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对失败后抑郁和焦虑的缓冲作用_抑郁情绪论文

自尊对失败后抑郁和焦虑的缓冲作用_抑郁情绪论文

自尊对失败后抑郁、焦虑反应的缓冲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焦虑论文,抑郁论文,效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提出

自尊(self-esteem)是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国际自尊心理协会执行理事长Branden认为,自尊是我们与生活相适应并且与生活的要求相适应的感受,是人们在应对生活基本挑战时的自信体验和坚信自己拥有幸福生活权力的意志,甚至认为“自尊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感觉,位于生命的中心”。[1]

近年来,自尊在心理健康尤其是情绪健康中的重要作用愈来愈受到重视,许多心理学者就此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例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Becker等人提出的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TMT)认为,自尊是个体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心理机制,具有缓解和减少由生活中的毁灭、破坏、失败、被拒绝、被遗忘等具有“死亡”意义的因素引起的焦虑之功能,从而保证心理健康[2,3]。Mruk则把自尊比喻为自我之“盾”,认为自尊是一种保护性结构,具有一定的防御或保护功能,而且这种自我保护性可能是以很微妙的方式(也即某种策略)进行的[4]。Cast和Burke也认为,在经历消极事件后,自尊作为一种缓冲器可以支持个体使其消极情绪不致过分泛滥。但他们也指出,自尊是如何起作用的,在目前的文献中尚不清楚。但其中有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自尊是通过一种自我服务的方式或策略来维护其积极的自我观的[5]。

对于自我服务的方式或策略,Blaine和Crocker有比较系统的研究。他们认为,高自尊者在对消极事件进行反应中比低自尊者有更多的自我服务偏好(self-serving bias),这些偏好包括自我服务式归因(倾向于以成功为自豪而否认失败的责任)、有利的社会比较(在与他人作比较时,有策略地选择能使结果更有利于自己的目标与维度进行比较)、品质归属(更愿意将积极的个人特征或品质与自己相联系)等[6]。换言之,这些自我服务偏好反映出高低自尊者在对消极事件进行反应中存在不同的策略。但Blaine和Crocker并没有探讨这些不同策略与其后的情绪反应有什么关系。

有关自尊与心理健康(尤其是情绪健康)关系的大量研究也表明,自尊与抑郁、焦虑等呈高度负相关[7~9]。但这些研究多为相关研究,且多属于特质情绪方面的研究,因此研究所得的结论很难说明自尊与情绪健康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关系,更不能说明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也不能提供自尊是否缓冲这种不良情绪反应以及如何缓冲等更有价值的信息。尽管也有一些实验研究支持了上述理论观点[2~5],但存在片面、单一的现象。如支持TMT的实证研究多以真实死亡诱发焦虑(如观看有关死亡的录像、模拟冒险驾驶或者填写有关死亡的问卷等)[10~13],而忽视了更具普遍意义的其他消极事件如失败对人不良情绪反应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自尊与抑郁和焦虑反应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诱导失败引发被试的不良情绪反应以探讨自尊对失败后抑郁和焦虑反应的缓冲效应,以期进一步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为当前的自尊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心理学参考。这里,我们参照Hughes的研究方法[14]把自尊对不良情绪反应的缓冲效应(缓冲效果)界定为:自尊对某种实验处理前后抑郁或焦虑反应的两次得分之差(平均值)的影响。根据上述理论观点[2~5]本研究提出三个假设:(1)自尊水平越高,抑郁和焦虑反应越少;(2)自尊水平越高,对抑郁和焦虑反应的缓冲效果越大;(3)自尊对抑郁和焦虑反应的缓冲效应可能会借助于某种策略进行。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随机整群选取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和历史学院大学二年级学生共283人,集体进行自尊测量。按自尊得分高低各取总人数的前三分之一(高自尊组;M=33.87,SD=2.41)和后三分之一(低自尊组:M=26.53,SD=2.25)共190人为正式被试,实际参加实验的被试有121人,有效被试117人(男26人,女90人,1人未填性别;平均年龄为19岁)。所有被试裸视或矫正视力正常,以前均未参加过瑞文推理测验。

