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乡村文化类型与传播策略论文

·信息与文化·

信阳乡村文化类型与传播策略

饶海虹,吴 磊

(信阳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摘 要: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信阳地处大别山区、淮河中上游两岸,位于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和文化过渡带上,信阳乡村文化有着鲜明的多样性、包容性、地域性、过渡性等特征,具有“豫南楚风”文化气韵。信阳乡村文化“写实”与“写意”并存、冲突与融合共生。挖掘乡村文化内在价值、重构乡村文化自信,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打响乡村文化品牌,深入拓展传播媒介、建立多维联动传播机制,对有效开发信阳乡村文化资源,助推信阳乡村振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信阳乡村文化;类型;传播策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是根基,文化是乡村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核。“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1,乡村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根。乡村文化饱含着人们长久以来的行为习惯和情感认同,是乡村发展的灵魂所在,它是渗透在农村社会生活中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所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价值认同。信阳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区、淮河中上游两岸,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属于华夏文明发祥地,在历史上是楚文化、吴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交融的重要地区,其文化个性鲜明、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对于眼前这个比自己小着一岁半的未来族长,青辰大多时候是不太愿意招惹的。但今天,他的脾气也差到了极点。他瞪起眼睛,想反驳些什么,却在瞟了一眼女孩的胸部之后,将话语咽了回去。于是,他努力保持着面上的镇定,望着女孩的胸部,说道:“你的衣服破了……”

一、信阳乡村文化主要类型:“写实”与“写意”并存

“文化”一词本就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阐释空间。梁启超曾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它包含“人类物质精神两面的业种业果”,其中,前者包括衣食住行以及其他工具之类,后者包括言语、伦理政治、学术、美感、宗教等,这两部分拢合起来“便是文化的总量”[2]97-104。由此观照乡村文化,不难发现,在乡村里蕴含的“文化”元素极为丰富。我们对于乡村文化体系的构建应包括自然生态景观、历史文化遗迹、社会组织、民俗风情、村落建筑、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

写实与写意本是分属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体系。写实更注重客观事物及其细节的真实性,写意则更强调其中的韵味及情致。以写实与写意来阐释信阳乡村文化,则是强调其多元性、共生性,既有物质文化的“实”,如农村生产所用的的劳动工具、村落建筑、自然生态景观等,又有精神文化的“意”,凸显乡村的社会功能性和内在精神脉络。在此语境中,从不同的功能类型可以将信阳乡村文化划分为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大别山红色文化、根亲文化、茶文化等特色文化。

(1)农耕文化。乡村文化的核心是农耕文化,自然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乡村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方向。信阳地处淮河中上游两岸及大别山区,处在南北地理、气候分界线上。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信阳乡村文化具有中原农耕文明的深厚烙印,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考古发现信阳原始农业生产早在8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由于农业生产种植技术的改进和人口的迁移等因素的影响使信阳文化不断地发展繁荣。信阳乡村文化有着浓郁的崇文重教传统,士大夫情结浓厚。流传千年的“民本”“农本”“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根深蒂固,深刻影响着信阳乡村的文化品格和精神风貌。在农耕文明基础上形成的村落建筑、村舍农貌等自然生态景观,也受到自然环境和农耕传统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信阳地域风貌特征。如信阳田歌、插秧歌、车水歌等与农耕生产密切相关的民间文化别具一格。

以乡村特色文化活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一个地方的文化影响力和文化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品牌的宣传推广。信阳乡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何在整合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打响乡村特色品牌是目前发展乡村文化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我们可以看到信阳各县区在挖掘自身文化资源上各具特色。新县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将军县,依据自身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构建青山绿水红城,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固始充分利用“中原第一侨乡”这一独特的根亲文化资源,助力县域经济发展;商城利用自然资源开发“绿色旅游”,围绕《八月桂花遍地开》等红色歌曲,打造“桂花乡、桂花村、桂花街”的形象;淮滨利用地缘优势,围绕淮河文化,推进建设生态水景特色淮滨;浉河区作为信阳毛尖的主产区打造“五云两潭一寨”茶生态园,尽展“茶乡风情”。信阳还要继续在做足山水文章、整合文化资源上下功夫,形成一条特色鲜明、充满生机、潜力无穷的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2)民俗文化。信阳乡村的民俗文化种类繁多、包罗万象。按照民俗学的基本分类,民俗文化包括生产习俗、商贸流通、岁时节令、人生礼仪、服饰饮食、居家出行、民间信仰、民间游艺等,民俗文化真切地呈现了信阳乡村的生活情态、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等。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形成了信阳乡村多样性的民俗文化样态。如在生产习俗中“打春牛”“锣鼓闹秧”等农事活动;在岁时节令中光山、商城等地的给祖坟“送灯”“放河灯”;在人生礼仪中的“夜婚”“过状元桥”“庆双寿”的风俗;在居家出行中的“族规家祭”;在民间信仰中的“庙会”“民间俗信”;民间游艺里的“说书唱戏”“民间花会”等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据统计,信阳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项:信阳民歌、罗山皮影戏、信阳毛尖茶采制技艺、光山花鼓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8 项,如火绫子、皮影戏、固始花挑、灶书、花伞舞、大鼓书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24项,如信阳剪纸、固始柳编、息夫人传说、观音山庙会、放河灯、元宵节送灯习俗等。

