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猴精”就好

一点“猴精”就好

一、有一点“猴精”好(论文文献综述)

解军[1](2020)在《井场有狼》文中认为一陈小雨从井场上回来,把一小片卫生纸递给丈夫伍直。卫生纸皱巴巴的,上面浸了一块月牙形的暗红,像一个唇印。陈小雨说:"老公,我那里……流血了呢。"伍直坐在门边的椅子上,翻看一本杂志上的孕妇裙。他抬头看了看妻子,从对方手里拿过那个"唇印",仔细地看了看,立马紧张起来。陈小雨的肚子里,已经有了一个小伍直,大概4个多月了。

方昆鹏[2](2019)在《河南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河南平顶山市湛河区一带的市郊方言(中原官话南鲁片)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详细的田野调查,综合运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方法,在方言形容词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语法分析的角度对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的语法功能和特点进行研究,在形容词语法功能、词缀、重叠类型、形容词短语小称儿化等方面展示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的面貌。全文共分为6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首先简要介绍平顶山市概况,然后梳理形容词在普通话、河南方言、平顶山方言中的研究情况,最后交代本文的研究意义和方法,并对平顶山方言的音系、语料及符号进行说明。第二章,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的分类。首先根据意义把平顶山方言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然后分别根据音节和构成形式对这两大类形容词再分类。第三章,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的语法功能。平顶山方言形容词最常用的句法功能是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而非作定语,这与方言的口语语体有关。平顶山方言形容词可与程度副词、语气副词“样=”、否定副词“不”、程度指代词等组合,其中最具表达形象性的是形容词后加表示程度的具有俗语性质词语或短语。第四章,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的词缀。本章详细描述了前缀“圪”、中缀“圪、不、里”,重点描述类叠音后缀与不同词根组合改变程度义、增添感情色彩以及增加词根A形象性的情况。第五章,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的重叠和生动形式。重叠式有“AA儿式、ABB(儿)式、AABB式、ABAB式、AXX式、A里AB式”并存在“AA儿<A<ABB儿<AXX<AABB<XAXA”的程度等级序列。生动式有“Axx式、Axy式、Axyy式、Axyz式”,这些生动形式都表示较高的程度,并含有不适当或贬义的色彩。第六章,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短语儿化的形式和意义。本章考察了平顶山方言中“[程度指示代词+A]儿、[多+A]儿、[数量短语+A]儿、[没+多+A]儿、[不+A]儿”五种形容词短语儿化的形式和意义,通过对比发现了形容词短语儿化形式小称义的磨损。通过研究,本文发现平顶山方言形容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类叠音后缀数量多,组合灵活,并拥有特色前缀和中缀“圪”;二是平顶山方言形容词主要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作定语的情况较少,可以前加或后加各种表示程度和感情的词或短语;三是重叠式多伴有儿化,且有声调的改变,既体现程度义又表现出感情色彩的变化;四是除“[程度指示代词+A]儿”“[没+多+A]儿”“[不+A]儿”较严整地保留了小称义外,“[多+A]儿”“[数量短语+A]儿”两种格式都已表现出小称义不同程度的磨损。

张瑶[3](2019)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猿”书写研究》文中指出早在两千年前,古人便对“猿”独加青眼,视其为猿猴类动物中的君子。千百年来,有关中国古代“猿”书写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猿在中国古代已经是一种传统而又纯粹的象征,既代表诗家或哲人超凡脱俗的理想,又充当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神秘纽带。在此基础上,本论文拟从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猿书写入手,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展开,绪论部分主要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猿”书写研究状况述略、中外有关古代小说中猿书写研究的综述以及本论文的问题缘起、研究方法与价值概述。本文发现,目前中外学界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猿”书写的研究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很少有学者对古代小说中的猿书写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论文第一章首先对唐前文献中猿书写的流变进行了梳理,追溯了猿意象的最初本源和演变,以及猿书写在汉魏六朝时期的变迁。第二章考察唐代以降古代小说中的世俗社会与猿故事,内容主要包括淫猿、盗猿、情猿和悍猿。第三章则从宗教的视角对猿小说进行比较分析,主要是从道教与白猿、修炼猿的故事和佛教与心猿、听经猿传说两方面来谈。第四章是猿小说的文化内涵。其中包括世俗社会的折射,文人情志的寄托,以及宗教理念的传播,从文学角度厘清中国古代小说猿书写的基本类型和基本发展态势,试图描绘出猿从图腾到仙猿再到心猿崇拜的跌宕曲折的发展历程。