2.2 实验材料、仪器及处理

2.2.1 自尊测量 采用Rosenberg(1965)自尊量表(SES)。该量表共10道题目,要求被试在“完全符合”到“很不符合”四个等级上评价自己。量表总分是10~40分,分数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该量表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5],本研究中其分半信度为0.82,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4。本研究在该量表的人口统计学信息栏添加了一道调查被试是否参加过瑞文推理测验的题目用以甄别被试。

2.2.2 对情绪反应的测量 ①抑郁状态问卷。取自Lubin(1965)的抑郁形容词核对表(DACL)F分量表。该分量表包含34个词条,其中22个词指向抑郁12个词指向非抑郁,被试每圈出一个指向抑郁的词或否认一个指向非抑郁的词均得1分,评分越高说明被试抑郁越重[15]。本研究将这些词条随机处理为3种顺序(本研究称之为调查1、调查2、调查3),以分别用于实验中的3次情绪测量。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4,分半信度为0.79。②状态焦虑问卷。取自Spielberger等人编制的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中第1~20项题目(S-AI)。量表从“1=完全没有”到“4=非常明显”四点记分。其中正向记分题和反向记分题各半。总分在20~80之间,分数越高,表明状态焦虑越严重[15]。本研究对这20项题目随机处理为3种顺序(本研究称之为调查1、调查2、调查3)以分别用于实验中的3次情绪测量。本研究中其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7,分半信度为0.83。

2.2.3 诱导失败及情绪反应的能力测验(测验1)选自《瑞文标准推理测验(中国城市版)》中难度较大的题目共13道(从图1至图13分别是E[,12]、C[,10]、E[,11]、E[,10]、D[,10]、D[,9]、E[,7]、D[,11]、E[,8]、C[,12]、D[,12]、B[,12]、E[,9]),每题呈现23秒,总测验时间299秒(约5分钟)。为强化被试失败后的情绪反应,该测验被描述为对大学生智力水平和能力状况的有效测量,可以预测其以后的成就水平和幸福度。每题1分,分数越高,说明被试的智力或能力水平越高,日后的成就和幸福度可能会更大。任务呈现及计时均由计算机控制,并给被试反馈每题的正误信息,其中有随机的两道题反馈为正确,其余均反馈为错误;总成绩反馈为:“您一共做了13道题,其中做对了2道,得2分。很遗憾,您在该测验上失败了。”。

2.2.4 自尊缓冲不良情绪反应的策略处理(测验2)测验2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自由评价条件(A卷),要求被试用10个形容词或短语(如聪明、愚笨、乐感强、人际能力弱等)评价其能力和智力。根据以往研究[6],该策略处理采用的实为“品质归属”的一种变化形式,该条件下高自尊的被试所评价出的积极词汇将比低自尊的被试明显更多并能借此更好地缓冲其不良情绪体验。另一种是有指导的积极评价条件(B卷),要求被试用10个积极的形容词或短语(如聪明、乐感强等)评价其能力和智力。该条件要求两组被试均从积极方面进行自我评价以考察积极策略是否能有效缓冲低自尊被试的不良情绪反应。经预测表明,被试约用5分钟的时间顺利完成任务。

2.2.5 实验仪器 PC型计算机4台,分别置于实验室内4个不同的角度,被试互相之间看不到对方的操作及其结果;室外放置4把椅子,以备尚未参加实验的被试休息等待。

2.3 实验程序

首先,集体施测SES,删除曾参加过瑞文推理测验的被试后按自尊得分高低将被试分为高、低自尊两组(分别取总人数的前1/3名和后1/3名),再将每组被试随机分配到两种策略处理条件下,共形成4组被试:(1)高自尊、自由评价组(有效被试33人,男12人,女21人。);(2)高自尊、积极评价组(有效被试30人,男9人,女21人);(3)低自尊、自由评价组(有效被试28人,男4人,女23人,1人未填性别);(4)低自尊、积极评价组(有效被试26人,男1人,女25人)。