民俗文化作为信阳乡村极具乡土特色的文化形态,与信阳乡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连,具有地域性和包容性特征。但其中也不免存在着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和陈规陋习,如“算命看相”“重男轻女”等。我们在发掘民俗文化时应提炼其中的优秀民风民俗,以期进一步重构乡村文化图景。

从信阳乡村文化主要类型中我们可以看出,信阳乡村文化既具有中国乡村文化的共性特征,又充满着其独特的地域风貌,这使其更加具有研究价值。

(4)根亲文化。根亲文化是由根亲发生、发展的一种追宗溯源、血脉相继的文化现象,其核心是以儒道释相结合的追求仁爱、统一、和谐为主的文化[4],是独具中原特色的文化名词。信阳固始县素有“中原侨乡、闽台祖地”的美誉。固始是中原南迁的肇始地和集散地。据考证,自唐代以来,以“河南光州固始”人两次大规模南迁入闽为标志,揭开了中原移民史上最辉煌的一页。淮上先民瓜瓞繁衍,渐次迁播他乡,造就闽台及东南亚与信阳间的根亲渊源[5]244。“开漳圣王”陈元光、“闽王”王审知南下闽越,其后裔遍及闽台,并扩散至东南亚地区。这种根亲渊源造就了台海两岸血浓于水的文化纽带,也是寻根问祖、寻亲溯源的内在动力。固始依托闽粤港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祖根地的优势,成功地打造了中原根亲文化节,对于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促进地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蒸汽低温烹饪对烤鸡翅水分的影响如图1所示。结果显示,真空低温组(SV 70+Roast、SV 70+Roast和SV 70+Roast)烹饪的鸡翅水分含量较高,但差异性不显著(p>0.05)。蒸汽低温烹饪可以减少蒸煮损失,保留食物的原味和色泽,食物口感嫩滑[5,6]。与水分分析结果一致,经过真空低温烹饪的鸡翅的总体得分显著高于直接烧烤组。

二、信阳乡村文化特性:冲突与融合共生

(3)大别山红色文化。信阳作为红色文化传统深厚的革命老区,是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1922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信阳铁路工人运动,开启了信阳红色历史的新纪元。在革命战争年代,信阳地区走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多支红军主力部队,成长出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万海峰等近百名开国将军。信阳红色文化既体现为各种革命历史文化遗迹、旧址,又包含红色革命精神等内容。如许世友将军故里(新县田铺乡许家洼)、何家冲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罗山县铁铺乡)、王大湾会议旧址(光山县砖桥镇)等都是红色历史文化遗迹、旧址,还有《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红军来了晴了天》《十送红军》等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于鄂豫皖根据地的一首革命歌曲。该歌曲采用当地民歌《八段锦》曲调谱写而成,是为庆祝苏维埃政权成立而作,伴随红军的足迹唱响大江南北,成为红色经典歌曲[3]。信阳红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新鲜血液,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对于重构信阳乡村文化自信提供了根本支撑,同时也为振兴乡村文化提供了文化资源。

开放性和包容性是信阳乡村文化的突出特点,在多重文化浸染之下的信阳乡村文化体现出冲突与融合共生的文化特性。从历史发展演变来看,信阳乡村文化是一个开放性、多元化的文化系统。作为自古以来南北文化交汇交融之地,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在信阳融合发展。西周时代,信阳以东夷和淮夷族为主体的文化受到中原文化的浸染,春秋战国时代,随着楚风北渐,信阳成为楚国的重要战略要地,受荆楚文化影响较深,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的“定格”,中原文化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此外由于区位和历史的原因还受吴文化、徽文化的影响。在信阳楚墓中出土的铜壶和陶盘等,也充分说明各文化类型的相互融合情况。豫风楚韵的文化结构特质和厚重的历史底蕴熏陶且影响着信阳的民风习俗、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以及审美观念等,而这些合力或隐或显地蕴藏于信阳乡村文化的艺术言语之中[6]。信阳历史上几次较大的人口迁移也加速了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由此便形成了信阳乡村文化系统的兼容并包、开放多元特征。奇诡浪漫的荆楚文化、精致典雅的吴越文化与厚重儒雅的中原文化造就了信阳人民聪慧务实、刚柔并济、稳重内敛的独特文化品格。

