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卷化”困境及其破解路径
周凤霞 1黎琼锋 2
(1. 贺州学院 教育与音乐学院;2.贺州学院,广西贺州 542899)
摘 要: 城乡二元体制下,当前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陷入“内卷化”困境,多数量的增长而少内涵式的发展、重物质水平的提高而缺精神世界的丰富、多满于现状而少发展的动力等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内卷化”困境的主要表现,究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缺乏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唤醒农村教师的专业自觉。只有建立健全农村教师专业自觉的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去内卷化”,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 农村教师;教师专业发展;内卷化;专业自觉
农村教师作为我国教师队伍中数量最多的群体,其专业发展的状况关乎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水平,农村教师的素质及其专业发展的水平对农村教育甚至全国教育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201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指出要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乡村教师素质。随着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出台与实施,乡村教师的职称结构、教师的学历以及乡村教师培训效果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和改善,然而,乡村教师仍然面临专业身份认同危机、专业知识结构固化、职业情感缺乏等问题〔1〕。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城投公司转型升级这一大方向,已经越来越受到接受与肯定.国内大多数城市的城投公司纷纷踏入探索转型的起步阶段,结合自身实际,在探索中找出路,在历练中求发展.从具体措施来看,现阶段城投公司的探索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内卷化”困境: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阻滞
根据有关研究发现,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主要面临来自教师自身、学校层面以及社会层面的问题。从教师自身而言,教师专业发展观念落后,自主发展意识淡薄、科研等专业能力相对较低;从学校层面而言,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机会少,学校缺乏合作文化的意识,缺乏完整有效的评价和激励体系;从社会层面而言,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缺少政策和制度上的支持。我国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究其原因,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陷入了“内卷化”困境。
(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内卷化”困境的内涵
“内卷化”理论始于美国人类学家戈登威泽(Alexander Goldenweiser)的文化模式和格尔茨的“农业内卷化”,我国学者黄宗智将“内卷化”引入我国的农村研究领域,随后内卷化理论被应用到政治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各学科领域。蓝希瑜用内卷化理论对赣南畲族传统教育的颓变进行分析,开启了内卷化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深化,相继有学者以内卷化的视角对教学理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农村教育的种种困境进行系统研究,并寻找可能的发展路径。内卷化主要是指“一个系统在外部扩张受到约束的条件下内部的精细化发展过程”〔2〕。其内涵主要是“强调变迁中所存在的过去和现在的密切关系,表达演化过程中复杂的退缩力量,阐释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表现出的特殊面貌”。其具体形态主要表现为“有增长,无发展”“‘停滞不前’的社会变迁”“旧的习俗、习惯的复制与定格”。
本文中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内卷化是指“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与快速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前,源于农村教师‘内部诉求’的专业发展面临诸多困境,难以获得实质性突破,止步于低水平的重复与循环”〔3〕。农村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有着较强的需求,参加在职培训的动因也主要为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改善自身生存状态。我国针对农村教师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国培计划、区培计划等培训项目,这些在职培训项目虽然在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方面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从长远来看,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仍令人担忧。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即使有外部支持体系,但始终缺乏来源于教师内部的自我发展动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仍然只有量的增长,没有质的改变,陷入了“内卷化”的困境。
(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内卷化”困境的表现
1) 零点验证。仪表零点值是影响计量准确性的重要指标,该系统提供仪表零点核查功能,可实时获取到测量管振动频率、左检测线圈电压、右检测线圈电压、驱动增益、活零点等信息,开展零点验证核查。活零点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平均值和流量计的零点稳定性指标进行比较,如果零点核查通过,说明目前是一个好的零点,不需要标定零点;如果零点核查通不过,需要标定零点。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陷入“内卷化”困境是其专业发展迟滞不前的重要原因,这一困境可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从量化目标上来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内卷化”是教师专业发展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投入到一定程度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边际效益递减。从定性来看,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一定阶段后,只见教师数量、教育投入等比重的增加,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仍未有质性改变、质的飞跃。结合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内卷化”概念的分析,其“内卷化”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多数量的增长,少内涵式的发展
