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提出问题的来源
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到提出问题的角度一般分为几大类。除了教师提出问题外,也主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讲究教学相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疑问,首先自己通过查找权威的资料,问老师。中学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来源于教科书的内容而提出的问题。一是教科书本身没有错误,由于篇幅所限,可是论证的不够全面,是个疑点的问题;一是学术界有争论,教科书采用回避,不表明自己的态度。
2.来源于历史教师讲课的内容而提出的问题。比如,在讲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问题,对秦国来说,是统一战争,是大势所趋;对六国而言,是反抗统一,保持自身的战争。六国有无抗争的必要。
3.联系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的问题。各地的情况有所差异,学生会发现教师所讲的与自己的家乡情况有所不同。
4.就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比如在大革命失败后,教科书在总结失败原因时其中有一条归结为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学术界和历史教师有观点认为是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
5.分析性问题——主要考察学生能否奖各种概念加以分解,找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思维强的问题。如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在不同朝代的特点,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这类问题涉及知识多且广,难度大。
6.评价性问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事实或问题的价值评判和理性认识。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关评价性问题有很多。对历史性问题的评价主要运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采取一分为二和实事求是的评价。
二 分析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什么问题。首先肯定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胆量,鼓励其提出问题所表现出来勇于思维的态度。其次要认真对待,仔细分析和解答。而学生提出问题一般来说大致有三类:
1.不是问题的问题:是学生借助提问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学生自己一般心里有数,有较明确的答案,只是求证或咨询,对此历史教师可以谈一谈自己的意见。
2.有价值的问题:是思考中的难点,属于一时难以或不好回答的问题,有些也是教科书上没有或回答不足的问题,或属于理论与现实相联系不统一的问题,是一个尖锐的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需要思考的问题:青少年学生思想方法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以偏概全,或道听途说,或偷换概念,或带情绪化地看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历史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对有些问题青少年则需要进行多方面的了解,结合班主任对其进行合理的指导和帮助。
三 问题管理
第一步:讲学生提出的问题录入电脑进行分类管理,按班级,按类型进行管理,从中可以看到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思想脉络,使历史教师对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和学生工作。
第二步:设计问题。设计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思维活动。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课程的内容,精心设计题目,在课堂上有意识地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式,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成就感和责任感。
第三步:问题的准备。学生课前根据历史教师上一节课提出的问题进行准备,包括教科书内容的预习和现实问题资料的准备,历史教师及时切入引导,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第四步:讨论问题。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历史教师要当好协调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1.创设宽松平和的课堂环境:与学生保持平等的身份,讨论问题时不居高临下,不能不懂装懂,冷静处理课堂讨论,做到热烈不混乱,遇到意外情况,要灵活处理,避免不必要的事情。
2.善于鼓励:教师平等参与,细心倾听,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真诚地指出不足。
3.善于引导:引向正题,减少或避免在枝节问题上纠缠不清;将论题不断的剥离,导向核心;在适当的关口比如学生双方僵持时给予适当的点拨。
4.善于变通:当学生处于一定困难时,可采取暗示其解决的初步线索,或另用问题反诘,以引起学生发散思考,以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五步:总结和升华问题。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加以总结。讨论结束了,但不一定意味着问题完全解决了,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意味着更多问题的产生。
第六步:管理问题。把讨论的简要情况分类整理,通过电脑进行保存,为以后的深入讨论积累材料,同时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素材和范本。对一些讨论良好的问题,可以做一个详细的讨论笔记,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结语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中学历史知识完整的呈现出来,一章一节的把教科书内容展示出来,使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不仅在学习中有很大的作用,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有很大的帮助和启迪作用。
论文作者:柳晓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0
标签: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师论文; 历史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教科书论文; 中学历史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