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秋桐[1]2012年在《物、符号、仿真—鲍德里亚后期技术哲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鲍德里亚的思想如果将其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那么可以分为前期的现代性思想和后期的后现代性思想。前期的现代性思想其切入点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之物,通过对物的分析引出他的符号消费的理论,并进而形成消费社会理论。后期的后现代性思想其主要研究的是物的反叛性,高科技的技术物则成为了这个时期的研究对象。尽管鲍德里亚自身并不认为自己的思想被划归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范畴中,或许他的后期的思想还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超后现代性的思想,但是纵观鲍德里亚后期理论所论述的内容,他们包括仿真与仿像、致命之物等理论,这些理论所体现出来的是技术物对于实在以及主体的反叛和侵蚀,在其后期的思想中非理性主义思想则成为了他理论的主旋律。因此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将其思想归于后现代主义思潮之中。本文抓住鲍德里亚从物到符号再到仿真的一个逻辑发展过程展开对鲍德里亚后期技术哲学思想的研究,其中涉及到对于鲍德里亚前后期技术哲学思想的比对和转变的理论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鲍德里亚前后期的技术哲学思想具有内在的逻辑连续性,即后期的技术哲学思想是对其前期技术哲学思想的延伸和发展。延伸即认为前后期的技术哲学思想都以“物”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虽然前期的物与后期的物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但其切入点都是围绕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的物;发展即后期的技术物理论对比其前期技术物理论更具深刻性。鲍德里亚的前期对于技术物的描述是为了引出他的符号理论,而符号理论的引出又是为他的消费社会理论做铺垫的。他后期的技术哲学思想则是针对技术物对于人和社会的影响来展开的,这时的技术物涉及到了对人类主体有巨大影响的技术如网络、核技术等,这些技术体现出的是客体技术物对于主体的反叛甚至是毁灭,因此最终得出了他的悲观主义的技术观。鲍德里亚一生思想多变,学术界一般是将鲍德里亚的学术生涯分为叁个时期。这叁个时期在笔者认为就是鲍德里亚反思、形成、运用自己理论的一个过程。本文认为鲍德里亚后期技术哲学是其后现代思想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之后对于现代技术的一种深刻的解读。我们在分析鲍德里亚后期技术哲学思想的时候必须结合其前期的技术哲学思想理论,通过把握其前后期技术哲学思想的内在联系来总结出鲍德里亚前后期理论思想的内在逻辑和联系。鲍德里亚后期的悲观主义的技术论也具有一定的深刻性,他对于技术物的独道的解读不仅对当今的社会和技术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于我们现在的技术发展观也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周平[2]2018年在《鲍德里亚技术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文中提出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代表人之一,让·鲍德里亚(有些文献翻译成让·波德里亚)以其独特、多元化的视角描绘了当代社会的现状。20世纪80年代,鲍德里亚的思想逐渐进入到大众的视野和生活之中。国内外学者纷纷关注着这位极富感染力的思想家,对其思想进行研究,掀起了研究的热潮,被称为“鲍德里亚效应”。本文就鲍德里亚技术哲学思想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鲍德里亚的思想渊源与背景。鲍德里亚技术哲学思想源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理性批判和麦克卢汉的技术媒体观。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科技、文化迅速发展阶段,鲍德里亚在这一背景下发展了他的技术哲学思想。二、鲍德里亚技术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论文从鲍德里亚前期对物的揭示,中期对媒介技术的批判,后期悲观技术决定论这叁个方面论述。鲍德里亚所理解的物与一般事物不同,是包含了技术的非必要部分的高科技产品结构之物。叁、鲍德里亚技术哲学思想评述。鲍德里亚技术哲学思想具有其合理性,他分析了技术物和大众传媒。但是他的理论也存在着局限性,他夸大了符号的作用,消解了人的主体性,最终导致他陷入了技术悲观主义。