(5)茶文化。信阳地处“神奇的纬度”——北纬30度,位于中国的绿茶种植的优势地带,信阳有着 2 000多年的种茶历史,“信阳毛尖”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品质独特,名扬天下。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称赞“淮南茶以光州上”,南宋大文豪苏东坡也称“淮南茶信阳第一”,可见对信阳茶认可度颇高。悠久的种茶历史也造就了信阳独特的茶文化。信阳茶文化和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相互融合渗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韵。“茶事”已经演变成信阳的一种文化符号,烧水泡茶更是信阳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习惯。在信阳民俗活动中“以茶祭祀”“以茶敬客”都是以茶为载体,茶文化也是信阳农耕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据考察,信阳茶文化与宗教文化也有一定的渊源。信阳茶山上寺院道观众多,像古茶区罗山县千年古刹灵山寺、光山净居寺、信阳市贤山寺、商城县铁佛寺、浉河区车云山上千佛塔等,茶事与参禅、修身养性相结合,互相影响、相互促进。深度开发信阳乡村茶文化,对于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拓展乡村文化范畴具有重要意义。

继承性是信阳乡村文化从古至今各个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文化特性。以历时性视野观照信阳乡村文化,我们可以发现其是一个自我进化、自我延续的动态过程。尤其是民间风俗,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很多民间风俗通过口传心授一代代传承,像固始大鼓书有“从艺必须拜师”的习俗,光山花鼓戏也是通过口传心授的师徒传承模式一直流传至今。但是这种传承机制也阻碍了部分优秀民俗文化的广泛地传播与发展,由于传统方式单一封闭、传承人老龄化、传承动力缺乏等因素导致很多民间技艺日益被冷落或者濒临失传。同时这种继承性也构成了信阳乡村文化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其文化结构的运作机制使得乡村文化不会因各种外界的冲击而发生质的变化,也不会因内生环境的变迁而走向自我毁灭。在不断地适应与调整中选择自己的发展模式。

内聚性也是信阳乡村文化的重要特征,村落是构成乡村社会的基本单位。在传统社会中,信阳村庄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聚族而居,有着很强的宗族意识,很多宗姓建有祠堂,是村民祭祖议事、执行宗法族规等活动的重要场所。浓郁的宗族意识使得乡民社会生活在道德伦理、礼法教化方面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广泛的文化认同,这是促成信阳乡村文化内聚性的重要因素。同时像一些传统乡间民俗文化,如祭祖、庙会、看戏、花会、民俗文化节等集体活动,也为信阳乡村文化的内聚性提供了滋生土壤。信阳乡村文化的内聚性对于形成村民统一、有序而稳定的文化品格有着极大影响,同时也为重塑信阳乡村精神,形成乡村文化自觉提供了一定的内在伦理支撑。

三、信阳乡村文化传播策略:“重构乡村精神”与“多维传播机制”协同发展

2.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打响乡村文化品牌

1.挖掘乡村文化内在价值,重构乡村文化自信

随着信阳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乡村文化不断地被冷落、被边缘化。长久以来的农民主体话语权力的缺失导致了乡村文化重构的错位,以城市人的眼光观照中国乡村社会,造成了一种尴尬和无奈的困境。所以重构乡村精神,首先要重构农民的乡村文化主体话语权。以农民为传承主体和传播主体进行乡村文化的深入挖掘,重建以当地农民为核心的“乡村文化自信”。一方面是保护乡村文化遗产,将乡村文化根植于村民之中,激发其内在活力,提高村民的体验度和参与度,全面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是要在传统的集体仪式中构建“乡村文化自信”,以当地优秀的民风民俗为载体释放乡村文化活力,如举办大型的庙会、文化节等活动,以此来增强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激励其更好地投身振兴乡村建设之中。

布迪厄(Bourdieu)在《文化再生产理论》中提到,“自我创造性是文化最根本的特性,即文化特有的超越自我、生产自我、更新自我、创造自我的特征”[7]。信阳乡村文化也需要这种超越,即从文化符号到文化实体的超越,写实与写意的双向开拓。对于信阳乡村文化的重建,一是要充分挖掘地方志,厘清乡村文化历史脉络,保存乡村记忆的物化形态,如保护具有当地特色的古村落及建筑景观,兴建当地民俗博物馆、文化遗产展览馆等,构成乡村精神标识。二是完善乡村基础文化设施,加强共享文化空间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社会、民众等各方力量,让农民在主体性的文化体验中回归乡土。“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乡村——平桥区郝堂村,其学校、卫生室、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图书馆、礼堂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三是合理规划,分层建构,协同推进。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信阳乡村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必须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的引导作用,因地制宜做好科学规划,加强指导,分区管理,重点扶持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示范村,协同推进乡村文化的优化。