刘庆邦[4](2018)在《情与理》文中提出这一篇讲我亲叔叔的故事。我爷爷奶奶一共有四个孩子,除了父亲、叔叔,还有大姑、二姑。大姑嫁到了蔡洼,二姑嫁到了洼张庄。您听听这村庄的名字,就知道我的两个姑姑嫁都到了"洼地"里。我们那里的人对蔡洼的评价是:蔡洼蔡洼,又菜又洼。姓蔡的蔡,怎么被说成了蔬菜的菜呢?当地人说一个人笨,或没本事,就用一个菜字概括,说那个人菜,菜死了,是个菜菇苔。村庄本来就洼,前面又加一个菜字,能有什么好

陈涵薇[5](2018)在《陈靖姑信仰题材小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陈靖姑是福建民间信仰中着名的妇孺保护神。明清时期产生了三部陈靖姑信仰题材的小说《海游记》、《闽都别记》陈靖姑章回部分和《临水平妖》。这三部小说将陈靖姑塑造成一位几近完美的女神,诠释着惩恶扬善、邪不胜正的主题思想;将女性置于重要的位置,反映了平等的夫妻关系以及女性自立、自主、自强等的意识;将陈靖姑与蛇妖的斗争作为主要情节,体现了陈靖姑最原始和基本的神迹神职;融入了佛、道、儒、巫四教,具有明显扬闾山教的倾向。这三部小说与陈靖姑信仰关系紧密,彼此影响。它们既是陈靖姑信仰的产物,同时也推动了陈靖姑信仰的发展和流传。另外,自明中叶开始,陈靖姑的故事传说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以《海游记》为代表的北部陈靖姑信仰传说故事系统,和以《闽都别记》、《临水平妖》为代表的南部系统。这两大系统在人物、情节等方面差异显着,也存在一些共性与彼此影响之处。这三部小说与福建文化相结合,反映了古闽蛇文化、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闽都别记》、《临水平妖》中所融合的福州地区多元的文化,体现了小说浓厚的地域色彩与文化价值。《海游记》、《闽都别记》与《临水平妖》作为陈靖姑信仰题材中最重要的三部小说,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在陈靖姑信仰乃至福建民间信仰史中都应有一定的地位。

