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启动杨浦经济开发区的战略思考_经济特区论文

洋浦经济开发区全面启动的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开发区论文,战略论文,洋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人瞩目的洋浦经济开发区,自1993年3月封关、全面动工以来, 迄今已3年。3年来,它以日均400 余万元人民币的投入展开规模空前的基础设施建设。现在,45亿元巨资已物化在3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昔日布满坚石和仙人掌的荒僻之地发生着奇迹般的变化,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七通一平”设施正展现在人们面前。一个能够托起大型现代化工业的“底盘”基本铸就:31.55万千瓦发电厂并入省电网,向全岛输电; 区内43公里单线双程混凝土主干道路贯通成网,地下管网配套齐全;中心区的基础设施全部建成;程控电话、数字微波通信线路、移动电话及无线寻呼台全部开通;年吞叶量达120万吨的两个2万吨级、一个3 千吨级的泊位码头已经建成。

眼下,总投资22亿元的海口至洋浦(130 公里)四车道高等级公路的敷设正日夜兼程;总投资7.8亿元的港口二期工程即将开工; 总投资7—8亿元的区外引水工程及小型机场建设的各项准备工作亦已就绪;投资达20多亿元的区内基础设施配套及拓展工程正在进行。

1997年,洋浦经济开发区用于基础设施的总投资将达100 亿元人民币!这100亿元的投入,说明土地开发商、 海南省政府及洋浦全体建设者对我国开放事业义无反顾的执著和为海南经济在国人、世人面前早日打出“特中之特”之牌的拳拳之心。正是有了这巨额的投入,洋浦才开始圆上了一个世纪以来的梦——理直气壮地告别荒脊的过去,信心百倍地开辟繁荣强盛的未来;才得以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将自己在国内外招商引资中的竞争实力提高到“重量级”的层位。基础设施的高投入对经济发展保持长期繁荣的势头至关重要,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亚洲“四小龙”在经济起飞之时,基础设施的投入占固定资本的50%以上,美、英、法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铁道建设投入占基础投入的50—80%。

洋浦的主政者、开发者、建设者深深地懂得:按香港、新加坡标准高规格、高投入建设的基础设施,定会在未来几年中成为对外招商引资(尤其是高技术、高投入的大型工业项目)的重要砝码,它蕴涵着高于国内一般开发区的边际效益;只要有了一流的基础设施,就能引来国内外的一流项目,凝聚起抢夺制高点、占领市场、辐射周边的强大实力。时下,道路已经铺平,基础已经奠立,具备了发展国际贸易和现代化大工业的条件。国发[1995]34号文从政策上使洋浦在全国对外开放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现在的关键是,各级决策层、国内外实业界以及知识界如何就洋浦的大开发、大建设在思路上取得共识,满腔热忱地关心她,重视她,理解她,支持她。否则,即使她早已踌躇满志,也难免步履维艰。这里需要着重弄清两个问题:一是洋浦的定性定位问题,即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经济开发区,终极目标是什么?二是洋浦的功能问题,即它应当以怎样的产业构造为经济发展的支柱,进而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我们认为,只有全面正确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投资者才会信心百倍地落户洋浦,招商者才顺利地打开大规模吸引外资的新局面。

一、定性、定位:洋浦经济开发区对外开放的发展走向

在中国,无论是经济特区、保税区,还是经济开发区,均都作为对外开放窗口的一种体制、政策安排出现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从“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进中国”双向开放中先行一步这一特定要义上讲,它们都强调一个“特”字,没有根本的区别。但就对外开放的方式方法、规模程度、社会效应而言,它们之间的“特”又是有区别的。

经济特区的“特”有双重含义。一方面以中央给的特殊政策为契机,在引进外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创造新型投资环境过程中形成一个大窗口,享有省一级或相当省一级的涉外经济管理权限;另一方面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超前试验,凡是难度大的改革(如创建新的经贸体制、口岸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分配制度、户藉制度以及“两个根本转变”等)都在经济特区先试先闯;成功了,再对内地进行示范、辐射和带动。经济特区都要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到201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显而易见,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中观经济层次。

