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六”高考历史试题分析与九七历史学科复习对策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九六”高考历史试题分析与九七历史学科复习对策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96高考历史试题分析与’97历史学科复习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学科论文,历史试题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高考历史科坚持了“在考查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能力考查”的方向;逐步实现了从知识型考试向能力型考试的转化。’95是能力考查力度最大的一年(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分值约占3/4),特别是在发掘选择题的能力考查功能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新突破,其方向是正确的。但是,’95命题在从总体上控制试卷的难度上很不理想(难度为0.46),是历届高考历史试卷难度最大的一年。难度过高不仅易于挫伤广大中学师生的积极性,而且对命题者也造成了颇大的压力。于是,如何“在坚持考查能力的前提下,降低难度”,处理好降低难度和考查能力的关系,就成为摆在命题者面前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96历史试卷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台的。

下面,我们对’96历史试卷作此简要评析。

一、’96历史试题的主要特点

1.调整题型结构,加强基础知识考查,确保降低试题难度。

(1)调整题型结构,从总体上降低全卷难度

’96试卷采用的题型与’95试卷虽然相同,但各题型(填空题除外)的分数比重不同,客观性试题(选择、填空)与主观性试题(材料解析、问答)的分数比重也不同。客观性试题1995年76分,1996年82分;主观性试题1995年74分,1996年68分。得分率高的单选题增加了8题12分,得分率适中的材料解析题增加了6分,得分率偏低的多选题减少2题6分,问答题减少1题12分,这就确保了’96试卷总体难度的降低。

(2)加强基础知识考查,以利于降低试题难度

’96单选题加强了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试题设计的教材依托性强,单选题中大部分试题考查的是对重要历史知识的准确记忆和理解,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拿到基本分”。多选题的难度也有所降低,主要是适当降低了理论思维的力度。问答题第1题(试卷第47题)考查唐代文化光辉灿烂的原因、特点、历史地位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题面上还标加重点给学生以答题方式的提示,还加了注意事项让学生理解题目要求,显示了命题者的良苦用心。

目前全国抽样统计数字尚未出来。北京市’96高考历史平均分为86.43,难度为0.58。预计全国抽样统计难度可能在0.55至0.60之间。综上所述,降低难度是’96高考历史试题的突出特点。

2.依然坚持了注重能力考查的方向。

’95《历史科考试说明》把历史学科能力的测量目标规定为“四类9条”,它依然是’96高考能力考查的依据。’96试题对学科能力的考查,侧重于对学生理解和认识历史能力的考查。科学地认识和阐释历史,首先应着眼于生产力的发展,应坚持实践检验的结果,还应当运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坚持两个标准(生产力标准、实践标准)和一个观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是统帅命题的指导思想。’96试题对历史阅读能力的考查依然给予足够的重视。总之,‘96试卷运用多种题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历史学科能力进行了考查。

(1)考查对历史概念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历史概念是反映历史事实、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历史概念及其相互联系是历史学科体系的基本内容,也是形成历史学科能力的基础。试卷中第9题、第11题、第15题、第25题、第28题、第43题都侧重于对历史概念的理解的考查。

例1.(第9题)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战败

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分析:该题考查了对“中国近代史”这一历史概念的本质含义和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的理解。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鸦片战争使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答案是C。

(2)考查对因果关系的理解

因果关系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正确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是理解和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试卷中第2题、第4题、第9题、第12题、第26题、第29题、第32题、第47题(第一问)等都考查了从因果关系的角度理解和认识历史的能力。

例2.(第4题)下列各项中,与刘邦在楚汉战争中能够转弱为强无关的是

A.重视人才 B.实行“三十税一”

C.收揽民心 D.有富饶的根据地

分析:该题采用否定选择题的形式,实际上是考查刘邦取得楚汉战争胜利原因的认识。“三十税一”是文景时期休养生息的减轻田租的措施,与西汉建立前的楚汉战争无关,答案是B。

