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际出发——读《市场经济的哲学研究》有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实际出发论文,市场经济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现哲学与经济学的联盟、结合,已成为当前学术界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丘挺、张先贤主编的《市场经济的哲学研究》(以下简称《市场》),正是这个研究热潮的最新成果之一。这部著作不仅有力地说明了哲学与经济学可以实现结合,而且为二者实现进一步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多方面的启迪。我们力求实现哲学与经济学的结合,目的是为了研究、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运动规律,为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哲学。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际出发,这正是《市场》提供的重要启迪之一。
坚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际出发,探索市场经济哲学,首先必须考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动过程。市场经济作为发达的商品经济,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逐步形成、发展的。因为这样,有的人陷入认识的误区,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等同起来,认为它是资本主义的特有产物和特殊标志。邓小平突破了这个误区,明确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据此,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但是,有的人却陷入了另一个认识误区,以为我们要搞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并不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认为,上述两种看法都是不确切的。市场经济作为资源分配手段和经济运行方式,是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它必须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相结合,才能实际存在与发挥作用。《市场》一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并且阐述了对这一理论的认识发展的辩证法,这是应该加以肯定的。然而,坚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际出发,就必须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理论到实际、从主观到客观的转化运动,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在历史上未曾存在,但现在却在我国生成中,是通过我国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建设实践而生成着的新事物。自觉地看到、承认这一点,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哲学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其次,坚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际出发,探索建立市场经济哲学,应该把市场经济的一般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结合起来,揭示、阐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内在关系、矛盾以及相应的理论范畴。在这方面,《市场》一书也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例如,书中关于市场经济的共性与个性、市场经济的二重效应、“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辩证关系、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辩证关系、市场经济的有序和无序的辩证关系等的阐述,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和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关系、矛盾和相应的理论范畴。不足的是,该书的阐述带有静态和平列的特点,没有着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的主要矛盾和在它的运动、转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范畴之间的联系。为了做到这点,应该先寻找、确定这个范畴体系的逻辑起点,正如马克思的《资本论》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时,以商品范畴为起点,阐述商品——货币——资本的转化,再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具体的运动。我们认为,从共性来看,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都是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发达形态)。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哲学也应该以商品范畴为逻辑起点。但是,由于这两种不同的市场经济,是和不同生产方式、社会经济制度结合的,故其作为逻辑起点的商品所包含的内部矛盾也有不同,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具体的探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商品内部的主要矛盾必然受这一整体特征的制约。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榨取剩余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定内容和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30页)他还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同上,第679页)在这一目的和绝对规律的支配下,资本主义商品的内在的主要矛盾,就是包含在商品价值内部的资本和劳动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个资本主义商品的矛盾胚芽的发展,逐步演化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各种矛盾与相应的范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从整体上看来,它不以生产剩余价值和榨取剩余劳动为特定内容与目的。不断增加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定内容和目的。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品细胞的内在的主要矛盾,就主体方面来说,是包含在其内的劳动的私人性和社会性的矛盾。由这一矛盾胚芽演化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方面、多层次的矛盾以及相应的范畴。例如,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生产目的、企业自主经营与国家宏观调控、市场信息与企业反馈、平等交换与自由竞争、“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科技进步与市场占有、市场建设与精神文明以及市场主体和市场客体等。所有这些,都应通过深入的研究,揭示、阐述它们与起点的联系与逐步转化。
再次,坚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际出发,探索建立市场经济哲学,还必须研究、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其他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如何相互作用、相互改造,以实现互相适应、互相结合。在这方面,《市场》一书阐述了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市场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与道德观和价值观、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等问题,提出了不少自己的见解,为进一步深化有关研究做了有益的探索。我们认为,为了深化这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明确几个问题。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方面、要素,与其他方面、要素结合成为有机的整体。一般看来,发达的社会经济制度由几个重要方面组成。一是以生产工具为标志,劳动者与生产工具相结合的劳动方式;二是以所有制为基础的,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人在生产活动中的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组合成生产关系制度;三是以协调生产中各种关系为目的的,如包括生产任务的制订、生产者的调配、生产工具的运用、产品制作的要求等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四是以资源分配、商品交换等为主要内容的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运作方式。社会经济制度以上的几个组成方面,其地位、作用虽有所不同,但都是不可缺少的,并且必须是互相适应的。因此,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完善、有机结合,必定要经历过互相摩擦、互相改造,才能做到互相适应、有机结合。第二,把握市场经济与政治制度、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的实质。上文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同政治制度、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实质上就是经济与政治、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前者规定后者,后者必须适应前者的需要,这是处理它们的关系的首要原则。离开这个原则,就是离开唯物主义。第三,在承认上述两点的前提下,必须看到市场主体对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反作用。只有具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内在素质(如一定的文化科技水平、独立自主的活动能力、优良的思想道德修养等),对市场经济的性质、规律、原则的充分了解和把握,善于把主体的“内在尺度”与市场客体的“对象尺度”统一起来的市场主体,才能成为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动的主导的力量。否则,就只能发挥扭曲、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面对当今的现实,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市场经济实际活动中出现的种种扭曲的畸形的现象,同时加强理论的研讨,维护、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动。
我们期望,有更多的理论工作者更深入地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为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立市场经济哲学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