信阳乡村文化蕴藏着广大民众长久以来的生存智慧和精神能量,其传播与发展直接影响着乡村的未来命运。通过对信阳乡村文化类型及特性的分析,结合文化再生产理论,提出信阳乡村文化在新的时代发展中的传播策略。

3.深化拓展传播媒介,建立多维联动传播机制

建筑信息模型是一切BIM工作的源泉,数据和信息是一切施工管理工作的基础,有“模型”才有数据和信息(见图2~图7)。

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骨科、普通外科、血液内科、消化内科、妇产科、心脏外科等六个主要科室接受输血前5项检测中的HBsAg、抗-HCV、抗-TP、抗-HIV四项检测指标,共计患者4 875例。

将大别山红色文化、根亲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也是乡村文化资源整合的另一条发展路径。旅游产业与乡村文化有机融合,能够充分地进行乡村文化资源的有效配置,一方面在不同的文化交流之中保护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使具有内闭性的乡村文化在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中得到展示,推动乡村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另一方面通过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建立“文化—旅游—管理—传播”的运行模式,将乡村文化传播与文化市场结合起来,探索信阳乡村文化长效发展机制。

单一、分散的文化资源难以形成强大的发展聚力,“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将信阳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合力,才能发挥良好的示范效应。

物理学中的胡克定律,是描述弹簧的弹性系数可以通过对其施加的外力和它自身的形变程度测出,但弹性系数本身取决于弹簧的材质,与所施外力大小和形变程度无关。其表达式如下:

目前信阳乡村文化传播形式主要是依靠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推广, 传播内容、传播载体、传播机制、传播形式有待进一步深化与拓展。

媒介是文化信息进行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媒体融合发展时代背景下,信阳乡村文化的传播首先要丰富其自身传播内容,构建多元化传播主体,形成以当地政府为主导,民众广泛参与的传播模式。传播内容的精细化、特色化、丰富性有利于增强乡村文化的吸引力。政府部门要提高对信阳乡村文化的整体性把握,全方位地开展线上线下、对内对外传播。在乡村内部可以利用分类传播(针对不同的老、中、幼群体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人际传播等方式进行文化传承。利用农民强烈的自我表达愿望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规范,进行自发的多向传播,促进文化信息的交换与流传,形成传播合力,这既是引导文化传播的有效方式,也是加深自身文化认同感的有效方式。

拓展信阳乡村文化传播空间,扩展信阳乡村文化的传播途径,打造多维立体化传播矩阵。在互联网非常发达的新媒体时代,挖掘蕴藏在信阳乡村文化中可供开发利用的文化元素,创建“体验—传播”的发展模式。同时在积极推动新媒体网络与信阳乡村文化的深度融合中,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博客等自媒体平台,迎合受众合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对特色文化品牌进行宣传推广。如可以建立当地微信公众号进行信息发布、活动宣传,巧用传播载体,与有影响力的营销号进行合作,重视口碑传播,利用“名人效应”提升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信阳特色乡村文化传播效果。

信阳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乡村文化异彩纷呈,在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信阳长期受荆楚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的浸染,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信阳乡村文化的传播需要在传承优秀民风民俗中重构乡村文化自信,把注重挖掘作为话语主体的农民的文化自觉为重要途径,将“重构乡村精神”与“多维传播机制”协同发展作为新时代信阳乡村文化传播的重要策略,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徐徐上升的电梯间只有欧阳锋和吕凌子,两个人就跟不认识似的,气氛相当压抑。电梯停在十五楼,吕凌子没有随丈夫一块步出电梯间,直接按下了关门键。电梯垂直下降,吕凌子突然间有一种失重的感觉,有一股流泪的冲动。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geological hazards in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 韩大强.论《八月桂花遍地开》经典化路径与要义[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8(5):86-90.

[4] 郭立场.论根亲文化的价值效应——以河南固始县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2011(5):56-59.

[5] 夏长江.信阳历史文化丛书·民俗卷[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

[6] 韩冰.试论信阳地灯的语言特征[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7(5):97-99.

[7] BOURDIEU P.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M].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3.

中图分类号: G24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3-0964(2019)03-0077-04

OSID:

DOI: 10.3969/ j.issn.1003-0964.2019.03.015

收稿日期: 2019-03-10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8YCG877);信阳市社科联重大招标课题(2018-07)

作者简介: 饶海虹( 1989—) ,女,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

(责任编辑: 韩大强)

标签:;  ;  ;  ;  

信阳乡村文化类型与传播策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