(3)注重比较能力的考查

比较是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思维活动总要选取对应性的比点(或曰角度)来进行,比较有助于对历史事物的本质的认识。试卷中第8题、第44题、第48题等都考查了比较能力。

例3.(第48题)简要说明18世纪—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主要变化,(6分)并根据这种变化分析1789年革命与1848年二月革命的主要不同之处。(10分)

分析:该题是一道重在考查比较能力的宏观概括题。试题第一问时间跨度较大,即“18世纪—19世纪中叶”,要求从“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两个角度简要说明法国历史发生的“主要变化”。第一问旨在考查考生能否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趋向和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的能力。而影响这一时期法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莫过于1789年革命和工业革命,由此出发,再从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两个角度,思考法国历史发生的主要变化,就能进入正确的解题思路。第二问是试题的重心(10分),要求考生分析比较“1789年革命与1848年二月革命的主要不同之处”。两问之间内在联系紧密,因为第二问的“不同”是由于第一问的“变化”引起的,即两次革命发生于不同的历史阶段而引起的。答好第二问的关键是根据“变化”去选择好比点(比较的角度),即从革命的任务、革命的对象、革命群众的组成等角度去比较。总的来看,这道试题是全卷中最有深度、考查思维力度最大的一道试题,试题中渗透了从生产力标准、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从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美中不足的是:第一问关于阶级关系变化的答案只有一句“工业革命最重要的社会后果是产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而1789年以前法国的阶级关系状况只字未提,似欠完整。第二问在答案的前两点似有重复之处。

考生答题的主要失误有以下三种类型:第一,概念不清。不少考生把“阶级关系”与“政体”这两个概念混淆,还有的考生把1848年二月革命与六月起义混淆。第二,对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握不准。大部分考生没有认识到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与阶级关系有巨大作用,不能准确指出工场手工业与工业资本主义这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也不能从正面表述出“工业革命产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第三,不掌握解答比较题的答题方向和技巧。一部分考生不会选择比较的角度,没有分点去比较。

(4)重视阅读能力的考查

阅读能力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功。历史阅读能力的特点在于能否根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试卷中第7题、第21题、第32题、第37题、第44题、第45题、第46题都考查了阅读能力。

例4.(第37题)《开罗宣言》规定台湾应归还中国;《波茨坦公告》宣布“《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杜鲁门在1950年1月5日声明美国承认中国对台湾“行使主权”;1950年6月25日,他又声明“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对日和约的签订”。这些表明

A.台湾问题是美国远东太平洋战略的重要内容

B.美国政府一直主张台湾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C.美国历届政府对台政策和中美三个公报原则一致

D.美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违背了国际公约

分析:该题考查阅读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从材料中获取的有效信息说明,美国对台湾问题十分关注,美国政府对台政策是有变化的,1950年6月的杜鲁门声明是违背《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试题在当代热点问题上命题很有现实意义。答案为AD。

3.材料解析题抓住文字与数字两因素命题,取材范围拓宽。

材料解析题是考查历史阅读能力的典型题型。’96的三道材料解析题都坚持了“论从史出”的原则,设问及答案主要由材料当中来,但取材范围明显拓宽,第44题是文字材料,第45题文字材料与数字材料相结合,第46题纯系以表格形式提供了数字材料。

例5.(第46题)阅读下列材料:

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单位:百万美元)

全世界 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

1965年

20037001423280163040

所占%

100

70.35 8.14

1993年 2311256618247536

990262

年占%

100

78.95 4.28

高收入国家中三种类型

美国 欧共体 日本

698900317570 91290

34.88 15.854.56

6259899 6279762 4214204

27.08 27.17 18.23

根据世界银行1991年和1995年的发展报告提供的统计数字

回答:①说明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4分)高、低收入国家之间的经济状况呈现什么变化?(2分)这种变化对它们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1分)

②分别说明美国、欧共体、日本的经济实力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3分)指出这种变化对三者之间的经济格局有何影响。(2分)

