海禁”政策,这必然与世界的潮流背道而驰。这样的框架搭建,能够帮助学生梳理这一历史节点中中外历史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诸方面的不同表现,让学生真正走入历史的深处,分析历史现象、挖掘历史内涵、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当然,该题主要涉及明朝中后期的历史,虽然提及倭寇与葡萄牙,似乎有敷衍之嫌,不够典型。实际上16世纪晚期,西方国家已经发生了许多改变世界的重大活动,如果试题能够与之结合得更紧密,学生的思维会进一步打开,知识框架的构建也就更完整了。 2.梳理清晰的线索 历史非常强调时序性,时序性的外显形式之一就是清晰的线索。由于绝大多数学生缺乏通史的概念,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中,仍时常碰到史实不清、朝代错位、概念模糊等情况,如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鼎盛到底体现在哪里?造成怎样的影响?学生无法理清。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基本上以主题方式呈现:以必修为主,综合选修;以近代为主,古今中外贯通。如思想解放、工业文明、制度文明以及国际关系等主题,实际上都是建立在线索梳理的基础上。2014年浙江文综卷第39题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线索梳理思路: 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阅读材料(材料略),回答问题。(26分) 我们都知道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在这一周年热点问题上有哪些线索可以进行梳理呢?试题提供了三个视角。 首先,要求考生通过分析新中国的外交演变和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历史意义。中法建交于1964年,此时,中国仍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这个时候会有一典型的西方大国与我们建交?它有怎样的深远意义?看似一个孤立、简单的历史事件,实际上已经包容了许多的历史信息:中法建交不仅是我国上述外交原则与政策的有效实施,更是体现了我国外交的新胜利;它使两极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震撼;由于中法两国同样坚持与美苏对抗的独立自主的政策,也由于对中国核能力的迅速增长及其必然产生的中国国际地位增强趋势的认识,戴高乐是坚决主张中法建交的。该问以点带面,把生硬的教材知识转化为对历史事件的灵动认识,展现了历史学习的真实意味。当然,对大多数考生来说,由于缺乏时空概念和历史时序感,他们可能还不会把两极格局和冷战坚冰这些内容与中法建交联系在一起,这更加说明了线索梳理的重要性。 其次,试题交代了中法都是文明大国这一事实,要求考生选择中国人民熟悉的三位法国文学家并写出其代表作、归属流派和文学地位。严格意义来说,该问属于一种简单的列举和归类,识记的痕迹明显。如果试题选取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和代表作,考查考生对该代表作的解读,以及代表作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不是更能反映出考生的综合素养吗? 再次,试题选取了拿破仑这一历史人物,并通过提供拿破仑的主要事迹和史学界对拿破仑的四种不同评价,要求考生回答倾向怎样评价拿破仑。该问凸显开放性思维,较好体现了史论结合、以史带论的史学研究思路。由于对该问的评析,下文还要重点阐释,这里姑且略去。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时空,教材的表述比较抽象,如果能够把知识同现实问题、社会问题有效结合,我们的历史教学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这也是该题给我们的启示之一。 3.定位精准的史实 史家必须把求真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史实的精准定位是历史学习的源点,没有精准的史实,一切分析、推理都会成为空谈。知识建构的目的也在于牢记史实——框架、线索都在于让零散的史实有所归依,使历史学习不至于沦落为死记硬背的负担。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以采用归类、对比等方法来定位史实,如2014年浙江卷第20题: 某《英汉辞典》在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①公共汽车;②火箭的一级;③火车车厢;④公共马车。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序应该是 A.①③④② B.③②①④ C.④①③② D.④③①② 该题以一个英文单词的解释为切入口,情境选择富于生活化。学生要解答该题必须运用所学的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成果,尤其是火车和汽车的先后问题,学生很容易答错。当然,这样的试题,学生的训练比较多,难度应该不大,答案为D。 二、批判的思维习惯 所有的史书都带有作者的主观意愿,体现了深刻的时代烙印,而历史教学的真谛在于去伪存真、去芜存菁,通过对史实的解读,得出历史的感悟,这就必须保持批判的思维习惯。 首先,要掌握基本的史学方法。近几年的浙江高考卷基本每年都要考查一道基本的史学方法题,如“孤证不立”史学态度等,2014年浙江卷第13题也保持了这一风格: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的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使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 这个问题是史学界存有争议的问题,且迄今未有定论。但正因如此,能锻炼学生的批判思维,使其掌握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我们知道,考古学的研究范畴不大可能涉及这一内容,要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较为困难;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进行广泛调查,明显有“水中捞月”之感。且历史事实的确定,是不可能通过广泛调查就能得出科学结论的,它需要史料的分析、科学的论证才能得出结论;同样,学术问题的争论,毕竟不同于选举、评比,可以通过民主方式进行表决。只有通过广泛查阅相关史料,了解最早使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才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对于该题来说,A、B、C三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不了解基本的史学方法与态度,比较容易出错。 其次,要学会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历史教学最大的悲剧就在于形成僵化的思维,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教材的知识不是“金科玉律”。只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严谨的结论,就是学有所得的。2014年浙江卷第39题第3问,就很好体现了这一思路: 材料3:拿破仑是政治家、军事家和法学家。他强化中央集权,编纂《拿破仑法典》,创办法兰西银行。起初,推动革命深入,捍卫革命成果占主导;后来,日益与旧制度妥协,还建立帝制。