刘雪玉[6](2018)在《20世纪满—通古斯语族异类婚故事集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异类婚故事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故事类型,虽然它所讲述的不过是人与神仙鬼狐精怪之间的婚恋纠葛,但满—通古斯语族异类婚故事以其独特的样貌展现着满—通古斯语族各民族的婚姻爱情观念、道德价值取向、民俗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发展。无论从题材还是从叙事技巧上来讲,满—通古斯语族异类婚故事都是中国文学与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纵观满—通古斯语族民间故事的研究史,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其中的异类婚故事的研究目前仍然相对薄弱,对其研究散见于一些论文中而尚未形成系统,缺乏专门的整体化的研究。虽然在有限的研究成果中,还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不过,这些已有成果也为相关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料储备,也使本研究有了深层阐释的可能。本文通过对20世纪中国满—通古斯语族异类婚故事进行分析,归纳其母题和类型,描述其叙事要素的状态及其所呈现的特征。据此对满—通古斯语族异类婚故事的叙事序列与叙事意义进行分析,并把叙事形态同叙事传统以及文化共识的研究相结合对满—通古斯语族异类婚故事的深层结构进行解读。为达到研究目的,使用母题、类型及经典叙事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一定的理论框架进行文本分析,不断产生对于理论本身和前辈研究定论的再思考。自叙事要素的提炼入手来进行叙事研究是学界所普遍认可的,不管是叙事结构、叙事类型、叙事视角还是叙事时间,皆是如此。若要对异类婚故事进行类型研究,就有必要对研究对象的叙事母题进行初步提炼。首先应从叙事类型学的角度对相关文本资料进行梳理,以国内外己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归纳其常用母题后再对其进行二级、三级划分,并对各级母题分别进行界定与阐释。根据满—通古斯语族异类婚故事的特点,将其常用母题分别归入开场、过程、结局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并对母题进行简单与复杂之分,以便为母题关系分析及此后的故事序列研究做准备。对满—通古斯语族异类婚故事进行类型划分,需要考虑到制约故事发展历程的内在因素,并以此为前提进行故事类型的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诸民族异类婚叙事所包涵的意蕴与哲理性。根据异类出现的原因对诸民族的异类婚故事进行类型的划分与归类,可以弥补形式研究上的不足。按照因果逻辑可将满—通古斯异类婚故事划分为报恩酬情型、守诺践约型、追求婚恋型、异境遇艳型,按照开场、过程与结局的叙事三段论模式,分析每一故事类型的核心母题及其叙事模式,各类型都有着其所可能表达的主题,母题与主题对类型划分和文本归类具有双重意义。叙事学最初所关注的人物、时间与空间“三要素”是故事情节得以推进的主体与背景。参考普罗普的功能人物理论,对四个故事类型中的角色及其行动圈进行分析可见,满—通古斯语族异类婚故事的角色行动圈一般有五个,有的类型中往往仅出现三到四个角色。人物结构虽然比较简单,但是人物的角色功能并不缺乏,通过分析人物的行动元特征可以发现,各个不同的行动圈之间往往会出现比较繁复的交叉与转换,这是满—通古斯语族异类婚故事的特征之一。对叙事人物进行修辞研究可以发现满—通古斯语族异类婚叙事在人物命名、外形修辞与叙述模式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性。故事中对一些情节的时长所进行的设定也具有特殊的意味,其时间意识充满了朴实的、似拙而巧的自由与随性。满—通古斯语族异类婚故事中出现了各种奇幻的空间想象,空间类型体现了明确的空间意识,满—通古斯语族异类婚故事的空间类型及其空间意识实际上也代表了满—通古斯语族民众通过空间所展现出来的宗教情感与民俗信仰,对空间的感知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空间的功能研究中关于空间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与空间的文化象征意义的阐释,可作为关于叙事学的空间研究的有益尝试。叙事要素在各不同类型的故事中具有的共性化、程式化的特征,满—通古斯语族异类婚故事的各个叙事要素的分析表明,在故事群的叙事要素分析中,一些已经比较成熟的理论研究模式对于解决故事的结构性问题会有较大的帮助,也可对满—通古斯语族异类婚故事的结构特征作出初步的判定。将满—通古斯语族异类婚故事的叙事序列视为表层叙事结构,根据其序列组合方式的繁简,可将其划分为两类,即简单序列和复合序列。简单序列可视为叙事的基本序列,布雷蒙的研究中提出了改善与恶化两种倾向,除此之外,还存在一种无法判明的状况。单线推进呈线性结构的简单序列与双线合股交叉形成的复合序列,构成了复杂多样的满—通古斯语族异类婚故事。叙事文本的结构要有意义作为支撑,满—通古斯语族异类婚故事从开场、过程到结局,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萨满教文化的影响,同时佛教、道教文化等也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前所述,叙事的开场一般是以男性作为首要出场的,即便是以女性名作为异类婚故事的篇名,并且在叙事过程中将女性作为主要描述对象,但大多数叙事仍以男性作为第一出场人物。在叙事过程中及叙事重心上,或是以男性为主,或是以女性为主,叙事主题在这两种情况的引导下表现出两种人物塑造的不同关注点,以男性为主的异类婚叙事在男性形象的塑造上体现了其道德评价标准,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则表达了男性对女性的心理期待。深层结构主要在于叙事所遵循的逻辑,它对叙事文本的表层结构起着决定性的支配作用,同时通过表层结构传达出叙事者所要表达的各种信息,从叙事的开场、过程至故事结局的每一个阶段,始终呈现出男性和女性、家庭和社会等多种关系在二元对立结构下的矛盾对立与调和统一。通过对叙事文本深层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叙事传统、文化共识、叙事者个性共同呈现了叙事的深层结构即叙事的意义,从而引导着整个故事叙述的进行。综上,本文从20世纪中国满—通古斯语族异类婚故事入手,对其进行了从形式到内容的叙事学描述,分析其叙事形态结构特征,在异类婚故事“叙述什么”、“怎样叙事”的基础上进行阐释分析,是属于“如此叙事会得到怎样的效果”的结果性研究。从概括与分析异类婚故事叙述了什么,是怎样进行叙事的,到分析在叙事中各个叙事要素怎样编排和构建文本,进而考察异类婚故事怎样由叙事的开始、叙事的过程以及故事的结局来阐发不同的思想情感与文化认知,整体上呈现了由个体至整体,再重新归于个体的研究历程。