分析:该题通过设计简明的表格提供统计数字,并据此设问,考查考生的读表格能力(也是一种阅读能力)以及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此题取材于当代史的经济问题,把历史感与现实感巧妙结合,把微观的数字和宏观的经济发展趋势相结合,十分富有教育意义。解答此题的前提和关键首先在读懂表格和审明题意。一定要注意问题①是依据左表设计的,问题②是依据右表设计的。回答问题①的三个小问时要依次作答,首先要判断出高收入、低收入国家经济都有发展的结论(仅此一点答对就得4分,显示了命题者让学生拿到基本分的良苦用心),然后在两类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一快一慢的对比中进一步得出概括性的结论——经济差距扩大,最后引伸出“不利于低收入国家”的结论。回答问题②的两个小问,先要从相互关系的角度指出美、欧、日三者经济实力地位的变化,再由此概括出“三足鼎立”的新格局。此题难度适中,北京考区阅卷时考生得分多在8分以上。

考生答题的主要失误是:回答问题①时有的考生判断不出低收入国家经济也在发展,不少考生不能从两类国家对比中得出“经济差距扩大”的结论,自然也引伸不出“不利于低收入国家”的结论。回答问题②时,不少考生未能从美、欧、日三者之间经济实力地位变化的角度答题,而是简单地说欧、日经济实力增强了,或只给欧、美、日经济实力排出一、二、三。还有的不理解“经济格局”的含义。出现失误的原因主要是阅读、审题能力差,其次是分析、概括能力低。

4.问答题的答案在采点给分的同时,增大了答案的弹性

’96问答题的答案依然是采点给分,但增大了弹性,这在第47题的答案及评分标准上表现得比较突出。此题评分标准分成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包含论点的概括、论据(史实)的说明和文字表达三个方面。还规定概括的文字只要与答案要点意思相同即可得分,增加了灵活性。规定能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的高度说明唐文化繁荣原因的,加1分,在答案所列七点之外但言之成理的加1—2分,这也有利于优秀学生的发挥和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挥,增大了答案的弹性。这无疑是一种良好的尝试,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开始由采点给分向采意给分过渡的一种探索。

二、’96历史试题的主要不足

1.降低难度与能力考查的关系处理得不够理想。

主要是单选题过易,材料解析题的设问缺乏应有的深度,第45题后两问考查内容有重复之处。

2.个别试题的命题欠严谨、如第16、22、32、36题的答案有待商榷。

3.通篇试卷考查经济史的比重过大,尤其是主观性试题中五道大题有三道考查了经济史。

三、’97历史应试复习的几点建议

1.指导思想。

(1)以《历史科考试说明》为依据(同时关注96年试题分析、评价,97年命题动向——信息来源要可靠),以现行高中教材为依托。

(2)突出科学性、有序性(层次就是效益)、实效性(落实就是生命)。

(3)转变教学观念,突出一个“导”字,变知识灌输型教学为启发导学式的能力培养型教学。

2.三轮复习。

(1)在第一轮全面、系统复习中,起点应适当高一点,可试行单元知识结构复习法。在复习中要狠抓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历史的发展过程。同时,要把掌握知识的过程,变成培养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过程。

(2)第二轮专题知识结构教学,重在抓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要把第一轮中掌握的知识深化和活化。要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观察和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训练思维的角度和方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第三轮回读课本,强化重点、查缺补漏的同时,要强化解题能力的训练。

3.三个着力点。

(1)从整体出发,确切掌握历史知识,形成科学的、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

学习历史知识,不仅要理解和识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而且要从更宏观的角度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死记一些支离破碎的历史知识意义甚微,而应侧重于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历史概念的理解、阶段特征和发展趋向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理解。学习历史知识,应该从整体出发,掌握关键性的史实,抓住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有层次的历史知识结构。

在此,我们以世界近代史为例,谈谈世界近代史单元知识结构的总体设想。我们以为它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一个形态,两大时期,三条线索,五个单元”。大家知道,世界近代史始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止于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现代史始于俄国十月革命,此后开始了两种制度并存的历史)。正是在这270余年期间,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取代封建制度,形成了一个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世界近代史主要讲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历史。

