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区改造中公共景观再生设计探讨论文_杨剑

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旧城区改造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它属于历史积淀下的“旧常态”,进行旧城区改造的目的是实现城市整体规划效果,进而提高城市美观度、改善城市功能、加深城市内涵,其中公共景观再生设计是在旧城区原有的基础上展开的,它具有展示城市历史人文和特色的重要价值,在进行规划改造的过程中应遵循“延续城市肌理,挖掘城市记忆”的原则,规避盲目抄袭和改变。本文中针对旧城区改造中公共景观再生设计的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建设,旧城区改造,公共景观,再生设计

狭义上说,本文所谓“公共景观”是指在城市空间中的景观范畴之内,用于向公众开放,并可提供休闲、娱乐、欣赏等价值的空间元素。在构建形式上不仅包括园林绿地、街心花园等常规类型,也包括街道景观、商业文化景观、城市广场等。本质上,旧城区改造主要从两条主线上展开,其一是功能完善,这也是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基本要求,如交通完善、水电完善、通信完善等,以此提高城市生活中的服务效率。其二则是景观再生,旧城区与新城区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文化,旧城区的存在历史较长,大部分基地现状都承载着当地的城市记忆历史文化内容,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就需要将原有的空间元素及组织关系进行有效的保留,这也是“公共景观再生设计”的最终目的。

1、旧城区改造中公共景观再生设计的价值分析

1.1 实现城市空间净化

很明显,旧城区在城市整体空间范围内属于“旧常态”,我们在肯定它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在社会变迁中却也不断地出现不适应性。例如老城区的街道,受限于当时的交通工具和人口数量,其规划布局、宽度、建筑材料等已经严重不符合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因此针对旧城区改造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解决功能需求;而在公共景观再生设计层面,则可以实现全面的空间净化效果。这里所说的净化,一是环境的净化,二是心灵的净化。

环境净化——利用生态元素缓解旧城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旧城区的空间相对狭窄,生活环境质量较差,对原场地内的建筑、环境等做适当拆除和改造,通过场地设计,搭配绿色植物,增加城市绿化率,在公共景观再生设计中发挥了重要的空气进化作用,吸收粉尘、油烟等污染物,以及遮挡阳光、调节温度,减少噪声,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等。

心灵净化——人类对自然有着严重的向往与依赖情结,良好的环境可以改善人们的心境,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再生的公共景观,大大提高人们户外活动的积极性。如在树荫花丛中散步、闲聊,在休闲广场跳舞、晨炼,是提高城市化进程中居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并能促进城市人群交流,延续旧城区人文情怀。

1.2 节约城市建设成本

所谓“再生设计”是对循环利用的一种诠释,旧城区改造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废弃物,包括废弃建筑材料、土壤、植物及实施等,这些如果全部作为建筑垃圾看待,不仅会造成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同时全部采取新材料也会增加建设成本。通过公共景观可再生设计手段,原本的废弃原材料(可用前提下)可以再次被利用,成为公共景观中的组成部分——而这种方案的优势在于,它从“元素”层面保留了旧城区的文化载体,由此产生更为真实的“旧城文化”体验。

需要注意的是,旧城区改造过程中许多“被遗弃”的物品恰恰是宝贵的资源,如砖瓦、树木、土料等,它们在复原旧城区(新增城市功能基础上)风貌的过程中,可以做到节约材料成本,提高景观效果的作用。

1.3 继承发扬旧城文化

事实上,在旧城区进行改造的过程中进行公共景观的再生设计,最大的价值就是对旧城文化的保护。一个城市体系中,旧城是文化积累的载体,新城是文化延续的载体,两者缺一不可。而城市魅力展示对比下,旧城的吸引力更强,那种被时间附加的文化韵味是不可复制。因此,针对公共景观的再生设计,需要巧妙构思、因地制宜、废物利用,将生态自然的关系和人文景观的特色结合起来,并利用空间场地、植物小品等进行重新构造,满足旧城文化的延续和传递需求。

2、旧城区改造中公共景观再生设计的基本路线

结合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旧城区改造的模式,主要可划分为四种类型:完全推翻重建、旧城与新城隔离式建设、保护旧城区的基础上重建、在基地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内部功能添加。很显然,从旧城区改造公共景观再生设计角度分析,后两种模式更为符合发展路线的需求。保留基地内原始风貌的价值在于,它保留了文化沉淀和历史厚重感,避免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破坏。

第一,再创造和继承。旧城区改造公共景观再生设计,应积极宣扬城市文化,改善城市形象,基于既有景观资源,继承和发扬当地的特色资源,在保护原有景观资源的前提下,积极再创造,合理整合原有资源,保护有价值的资源,科学改造、整治或者修复损坏资源,提升城市形象。

第二,整体路线。旧城区改造公共景观再生设计应基于该地区原本的自然景观,仔细分析旧城区景观的空间结构、比例、数量和类型,尽量追求统一的整体风格,各种景观资源的自然和谐,增强动态视觉美感,维持连续自由的活动空间。同时,应注意城市景观和历史文脉的协调统一,使城市风格和公共景观保持一致。