凌龙华[7](2017)在《乡土滋味:黄鳝·泥鳅》文中指出黄鳝黄鳝不是鱼,这样奇怪的念头一直萦绕在年少的脑海中。光溜溜,黏糊糊,又圆又长的身子,泛射出黄铜一般的色泽。但明白无疑,黄鳝生活在水中。它从洞穴中钻出,如幽灵;蜿蜒在秧苗水草间,则如精灵。年轻的黄鳝体态俊秀行动敏捷,称得起水中王子;而一旦老而阴森,如传说中的望月鳝,那简直是蛇的阴魂附身,叫人不敢捕食。好在水田一年一滋润,黄鳝与我们的接触大多正当时。

李亚[8](2017)在《花好月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咳,啊咳。我这老不死的,动不动,就咳得上气不接下气。是的,人活到这个岁数,活成了一根琉璃棒棒,别说一阵子咳嗽,就是说话间一个高腔,咔吧一声,就过那边去了。不过,老侄儿,你放心,一时半会儿我还死不了。我活了一百多岁,领教过好多次了,一个高龄老人想死掉,谈何容易。有时候你想死,可是你死不了,你大娘那本《圣经》里不是有个万能的上帝嘛,他娘的这个孬孙,他不让你死,麻烦得很,弄得我都发愁了。所以嘛,老侄儿,我向你许诺,不讲完我的故事,我保证不死。