保税区的“特”是狭义的,在所营造的小规模、全封闭式的投资环境中,对外开放度要高于经济特区。从我国13个保税区的情况看,内部经营活动和发展方向各有特点,大体有三种类型:(1)贸易型, 以国际贸易、转口贸易、仓储加工为主;(2)工贸型,以出口加工为主, 兼顾国际贸易、转口贸易等其他业务;(3)综合型, 对外贸易与出口加工并重。无论哪种类型的保税区,万变不离其宗,其共同特征是直接与国际市场衔接,属于外向型微观经济层次。

经济开发区的“特”也是狭义的,但不同于保税区。它既是工业现代化、城市化的产物,又是加速现代化、城市化的重要条件,更是实现投资集约化、经济规模化、结构合理化、起点高级化、服务社区化的一种发展模式。从必然性上看,经济要素的市场化趋势将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行政区划的壁垒,流向新的经济生长点,经济开发区由此应运而生。从必要性上看,每当我们对一个老城、老区、老厂着手改造,总会碰到砍不断理还乱的棘手难题,而在条件成熟的地方有重点、有选择地独辟蹊径,建立经济开发区,则可摆脱难题制约,使新的生产力中心迅速形成,步入超常规发展。由于经济开发区与周边地区一般不需要封闭式隔离,基本上是借对外开放之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倾斜、城区建设拓展,故而属于内向型微观经济层次。

我们之所以对经济特区、保税区、经济开发区的内涵及其特征作以上分辨,为的是在洋浦的定性定位问题上拿出一个合情合理的分析方法和判断标准。

首先,洋浦是海南经济特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言而喻,“经济特区”是其第一属性,只要中央政府关于经济特区“三个不变”的宗旨一以贯之,洋浦所具有的这一属性就无须赘言。

其次,洋浦三面临海,正对北部湾,呈半岛状。1992年3月9日,《国务院关于海南省吸收外商投资开发洋浦地区的批复》(国函[1992]22号)指出,对洋浦经济开发区实行封闭式的隔离管理,在实施有效的隔离监管措施后,其进出口管理以及进出口关税和代征产品税或增值税的征免管理,除区内进口供应市场的消费类物资外,实行保税区政策。于是,11.4公里的海关隔离网设施,将一个超过全国所有保税区面积之总和(相当于香港岛建成区三分之一)、不叫保税区的保税区圈了起来。1995年12月26日,《国务院关于改革和调整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国发[1995]34号文)明确宣布:自1996年4月1日起,我国进口关税总水平降至23%。对新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设备和原材料、新批准的技改项目和重大建设项目进口设备以及各类特定区域进口物资,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取消进口税收减免,一律按规定税率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苏州工业园区进口自用物资,按国家核定的额度, 实行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先征后返、 5 年(1996至2000年)过渡、逐年递减的管理办法。洋浦开发区仍执行国务院批准的有关保税区的税收管理政策,即:(1 )开发区从境外进口的供开发区内使用的机器设备、基建物资、办公用品,供开发区加工出口产品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材、燃料、包装物料、转口货物,供开发区市场销售的消费类物资以及在开发区加工运输出境的产品,免征进出口许可证;(2 )从境外进口开发区基础设施所需的机器设备和基建物资,区内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进口自用的建筑和装修材料、生产和管理设备、生产及经营用的燃料、办公用品以及上述机器设备所需维修零配件,免征关税、增值税、消费税;(3 )区内企业进口专为生产出口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零配件、元器件、包装材料以及转口货物,予以保税。

这些独一无二、不再推广的非一般性政策无疑是对洋浦特殊地位的再一次确认。因此,洋浦近期可考虑利用保税区政策,开拓东南亚货物集散基地,国内出口货物也可到此开设窗口。商贸当面议价无中间货贷关系,可以节省中介费用,减少交易环节,免去资金流转付款的风险。以此优势吸引国内外客商,进出口货物贸易市场可望从小循环进入大循环,直到建立起国际性的贸易网络体系。

再次,洋浦是我国由外商进行土地成片开发试验的首例。1990 年5月19 日国务院颁发的《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暂行管理办法》第2条规定:土地成片开发是指在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后,依照规划对土地进行综合性的开发建设,平整场地,建设供排水、供电、供热、道路交通、通信等公用设施,形成工业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条件,然后转让土地使用权,经营公用事业;或者进而建设通用工业厂房以及相配套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等地面建筑物,并对这些地面建筑物从事转让或出租经营活动。