对外战争既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打击欧洲旧制度,传播革命思想;又侵略扩张,图谋称霸。前期战争的主导方面是反干涉,此后却逆转了。对拿破仑的评价,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主张: ①杰出人物是时代的产物,又反作用于他所处的时代; ②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 ③区分人生不同阶段,动态评价; ④区分不同活动区域,全方位评价。 (3)中法历史上都涌现了不少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如果请您评价拿破仑,您会更注重材料3中的哪种主张,请结合历史事实扼要展开。(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翦伯赞先生在《关于历史人物评论中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指出:“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评论一个历史人物,当然不是要求我们用今天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历史人物,而是要严格地联系到这个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和历史条件,进行具体的分析。”②这是很有见地的主张,材料中的四个观点也很好地贯彻了这一思想: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他一生经历复杂、身份多重、影响范围广泛、功过交织难断,确实很难一言概之。试题要求考生选准一种主张,提供史实依据,体现了开放的思维,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严谨的逻辑推论 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的特征,后人不可能亲身感受到已经发生的历史。人们只能通过已有的史料,通过科学严谨的推论,才能拨开历史的迷雾,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真相。 首先,推论源于细致地史料解读。史料是历史教学最重要的载体,离开史料,史学观点、史学判断都会成为无本之木。通过史料的解读,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帮助学生把握历史的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如2014年浙江卷第15题: 清末某官员在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A.“求富”“自强” 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 D.“民生主义” 该题的史料对于高三学生偏难,估计能完全读懂的学生不多。但后面的四个选项相对比较好判断:因为铁路的修建,已超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以一概念所涵盖的范围;材料中也看不出“中体西用”的意思,与“民生主义”这一概念的内容表述更是相距甚远,因此,答案只能是A。同样是史料解读,2014年浙江卷第21题的难度要求更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变成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该题的史料不难,难就难在四个选项都较有迷惑性,这更加考查学生的逻辑推论能力:材料虽然以关税保护为切入口,但A项的立论本身就不成立;C项立论虽然成立,但明显只看到了材料的表面,未能体现材料所蕴含的内涵;材料中提及“把所有资本变成工业资本”,与D项的表述也有出入。“开创世界历史”“依赖整个世界”等关键词提醒我们答案只能是B项。当然,该题的材料选取、呈现不严谨,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这样笼统的表述与史学的严谨要求也不相符合,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其次,推论基于严密的逻辑分析。历史是过去发生的,我们很难亲身去感受。因此,要了解历史的真相,在尽可能拥有多种史料的前提下,科学论证,这就需要逻辑分析;历史素材是丰富多样、良莠不齐的,要真正去伪存真,就必须严加考证,这也需要严密的逻辑分析,如2014年浙江卷第16题: 从甲图到乙图(图略,分别为清初男子剃发蓄辫和民国初年男子剪辫),表明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权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该题用蓄辫、剪辫两幅图片,引出话题。从图片本身来看,蓄辫与剪辫并不能真正体现专制王权由强大走向衰落的历史命运,也反映不出专制与民主斗争的过程。因为作为一种社会风俗,与专制、民主没有绝对的必然联系。但只要我们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深入地分析图片所处的时代背景,就会发现,两幅图片已经串接了中国从专制王朝走向民主共和的历史,尤其是后者,剪掉发辫,意味着与封建王权的决裂。可见,“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B项的选择更有说服力。 2014年浙江卷第17题,也有相似的意图: 右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图略,图上主要文字为“世界最文明求婚广告”,“钦定历代纪事年表出书启”等),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出版业的发展 B.广告业的进步 C.婚姻习俗之变迁 D.世界文明之演进 该题相对简单,题干中的“直接史料”已经提醒考生,只要从图片中找信息,不需要挖掘与拓展。能在报刊上刊登婚姻与出书的广告,不是明显出版业的发展与广告业的进步吗?不是对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恋习俗的挑战吗?而光靠这一幅广告是不能反映世界文明的演进的,答案必然是D项。 上述两道试题,反映了命题者力求培养学生通过史料的鉴别,得出合理结论的命题思路,较能考查学生的逻辑推论能力。遗憾的是类似的试题过于集中,题干的设计也过于直白,情境意味不足,影响了试题的规范与严谨。 四、正确的价值引领 葛兆光教授说过,“历史真正的普遍意义仍然在于布罗代尔所说的‘国民意识’的建构,用一个比喻说吧,历史仿佛给人们提供着关于‘故乡’的回忆……使人们一想起故乡就觉得亲切,使互不相识的人一提到共同的故乡就有‘同乡’甚至‘同根’的感觉,‘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即使是在很远的地方,也始终存在着眷念,这就是历史的价值”。③以此推之,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中学历史教学的终极目的也应该在于培养学生的“国民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因此,一份好的历史试题,应该注重人文素养的熏陶,对考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2014年浙江卷第14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方法指导是历史教学的方向--兼论2014年浙江高考历史试题_科学思维论文
方法指导是历史教学的方向--兼论2014年浙江高考历史试题_科学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