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策略与研究论文_俞永强

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策略与研究论文_俞永强

天津泛筑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384

摘要:我国传统村落的衰败、减少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相伴而行。城镇化导致一部分传统村落转化为城市的一部分,直接导致传统村落消失。随着城乡统筹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乡村地区迎来迅速发展的重大机遇。与此同时,全球聚居文化日益趋同,多样的生活体验成为人们的共同需求。面对传统村落的迅速改变、消失的现实,传统村落保护受到了各界的重视。

关键词:传统村落;整体保护;保护策略

1前言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留给后人的宝贵历史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和民族精神的魂。我国传统文化深深根植于广泛的农村地区,传统村落在长期的农耕文明发展历程中凝聚了众多的历史信息、文化景观和民族记忆,它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明的重要载体。冯骥才先生认为,传统村落是另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与现有的两大类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不相同。传统村落中蕴含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融合、相互依存,同属于一个文化与审美的基因,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整体。

2 相关概念

2.1 聚落

聚落即人聚居的地方。《汉书?沟恤志》中有:“稍筑室宅,遂成聚落”。汉代《史记?五帝本纪》中也有:“一年所居成家,两年成邑,三年成都。”聚落是由功能空间、社会空间和意识空间三位一体,重层结构的统一形态[1]。随着距离人口增多,聚落形态和功能发生变化,聚落因都市的出现分村落和城市,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集镇[2]。因而,聚落自然划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种类型。

2.2 乡村聚落

乡村聚落指各种乡村居民点,既包括乡村中的独门独院,也包括由多户人家聚居在一起的村落(村庄)和尚未形成城市建制的乡村集镇,还包括建于野外和自然保护区的科学考察站以及城市以外的别墅区或者度假村[3]。它包括乡村经济系统、自然环境系统、社会生态环境3个部分,村落是其物质空间形态,除了包括一定的人群外,还包括一定的建筑物和道路等。

2.3 传统乡村聚落

传统乡村聚落首先包含聚落和一般乡村聚落的性质和特征,其次它具备着鲜明的传统印记。传统乡村聚落内部的人们遵循长久以来约定俗成的社会组织结构,进行传统的生产方式,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惯和风俗,并存货着一批生动的且承载着地域历史与文化信息的乡土建筑和传统空间。

3 我国传统村落的重要价值与保护现状

3.1 我国传统村落的重要价值

我国传统村落具有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多元价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国传统村落是各民族千百年留下的宝贵遗产,中华民族的历史便是从村庄聚落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在不同自然环境中形成不同特色的自然村落形态,文化传统丰富多样。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最深远绵长的根脉就在传统村落,大量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跟传统村落有密切关系。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农村。每一个传统村落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都是活着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是具有不可再生性、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重要旅游资源。

3.2 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

我国传统村落大多始建于明清时期,有的可追溯到南宋时期。这些村落之所以能保存至今,就在于其具有浓郁的历史风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科学布局的人文景观、精彩纷呈的民族特色。

在现代化、乡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国传统村落不断遭受“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的破坏,近年来传统村落大量消失。相关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在2000年拥有363万个自然村,但到2010年只有271万个。2012年全国传统村落调查汇总的数字表明:我国现存村落缩减为230万个,村落消亡迅猛势头不可阻挡。

4 整体性保护

上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1975年欧洲议会为振兴处于萧条和衰退中的欧洲历史城市和保护文物古迹,发起了“欧洲建筑遗产年”的活动。其间通过的欧洲议会决议案中即给予城市保护最全面的定义,提出了“整体保护”的概念,其目的是“保证建筑环境中的遗产不被破坏,主要的建筑和自然地形能得到很好的维护,同时确使被保护的内容符合社会的需要[4]。

同济大学的阮仪三、张松等学者也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做出深入研究,认为不论是历史城市还是文物建筑,都不能只关注个体本身,而是要关注其所处的环境,充分研究与环境的依存关系,讲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保护下来,并提出了一套整体性保护的工作程序及系统方法[5]。随后在江南水乡、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等地进行保护实践工作。事实证明,它们不但很好的保护了地域的文化特色,还极大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4.1 自然生态的保护策略与方法

近代产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生产要素与生产关系的变革,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引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肆意掠夺,尤其是近百年来,生态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6]。

4.1.1 保护地域居住形态

特定的地域文化赋予这块土地特定的精神面貌和个性品质。居住形态是地域文化体现在乡村地区聚落空间的外在表征,是区别于其他地域的特征符号,也构成乡村景观结构的斑块。基地设计应注重保护传统居住文化,顺应当地自然条件,利用本土建筑材料,沿袭地域建筑特色。

4.1.2 提升乡村居民环境意识水平

传统乡村地区的居民受教育程度有限,人口素质不高,造成人们无法认知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易于居民接受的方式,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的环境意识水平,同时普及一些通俗的生态规律,避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4.2 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策略与方法

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的系统工程。要搞好这项工程,不仅要发挥国际组织、国家政府、保护机构、社区民众等不同保护主体的作用,还要有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法与措施。第一是树立保护第一的理念;第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和立法保护;第三是运用科学的保护方法;第四是加强宣传教育。

5 结语

传统村落规模数量大、内涵丰富、活态存续、现状复杂等特性使其成为一项复杂、系统、需要长期规划的巨大工程,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研究机构等各方的通力合作,协调共建。随着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的兴起,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村落民俗,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及时对传统村落遗迹进行保存、抢救和记录已成为社会各界努力的方向,2014年6月,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促成的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在北京启动。冯骥才在讲话中明确指出,盘清村落的文化家底,为传统村落建立档案是一个历史性的使命,能够使其真正拥有确切身份、履历和档案化的图文依据,使保护工作有所凭借。

参考文献:

[1] 孙静. 人地关系与聚落形态变迁的规律性研究[D] .合肥工业大学,2007

[2] 徐坚. 浅析中国山地村落的聚居空间[J]. 山地学报, 2002, (05)

[3] 朱平. 乡村聚落的发展与保护[J]. 地理教育, 2005, (02)

[4] 阮仪三. 世界及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1)

[5] 张松. 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3

[6] 胡明辉. 桂北山区传统乡村聚落整体性保护策略与研究. 桂林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硕士

论文作者:俞永强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3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3

标签:;  ;  ;  ;  ;  ;  ;  ;  

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策略与研究论文_俞永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