张雪梅[9](2016)在《现代汉语形容词的程度量研究》文中指出“量范畴”是语言中重要的语义范畴之一,它对词语、句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程度量是形容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本文采用认知语言学、语义学、功能语言学、语用学等相关语言学理论,从多个角度对形容词的程度量进行了系统探讨。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的主体内容共七章:第一章讨论了形容词的分类及其量性特征。程度量是人们建立在对比的基础上对事物性状的大小、高低进行的等级性量化。程度量具有相对性、等级性、模糊性、依附性和临时性的特征,其中等级性是其主要特征;程度量还存在客观与主观之分,我们把客观量程度副词分为低、中、高、极四个量级,把主观量程度副词分为低、高、极、过四个量级。并根据形容词能否受客观量程度副词的修饰,把其分为非定量形容词与定量形容词两类,前者可以受客观量程度副词修饰,其量性特征表现为无界性、量幅性、隐含性;后者一般不再受客观量程度副词修饰,其量表现为有界性、量点性、凸显性和主观性的特征。不过,非定量形容词内部在与各量级程度副词的组配功能上存在差异,这主要跟其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其语义程度有关。定量形容词都明显地包含着量的成分,其内部成员由于构成方式与表量成分的不同也存在着量级高低的差异。第二章考察了非定量形容词定量化的一系列手段,主要有词法手段、重叠手段、句法手段、修辞手段和某些固化结构等。词法手段指非定量形容词加上某个表量成分使之转化为定量形容词。重叠也赋予了形容词量的意义,使之定量化。句法手段主要包括利用程度副词、指示代词、某些含程度义的形容词或短语、零形补语,或者利用其它参照物表量,有时量度形容词还可以运用数量词语进行记量。修辞手段如比喻、夸张、叠用等也可以使程度量得以相对确定,且往往有增量的功效,赋予的是高量级。另外,某些固定结构也可以表达程度量,且多数为高量级。不同的定量手段或定量成分决定了形容词程度量的量级高低。第三章对形容词程度量的同现、叠加与二次赋量的类型或方式、成因进行了分析。程度量的同现是指形容词的前面出现两个分属不同量级的程度副词,同现的可能性取决于两个程度副词量级间差距的大小。程度量的叠加是指两个(或以上)相同量级的程度副词的共现现象,高量级程度副词叠加在语义上构成强化型,低量级程度副词叠加则构成弱化型。二次赋量是定量形容词在已有程度量的基础上采用某种赋量手段而造成的“量上加量”现象。同现、叠加与二次赋量都造成了程度量的重复,这些看似“非常规”的、量的复用现象有其产生的语义、语用与认知动因。第四章探讨了形容词的程度量与句位的关系。我们分别考察了定语、状语、谓语和补语句位与形容词程度量的互动关系。非定量形容词中的单音节的可以无标记作定语,而双音节的与定量形容词通常需要用标记“的”。状语中的指宾状语往往要求形容词必须是定量的;而充当饰谓状语的形容词非定量或定量均可,不过,后者因强调了程度量而易于成为关注的焦点。非定量形容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谓语,除非用在对举格式中、分句中、主谓之间有停顿或插入性成分以及用于感叹语气时;定量形容词则通常可以单独充当谓语,不过其谓语功能尤其在是否用标记“的”上存在差异。通过对语言事实的考察,我们发现语义程度越高,其谓语功能越强,并由此建立了一个定量形容词语义程度与其谓语功能的关联标记模式。形容词可充当的补语主要有结果补语、可能补语、程度补语、状态补语四种。前三者多由非定量形容词充当,状态补语则多用定量形容词,可见,除状态补语外,其他三类补语并不要求凸显形容词的程度量。第五章考察了形容词的程度量与疑问、感叹语气的关系。定量形容词已经有了某个确定的量,没有询问的必要,因此,在一般的疑问句中,其通常都不能构成疑问中心。非定量形容词通常可单独构成“独词感叹句”;而定量形容词则不能,因为其本身的量是有定的,而感叹语气有赋量功能,赋予的量通常为高量级,定量形容词若独用于感叹语气容易造成量的重复或冲突。由形容词短语构成的感叹句往往要求其中的程度副词为主观量与高量级。感叹句根据构成及感叹标记的情况,其感叹程度构成如下梯度:独词感叹句>有标记感叹句>无标记的非独词感叹句(“>”表示“强于”)。可见,不同的句类对形容词的程度量有不同的要求。第六章探讨了形容词的程度量与否定的关系。非定量形容词因其程度量是不确定的,多可以自由地用于肯定式或否定式,少数自身语义程度较高的除外。定量形容词因已具有了某个确定的量,通常都不能用于否定式。语言事实表明,形容词可否受程度副词修饰与可否被否定之间存在着无标记关联,因此,就语法意义来说,“程度”与“否定”具有一致性与相通性。“F+A”(“F”代表“程度副词”)在形式上有“F+不+A”与“不+F+A”两种否定式,不过二者否定的性质和结构层次都不同:前者是对“F+A”的“完全否定”,后者是对“F+A”的“降级否定”,二者在程度量等级上又统一于同一量轴。前者中各程度副词基本都成立,而后者成立与否取决于“不”与“F”融合性的强弱,融合性强的“不+F+A”可以说,而融合性弱的则一般无法成立。第七章对形容词程度量的动态性进行了描写与分析。主要考察了“逆天”、“爆表”、“A得/到哭”和“A得/到没朋友”,探讨了这四种新兴的高程度量表达方式的演变与成因。它们都具有网络流行语的性质,且其演变都是在一系列语言内部因素、认知因素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此外,结语部分对全文内容进行了简要总结,点明了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并指出了本研究尚存的不足,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燕杰[10](2015)在《儿子的海》文中提出第一章奇观天成的石门"晚照",说来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这地呀,应该叫石门坊,又叫石门房。石门"晚照"是当地八景之一,实质是位于八景之首。这地不仅有山,弥河的古河道也从这里穿过,在古代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可是那个年月有点水枯山瘦,附近村子的人都靠种植烟叶、果树生计。有一户刘姓人家,住在凤岗村的中部,早年也算书香门第,当家的刘德海老汉虽说不上田有百亩,但也收入丰盈,在当地算大户。他膝下四个儿子五个女儿,四儿子十八岁乡试秀才第一名。可遗憾的是二十岁那年他疯了,用铁链子锁了两年,痛苦地死去了。刘德海把四儿子看成宝贝,他的死强烈地刺激了他,成了不折不扣的烟鬼,没几年就把