洋浦依托天然深水良港,处在东南风末端,台风影响较少,地质坚固、基岩裸露、不宜农耕,是发展工业的理想之地。中央政府定洋浦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正是基于洋浦特殊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考虑,目的是要探寻一条成片开发的路子,并把它作为海南现代工业发展的一个极点。洋浦圈内31平方公里(圈外预留70平方公里),规划在15年内投入1364亿港币,建成一座以先进工业项目为主体的拥有40万人口,年产值超过600亿元,万商云集、百业兴旺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由此可见,单从某个层面去概括洋浦对外开放的特征,都有失偏颇;唯有同时从几个层面去把握,才能真正弄清它区别于国内其他保税区、经济开发区的独特之处——集经济特区的“特”、保税区的“特”、经济开发区的“特”为一体的建设模式。迄今为止,世界上只有经济开发区逐步演变为城市的记载,尚无保税区、经济开发区、新兴城市同时规划,齐头并进的历史,像洋浦这样的建设模式还绝无仅有。

既然是特例,就得从实际出发确定其性质和地位。鉴于洋浦与纯粹的保税区、经济开发区存有差别,加之前述的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某些客观原因(如附近无大城市可作依托,原有3 万多居民要在区内重新安置等),我们认为,以“境内关外特殊关税区”为其定性是适宜的。第一,它在31平方公里大范围内享有独一无二的保税政策;第二,它建立了全封闭隔离设施;第三,它按“法定规划”开发建设;第四,开辟这样一块“试验田”,与海南经济特区开发开放的整体氛围相吻合,虽有一定的政策落差,但不是天壤之别,因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格局不会受到大的震荡和冲击。总之,“境内关外”本是洋浦经济开发区题中应有之意,现在在性质上用一个名副其实的提法把它确定下来,顺理成章,势在必然。

洋浦的发展需要获得国内外的资源和市场。光有国外资源和市场,国外大财团不愿来投资;光有国内资源和市场,国内的大企业也不愿入驻。因此在建设模式上,洋浦既是保税区又是经济开发区,既有保税区政策又有经济开发区政策。保税区的政策定位是外向的,经济开发区的政策定位既有外向又有内向,这可满足来自四面八方的投资者的需要。

具体运行过程中关键是将两种相异的政策机制协调好。在操作方式上,似可选择“以产顶进”的做法,即将国内急需但还不能自行生产的某些产品(如多媒体)设法引入洋浦生产,按国际惯例办事,区内加工增值超过20%,其产品视为国内产品,免税进入非开发区。这样既吸引了外资,解决了进口问题,又打开了国内市场。以一定的国内市场份额吸引技术含量高的外国企业来洋浦投资办厂,总体上有利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从长远看,较之持续依赖进口更为有利。同样,允许出口企业或深加工企业的产品在出口值超过一定比例(如70%)后可免税进入非开发区,有利于促进区内企业提高出口比例和产品深加工能力,在国内制成品市场上与进口产品竞争。

随着内外部条件的日益成熟,需对资金、物资、人员适时实行更大范围的自由流动,力争用5—10 年的时间将洋浦建成以转口贸易为导向,以“电汽化”(电子、汽车、化工)为主体,金融、商业、物资、信息等第三产业高度繁荣,市场体系完善的复合型自由港,即兼有自由贸易区、自由工业区、自由金融区、自由旅游区四大特色的全方位、多元化、高水平国际自由港。它是开放度更大、容纳层次更高、运行机制更灵活、功能更完备的经济自由区。这就是洋浦的定位所在。在世纪之交中它的对外开放的发展走向可作如下勾勒: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理论上,特别关税区、国际自由港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之所以将洋浦定性于特别关税区,为的是探寻一种更加明确、更有力度的政府安排和体制安排,以期不失时机地推动它顺利进入自身发展的全面启动阶段,在“一线放开、二线管好”的框架保障下迅速形成招商引资的热潮。至于说为何将之定位于国际自由港,则完全是从对外开放和对内带动两个方面去思考其应该达到的发展目标,以及所应占有的历史地位。