实验开始前主试向被试讲明实验目的、实验阶段、基本要求及其奖励办法。

然后四组被试按事先规定的时间段分期分批先后到达教室1,由主试1在该教室内测量被试的情绪状态(即调查1),作为被试实验处理前的情绪状态基线。完成调查1的被试以四人一组前往实验室接受测验1。该任务及其指导语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中央,每道题目呈现时间为23秒,共299秒。正式测题之前有一道练习题,被试可反复练习,直到弄懂为止。被试坐在计算机正前方,主试2(共4名)坐在被试的右侧(与被试同性别)。由被试出声报告所选答案,由主试在计算机上输入,以控制被试间电脑操作的熟练程度差异。计算机将自动反馈每题的正误信息以及被试的总成绩。完成测验1的被试到教室2相继接受主试3的下列测验:调查2、测验2和调查3。实验结束。

每轮实验整个过程约需15~20分钟。其中,两份情绪问卷(抑郁和焦虑)合订一起,其顺序在每一位被试的三次情绪反应测量中保持一致,而在各组内被试间予以平衡:一半被试接受抑郁—焦虑问卷(即A卷);另一半被试接受焦虑—抑郁问卷(即B卷)。所有被试全部完成实验后主试向被试集体说明实验真相并致歉和致谢。

2.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对四组被试三次情绪反应(或情绪状态)的测量结果(见表1)

表1 四组被试三次抑郁和焦虑反应所测得的平均数M(括号内为标准差SD)

情绪状态

自尊水平

策略处

 n

  失败前 失败后  策略处理后

理类型抑郁  焦虑  抑郁  焦虑 抑郁 焦虑

自由评价

33

7.18(3.32) 33.67(7.89) 10.03(4.70) 38.03(9.24) 8.09(4.61) 34.50(8.55)

高自尊

 积极评价

30

8.10(3.98) 34.93(7.49)  9.87(4.28) 37.73(9.45) 8.47(3.56) 34.47(8.62)

Total

  63

7.62(3.65) 34.29(7.73)  9.95(4.47) 37.89(9.26) 8.27(4.12) 34.48(8.51)

自由评价

26

10.12(2.92) 40.69(7.35) 12.31(4.88) 43.42(8.84) 12.54(3.82) 42.88(9.61)

低自尊

 积极评价

28

9.96(3.49) 41.00(6.45) 11.14(3.03) 44.79(6.01) 10.11(2.91) 41.89(6.29)

Total

  54

10.04(3.20) 40.85(6.83) 11.70(4.03) 44.13(7.47) 11.28(3.56) 42.37(8.00)

表1列出了四组被试在不同的时间内所测得的抑郁和焦虑得分之平均数和标准差。

3.2 高低自尊组在三次情绪反应测量上的得分差异(见表2)

表2 高低自尊组被试三次抑郁和焦虑反应测量得分差异(括号内为自由度)

  情绪状态

  失败前

  失败后

 策略处理后

抑郁 焦虑

抑郁

焦虑

抑郁

焦虑

t

-3.782(115) -4.866(115)

-2.210(115) -3.956(114)

-4.190(115)

-5.106(115)

p

0.000***0.000*** 0.029* 0.000*** 0.000*** 0.000***

注:*p<0.05,**p<0.01,***p<0.001,下同。

由表2可知,高低自尊组的被试在失败前、失败后、策略处理后三次抑郁和焦虑反应的测量得分上均表现出显著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说明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高自尊的被试其两种不良情绪反应都明显少于低自尊的被试。

3.3 对失败诱导抑郁和焦虑反应的效果检验

以情绪测量时间为重复测量变量分别进行三次2(自尊水平:高/低)×2(情绪测量时间:诱导前/诱导后)两因素单变量的混合ANOVA。结果表明,对于抑郁和焦虑而言,自尊水平的主效应非常显著,分别为F(1,115)=10.805,p=0.001<0.01;F(1,114)=23.219,p=0.000;测量时间的主效应非常显著,分别为F(1,115)=34.428,p=0.000;F(1,114)=28.861,p=0.000;但测量时间和自尊水平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这说明低自尊组失败后的抑郁和焦虑反应显著多于高自尊组;高低自尊的被试在失败后都产生了比失败前明显更多的抑郁和焦虑反应。本实验的失败程序成功地诱导了被试的抑郁和焦虑反应。