二、有一点“猴精”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一点“猴精”好(论文提纲范文)

(1)井场有狼(论文提纲范文)

十一
十二

(2)河南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平顶山市概况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方法
    1.4 语料及符号说明
    1.5 平顶山方言的音系
2 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的分类
    2.1 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的界定
    2.2 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的分类
        2.2.1 平顶山方言的性质形容词
        2.2.2 平顶山方言的状态形容词
    2.3 小结
3 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3.1 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的句法功能
        3.1.1 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
        3.1.2 作定语
        3.1.3 作状语
        3.1.4 作补语
        3.1.5 作主语
        3.1.6 作宾语
    3.2 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的组合功能
        3.2.1 与程度副词的组合
        3.2.2 与语气副词“样=”的组合
        3.2.3 与否定副词“不”的组合
        3.2.4 与程度指示代词的组合
    3.3 小结
4 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的词缀
    4.1 词缀的判断标准及分类
        4.1.1 词缀的判断标准
        4.1.2 词缀的分类
    4.2 平顶山方言形容词词缀
        4.2.1 平顶山方言形容词前缀“圪”
        4.2.2 平顶山方言形容词后缀
        4.2.3 平顶山方言形容词中缀“圪、不、里”
    4.3 平顶山方言形容词词缀与普通话的比较
    4.4 小结
5 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的重叠和生动形式
    5.1 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的重叠
        5.1.1 单音节性质形容词的重叠
        5.1.2 双音节性质形容词的重叠
        5.1.3 XA状态形容词的重叠
    5.2 平顶山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程度义的比较
    5.3 其他生动形式
        5.3.1 Axx式
        5.3.2 Axy式
        5.3.3 Axyy式
        5.3.4 Axyz式
    5.4 特殊的生动形式
    5.5 小结
6 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短语儿化的形式和意义
    6.1 [程度指示代词+A]儿
    6.2 [多+A]儿
    6.3 [数量短语+A]儿
    6.4 [没+多+A]儿
    6.5 [不+A]儿
    6.6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平顶山方言中的“A+xx”形容词
致谢