四、鲍德里亚技术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论文从鲍德里亚技术哲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两个方面来论述,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鲍德里亚技术哲学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吴致远[3]2005年在《技术的后现代诠释》文中研究表明技术的发展促成了后现代社会的来临,技术发展所造成的社会文化后果之一就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技术作为我们时代的突出主题和根本现象成为后现代主义哲学反思和批判的对象。 后现代主义哲学宣称它是对现代性特征与宣言的“重写”,这意味着思维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学术视角的转换,意味着理论范式的重建和话语概念的重构。在这种新的语境中,我们以传统方式建构起来的认识与实践对象必将呈现出新的面貌与特征。继海德格尔从现象学的存在论角度对技术进行反现代的“叙事”之后,后现代哲学的代表人物分别从各自的理论视角和学术范式对技术进行了“后”现代的哲学反思。利奥塔把技术看做是现代性的“元叙事”之一,这种元叙事并没有给现代人带来许诺的自由与幸福,相反它却使现代性的内在缺陷“合法化”了。福柯从后结构主义的立场出发把技术看做是“知识/权力/道德”的微观实施机制,这样技术就不仅仅是一种实现目的的工具,而是一种社会的和历史的统治策略。博德里亚从符号学的角度对现代技术进行了解读,他认为作为商品的技术人工物本质上是一套符号认同体系,“能指”与“所指”的彻底分离是现代技术的主要困境所在。 在技术主题的凸显与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勃兴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关联,即,对现代性命运的关注与思考。在此历史性的境遇中,技术哲学从边缘到中心,成为一门建制化的学科,而后现代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理论视野的根本转变也从“隐”到“显”,扩展到理论与实践的各个领域。因此,“技术哲学”作为哲学家族的一个分支,必然会在后现代主义哲学智慧的关照之下呈现出与以往相比不同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欧美技术哲学研究出现了“经验转向”的趋势,这一趋势实质上是对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和认识方式的响应与认同,与后现代主义哲学对“小叙事”的倡导具有内在的契合。 后现代主义哲学对技术的反思以及后现代语境中的技术哲学研究将导致对技术的诸多新理解和新诠释,这些新的理解与诠释有可能导向一种新的技术观——后现代技术观。后现代技术观是后现代语境中人们对技术的本质、技术的构成、技术的动力、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功能、技术的价值、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赵少慧[4]2013年在《鲍德里亚的技术人工物思想探析》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后现代理论的代表人物,法国理论家鲍德里亚的着作以晦涩艰深而闻名。他一生不断地思考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地创造新概念,使得学术界对其思想的评价各持观点,褒贬不一。而在鲍德里亚繁杂的思想中,他对由于科学技术的单向度发展引发的主体“人”的命运的变化非常关注。从鲍德里亚的开山之作《物体系》出发到后期的《完美罪行》,他都在不停地研究“物”的世界与人的关系,研究“技术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实现引诱和控制主体人类的。而鲍德里亚早期的技术哲学思想主要是围绕《物体系》中技术人工物的研究来展开的,本课题的研究对于理解、丰富和完善技术哲学理论中技术物部分有着积极的作用,也有助于准确的把握鲍德里亚早期思想的来源和发展脉络。本文总共分五章来论述,首先从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技术物产生的背景及理论渊源入手,深刻地分析了鲍德里亚思想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第叁章以鲍德里亚早期代表性着作《物体系》为切入点和视角,详细地论述了书中鲍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中技术人工物的思想,具体揭示了物的符号化的形成转化过程,第四章着重描写了鲍德里亚早期技术人工物符号化的理论以及产生的深远影响,表达了其对消费社会中技术人工物的批判性思考,展现了鲍德里亚早期技术哲学思想中的悲观主义成分和决定论的色彩。
