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形式能力论文_胡政

浅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形式能力论文_胡政

(广安市广安区穿石乡小学校 广安 638000)

【论文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立足于言语形式的培养,透过文字及标点符号,触发和激活学生审美情感,养成学生语言形式能力,使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意蕴,真正地体味到言语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体验。

在言语内容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影响下,我们认为言语内容先于言语形式而存在,一定的内容就决定它的与之相应的合适的言语形式,言语形式仅仅只是为了表达言语内容而服务的。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通常注意文本的言语内容而忽视文本的言语形式, 教师常常将语文课本中的言语作品从句意、段落大意到主题思想进行条缕分析式的剖析,不厌其烦的重复着对文本内容的剖析,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无从得以提高,那么如何要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形式能力呢?

  在语文教学中,言语形式并不是言语内容的附庸,它们有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文本是由言语形式即怎么说和说什么两个方面构成的,言语形式本身是有着独立的价值的,但被我们直观感觉到的只有言语形式,即物质存在方式:是由音节、文字组成的延伸于一定空间的语符系列。言语形式生成言语内容,任何接受都是形象的重新再造。阅读文本的思维过程首先是课文表层的语言文字,其次是文本内容,最后是指向语言运用的规律、方法和技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意识到语文课的人文性只能通过文本的言语形式来实现,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言语形式,从形式到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主旨、思路、结构和特点,最后自主地梳理从阅读中获得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又是从内容回到了形式。我们的语文教学无论如何变化,必须经过言语形式这条途径,形成学生的审美体验,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课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

既然语言是一种艺术,那么这种艺术就集中在语言的建构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通过多种教学途径,立足于言语形式,通过语言文字符号,触发和激活学生的感悟,培养学生语言形式能力,学生才能正确理解作品的意蕴,真正体会言语的独特魅力,激发他们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体验。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形式能力呢?

(一)把握重点词句,在比较中领悟、感受其内在美

言语形式有两层内容,一层是显性的,是由音节,文字组成的延伸于一定空间的语符系列,另一层隐性的,是形式为自己所创造的内容,是形式本身所具有的本体价值。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换词比较法,还可以用联系比较、变序比较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加强对言语形式的理解。

如朱自清《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可否用“照”替代“泻”呢?品味分析后,发现“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阅读教学中,把握重点字词并进行比较体悟,使学生能真正体会言语魅力,并在比较中判断词句的内涵,领悟言语形式的隐性内容。

(二)言语形式的奇异化,激发独特新鲜感

习以为常的、按部就班的表达形式,是引不起学生的任何惊喜和关注的。如果在语言的建构中,巧设奇异化的言语形式,善用联想比喻、类别论证,文本就具有很强的表达冲击力,就会让人觉得新奇有趣,文章就会显得生动活泼,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审美愉悦。

(三)从言语形式中读出疑问,寻找矛盾

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发现言语形式中的矛盾,并以此作为突破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进行分析体会,获得感悟,发展分析判断能力,以此为手段来培养学生对言语形式建构的理解能力。

如: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对“陌生人”的三“愿”中,最后的“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是总括性的,“尘世”二字透露出诗人此时此地对于“幸福”的理解,而在本章的最后“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肯定了平凡的、世俗的生活才是真的生活,有一种想步入世俗生活的冲动,但又不甘心即时(“从明天起”)堕入尘世成为俗人。他生活于尘世的边缘,但又保持着他的高傲,对生活充满爱,渴望得到幸福,但又不愿意融入社会生活,而是封闭在自我的王国里。

(四)结合语境,揣摩“言外之意”

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是借助语言来雕塑描写的。”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赅的语言,语文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敲打锤炼,去品味文章中言语的语用含义、形象、节奏、气势、感情色彩,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作者达成情感的共鸣。如郑愁予《错误》“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经推敲“莲花的开落”是个变化着的意象,一是暗示“我”与它分别的时间之长,一是说他的容颜在等待中憔悴。读懂了言语形式,也就读出了言外之意。

(五)反复诵读,欣赏课文的美,体会教材的情感美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词优句美的妙文佳作。教师在教学某些篇章段落时,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进入美的意境,体会美的情趣,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唯有“感受、品味、领悟、创造、表达”美,才能让学生欣赏到语言的音韵美,感悟主题的情感美,欣赏语句的形式美,领悟人物的形象美,拓展想像的意境美,才能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形成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 文学既然是一种语言艺术,那么这个艺术就集中在言语的建构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要通过多种教学途径和方式,立足于言语形式的培养,通过语言文字符号,触发和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言语形式能力,使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才能真正体会到言语的独特魅力,进而激发他们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韦志成. 语文教育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处,1996。

[3]叶燕芬。语文教育的什么视野。宁波出版社。2010。

[4]《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作者:胡政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1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7

标签:;  ;  ;  ;  ;  ;  ;  ;  

浅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形式能力论文_胡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