3.4 失败后抑郁和焦虑反应缓冲效果(变化幅度)的差异检验(见表3)

表3 两自尊组失败前后两种情绪反应之变化幅度M(SD)

组别 n

  抑郁差焦虑差

高自尊组

63

2.33(3.61) 3.60(6.62)

低自尊组

54

1.67(3.75) 3.28(7.16)

对高低自尊组在失败前后两次情绪反应测量的得分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两自尊组被试在抑郁和焦虑反应的变化幅度上差异均不显著,分别为t=0.978,p>0.05;t=0.249,p>0.05。这说明自尊并没有立即或直接缓冲被试失败后的抑郁和焦虑反应。

3.5 策略处理后四组被试两种情绪反应缓冲效果检验(见表4)

表4 策略处理后四组被试两种情绪反应的缓冲效果M(SD)

策略处理

自尊

n

  自由评价 积极评价

水平

抑郁差 焦虑差 抑郁差 焦虑差

 63

-1.94(3.04) -3.53(5.02) -1.40(2.46) -3.27(2.52)

 54

0.23(1.58) -0.54(4.16) -1.04(1.43) -2.89(4.31)

分别对策略处理前后抑郁和焦虑反应测量的得分差(缓冲效果的指标)进行2(自尊水平:高/低)×2(策略处理:自由评价/积极评价)二因素单变量方差分析(ANOVA)(此前曾对系别、性别、年龄等自然变量与策略处理前后的情绪缓冲效果进行相关检验,未发现任何显著性结果,故在此后的分析中不再包括这三个因素)。结果发现,无论对于抑郁还是对于焦虑,自尊的主效应都很显著,分别是F(1,113)=8.947,p<0.01;F(1,112)=4.812,p<0.05;策略处理的主效应均不显著,F(1,113)=0.736,p>0.05;F(1,112)=1.854,p>0.05;二向交互作用分别达显著和边缘显著,分别为F(1,113)=4.543,p<0.05;F(1,112)=2.912,p=0.091。

经进一步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高自尊组,不同策略处理对抑郁和焦虑反应的缓冲效果均无显著差异,分别是t=-0.769,p>0.05;t=-0.265,p>0.05;在低自尊组,两种缓冲策略处理之间对抑郁和焦虑的缓冲效果差异显著,分别为t=3.092,p<0.01;t=2.039,p<0.05,说明积极评价条件下的缓冲效果显著好于自由评价条件。在自由评价组,高、低自尊对抑郁和焦虑的缓冲效果差异显著,分别为t=-3.537,p<0.01;t=-2.434,p<0.05,说明高自尊组的缓冲效果明显好于低自尊组;在积极评价组,高、低自尊对抑郁和焦虑的缓冲效果无显著差异,分别为t=-0.684,p>0.05;t=-0.399,p>0.05。

对两次情绪反应测量的得分差进行2(自尊水平:高/低)×2(策略处理:自由评价/积极评价)的二因素多变量方差分析(MANOVA)。结果表明,自尊水平的主效应显著,F(2,111)=4.567,p<0.05;策略处理的主效应不显著,F(2,111)=1.161,p>0.05;自尊水平和策略处理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2,111)=2.315,p>0.05。这说明,从总体看,自尊水平也显著缓冲了被试的两种不良情绪反应,但这种缓冲效果在两种策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4 讨论