武青[5]2014年在《鲍德里亚技术文化批判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鲍德里亚作为20世纪法国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哲学家,一生着作颇丰。他的思想复杂深刻,尤其是他对于技术文化发展的思考涉及到当今中国社会遇到的现实问题,研究鲍德里亚关于技术文化的思想,对于分析并处理当代中国遇到的技术文化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主要对鲍德里亚复杂思想体系中的技术文化批判思想进行解读和评析,并揭示其思想的启示意义。论文主要内容包括叁个部分:阐述了鲍德里亚技术文化批判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发展进程。鲍德里亚技术文化批判思想是对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理论的延续,德波景观社会理论的深化,巴特符号学分析方法的应用和麦克卢汉媒介技术文化理论的借鉴。其技术文化批判思想发展历程前后经历叁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物走向符号化,第二阶段是大众媒介批判,第叁阶段是对高技术之物的批判。系统梳理了鲍德里亚技术文化批判思想的基本内容,具体包括叁个方面:鲍德里亚对物走向符号化的解析、大众媒介批判思想和对高技术之物的批判。鲍德里亚对物走向符号化的解析的分析思路是从对“物”的解析为开端,经历对“物”走向符号化的分析,最后实现了对物的符号化的批判。鲍德里亚大众媒介批判思想有其特定的理论背景,其媒介批判思想包括对媒介技术的分析和对媒介技术社会影响的分析。鲍德里亚对高技术之物的批判集中体现在物的“致命策略”和“完美罪行”的批判意蕴中。评析了德里亚技术文化批判思想。鲍德里亚的技术文化批判思想在前期具有悲观主义的弱技术决定论的特征,中期属于媒介技术决定论特征,后期转变为强技术决定论特征与自然主义反技术态度。总体来看,鲍德里亚技术态度从弱技术决定论走向强技术决定论的进程。鲍德里亚技术文化评判思想具有片面的深刻性。本研究技术文化批判视角解析鲍德里亚思想,有助于深化对鲍德里亚思想的认识,对于丰富技术文化批判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于认识理解和促进当代中国技术文化健康发展具有实践价值。
孔明安[6]2002年在《仿真与技术》文中认为本论文在研究当今法国着名哲学家鲍德里亚思想的基础上,主要对其技术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鲍德里亚提出的仿真和虚像的观点,是对当今技术哲学思想的很好的概括。他从技术仿真和虚像的角度,对技术哲学的深层次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如关于现代技术的副作用,技术发明和发展的不可逆性等技术哲学的思想。他对技术媒体的分析,为人们思考当今社会中的大众媒体的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论文认为,鲍德里亚的技术哲学思想发展是一个从“实----虚----实”否定之否定历程。鲍德里亚早期主要集中了对物品或商品的研究,来寻求其中的符号学意义。中期的鲍德里亚逐渐抛弃了物品的研究,提出开发展了象征交换原则。并使这一原则成为其学说的根本。在这一原则下,鲍德里亚通过对现代技术的分析,提出“仿真”和“虚像”等核心范畴。80年代之后,鲍德里亚重新转向了对“命定之物”的分析,并提出了物的命定理论。晚期的鲍德里亚彻底转向了玄学的思辩,并结合技术的现象,开始思考一些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即实在与虚无等问题。晚期思想既有虚无主义的成分,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哲学的真知灼见。 由于鲍德里亚与后现代主义的密切关系以及有关的重要争论,本论文对此问题提出了自己看法:一方面,鲍德里亚既对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但是又不能完全把他归于后现代主义,要对这个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本文从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出发,对鲍德里亚的技术哲学进行了综合的评价。认为必须从本源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理论,对鲍德里亚一些虚无主义,否定生产和劳动价值的虚无主义等极端思想进行批判。同时我们应当吸收其现代技术哲学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研究。 最后,本文对鲍德里亚的技术哲学思想和STS的关系进行了简单探讨,认为,鲍德里亚的技术哲学思想对STS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盛国荣[7]2010年在《技术物:思考技术和消费社会技术问题的出发点——鲍德里亚早期技术哲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鲍德里亚一直作为媒介和现代社会思想大师而被人们认可,但在其媒介和社会思想中却蕴含着深刻的技术哲学思想。鲍德里亚早期的技术哲学思想主要围绕消费社会中的技术物展开,技术物成了鲍德里亚思考消费社会技术问题和技术的出发点。围绕消费社会中的技术物,鲍德里亚探讨了技术与技术物、技术物与人、技术物与灾难等方面的关系,表达了其对消费社会中技术物的批判性思考,反映了其技术悲观主义和技术决定论的思想。尽管鲍德里亚的技术哲学思想有其极端性,但对当代的技术哲学研究却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