在这里,“增长”是指针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活动在数量上的积累,而“发展”则是指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质”的飞跃。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总体上陷入多数量的增长,少内涵式发展的困境。近年来,随着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实施,针对农村教师开展一系列的区培计划和国培计划,农村教师接受再培训的机会随之增多,参与其他优质学校的观摩学习以及接受专家和学者指导的机会也不断增多,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仍然相对较低。有关研究发现,农村教师的“教学科研和专业能力有待提升”“专业知识亟待加强”〔4〕。此外,尽管农村教师的任职水平不断提升,本科生和硕士生也逐渐成为农村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但由于农村教师缺乏自主发展意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存在重视物质水平、轻视精神世界的问题。近几年,国家和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的培训经费,也投入了大量的奖励、补助资金来提升农村教师的待遇,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体系也不断得到完善,然而,农村教师的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不强烈,农村教师缺乏适当的娱乐设施、专业学习的软硬件设施,教师的精神世界空虚,以致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以及生活环境中其发展、尊重、公众理解等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此外,“农村教师不同程度地进入了职业高原,出现了职业倦怠”〔5〕,并认为自己的工作缺乏挑战性,进而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教师对其自身专业发展的态度消极、情感低落,缺乏专业发展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教师的专业幸福感也随之降低。
2.多物质水平的提高,少精神世界的丰富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内卷化”困境中呈现的这一系列的表现,是由更深层次的原因所造成的,从教师自身而言,由教师主体性缺失导致的自主发展意识淡薄、专业认同感低以及专业反思精神匮乏是造成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内卷化”困境的主要原因。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卷化困境还表现为农村教师满足于工作的现状,缺乏专业发展的动力。由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旧的“习惯”“风俗”等不断重复和复制,即使农村教师也参加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也接受专家学者的教学指导,但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等很难有“质”的突破;另外,许多农村教师将教师职业当作“铁饭碗”,工作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对待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也只是流于形式,做表面功夫,教师缺乏专业发展的动力,即使有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和专家、学者的指导,也无法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更有甚者一些农村教师就认为这样的工作是“幸福”的,而忽视了教师职业自身的发展性。
二、主体性缺失: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内卷化”困境的成因
3.多满足于现状的安稳,少专业发展的动力
(一)自主发展意识淡薄,主体意识迷失
“教师不仅是专业发展的对象,更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6〕作为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教师自主发展意识是教师实现其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前提。然而,由于我国的教育深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基于此形成的城市本位的教育发展取向使得农村教育不断模仿、复制城市教育的发展模式,农村教师在其专业发展中逐渐丧失了话语权,教师主体意识迷失。不仅如此,我国长期以来所实施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并不是内源性发展模式,而是外生性发展模式,这种依靠行政力量和刚性政策所形成的自上而下的、外推式的发展模式致使农村教师成为其专业发展的“局外人”,教师对于自身的专业发展的认识也只是“要我发展”,而不是“我要发展”,教师对自身的专业发展缺乏积极主动性,最终导致教师自主发展意识淡薄、主体性意识迷失。
(二)职业认同感低,专业情感淡漠
教师专业自觉是农村教师摆脱专业发展的“内卷化”、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质性飞跃的根本路径。要实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去内卷化”就必须要树立建立健全以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核心的自主发展机制,唤醒农村教师专业自觉的意识。为此,笔者认为树立教师专业情意、搭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以及完善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评价和激励体系这三个方面有助于消解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与专业发展停滞不前的矛盾,从而激发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潜能,实现教师的专业自觉。
(三)专业反思精神匮乏,发展动力不足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卷化”困境是农村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渴望与现实专业发展“止步不前”的矛盾反映。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还表现在教师的专业反思精神匮乏,专业发展动力不足。专业反思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自己的专业行为以及教师整个专业发展过程进行自我省察、自我调整和自我更新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反思能力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专业成长的有力支撑。有关研究发现,农村教师在教学反思上出现“失真”现象〔9〕:有些教师将教学反思目标化、任务化,教师并没有真实、透彻地对实际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思索和省察,许多农村教师疲于应对学校规定的教学反思的任务,教学反思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发挥其实效性,反而挫伤了教师专业反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些教师认为专业反思是一个人的事情,不愿意与人合作与分享,更不愿意寻求同事、专家和学者的帮助和引领,以致在其专业发展中研究层次肤浅,研究视阈逐渐窄化,进而导致专业发展只见“量”的变化,未有“质”的飞跃。