第三,特色化路线。旧城区改造公共景观再生设计应突出城市特色,积极提炼和挖掘当地特色,在公共景观再生设计中进行适当表现,提升公共景观价值,增加文化凝聚力。每个城市的文化特色不同,城市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反映在城市形象上,所以旧城区公共景观再生设计应尽量保留特色。

第四,连续性路线。旧城区改造公共景观再生设计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由于传统景观和自然景观不可再生,因此应积极协调自然环境和人之间的关系,保护自然环境,合理整合和保护利用各种资源,使自然环境保护和城市发展处于协调或者平衡状态,不仅要保持旧城区的自然特征,传达城市的时尚气息,而且要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保留一定的城市记忆。

3、公共景观再生设计策略及案例剖析

3.1 再生设计策略

第一,形态再生。公共景观是指城市空间中各种视觉事件和视觉事物的整体视觉外貌,在旧城区改造中,公共景观的形态再生设计应考虑到公众人群的视觉美感,特别注意研究景观视觉,形态作为公共景观再生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在公共景观各种形式表现中整个不同的设计语言,合理运用韵律、节奏、均衡、统一等美学法则,加强形态再生创造设计,运用多种景观语言,使不同形态再生表现地更加具体。

第二,资源再生。旧城区改造中,严禁盲目破坏原有的景观资源和人文资源,作为生态和环境再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再生关系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存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供给。

第三,生态再生。生态系统再生是旧城区公共景观再生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其主要是指人类生产生活和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少受或者不受损坏,维持良好的自我恢复、调和、平衡状态,为了维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公共景观再生。

3.2 “下关火车主题公园”案例

南京下关火车主题公园,位于南京铁路轮渡栈桥遗址,北仰南京长江大桥。

该公园保留了铁路轮渡栈桥旧址及老火车等当时历史遗迹,在改造的过程中严格遵循原始风貌展开设计,并将单一的铁路轮渡的运输功能扩展为商业、文化、休闲、旅游等功能,实现了城市功能的丰富。

(改造设计效果图)

秉承生态再生原则,借助得天独厚的临江景色及现有高差,设计揽江台,彩虹港湾,堤顶漫道等层次丰富的滨江景观。

(彩虹港湾实景)

与此同时,设计中还将保留的绿皮车厢改造为咖啡吧供市民休憩,并利用公园墙作为铁路文化展示,介绍南京铁路的发展历程。

整个项目,从整体布局到景观元素的细节设计,都围绕着保留原始风貌,整合可再生景观资源为主线,结合空间再塑造,成功地打造出耳目一新、独具特色的滨江公共景观,同时更好的延续了当地的城市记忆。

(铁路文化展示墙实景)

3.3“南京天妃巷绿地改造项目”案例

南京天妃巷绿地改造项目,是今年老城南绿地改造诸多项目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绿地之一,由我司承建设计,我也有幸参与设计。

基地范围内房屋年久失修,环境恶劣。此次通过地块征收,新建游园绿地,为周边居民增添休闲公共场所。

天妃巷地块东至天妃巷、西至莫愁路、南至丁光训故居,临近南京最大的基督教徒——莫愁路教堂,占地约1300平方米。丁光训是中国基督教的代表人物之一,对推动中国基督教的发展、促进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基于这样的基地背景与条件,设计提取了 基督教“十字架”作为平面布局的设计语言,并遵循圣洁、庄重的原则,塑造出一处具有纯净的镜面水池,水池端景矗立标志性雕塑,倒影水面,圣洁肃穆。整体中心场地做台地式处理,两侧入口进入后拾级而上,打造仪式感。

(中心水景效果图)

场地周围绿植环绕,绿化率达到了55%,为市民提供一处绿意盎然的城市绿洲,充分体现了公共景观再生设计的生态效应。基地紧邻莫愁路,两侧高大的法桐挺拔舒展,设计融入了具有南京城市记忆的梧桐叶元素,并运用于地面铺装及特色坐凳中,体现着过去与现在的对话,自然与人文的呼应。挖掘细节设计的同时,进一步彰显城市文化和特色,打造富有文化氛围的街头绿地。

(铺装细节实景照片)

参考文献

[1]徐辉,朱军.论旧城区绿地景观的改造[J].现代园艺,2017,(07):100-101.

[2]李佳蕾,梁超.城市老城区规划改造中的河道景观营造[J].中国林业产业,2016,(08):255.

[3]王芳,周瑶.古城街道活力再生设计对策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06):66-74.

[4]周蜀秦.“弹性城市”视角下的大都市旧城区更新治理策略[J].南京社会科学,2015,(12):70-77.

论文作者:杨剑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科技》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5

标签:;  ;  ;  ;  ;  ;  ;  ;  

旧城区改造中公共景观再生设计探讨论文_杨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