查红梅[8]2012年在《文化视域里的现代技术:鲍德里亚的批判》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的西方处于技术哲学兴盛时期,作为技术批判思潮中的一员的鲍德里亚,从技术哲学角度分析研究近现代技术的发展以及它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鲍德里亚认为技术的本质是拟像,即技术对人的功能性模仿。他结合西方叁次技术革命这一史实,将拟像分为历时性的叁个序列:仿造、生产、仿真。作者认为这叁级仿像分别对应第一次技术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第二次技术革命中电动机的发明和第叁次技术革命中人工智能和克隆人的出现。同时在作为第叁级拟像存在的信息技术时代,不同科学领域紧密联系、相互渗透,这为鲍德里亚的“内爆”理论提供了理论和事实依据。就技术对非技术领域的影响,鲍德里亚主要从权力和人两方面来探讨研究:第一、作为大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之一,现代传媒丧失了公共领域的舆论性功能,第二、生物医学技术将人还原为功能性的客体。技术的进步在鲍德里亚看来是人类文明的倒退。
沈继睿[9]2015年在《媒介技术的哲学研究》文中认为对媒介技术的研究散落在传播学、社会学、技术哲学中,主要包括人物与范式述评,具体问题研究,鲜有综合的哲学反思。因为技术哲学正在转向对具体技术的研究,又因为当今新媒介的巨大影响,故需要梳理现有的媒介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对媒介技术的各个方面进行哲学反思,形成媒介技术的哲学研究系统。研究依照以下主线:首先,从研究媒介技术本身的逻辑关系和历史发展开始,即论证媒介技术的外延与内涵和媒介技术演化;然后,展开媒介技术哲学研究的问题域,并解决每个问题域中的核心问题。具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媒介技术的外延界定与内涵辨析;第二,媒介技术演化的条件、动力与机制;第叁,媒介技术与人的认识关系;第四,媒介技术与人的实践关系;第五,媒介技术价值的分类、生成与引导。第一部分为媒介技术的哲学研究起点。通过区分相似概念,界定媒介技术的外延:媒介技术是媒介的子集,不涉及符号系统和身体信息技术。传播技术比媒介技术多出方向性,在内容上媒介技术是能塑造“想象世界”的传播技术。器具信息技术与媒介技术的外延相同。媒介技术在具体使用时的功能侧重上与传播技术、信息技术不同。通过与生产技术区分,指出媒介技术的“双重认知技术”与“双重连接技术”内涵。在第二部分中,由人建构的,媒介技术演化的条件包括人性化和综合准则;由媒介技术建构的,人演化的条件包括技术自身属性、可选材料和支撑技术;媒介技术演化的动力来自与人、信息、制度的外部矛盾,以及不同媒介技术间的内部矛盾;媒介技术演化遵循自调控的循环建构机制。在第叁部分中,梳理人对媒介技术认识的叁个阶段,指出媒介技术对认识要素、认识过程的塑造作用,并研究在互联网、大数据影响下的认识变化。在第四部分中,从静态角度研究媒介技术实践的要素与制约条件,从动态角度研究媒介技术实践的过程,并论述数字时代媒介技术实践的虚拟转向。在第五部分中,指出媒介技术价值的分类与生成要素;具体操作时,正价值的大小由满足度、符合度、体现度这叁个互相制约的条件决定,负价值可通过技术、制度、伦理叁种手段消解。技术哲学的发展,始自技术与科学的区分,奠定了技术哲学最初的本体论研究。接下来逐渐形成了包括本体论、演化论、认识论、实践论、价值论在内的系统框架。今天,技术哲学经验转向,走向具体技术。这样看来,建构媒介技术的哲学研究系统,同样要以本体论的区分为起点,展开几个问题域,这既是技术哲学的延伸,也是走向媒介技术哲学的起点。
于骐鸣[10]2015年在《波德里亚网络符号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符号与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日益密切,对于人类社会思想的转型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相应地,对于网络符号的哲学研究自20世纪后期就成为科技哲学界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7)是法国当代知名技术哲学家,在其《物体系》、《消费社会》、《象征交换与死亡》、《生产之镜》等着作里,有大量对于网络符号的论述和思考。本文旨在基于对波德里亚原着的解读和学界已有的研究,系统和全面地梳理波德里亚的网络符号思想,对其网络符号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评判。波德里亚的网络符号思想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波德里亚的符号思想首先在博士论文《物体系》中体现。在《物体系》中,波德里亚从日常生活之物出发,着重探讨技术在物的发展中的决定力量,从而将着眼点逐渐转移到物的非功能因素,最后上升到对符号之物的论述。在《物体系》之后的《消费社会》中,波德里亚从物的日常消费出发,结合现实中网络符号的发展,上升到对符号消费的探讨上。