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坤 李艳霞 崔丽静
(河北省荣军医院 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住院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药物合并rTMS治疗)40例和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40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周末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汉密尔顿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2周末两组汉密尔顿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经颅磁刺激联合药物治疗抑郁症短期疗效优于单纯抗抑郁药治疗。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抑郁症; 疗效
【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1-0050-02
重复经颅磁刺激是近年来国内外逐渐兴起的一项无创性大脑皮质刺激技术。它主要根据电磁互换的原理,通过电流在线圈上产生磁场,然后磁场再几乎无衰减地穿过颅骨进入大脑皮层,并在相应的皮层引起局部微小的电流,改变大脑皮层的局部电活动,从而起到治疗作用[1],是集科研、诊断、治疗一体化的工具,具有安全、无创、无痛等优点。目前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和精神科、认知心理学等领域。重复经颅磁刺激进行治疗的精神科疾病主要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和精神分裂症。国内外研究发现,此项治疗能改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对精神分裂症的幻听及阴性症状有治疗作用。近年来我院在运用药物治疗抑郁症的同时,结合rTMS治疗抑郁症取得了明显的临床疗效。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我院住院病区随机抽取抑郁症患者80例。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关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2],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严重程度按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共24项),其中<8分为正常,8~18分为轻度抑郁,18~24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符合入选要求的80例随即分为两组,研究组(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药物治疗)40例,其中男13例,女27例,年龄15~65岁;病程2个月~3年,HAMD均分32.21±8.12;对照组(药物治疗)40例,其中男15例,女25例,年龄15~68岁,病程1个月~3年,HAMD均分31.1±9.0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HAMD均分等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研究组:应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SSRI类抗抑郁药治疗。用武汉依瑞德医疗设备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CCY—1型rTMS刺激仪,圆形线圈,刺激患者的大脑左侧额叶背外侧,刺激频率10赫兹,刺激强度80%MT,治疗时间每次20分钟,5次/周,每周休息2天,连续2周共10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末评定HAMD。
对照组:常规抗抑郁药治疗,主要为SSRI类。
观察指标:抑郁程度按照HAMD选择24项症状与体征,按5级评分方法进行评分。分别记录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评分变化,评分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1.3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HAMD各因子评分及总分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HAMD量表评分判定疗效,以减分>=75%为临床治愈,>=50%为显著进步,>=30%为进步,<30%为无效。用HAMD量表于治疗前、治疗后第2周分别评定临床疗效。
2.2 两组治疗前HAMD评分变化见表2。治疗前两组比较P>0.05,说明治疗前两组无明显差异。
2.3 两组治疗后HAMD评分变化见表3,研究组和对照组HAMD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有明显下降,且研究组的治疗后的总分及各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2.4 两组不良反应的比较:研究组仅2例出现轻微头痛,对照组出现头痛4例,口干5例,恶心3例,食欲减退2例,便秘7例。
表1 一般资料
3.讨论
目前抑郁症的治疗以口服抗抑郁剂为主,严重者电休克(ECT)治疗,但以上两种方法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如部分患者对抗抑郁药缺乏疗效,另外抗抑郁药的不良反应较普遍,而电休克治疗操作复杂,有麻醉意外风险,还可影响认知功能造成记忆力下降,并可能诱发癫痫。相比之下rTMS具有不少优势,如更容易实现颅脑深部刺激,人体不适感很小,对人体伤害极小,属于无创性治疗,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rTMS治疗抑郁症的确切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一系列实验研究证实这可能与改变脑血流和脑代谢及脑内单胺类递质水平相关。另外,rTMS可以调节大脑皮质的生物电活动,增强脑组织的兴奋性,进而产生广泛的生物效应[3]。
目前全球有多个研究中心已应用rTMS进行治疗性研究,相比之下,国内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我院近年来运用rTMS联合药物治疗抑郁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HAMD减分率优于对照组,证实了rTMS对抑郁症的积极效果,且rTMS在应用过程中未发现对机体产生大的不良影响,仅2例出现轻微头痛,均在治疗的开始阶段,几天后均缓解,表明rTMS是安全的。但刺激强度的选择应该个体化,且应注意有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如癫痫、脑内有金属植入物或者心脏起博器者,不能用rTMS,总之,正确选择治疗部位、高频刺激、个体化原则是rTMS成功治疗抑郁症的关键。rTMS作为一种新兴治疗技术,安全性好,副作用小,耐受性好,依从性高,具有抗抑郁药及电休克无可比拟的优点,而且与药物治疗相互作用小,无需调整既往治疗方案,故rTMS联合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是当前一个研究趋势[4],且rTMS治疗后的药物维持是有益的[5]。当然,虽然一系列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rTMS治疗抑郁症在短期内有一定疗效,但对抑郁症的中长期结局尚不十分清楚,还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6]。
【参考文献】
[1]李凝,宋美,王学义.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第20卷第7期1403-1404.
[2]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8-49.
[3]李凝,宋美,王学义.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双相抑郁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第20卷第11期1760.
[4]张咏梅 胡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1 第38卷第1期54.
[5]王伟.rTMS技术在精神和神经科临床的应用[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7第7卷233.
[6]陈进,倪朝民 重复经颅磁刺激及其在抑郁症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安徽医学,2010年2月第31卷第2176.
论文作者:王英坤,李艳霞,崔丽静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7
标签:抑郁症论文; 两组论文; 疗效论文; 评分论文; 抑郁论文; 对照组论文; 患者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1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