二、定功能:洋浦经济开发区应肩负的历史使命

以上对洋浦定性定位的阐述,实际上已经接触到了洋浦的功能问题,如出口加工功能、自由口岸功能等,但仅此认识是远远不够的。从认识论、方法论上讲,对于洋浦功能的理解存在一个是直观地描述还是高屋建瓴地把握的问题。显然,后者才是可取的。我们着重从以下4 个方面加以阐释。

1、以党和国家最高决策层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定洋浦功能

1990年5月14日、17日,江泽民总书记在考察海南时, 两次谈到:洋浦适宜搞工业。把重工业、化工放在海南的西北、西南。有污染的东西无论如何要放在下风向。

1989年11月3日,李鹏总理在同海南省委、 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谈话中分析了洋浦的情况。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有没有项目。只要把45万吨乙烯项目引进去,有意向书就可以批。

1992年6月26日, 朱镕基副总理在听取海南省政府关于洋浦经济开发区工作汇报后指出:要以洋浦开发区带动海南特区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正如当初以深圳等特区带动华南经济发展一样。所以,海南的工作重点就是要搞好洋浦开发区这块地方,洋浦是重中之重。

1996年3月,江泽民总书记、 李鹏总理分别强调:要以洋浦开发带动海南经济进一步发展。

以上三位领导人对洋浦开发区的几次谈话清楚地表明:在中央最高决策层里,洋浦经济开发区以现代工业的后发优势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功能是首要的根本的,并应依此为出发点去精心设计和规划洋浦的引进项目。可是毫不夸张地说,无论从洋浦,从整个海南,还是从全国对外开放的可持续性上看,所要认真研讨的重心已经不是应不应该对洋浦施以资源倾斜配置的必要性和它具不具备接受倾斜的客观现实性,而是如何快捷高效地实施这一倾斜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2、从海南省经济发展规划,看洋浦功能

传统指令性计划经济看重的是对“物流”的行政性分配,现代市场经济强调的是对“物流”区域空间的依法规划。为此,早在海南建省之前中央政府就着手进行开发规划的调查论证工作。1985年,日本国政府应中国政府邀请,派遣“国际协力事业团”前来海南工作,历时3 年多,为海南开发提供了整套系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岛综合开发计划调查”。

“计划调查”指出:开发洋浦至那大工业走廊是海南建设的重点。洋浦骨干工业应以生产利用天然气作原料的合成氨、尿素为主,包括生产甲醇、乙炔、烧碱、氯等基础化学产品,还可制造纯碱、平板玻璃等复合化学工业品。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洋浦港的机能,建设洋浦出口加工区。

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南调查组”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研制出“海南经济发展战略”。此“战略”强调:洋浦港位于海南西北部经济圈内,水深(-22m)避风,是海南各港口中最具有发展前景的良港,港区邻近又有大片可供配置大型工业的场地,利用北部湾的石油、莺歌海的天然气,可形成包括合成氨、尿素、甲醇及其下游产品在内的综合型化学工业基地。

根据以上两个论证材料,1988年海南省人民政府在上报国务院《关于让外商承包成片开发洋浦的请示》中明确提出,洋浦“初期拟引进的工业项目主要是石化工厂、炼油厂、化肥厂、钛白粉厂、玻璃厂、水泥厂等”。

自建省办特区以来,经过几年的探索,人们对省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全省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新近制定并在省人代会上通过的“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要以现代大工业为主导,加快新兴工业省的建设进程。全岛工业布局总的构架是东轻西重北综合。按照技术先进、规模经营、布局合理、提高效益、保护环境的要求,大力培育和发展支柱工业,逐步形成以油气化工、汽车制造、饮料食品、化纤纺织、医药、浆纸、建材为支柱的现代大工业体系,建成以港口加工区为依托的西部工业走廊。全省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00年超过20%以上,2010年突破30%。这是一个既能充分发挥海南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又符合国家需要(“九五”期间国家投资项目将由地区倾斜转向产业倾斜,从轻型工业转向重化工业)和市场需求,产品市场广阔、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效应强、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贡献度大的目标纲要。