三、专业自觉:农村教师摆脱困境的理想抉择
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教师对其从事的职业在思想上、行为上和态度上的理解与接受,同时也是教师对其职业的认可、情感的归属。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越强,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随之增强,也就越有利于教师坚定教育信念、树立专业理想。然而,有研究发现,“教师专业发展过分追求标准取向使农村教师面临专业认同危机”〔7〕。由于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忽视自身的文化环境、地域差异、民族差异、教学环境的差异,片面追求与城市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致性,这种无差别的、同质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导致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边缘化”,成为“村落生活中的‘异乡人’”“乡土社会的‘陌生人’”和“村落事务的‘边缘人’”〔8〕。农村教师在其专业发展中出现了专业卑微感,其专业情感淡漠。此外,统一的教师评价标准和统一细化与量化的评价体系使得农村教师忽视了自身教育的特殊性,也丧失了自主发展的特殊性,农村教师的专业认同感降低;而且,农村教师常因标准化的评价尺度而被贴上教学能力差、素质低等标签,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中面临信任危机,影响了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在其专业发展中逐渐出现了专业身份认同危机,且专业情感淡漠。
(一)树立农村教师的专业情意
连卓钊的善款不少都流向了广东繁荣粤剧基金会。这家基金会隶属于广东省政协,创办之初陈绍基担任名誉理事长,连卓钊为名誉副理事长。实际上,监管阙如的基金会,俨然陈绍基的私家金库。“到政协工作以后,觉得自己辛苦了几十年,该松一松,享受一下了。”面对专案组,陈绍基曾这样说。
由教师的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构成的教师专业情意是教师发展的动力源,也是教师职业幸福的催化剂〔10〕。农村教师要树立其教师专业情意,既包括教师对其职业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包括教师对其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热爱,在此基础上形成教师对专业发展的自主、自觉的发展。“校本研修是迅速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的切入口”〔11〕,培养农村教师的专业情意,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校本研修对农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引领作用。
首先,要加强对农村教师的专业引领,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认同,提升教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校本研修中,专业引领是其重要表现形式,学校要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教学现场指导、参与式培训、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等,充分发挥教研部门以及具有教育研究专长的人员对一线农村教师的专业指导和引领;与此同时,还应该拓展对农村教师专业引领的资源。关于农村教师的专业引领,除了人员的直接引领外,还应该加强教育学术期刊、教育网站以及教育经典著作中的教育理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促进教师对其自我的专业引领,实现教师专业自主性的发展。其次,实行“师徒制”,以传帮带的形式促进农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认同和归属,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在农村学校,应该建立新手教师与资深教师的传帮带的合作形式,发挥资深教师对新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专业指导和经验分享,更重要的是促成新手教师与资深教师情感上的共鸣,形成对教育事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后,注重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反思。农村教师要以活动的主体身份参与到校本研修中,开展“微格研修”“教学诊断研修”“案例反思研修”等促进教师反思—探究式的校本研修。此外,农村教师还应该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中,通过研究课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行动研究,从而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教育问题及现状不断深入思考,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行为,从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上,养老服务机构可通过与职业院校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进行定向培养,也可委托专业教育培训机构进行短期专业培训并定期进行职证考试,促进专业人才的高效产出。目前广西财政安排专门用于就业人才培训方面的支持资金每年都有较大节余,资源浪费比较严重,有关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好此类资源,以促进广西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及相关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最终服务于广西老龄化社会。
(二)搭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城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农村教师专业自觉的实现除了需要以教师的专业情意为核心的动力系统之外,还需要构建以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核心的城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为农村教师专业自觉提供行动支持。城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依托城乡学校的统筹发展,以对话、交流、分享等形式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学习型组织。构建城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建立健全城乡教师之间合理、有序的流动机制,农村教师不仅要到城市学校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与优秀教师实现对话和沟通,而且还要基于农村教师所在环境的异质性,相互尊重彼此独特的教育经验和教育理念,在城市与农村教师有序合理的流动中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其次,农村教师还应该与城市教师形成“同伴互助”的常态化合作模式。