世界近代史可分为两大时期:首先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640—1870)。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是早期(即工场手工业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这一阶段资本主义国家还寥若晨星(荷、英、美、法),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还处在封建的或封建制度以前的发展阶段。但是,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第二阶段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开始了蒸汽机时代的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由于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使一系列重要国家(俄、日、德、意)进入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下来。19世纪50、6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进入鼎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其次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870—1918),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工业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末的(1870年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的发展从蒸汽机时代跨入电气化时代,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基本定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世界近代史有三条基本线索:首先是资本主义的产生、确立、发展和演进为帝国主义的历史,这是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主流;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引起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矛盾的激化,引起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这就是世界近代史发展的三条基本线索,也可称之为近代世界的三股历史潮流。

在考虑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和三股历史潮流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内容编组成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这一阶段历史发展的重心在英、美、法三国。包括《世界近现代史》上册1、2、4、5章。重点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及法兰西第一帝国等重要历史知识,中心问题是理解资本主义在欧美先进国家是怎样开始确立的。然后复习17至18世纪的俄国,这时的俄国还是盛行农奴制的封建国家,重点是彼得一世的改革和扩张,要理解与西欧先进国家(荷、英、法)相比俄国的落后性。

第二单元: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包括上册7、9、10、11、13、14章。资本主义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英国,工业革命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生产的大工业的飞跃,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这就从物质上增强了资本主义的力量,充分显示出资本主义制度比之封建制度的优越性。1848年欧洲革命是继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又一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由于它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呈现出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不同的特点,体现了工业资本主义时代降临时的历史大潮。19世纪50、60年代,新的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浪潮广阔地开展起来,重大的历史事件诸如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俄、日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南方的种植园奴隶制,加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德、意通过王朝战争的道路完成了统一,标志着德、意也跨入资本主义时代。这时,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英、美、法、德、俄、日、意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至此“自由”资本主义进入了鼎盛时期。

第三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帝国主义的形成。包括上册第16章和下册第1章。其时间范围约从1870年至1918年。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从蒸汽机时代跨入电气化时代,造成了生产力的大发展。这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适应和推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组织形式)应运而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在帝国主义形成时期,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呈现出各自的政治、经济特点。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列强掀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终于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四单元:近代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包括上册8、15章和第16章部分内容。重点掌握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立和列宁主义诞生等重要历史知识。科学共产主义在19世纪中期的诞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自从有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工人阶级的斗争就有了科学的思想武器作指导,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开始成为一股历史潮流。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形成的条件下,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日益带有国际性的特点,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的成立正是这种国际团结精神的体现。第一国际期间工人运动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是1869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建立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巴黎公社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19世纪末,国际工人运动呈现新的特点(合法斗争为主)。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立和列宁主义的诞生,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其后发生的俄国1905年革命成为十月革命的“总演习”。

第五单元:近代民族解放运动。包括上册3、6、12、17章。先掌握“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目的在于理解近代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是怎样开始建立的。近代民族解放运动有三个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独立战争;19世纪中期,亚洲革命风暴;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复习时应掌握每一阶段民族解放运动的原因、概况、特点和结果。

在单元知识结构复习的基础上,还应对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内容进行专题性整理,形成专题知识结构。先整理英、法、美、德、俄、日、意七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别史专题,掌握每个国家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纵向联系,并理解每个国家在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处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然后再整理一个国际关系(特别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史专题,以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横向联系。

(2)培养以历史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历史学科能力。要深刻理解“四类9条”的能力测量目标。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初步的)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基本理论素养,可采用“渗透”和“点破”两种途径。

(3)重视解题能力的训练。解题能力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体现。训练重点是三个题型(选择、材料解析、问答)四个方面(审题、解题思路、理论切入点、答案规范化)。能力是练出来的。研究高考试题(典型的、适量的)是探索解题能力的重要(甚至是最佳的)途径。

标签:;  ;  ;  ;  ;  ;  ;  ;  ;  

“九六”高考历史试题分析与九七历史学科复习对策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