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难题与破题论文

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难题与破题论文

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难题与破题

文/赵红旭

摘 要: 网络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阵地安全面临着国内外敌对势力的侵扰。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信息的复杂性、网络主体的多元化,等等,都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威胁,对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难题。网络这个阵地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兴衰成败,面对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难题,必须加强网络意识形态能力的建设来破题。首要是维护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安全,加强网络空间的监管;构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破除各种反马、非马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 网络 意识形态 难题

一、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一)网络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

21 世纪是网络的世纪。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大发展、大繁荣,网络正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的一部分。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8 年7 月发布的第4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基础数据:“截至2018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2018 年上半年新增网民2968 万人,较2017 年末增长3.8%;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 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1]。网络成为舆论的发源地与聚集地,社会的任何一个事件的“小火苗”极有可能在网络空间中诱发“熊熊大火”。我国网民数量激增,互联网技术正雨后春笋的发展时机,国内外敌对势力妄图利用网络在我国搞意识形态渗透、侵占的图谋图穷匕见;网络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互联网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各种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各种势力就会来占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我国作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大国,但是网络技术并不是世界强国,在关健核心互联网技术领域,我国发展的瓶颈需要花大力气来突破。

(二)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安全关乎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兴衰成败

意识形态安全是一个国家安全的核心所在,更是关乎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兴衰成败。互联网领域是要求党加强执政兴国能力建设的关健阵地,国内外敌对势力通过网络在我国“物质文化方面进行表层渗透、在精神文化方面进行主要渗透、在制度文化方面进行根本渗透”[2],由浅至深由表入里的渗透方式无疑给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构成了威胁以及建设带来了难题。在当今网络化时代、信息化时代,西方敌对势力为巩固互联网技术霸权,极力阻挠我国发展互联网技术,同时在互联网开展针对党的执政合法性的攻击并不少见;国内某些反动势力享受着党执政兴国所带来的优越,背后却是极尽污蔑、中伤党的无耻手段。敌对势力不是简单的中伤,而是居心叵测地挑起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质疑,妄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向改旗易帜的邪路。意识形态阵地安全是开展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要以意识形态阵地安全作为重要的基础与前提,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感召力与引领力。

“一江触发、六局联动、闭环管理”,随着西江广东段流域六市海事部门协同执法的工作机制建立,六市海事局联合协作、积极作为、勇立潮头,不断根据辖区水域实际,强化和完善水上安全监管,让共建“平安西江”行动全面开花,后劲十足。

二、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难题

(一)虚拟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建设的根基受到挑战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形态做了科学的概括,指出:“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个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3]。意识形态是这个统治阶级的统治的思想的集中表达,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意识形态建设的根基必然是社会现实存在,脱离现实世界的意识形态表达是不存在的。意识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的阶级意识的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性。由于网络空间是有别于现实存在的虚拟状态,在网络中开展意识形态建设的根基受到挑战。

(二)真假虚实网络信息弥漫网络空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形成了挑战

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的引导力发挥需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在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话语权主要通过意识形态的信息载体即信息的真实性与科学性表现出来。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为意识形态引导力的基础,纷繁复杂的信息汇聚网络平台自然真假虚实充斥其中,代表意识形态的网络信息有时湮没在信息洪流之中,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被削减。针对网络信息的调查研究会发现网络空间所形成的“大舆论场”谣言能量大影响广,辟谣则显得能量小声音弱。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西强我弱”的现实格局下,西方国家利用网络话语权优势散布谣言来争夺意识形态阵地夺取的形势比以往更加严峻。

(三)多元主体表现出的多对多交互模式间接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引人注目的是,整部小说差不多有四章(第三、十五、二十二和三十八章前半部分)完全没有人的参与,纯粹是对四大元素(the elements)的描述。每一章单独看,简直就像是从地理学或地质史中抽出来的章节。在第三章中,作家以准确到位的科学术语,描述了“土”元素——芬斯区是由淤泥形成的。淤泥的特点在于“它既塑造又毁灭;既腐蚀又扩充;既非进步又非倒退”[2]8。“淤泥最早来自海洋”,它有着多重的作用,能“抬升陆地,驱退海水,使泥煤得以生长,因此也阻碍河水流动,堵塞河水流动,堵塞河口,使新生陆地备受水患,无法泄洪”[2]9。接着,讲述者—历史教师笔锋一转,说到了淤泥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网络扩展了人类的交流范围、拓宽了沟通途径,单一主体到多元主体的更迭表征为话语主体的绝对权威向相对权威的转变,传统话语单向传输与一对多模式转变为多对多的交互模式。网络营造了相对平等的话语表达氛围,网络参与者皆可以成为话语的表达者甚至成为话语权主体。网络空间中的话语多元主体,例如网络大V、博主、公众号,这些有较大影响力的话语主体并不是相互独立,而是存在交互关系,网民在网络中针对某个事件的“站队”和跟帖所形成的多对多的话语交互对于主流话语的“高高在上”产生冲击。在一定意义上讲,话语主体多元化所产生的直接后果是主流话语主体话语权的消解,话语凝聚力弱化。

三、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破题

(一)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

网络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与准入门槛低竞相在网络中进行针对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的渗透活动,风浪气清的网络空间营造刻不容缓。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大家都应该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4]。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是有利有节有据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题中之义,网络的开放性不意味着非马、反马的意识形态可以在网络中掀起风浪。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是党管网原则的贯彻落实,始终明确网络的赋能绝不可成为网络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负能。

(二)建设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网络话语体系

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需要牢牢掌握网络空间中的话语权,任何时候话语权不能旁落。话语权实质是话语的影响力,是意识形态主体借以表达意识形态主张的话语体系的影响力,话语体系建设好才能保证话语权的强大。网络沟联全球,利用网络新媒体发出中国的声音,传递中国的声音到世界各地是增强社会主义话语权的关健一招。改革开放40 年的光辉历程,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话语正向世界上的每个角落传递。独具特色的话语体系是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牢牢掌握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要建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利用便捷的网络传播中国故事。

这种模式下,学校作为酒店的经营主体和法律责任主体,承担酒店的日常经营过程中的所有经营风险以及可能产生的各种法律风险和责任。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网络主流意识形态

网络生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成果优劣,网络环境与网络运行机制是构成网络生态的关键要素。为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要在网络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建促清,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与凝聚力,涵养主流意识形态,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网络运行机制的规范化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占据优势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与个人发展要求对于网络运行机制提出了规范化要求,网络运行机制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才能运行的更加科学化,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中的建设才会更加有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ac.gov.cn/2018-08/20/c_1123296 882.htm

[2]何茜:西方文化渗透下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发展态势与对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J].2018(03)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50-551 页

[4]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17

(作者简介: 赵红旭,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标签:;  ;  ;  ;  

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难题与破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