当我们把建省前后的这些“计划”、“战略”、“目标纲要”联系起来研读,仔细推敲,便可发现这样一个逻辑:只要在海南发展现代工业,就必须把视线移向西部;只要在西部布设工业项目,就需要把油气化工作为首先予以扶植和培育的支柱产业;只要首先发展油气化工,就应当把落脚点放在洋浦。反过来,只有把洋浦产业规划落到实处,就能迅速形成具有现代规模(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油气化工产业,进而以油气开发为龙头,形成上中下游相结合的产业群,提高油气资源(现已探明莺歌海崖13—1气田储量908亿立方米,东方1—1气田储量800 多亿立方米,乐东15—1气田储量179立方米,崖35—1储量可能大于崖13—1气田,还发现了乐20—1、,崖21—1等气田)的附加值,带动西部经济多元化、高度化发展。

遵循这一规律,我们对洋浦所应发挥的经济社会功能就会看得再清楚不过了。

——与左邻右舍的关系。由于西部地区已经建立了一批骨干企业,如马村电厂、海南胶合板厂、海南薄板厂、欣龙无纺布厂、欣安制药厂、正大饲料厂、和邦炼油厂、洋浦发电厂、恒泰食品饮料厂、白少水泥厂、海南钢铁公司、昌江水泥厂、叉河水泥厂、大广坝水电站、海南天然气化肥厂、莺歌海盐厂、东方盐厂;加之在未来的5—10年内, 要建成包括炼油工业、石油储备中转基地、石油化学工业、纺织工业、轻工业等一字型摆开的工业走廊,故而洋浦是在一个大的产业链中运作,产业和产品的相关系数高,宜于结成技术密集型的经济一体化群落。通过“据点式”开发,以点延线,以点带面,相互之间结成紧密的协作与互补,大大降低相关产业原材料投入的边际成本。

——与政府的关系。洋浦发展极的崛起和带状工业的形成,便于政府点线结合地对硬环境统一规范,对软环境统筹协调,从而降低宏观管理成本。同时,海南经济现代化的半壁江山又是政府财源的可靠保障。

——与中西部地区的关系。洋浦的建设将有效地吸纳海南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进而有力地推动那里现代化城镇建设的进程。另外,这一地区是下世纪全省重点开发的地区,那里资源丰富、劳动成本低,需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而地处西部中端的洋浦最有条件对该地区进行渗透和辐射。

3、在对“重中之重”、“特中之特”的再认识中, 理解洋浦功能

目前,人们大都是从政策安排、体制安排两个方面,去认识洋浦在海南经济特区中的“重中之重”、“特中之特”的。于是,对于洋浦应当而且必然会出现超常规发展这一点,至今尚处在有感觉但无真切理解的状态。虽然近来省内的一些理论研讨会、工作座谈会,省委省政府的工作报告、省“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都程度不同地涉及到了洋浦的发展问题,新闻媒介对于洋浦的宣传和报道也有所增加,但是“重中之重”、“特中之特”还没有在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规划、经济增长和发展途径等方面成为操作性的经济范畴。事实上,光有区位优势而无产业发展优势,是不能形成经济优势的。

海南西部属于后起工业化地区,要把经济落后的劣势变成急起直追、后来居上的优势,就必须把重点产业的优先发展作为突破口,通过倾斜去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变,实现超常规发展。超常规发展是产业倾斜配置的函数,即产出是投入的函数。没有产业的倾斜配置超常规发展显然是不可思议的。我们认为,中央政府继续给洋浦以特殊政策,系属地区倾斜行为,没有相应的产业倾斜跟上来,是不会产生预期的效果的,更何况这种倾斜是单项的、短期的、相对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摆在我们面前亟待回答的问题是:怎样变政策和体制上的“重中之重”、“特中之特”为产业发展上的“重中之重”、“特中之特”,将地区倾斜与产业倾斜紧密地结合起来。

产业倾斜配置,既有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功能,又有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效用,使后起地区取直自己的发展道路。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主要靠两条:一是充分利用“后起国”轻装上阵的优势,二是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倾斜,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变。