农村教师在与城市教师平等对话交流的过程中,积极参与构建网络交流平台,形成“教师圈”,实现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即时沟通。然后,还应该建立“教研共同体”,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沙龙、课堂观摩、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的教育研究活动,实现农村教师与城市教育的常态合作。最后,城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还离不开高校与中小学合作联盟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要加强区域内高校和中小学一线专家的合作团队的建设,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改革的经验整合起来,有针对性、高效率地满足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实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完善农村教师评价和激励体系
教育是一种良心活,农村教师一直在这种“良心活”中默默奉献。要使农村教师持续地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激情,除了需要培养农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专业情意和搭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外,还需要完善教师评价和激励体系,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体系,首先要统一城乡教师工资标准,加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从而消除农村教师对其工资水平的不满情绪和不平衡的心理;其次,充分发挥国家和政府对农村教师的扶持力度,采取优惠条件积极引进优秀教师到农村教师队伍中来;再次,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倾斜政策,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的渠道,增加对农村教师培训的力度,提升农村教师整体队伍的素质;最后,政府和相关部门还应该积极发挥调控作用,帮助农村教师解决其子女上学或就业问题,实现农村教师队伍“留得住”。
不仅如此,还应该完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一方面,要建立“教师参与”型且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教师评价制度,这种“参与型”教师评价体系不仅关注教师教育过程的评价,还注重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教师参与到教师评价体系中,能够使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关注教师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促进教师对其自身发展不断地进行反思,实现反思中成长。另一方面,要完善针对农村教师培训工作的评估体系。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和学校将“教师继续教育纳入常规管理和考核,把继续教育的评价和受训教师在工作中的绩效相关联”,从而发挥教师继续教育的持续、有效的作用,提升教师对其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实现教师的专业自觉。
众所周知,作为我国的两大主体税种营业税和增值税,在税收方面有不可估量的作用。2018年5月1日开始的增值税税率调整改革,是第一次分税制改革以来财税体制的再一次深刻变革。此次革新给我们带来了完美的成效:首先,税率的下调直接降低了企业税负,继而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并促进了产品的销售;其次,下调的这一百分点带来的直接受益也减轻了最终消费者的负担。国家税务总局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因为减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减税措施的不断完善,此次减税的成效非常突出。不仅如此,新政改革还有力的促进了新型能源的出台。随着此次革新的推进,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本文针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建议。
取药等待时间太长,专责小组经过数据分析也拿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医院药房空间设计布局不合理。药房引进容量大、结构合理的药架,改造药房内部布局,设计科学配药走线。”林茜指出。
参考文献:
〔1〕辛宪军.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路径探析〔J〕.教育评论,2008(1):100-104.
〔2〕刘世定.“内卷化”概念辨析〔J〕.社会学研究,2004(6):96-110.
〔3〕石耀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卷化”困境与消解〔J〕.教育科学研究, 2015(10):72-76.
〔4〕李森,崔兴友.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研究——基于对川、滇、黔、渝四省市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5(7):98-107.
〔5〕周华青.农村教师幸福感及其获得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7(6):74-79.
〔6〕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73-274.
〔7〕李介.农村教师自主发展的困境与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6(4):6-10.
〔8〕张济州.农村教师的文化困境及公共性重建〔J〕.教育科学,2013(1):51-54.
〔9〕王恩惠.教学反思的失真及回归本真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09(3):67-69.
〔10〕刘璐.教师专业情意的意蕴阐释与实践建构〔J〕.现代教育科学,2014(4):96-98.
〔11〕艾启双.校本研修:迅速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的切入口〔J〕.中国教育学刊,2014(6):124.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476( 2019) 09-0057-05
作者简介: 周凤霞(1989-),女,山东菏泽人,贺州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教师教育; 黎琼锋(1969-),女,广西贺州人,贺州学院副校长,教授,博士,广西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教师教育。
基金项目: 贺州学院2018年教改项目“专业认证标准下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编号:hzxyzdig201804)。
(责任编辑:张 敏)
标签:农村教师论文;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内卷化论文; 专业自觉论文; 贺州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