4.1 高低自尊组在三次情绪反应测量上的得分差异

本研究发现,无论是失败前、失败后还是在策略处理后,高低自尊组的被试在两种不良情绪反应上皆有显著的差异。这既支持了前人的理论观点[2~5],也支持了本研究的假设(1):自尊水平越高,个体的抑郁和焦虑反应越少。因为自尊是个体不良情绪反应的有效缓冲器,所以高自尊的个体始终比低自尊的个体拥有更健康的情绪状态,不管在何种情况下,其焦虑、抑郁的不良反应都比低自尊的个体要少得多。这与以往以特质情绪为情绪指标的相关研究的结果也是一致的[7~9]。

4.2 失败诱导抑郁和焦虑反应的效果

以往研究表明,失败是诱导不良情绪反应的有效程序之一[16],本研究的结果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结论。而且本研究还发现,不管被试的自尊水平如何,失败都会唤起其不良的情绪反应和体验(焦虑和抑郁)。这意味着失败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不良刺激,教育者应该尽量避免使学生产生失败感。

4.3 失败后抑郁和焦虑反应缓冲效果(变化幅度)的差异

本研究中,高低自尊组在失败后所出现的两种情绪变化的幅度并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本研究的假设(2)不相符合。这可能是由于自尊对失败后抑郁和焦虑反应的缓冲并非是立即或直接进行的,而要通过一定的策略或媒介得以实现。这与恐惧管理理论的某些研究结果相一致:个体在被唤起死亡焦虑后约5分钟自尊资源才开始发挥作用,即高自尊的个体通过认同更多的自尊源(这种“认同更多的自尊源”实际上是一种策略)来缓冲焦虑[17]。

4.4 策略处理后四组被试抑郁和焦虑反应的缓冲效果

本研究发现,尽管自尊没有立即缓冲被试失败后的抑郁和焦虑反应,但在策略处理后,自尊的这一缓冲效应不仅分别达到了显著性,而且在总体上也呈现出显著性。这既支持了本研究的假设(3),也与Mruk、Cast和Burke的观点相似,即自尊具有盾牌或缓冲器的功能,但这种功能是借助于某种策略得以发挥的[4,5]。

经进一步分析发现,自尊对不同策略处理间两种情绪反应的缓冲效果是不同的,对于抑郁而言尤其如此。对于高自尊组,无论何种策略处理都会有效缓冲其不良的情绪反应;而对于低自尊组,积极评价条件下比自由评价条件下自尊对失败后的抑郁和焦虑反应有更好的缓冲效应。高低自尊的被试在自由评价条件下有显著的缓冲效应差异,而在积极评价条件下却没有显著差异。众所周知,高自尊即意味着自尊资源丰富,也意味着缓冲策略或利用策略的主动。高自尊者能充分利用可以自我服务的一切机会从而较容易地缓冲掉失败所带来的痛苦(如抑郁和焦虑)。而低自尊者由于自尊资源较少,缺乏有效的自我保护策略或者不能够主动地使用这些策略进行自我保护,所以在自由评价条件下其对抑郁和焦虑反应的缓冲效果不大,而当外界提供了积极策略时则会增强这种缓冲效应。

根据本实验的结果,笔者认为,自尊水平不同,自尊资源的丰富性就不同,利用自我保护策略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也可能不同,最终对抑郁和焦虑反应的缓冲效果也就不同。此外,值得重视的是,以往研究[6~8]多以特质情绪为情绪反应的指标,并发现高低自尊的个体间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以状态情绪为指标,也发现了类似结果,尤其是失败前的情绪状态(基线)也有明显的组间差异。这说明长期的情绪状态上的差异可能是导致高低自尊的个体特质情绪差异的主要原因,特质情绪的差异或许是状态情绪差异量变累积导致质变的结果。

5 结论

(1)无论何种情况下,高自尊组的被试其抑郁和焦虑反应都明显少于低自尊组。

(2)失败程序成功诱导了被试的抑郁和焦虑反应。

(3)失败后,自尊并没有立即或直接缓冲被试的抑郁和焦虑反应。

(4)策略处理后,自尊显著缓冲了两种不良情绪反应,且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效果;但自尊水平与策略处理间的总体交互作用不显著。

标签:;  ;  ;  

自尊对失败后抑郁和焦虑的缓冲作用_抑郁情绪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