现在洋浦手中有两大法宝:一是国内独一无二的特殊政策,二是国际先进水准的基础设施。可以说,在海南再也找不到像洋浦这样具备支柱产业倾斜发展的现成条件。洋浦完全有理由成为现代先进工业的受体和载体,做好做足“重中之重”、“特中之特”的文章,在微观上积极发挥经济增长功能,在宏观上充分展示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功能。

4、从经济地理战略位置的高度,把握洋浦功能

北部湾彼岸的印支三国与我国大西南地区,是亚洲未被开发的最后一个大市场,它们与洋浦一衣带水。

向外看,货物海运从洋浦出发,只需一夜的功夫就能到达对岸——越南的海防市(160万人口);再用汽车陆运, 二个小时后即可到达河内市。胡志明市是越南的商贸中心,其人口总数接近海南全岛总人口。由胡志明市西进,可进入柬埔寨首都金边以及泰国。

向内看,云、贵、藏、川、桂五省区资源丰富,但由于受交通条件和出海通道的“瓶颈”制约,难以运出。据统计,川、贵两省年均分别有约1千万吨、7百万吨货物积压待运。而其出路有两条:一是开通南昆铁路,二是将广西北部湾沿海的几个城市——北海、钦州、防城等作为大西南的出海口,而洋浦正好与这些城市隔海相望。西南五省区对外开放苦于缺少像保税区这样的“窗口”,洋浦作为全国唯一享受税赋优惠政策的保税区、经济开发区、大型港口,可以而且有必要吸引其资源、企业来此建立出口加工基地。

现在,整个北部湾地区(海南西线、广西南线、广东雷州半岛、越南)已成为投资商看好的发展热点。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已向政府协调方向发展,东盟为了掌握主动权,决定将辖城内的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由15年缩短为10年,并逐步由6国扩大到10国。越南已加入东盟,老、 柬二国紧随其后,洋浦正处在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对接的位置。由此可见,在未来的几年中,洋浦必须率先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接轨,同西南五省区联手,在北部湾地区聚起一个亮点,发挥能量场、辐射场的传递、带动功能。

三、招商引资:洋浦经济开发区新一轮造势

洋浦经济开发区曾有过两次轰动全国、震惊世界的造势。第一次是1988年至1989年,由个别人的所谓“出租土地有损中国主权”的异议引起,继而一些新闻媒体诸如“开门揖盗”之类的发难推助,酿成严重误解的“洋浦风波”,迫使其落马停蹄,错失良机,但此事牵动了中央最高决策层, 一下子从负面获得了“最大知名度”; 第二次是1992 至1993年,澄清是非、廓清谬误,国务院正式批准洋浦由外商成片开发。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洋浦出现了向31平方公里的坚石、荒芜全面宣战,在最贫脊的土地上敷下世界一流水平的基础设施的开发热潮。

转眼三年过去。招商引资工作正悄然摆上洋浦经济开发区产业构造全面启动的首要议程。它比土地开发更为重要、更为迫切,需要展开新一轮造势,其动力源:一是政策拉动,二是投资推动,三是目标鼓动。

在洋浦,招商引资既是产业构造的主要途径,又是产业水平的重要表现形式。我们所说的造势,是以“四高”标准,即“规划高水准、项目高起点、环境高质量、运作高效率”为基点,并以全新的观念、全新的模式,求得全新的发展。无论是在全国经济发展的节点上看,还是从当今世界产业高级化的大趋势中观察,海南均属后起工业化地区。从理论上讲,它有可能形成后来居上的后发优势——以先行者正反两方面经验为镜,取直自己的发展道路;利用新的国际环境,吸纳已有的科技成果,健全产业部门,实现跳跃式结构转变,缩短工业化历程。

但是也应当看到,由于全省范围内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众多的体制因素、制度安排、政策问题、人力资源条件等需要深入改革,继续理顺,合理配置,全面协调,因而不积以时间是不行的。其间必然有一个总体经济规模和技术水平同东南亚国家(地区)结成垂直分工,而个体上高规格、高水平地营造若干经济增长极,起步就进入水平分工状态的二元推进过程。

后者正是洋浦经济开发区通过招商引资构建产业结构所应确立的唯一正确目标。31平方公里开发区内的企业应结成共生结构,在经济特性上体现出同质性、渗透性和内聚性,与区外相比,是一块有着内在联系的经济墨迹区——地理单元和经济单元的统一体;各产业之间配套、协调、互补,在布局上力戒重复现象。

