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分析与理性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性论文,道路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2)06-0022-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活动及其理论形成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与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过程,这是一段全面建设、曲折发展、伟大转折、走向辉煌的历史过程。要面对当代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形势和未来可预测与不可预测并存的发展趋势,对这段不断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进行实事求是的历史分析和科学准确的理性思考,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如何面对新世纪新形势的机遇与挑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与定位思考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经过28年的风雨历程,终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掌握国家政权之后,根据马克思主义传统的计划经济理念迅速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并随即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坚定了中国共产党和广大干部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当时人们对计划经济的认识毫无质疑,理论界、学术界和党的高层领导者都坚信计划经济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必然性。当经过几十年社会主义道路曲折探索之后,中国共产党人逐渐发现,有关社会主义理论在许多方面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而且必须搞清楚。如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中国的社会主义处在什么样的历史方位?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模式?等等。经过对历史的科学总结和理论的深刻思考,中国共产党人终于找到了答案:社会主义的本质不在于单一公有制,也不在于计划经济,而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中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初级阶段的经济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计划不是社会主义特有,市场也不是资本主义专利,因此必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是根据中国特殊国情,经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探索与理论总结之后,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历史定位与基本结论。
二、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
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在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思想与模式主导下,虽然生产力的发展充满艰辛与曲折,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依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主要标志是:一是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改变了旧中国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和国民经济极其落后局面;二是核技术、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等高科技实现了零的突破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我国高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和技术的基础;三是壮大了人民军队和加强了国防力量,正在走向具有高技术装备的适应现代化战争需要的国防现代化;四是恢复了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使我国开始走向世界民族之林,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这些成就是经过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所取得的伟大成果。实践证明,计划经济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有计划地办大事,计划经济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存在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都有其历史局限性。计划经济模式也是如此。从理论上讲,计划经济模式必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力高度发达、商品经济极大丰富基础之上;计划、生产、流通、分配的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经济上遵循有计划按比例形式管理,价值规律不起主要作用。而我国虽然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落后,不具备全面实行计划经济的物质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实施计划经济模式,无视价值规律,势必束缚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势必束缚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事实上,由于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相违背,在计划经济模式实施过程中,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变化,计划经济的局限性日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正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所指出的: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认真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1](P4)
事实证明,我国实施传统的计划经济,并没有完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运行,已经不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必须结合国情实际进行改革。作为生产关系中的经济管理模式——计划经济,同其他事物一样,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总会在完成固有的历史使命或者说发挥固有的历史作用之后,被新的模式所替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集中表现和根本途径
新千年伊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这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关键时刻,当代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课题已经严峻地摆在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面前。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党,成为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对这一课题做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
第一,“三个代表”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进程的根本总结。80年中国共产党的风雨历程,艰难曲折有胜利有失误。虽然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其自身做过阶段性的总结,但是,从今天看,历史进入了新世纪,新形势的变化迫使中国共产党人重新审视历史,以新的思维、新的视角认识历史、总结历史、借鉴历史。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业绩与经验,江泽民指出:“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P24)这一概括,是在党的80年实践历程与理论探索的基础之上,根据世纪之交的国际国内新形势的变化进行的深刻分析与理性思考,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主线的科学总结,它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领导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和根本方法,科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80年奋斗历程的基本经验,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
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集中表现和根本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特征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与共同发展、合理安排资源配置、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基本观点是: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主动借鉴国外社会主义制度经验与教训而不是机械的全盘照搬经验和消极的对待挫折教训;主动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又不是放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不是放弃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主旋律;主动吸收世界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先进的科学管理经验,更不能脱离国情和背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去盲目的吸收和引进。在这里,先进生产力、优秀文化、人民利益三个方面都得到科学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集中表现[3](P5)。
实践“三个代表”的根本途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因为: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抵制不符合中国国情的“三权分立”体制,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反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的落后文化,弘扬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主旋律。上述观点,充分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人民群众三个方面的思想主题,科学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根本途径的内在联系,基本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根本途径的必然性,同时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三,坚持“三个代表”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根本标准和思想保证。从现在起,到新中国建国100周年之日,即是中华民族复兴之时。这个过程是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历程,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并不断得到发展和检验的过程。实践先进生产力的根本要求,就是要使党的思想和工作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物质基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使党的思想和工作符合民族、科学、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思想基础。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要求。这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检验是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根本标准。
历史总是给人以思考,只有实事求是地认识历史,才能科学准确地结合现实,更加实际客观地把握未来,才能坚持“三个代表”,坚持与时俱进。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方位的科学定位;计划经济曾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选择,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根本途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的惟一正确的伟大道路。这是本文历史分析与理性思考的基本结论。
[收稿日期]2002-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