(3)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猿”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问题缘起及基本思路
    二、中国古代小说中“猿”书写特殊的文学及审美意义
    三、国内外学界中国古代小说“猿”书写研究综述
    四、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早期文献中猿书写的流变
    第一节 猿书写的起源与演变
        一、以原貌出现
        二、化为猿精出现
        三、化为人形出现
    第二节 汉魏六朝时期的猿文化
        一、仙性美
        二、人性美
        三、诗性美
第二章 世俗社会与猿小说
    第一节 淫猿
        一、采气生子
        二、爱好美色
    第二节 盗猿
        一、为食而盗
        二、重义而盗
    第三节 情猿
        一、爱情
        二、友情
    第四节 悍猿
        一、悍妇
        二、戾猿
第三章 佛道二教与猿小说
    第一节 道教与白猿的故事
        一、白猿授剑
        二、白猿传书
        三、以白猿书写折射忠君报国愿景
        四、猿猴不分的叙事模式
    第二节 佛教与听经猿、心猿传说
        一、《龙济山野猿听经》中的“听经猿”传说
        二、“心猿”与《西游记》孙悟空形象的融合
第四章 猿小说的文化蕴涵
    第一节 世俗社会的折射
        一、汉魏时期自由潇洒的饮酒之风
        二、唐宋时期开明宽松的社会风习
        三、元明清时期的崇侠尚义之风
    第二节 文人情志的寄托
        一、逍遥放达,宁做自我
        二、借猿小说以申其志
    第三节 宗教理念及报恩思想的传播
        一、宗教信仰主题
        二、知恩图报的主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陈靖姑信仰题材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海游记》研究
    第一节 版本、作者及成书背景
    第二节 人物形象与宗教形态
    第三节 《海游记》与《天妃娘妈传》
第二章 《闽都别记》与《临水平妖》研究
    第一节 作者、版本及成书年代
    第二节 人物形象与思想观念
    第三节 艺术特色与不足
    第四节 《闽都别记》、《临水平妖》与《海游记》
第三章 陈靖姑题材小说与陈靖姑信仰的关系及其文化价值
    第一节 陈靖姑题材小说与陈靖姑信仰的关系
    第二节 以陈靖姑题材小说为代表的陈靖姑信仰传说系统
    第三节 陈靖姑信仰题材小说之多元文化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小说《海游记》、《闽都别记》、《临水平妖》主要情节对照表
附录二 小说《海游记》、《闽都别记》、《临水平妖》主要人物对照表
附录三 陈靖姑相关图片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6)20世纪满—通古斯语族异类婚故事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历史与现状
    二、研究方法和意义
    三、相关术语的说明
第一章 满—通古斯语族异类婚故事的母题
    第一节 异类婚故事母题
        一、国际性母题
        二、分类与层级
    第二节 常用母题描述
        一、开场母题
        三、结局母题
    第三节 简单母题与复杂母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满—通古斯语族异类婚故事的叙事类型
    第一节 报恩酬情型
        一、基本表现形式与核心母题
        二、叙事模式
        三、主题解读
    第二节 守诺践约型
        一、基本表现形式与核心母题
        二、叙事模式
        三、主题解读
    第三节 追求婚恋型
        一、基本表现形式与核心母题
        二、叙事模式
        三、主题解读
    第四节 异境遇艳型
        一、基本表现形式与核心母题
        二、叙事模式
        三、主题解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满—通古斯语族异类婚故事的叙事要素
    第一节 叙事人物
        一、人物的功能研究
        二、人物的修辞研究
    第二节 叙事时间
        一、故事的叙事时序
        二、叙事的时间意识
    第三节 叙事空间
        一、空间的类型描述
        二、空间叙事的功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满—通古斯语族异类婚故事的叙事结构
    第一节 表层结构:叙事的序列
        一、简单序列
        二、复合序列
    第二节 深层结构:叙事的意义
        一、叙事的开始
        二、叙事的过程
        三、叙事的结局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乡土滋味:黄鳝·泥鳅(论文提纲范文)