洋浦建设的“特”,要特在以稳定的社会秩序、完备的法制、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的市场机制、训练有素的劳动者队伍、高效的政府管理以及特殊的启动政策,形成引资合力,使来自境内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相融长、以实现投资来源多样化、投资规模大型化、投资产业多元化、技术档次高级化。

不仅如此,还要仿真国际惯例,优化综合投资的环境质量。投资环境的建设应有利国内外公司总部或分部、跨国集团和国内外金融贸易机构的到位;有利于信息流、商品流、物资流、技术流等集散中心的形成;有利于各类中介机构的建立,提高资金流通量在省内所占的比重;有利于加快货币可自由兑换的进程和金融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有利于提高对外贸易总量占全省的比重、转口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量的比重。

在加强外资投向引导和协调管理等方面,逐步制定和不断完善符合开发区实际的外商投资企业我方经营管理人员的政策;组建外商投资企业行业商会,或以一定形式纳入我行业商会;依据国家法律,参考国外及港、澳地区经验,建立和完善外商投资企业帐目设置、会计报表和工商、税务、审计部门的监督约束机制;制定外商投资企业与境外关联企业财务往来方面的具体规定以及科学的产品估价方法,防止税款逃避;按国际通行做法建立劳资协调制度,解决劳资纠纷;建立外商投诉制度,切实保护其合法权益。

在努力创造独具特色的投资环境的同时,把招商引资的目标紧紧瞄准国际跨国公司、大财团、大商社和国内大公司、大集团、名星企业。应当看到,对国内大企业的成功招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直接起到对外商的示范、引导和稳定其心理的作用。实践中已不乏其例。一些开发区数年争取未成的国外大投资项目,一旦国内有实力有大企业在开发区内落户,便很快喜结良缘。

洋浦作为海南赶超型工业化进程中形成后发优势的首选基地,重要的是要引进大项目、先进项目。大项目、先进项目是开发区的“引擎”:一方面巨额资金的引入,可形成强大的经济启动力;另一方面内涵着对高技术、高水平、高效益的本质规定,从而形成持续的经济推动力。只要把住这两条,引进项目的产业功能高级化以及持续的产业升级,也就总在其中了。对大项目、先进项目的评价标准最终要落在经济效益上。台湾新竹园区占地面积仅3.8平方公里,1992年产值达到870亿元台币,约合33亿美元,每平方公里创产值8.68亿美元。洋浦的招商引资只有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设计和规划,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才能跻身于世界知名经济开发区的行列行列。

目前,洋浦已具备大规模吸纳工业项目的条件。今年4月1日国家调整进口税收政策,洋浦独一无二的优势地位愈加突出:一是可利用保税区政策兴办大型工业项目;二是特殊项目可特批特办;三是出口加工贸易无须实行银行保证金台帐制度;四是给洋浦的政策受到国家法律和政府信誉双重保障。因此,最近一个时期国内外一些大企业、大财团纷纷前来考察洽谈投资意向,如韩国三星的PTA项目、德国奔驰集团的M.P.V项目、印尼金光集团的纸浆项目、美国杜邦、德国巴斯夫公司的尼龙中间体项目、德国维巴公司、美国莱生集团、东亚(集团)公司、阿联酋著名公司、法国欧美资本控股有限公司的超大型炼油—乙烯项目,以及浮法玻璃、无水酒精、面粉加工等项目多次来人来电商洽,但因立项、政策、环境、价格和投资回报等是否比在别的地方更有利,还缺乏全面的比较,投资者迟迟下不了决心。

对此,我们认为,当务之急应重新梳理近期招商引资的工作思路:

——多渠道全方位地广泛搜集项目信息,开辟和拓展项目源。基本做法是,从国内外有影响的商务信息咨询机构、中央和省两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项目库中有偿地获取重要项目信息,以提高备选项目的质量和可靠程度。