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中,波德里亚开创了“仿像”理论,并应用到对网络符号的“仿像”的探讨中。《象征交换与死亡》之后,波德里亚把“仿像”理论大量应用于现实世界,形成一系列开创性的观点,在其后期着作中体现出来。按照波德里亚网络符号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论文从网络符号的本质、发展根源、发展动力、发展特征、发展终点等五个方面对波德里亚网络符号思想展开论述,力求从整体上把握波德里亚网络符号思想。除了第一章基本概念论述和最后一章的评述外,从第二章到第五章在结构上,均以波德里亚的理论作为着眼点,从理论来源、理论创新点、网络符号观叁个方面展开论述。在结构上,把理论和现实融合于一起,既照顾到了波德里亚理论本身,又考虑到了其理论视野下的网络符号观;在逻辑上,从理论来源到理论应用,也较能对波德里亚观点有个整体把握。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七章。第一章对网络符号展开论述,分析了网络符号的个性特征,目的是通过对符号和网络符号特征的提取,为后面章节中对波德里亚网络符号观论述奠定现实上的依据;第二章探讨了波德里亚对网络符号发展本质的观点,认为网络符号的本质是物,并对波德里亚的观点进行了评判;第叁章论述了波德里亚对网络符号发展根源的观点,从波德里亚需求观理论的来源入手,论述了“个性”需求观的形成和发展;第四章论述了波德里亚对网络符号发展动力的观点,认为网络符号的发展动力是符号消费,消费链对消费主体的控制、以及浪费导致的符号泛滥成为网络符号消费区别于传统消费的个性特征;第五章论述了波德里亚对网络符号发展特征的看法,认为网络符号的发展特征是符号仿像,分析了网络符号的仿像特征和现实反映,并对仿像理论展开评判;第六章论述了波德里亚对网络符号发展终点的看法,认为网络符号的发展终点是“内爆”。在波德里亚“内爆”理论框架内,网络符号进入自我发展的境地,不再和现实发生联系,走向了消亡。第七章对波德里亚网络符号观展开评价和反思,以网络技术发展的困境展开,认为网络技术发展导致了技术对人的控制趋势,产生了数字化社会困境,从理论上对突破困境提出创新观点。除了本论文的内容结构设计,本文的创新之处还包括研究观点和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观点主要叁点:首先,论文对波德里亚网络符号思想进行了整理和总结,认为网络符号的本质是物,网络符号的发展根源是需求、网络符号的发展动力是消费、网络符号的发展特征是仿像,网络符号的发展终点是内爆;其次,论文认为波德里亚是悲观的技术绝对论者,其理论中有一些明显的特征,包括主体性消失趋势、符号异化趋势等;最后,论文提出了应对数字化社会困境的可能途径,即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关于研究的方法,论文大量采用了比较研究方法,不仅对波德里亚和其他哲学家相关理论展开对比,而且和现实案例结合起来,创新地从对网络符号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总之,笔者希望通过对波德里亚的该项研究,能够为我们反思网络符号提供一个新的角度。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符号正在变得触手可及,这样的研究角度有益于我们探索网络符号的未来及其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影响,在理论创新上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物、符号、仿真—鲍德里亚后期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 谈秋桐. 浙江师范大学. 2012
[2]. 鲍德里亚技术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 周平. 渤海大学. 2018
[3]. 技术的后现代诠释[D]. 吴致远. 东北大学. 2005
[4]. 鲍德里亚的技术人工物思想探析[D]. 赵少慧. 东北大学. 2013
[5]. 鲍德里亚技术文化批判思想研究[D]. 武青. 东北大学. 2014
[6]. 仿真与技术[D]. 孔明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7]. 技术物:思考技术和消费社会技术问题的出发点——鲍德里亚早期技术哲学思想研究[C]. 盛国荣. 第叁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0
[8]. 文化视域里的现代技术:鲍德里亚的批判[D]. 查红梅. 四川外语学院. 2012
[9]. 媒介技术的哲学研究[D]. 沈继睿. 东南大学. 2015
[10]. 波德里亚网络符号思想研究[D]. 于骐鸣. 上海师范大学. 2015
标签: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文; 鲍德里亚论文; 后现代主义论文; 技术哲学论文; 消费社会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消费文化论文; 象征交换与死亡论文; 媒介策略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