黄鳝
泥鳅

(9)现代汉语形容词的程度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零 绪论
    0.1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0.1.1 研究对象
        0.1.2 研究意义
    0.2 理论背景与研究方法
        0.2.1 理论背景
        0.2.2 研究方法
    0.3 相关研究综述
        0.3.1 “量范畴”及相关研究
        0.3.2 形容词程度量的相关研究
    0.4 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0.5 语料说明
第一章 形容词的分类及其量性特征
    1.1 程度量的特征
        1.1.1 相对性
        1.1.2 等级性
        1.1.3 模糊性
        1.1.4 依附性
        1.1.5 临时性
    1.2 主观量程度副词与客观量程度副词
    1.3 形容词量的分类
    1.4 形容词小类的量性特征
        1.4.1 非定量形容词的量性特征
        1.4.2 定量形容词的量性特征
    1.5 非定量形容词的量级
    1.6 非定量形容词与各个量级的组配考察
        1.6.1 形容词与低量级的组配
        1.6.2 形容词与中量级的组配
        1.6.3 形容词与高量级的组配
        1.6.4 形容词与极量级的组配
        1.6.5 形容词与过量级的组配
    1.7 定量形容词的构成及其量级
        1.7.1 定量形容词的构成
        1.7.2 定量形容词的量级差异及其成因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非定量形容词的定量化
    2.1 词法手段
    2.2 重叠手段
    2.3 句法手段
        2.3.1 程度副词
        2.3.2 指示代词
        2.3.3 某些形容词或短语
        2.3.4 零形补语
        2.3.5 参照物表量
        2.3.6 数量词语表量
    2.4 修辞手段
        2.4.1 叠用
        2.4.2 比喻
        2.4.3 夸张
    2.5 固定结构
        2.5.1 别提(有)多A了
        2.5.2 A得不能再A
        2.5.3 A了去了
        2.5.4 要多A有多A
        2.5.5 最/再A不过(了)
        2.5.6 那/(真)叫一(个)A啊
        2.5.7 A得(像/跟)什么似的
        2.5.8 A不了多少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形容词程度量的同现、叠加与二次赋量
    3.1 程度量的同现
        3.1.1 不同量级程度量的同现
        3.1.2 同一程度量的反复
        3.1.3 小结
    3.2 程度量的叠加
        3.2.1 关于叠加
        3.2.2 叠加的类型
        3.2.3 叠加的动因与作用
        3.2.4 小结
    3.3 定量形容词的二次赋量
        3.3.1 关于二次赋量
        3.3.2 二次赋量的方式
        3.3.3 二次赋量的动因
        3.3.4 二次赋量的表达效果及其句法后果
        3.3.5 小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形容词的程度量与句位
    4.1 形容词的程度量与定语句位
        4.1.1 非定量形容词充当定语
        4.1.2 定量形容词充当定语
        4.1.3 定量的形容词短语充当定语
    4.2 形容词的程度量与状语句位
        4.2.1 形容词的程度量与指宾状语
        4.2.2 形容词的程度量与饰谓状语
    4.3 形容词的程度量与谓语句位
        4.3.1 非定量形容词充当谓语
        4.3.2 定量形容词充当谓语
        4.3.3 定量的形容词短语充当谓语
    4.4 形容词的程度量与补语句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形容词的程度量与句类
    5.1 形容词的程度量与疑问句
        5.1.1 形容词的程度量与疑问焦点的构成
        5.1.2 程度副词与疑问焦点的构成
    5.2 形容词的程度量与感叹句
        5.2.1 形容词的程度量与感叹句的构成
        5.2.2 形容词的程度量与感叹程度
        5.2.3 感叹语气的赋量功能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形容词的程度量与否定
    6.1 非定量形容词与否定
    6.2 定量形容词与否定
    6.3 “程度副词+非定量形容词”与否定
        6.3.1 两种否定式的不对称及其成因
        6.3.2 “不+程度副词+A”式内部不对称的成因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形容词程度量的动态研究
    7.1 流行语“逆天”的演变与成因
        7.1.1 问题的提出
        7.1.2 “逆天”的语义演变
        7.1.3 “逆天”的感情色彩
        7.1.4 “逆天”演变的成因
        7.1.5 小结
    7.2 流行语“爆表”的多角度分析
        7.2.1 问题的提出
        7.2.2 “爆表”的句法功能
        7.2.3 “爆表”的语义与语用功能
        7.2.4 “爆表”语义演变的成因
        7.2.5 小结
    7.3 新兴的高程度表达式“A(到/得)哭(了)”考察
        7.3.1 问题的提出
        7.3.2 “A(到/得)哭(了)”的句法特征
        7.3.3 “A(到/得)哭(了)”的语义演变及表义特征
        7.3.4 “A(到/得)哭(了)”高程度义的形成
        7.3.5 小结
    7.4 新兴的程度表达式“A到/得没朋友”
        7.4.1 问题的提出
        7.4.2 “A”的特点与“没朋友”的抽象化
        7.4.3 “A到/得没朋友”的句法特征
        7.4.4 “A到/得没朋友”的程度义
        7.4.5 小结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10)儿子的海(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后记

四、有一点“猴精”好(论文参考文献)

  • [1]井场有狼[J]. 解军. 地火, 2020(01)
  • [2]河南平顶山方言形容词研究[D]. 方昆鹏.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3]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猿”书写研究[D]. 张瑶.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4]情与理[J]. 刘庆邦. 四川文学, 2018(12)
  • [5]陈靖姑信仰题材小说研究[D]. 陈涵薇. 暨南大学, 2018(01)
  • [6]20世纪满—通古斯语族异类婚故事集成研究[D]. 刘雪玉. 吉林大学, 2018(12)
  • [7]乡土滋味:黄鳝·泥鳅[J]. 凌龙华. 江苏地方志, 2017(06)
  • [8]花好月圆[J]. 李亚. 当代, 2017(03)
  • [9]现代汉语形容词的程度量研究[D]. 张雪梅.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 [10]儿子的海[J]. 燕杰.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5(04)

标签:;  ;  ;  ;  ;  

一点“猴精”就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