——从全部备选项目中精选若干。精选标准与原则是:(1 )规模大、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大型工业项目;(2)科技含量高、 附加值高、无污染的技术先进项目;(3)在国内其他地区受限制、 立项难,但符合洋浦“以项目带政策”的特殊项目;(4 )符合以产顶进和进口替代政策的项目;(5)资金、技术、市场“三头在外”的项目。 这些标准和原则可使那些能充分享受洋浦优惠政策的产业以最经济、最快捷的途径进入该区并获得可观的利润回报,此其一;其二,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洋浦宽松的产业政策兴办国内其他地区限制发展的特殊产业和行业;其三,目前“三头在外”的大型工业和出口加工业,只有在洋浦才能享受到保税区的关税优惠;其四,以产顶进、进口替代项目的国内市场准入和市场份额问题可以得到解决。道理很简单,如果投资者在洋浦不能做全国的生意,不能办区外的事情,他们就不会携项目、投巨资于洋浦。

——鉴于海南的工业发展优势在于南海油气资源,而南海油气资源的重点利用关键在建立洋浦“复合化学工业基地”的规划格局,尽早推出“油气资源利用型”项目序列及油气资源利用计划,报请中央政府批复。

——对精选出的项目进行高水准的包装,即制做模拟项目建议书。打破以往单纯就项目的技术性问题作论证的旧框框,将政策的、经济的、技术的、区位的、基础设施的、社区服务的、发展前景的诸因素有机地融合进去,多视角多层面地对项目的经济效益、区位效益、政策效益、风险成本、先期投入成本以及生产、运输、销售成本进行模拟计算,求出大致的投资回报率,切切实实地回答投资者“为什么要到洋浦来投资”的问题。这样,每一个模拟项目建议书本身就是对洋浦引资最具体、最生动的宣传。

——经过包装的项目,利用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积极宣传,适时举办大型招商活动、新闻发布活动,采取联合招商、智囊招商、债主招商、委托招商等方式,主动出击,在国内外广泛招标。

——整个招商过程既应有“规定动作”(统一的部署和推进), 又可有“自选动作”(在某些领域、一定时间内的探索)。对先驱企业与后来企业作一适当划分,特别是对第一批进区的工业实体,可给予更优惠的待遇,以降低其风险成本和先期投入成本。

——争取获准外商入境洋浦不超过一定期限(如一周)不需签证的政策。它有助于定期举办招商引资洽谈会以及各种类型的研讨班、培训班、咨询会,吸纳大批国外企业家、政府官员、科技人员到洋浦参观访问,洽谈商务。这既可引来潜在的投资者和投资机会,又能为当地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商业机会。

——建立招商服务中心,集展示、资料、信息、咨询、项目、洽谈、投资管理于一体,实行“一站式”运作、“一条龙”服务,树立高效优质的国际招商形象。

洋浦经济的全面启动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务必对重点项目进行重点包装、重点突破,并以此为切入点,迎接全区开发建设高潮的到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投入相应的财力,尤其是项目信息的搜集、聘请专家和权威人士进行项目建议书模拟,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无论从当前及长远利益着想,还是从开发商与政府发展目标的角度考虑,投入招商成本既是必要的又是必须的。众所周知,45亿资金已物化在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日晒雨淋却得不到回报,每年仅利息支出就达数亿元,若不加速招商,损失将会更大。只有招商成功,才能带动土地需求和土地增值,给土地投资以迅速回报。为此我们建议:开发商各股东单位共同筹集一笔经费,作为招商基金,专门用于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进,以实现大家期盼已久的洋浦经济开发区的全面启动。

1988年,邓小平同志曾在一个批示中说,“洋浦开发机遇难得”。国务院批准外商成片开发是洋浦的一次机遇,国发[1995]34号文又给了洋浦一次机遇。两次机遇充分说明中央政府对洋浦开发的高度重视。能否抓住这个机遇、用足用好这个机遇,则取决于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和洋浦主政者、开发者、建设者的精诚合作。“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时运即历史机遇、经济发展机遇。机遇崭露,就紧紧地抓住它,天地皆来同力相助,事半功倍;而一旦机遇逝去,即使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也难有作为。

[金南浩:海南洋浦北部湾研究所; 张国平: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标签:;  ;  ;  ;  ;  

全面启动杨浦经济开发区的战略思考_经济特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