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一、工笔人物画的历史追随
在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长流中,人物工笔画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它是中国早期绘画最重要的门类。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都是较为典型的代表作品。战国帛画人物的造型特点皆为正侧面的立像,通过线条来勾勒出衣冠服饰表现人物的身份特征,画面上墨笔线条运转有节奏的韵律感,同时黑白色块的对比以及点、线、面的结合使得形象既有一定的重量感又充满生机。与此同时,作品的设色采用平涂的方法略作渲染,画风较为古拙,颜色的格调庄重典雅。
战国时期并没有对画家的记载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了有史记载的画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观点沿袭了秦汉时期在强调社会功能的基础上,开始着重对艺术内在的追求出现了专业的画家并且在创作技法上也日益成熟,真正意义上开启了有意识、有思想的绘画。以顾恺之“以形写神”为例:他的绘画表现是一个质的飞越。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并不是简单的满足于对外表的相似以及对动作的生动自然,而是注重人物的精神面貌,特别是对眼神的描绘。顾恺之认为画面中的人物形态的美与丑对于绘画的意义远没有对眼睛的描绘重要。因为整个人物描绘传神的关键在与对眼睛的描绘。
工笔人物画的重要表现手段以线描为主。在顾恺之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出它是有所创造和发展的。从而使得人物工笔画中对线性的表现进一步成熟。战国帛书的线描是对描绘对象的形象结构、质感以及动感表现的基本手法。而顾恺之创造的“春蚕吐丝”线描法,正与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的内心世界是和谐统一的。真正的成为与内在心绪,精神面貌水乳交融般的整体。
工笔人物画真正走向成熟的时期在唐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却是在五代。中国人物画从汉代的简朴、古拙发展为魏晋南北朝的画风简洁、重思想、设色清雅走向唐代线条细密、画面精致、色彩臻丽。可以从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步辇图》中看出,作品描绘的是唐太宗坐在步撵上接见颂赞干布派来的迎亲使者禄东赞的场面。与前朝代的画迹相比加强了写实性,注重人物个性的描写。作品的人物主次之分十分鲜明。面部线条的勾画越发的细致圆润,相较顾恺之的“春蚕吐丝”风格更加的注重了描绘对象的不同线条使用的不同,设色艳丽、浓重并且开始使用矿物质颜料。
随着时代的迁移,工笔人物画从起初的造型稚拙,设色雅正到后来能够准确的描绘出人物的生动形象,对色彩运用的成熟、线条把握的准确性这三方面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的发展,画家自身素质的养成成就了工笔人物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西方思潮影响下的工笔人物画
清朝康熙年间,郎世宁作为传教士入宫成为了宫廷画家,他仔细研究和学习了中国画的绘画技巧,对线的掌控、颜色的运用再加上西方的绘画技巧。例如:焦点透视画,运用几何学、物理学以及光学使得画面更加立体化。郎世宁在保持自己西方绘画的艺术特点的同时采用中国的绘画技巧。较为明显的是西方油画注重人物面部在光线照射下所呈现出来立体的感觉。但在传统的中国画里画中所描绘出来人物的脸步都是不受光源所影响的。因此他的作品在中西结合下呈现出了西方绘画的风格与情调。郎世宁在对透视学引进中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帮助了年希尧出版了《视学》,这是首次西方绘画技巧的传入为后来的思想改革埋下了伏笔。
在鸦片战争后,上海受到了西方文化影响,油画在中国已经得到了传播,从任伯年的人物画《群仙祝寿图》来看,是由12幅通景屏组合而成,主要描绘了46位仙人赴宴王母娘娘的寿诞。他将赴宴的仙人分别从天上、地上和海上三路去祝寿,并且把人物划分为了五组,每一组人物之间疏密结合,错落有致为不显单一还在画面上穿插了树木、花鸟、山石、海水、祥云等等来将整体画面做了进一步的丰富统一。在这幅《群仙祝寿图》中,整幅画虽然是工笔人物画,但也可以看出任伯年在处理这幅画面中的远近透视以及对光源、色彩的明暗关系运用,都是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因此在这一时期,工笔画人物绘画的变化开始从古代转向现代,为中国现代工笔画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清末明初,工笔人物画开始衰败。从太平天国运动到辛亥革命,康有为、陈独秀等有识之士指出了中国画的弊端,并提出了变革中国画的主张。在新文化的思想的浪潮冲击下,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派思想和旧民主主义的文化思想对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西方模式兴办起来的美术院校以及选派学生出国留学。以徐悲鸿为代表的青年一代,跨出国门,并开始寻找中国人物画发展的新出路,因此推动了西方美术在中国的流行。建国后,徐悲鸿主张现实主义,推崇中国画的改革,学习西方的绘画技巧,提倡将西方的素描绘画技巧融入中国画人物画的学习的教学体系中去,并强调被画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位置的准确把握的同时注重作品的思想内涵。徐悲鸿从艺术家自身风格的变迁,主张传统中国画的改良,这对当时的中国画坛影响颇大。
三、“西方热”后工笔人物画的发展
在受西方绘画影响下的工笔人物画画面上有意识无意识的都加强了西画技巧的运用,对传统绘画技法的掌握却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忘却,使得工笔人物画出现了弊端。从各高校美院可以看出,所有绘画长时间的练习都以素描,色彩为基础,包括国画。在对中国工笔画基础的学习与掌握却是很少的。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虽然画着中国画,因传统绘画技法的不娴熟导致画面上始终有着西画技法的影子。可以从三方面看出,其一、工笔人物的造型讲究的是以线造型,以形写神。部分绘画者对线的造型能力掌握不够,因此,我们可以从画面上看出对线条的弱化或者说是以块面来代替线条。其二、工笔人物讲求设色须厚重、沉稳、色彩有丰富的层次感。整体色调的统一性,颜色的舒适度。现代绘画设色中我们可以看出颜色运用的不讲究、色彩搭配的不协调。在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工笔人物画在对西方艺术的推崇与借鉴渐渐平静下来,许多画家逐渐的从“西方热”中清醒过来并开始思考。
受社会发展以及各个画家自身素质的修养,在接受新的绘画模式的条件下也应该去传承与发展传统的绘画技法。新的绘画也应该与传统的绘画并肩而行来顺应这个当下。何家英是很有代表性的画家,其作品继承了传统,融汇了中西方的思想。在坚持优秀的传统的同时又不固步自封,在西方绘画的思想潮流下也不随波逐流。中国画不仅讲求对对象的“形”似,更讲求对对象描绘的“神”似,从而达到形神统一。在何家英的画中可以看出他对顾恺之“以形写神”的运用和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以及本身深厚的素描功底,丰富了现代工笔的内涵。因此、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新的事物应与传统事物并肩而行。
论文作者:赵丽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5
标签:人物画论文; 工笔论文; 人物论文; 中国画论文; 顾恺之论文; 中国论文; 画家论文; 《文化研究》2015年1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