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语教学改革及其启示_外语教学论文

德国外语教学改革及其启示_外语教学论文

德国的外语教学改革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教学改革论文,启示论文,外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德国中学外语教学状况

根据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州教育部长常务委员会(简称KMK)1964年签订的“汉堡协议”,外语课从五年级(10岁)开始成为德国普通教育中的必修课,从七年级开始成为选修课。德国的基础教育有高级中学、完全中学、实科学校和主要学校四类。这四类学校对外语教育都非常重视,除主要学校从五年级起开设一门外语(通常是英语)外,其余三类学校都开设两门外语。各高级中学关于外语语种学习的顺序有所不同。根据KMK的规定,联邦州可以在五至七年级开设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或者俄语(KMK,1989a),但五年级开设的第一外语通常是英语或法语,七年级(12岁)开始开设的第二外语通常是英语、法语或拉丁语,九年级(14岁)开始开设第三外语,通常是英语、法语、拉丁语或古希腊语。

二、德国外语教学改革的原因

长期以来,德国一直试图统一全国的外语课程。近年来,德国外语教学界开展了一系列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将外语学习提前到小学甚至幼儿园,为在中学开设两门以上外语创造条件。这种趋势促使德国第二外语学习也随之提前。如果第一外语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第二外语将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开设,从而为在其他年级推广和促进第三外语的教学做好准备。

德国外语教学改革的动力主要来自以下两方面:

1.欧洲面貌的改变

欧洲公民普遍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中使用的不同语言以及社会价值观上的差异将会造成彼此互动上的困难(何艳铭、冯增俊,2005)。欧洲委员会在1995年发布的《教育和训练:以学习化社会为目标》白皮书中明确指出,为消除社会变革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要实施一系列行动纲领和对策,其中之一就是使欧洲公民熟练掌握三种欧洲内部所使用的语言,并将此作为欧洲公民的“素质标签”。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白皮书建议欧洲各国“最好在学前阶段就开始第一门外语的学习,在小学阶段打下系统坚实的基础,在中学便开始第二门外语的学习”(周榕,2000)。于是,欧洲各国纷纷修改本国的外语教学大纲,将小学外语教学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对象,赋予小学外语教学极为重要的地位。2001年,《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共同纲领》正式颁布。该纲领规范了语言证书,统一了语言评估标准,用以指导欧洲各国制订语言课程大纲,也改变了德国政府对外语教学的态度。

2.德国对目前外语教学缺陷的认识

德国逐渐认识到中学教学大纲中有关外语教学的内容对于新兴的欧洲内部市场已不合时宜。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一些教学法专家认为,德国学校外语教学理念僵化,并试图寻求解决之道。1980年签订的“洪堡建议”(Christ等,1980)鼓励外语教学多样化,开设更多类型的外语课程,并建议把外语课程分为以下三种:

(1)接触语言课程(Encounter language courses)。这类课程对学生要求较低,旨在教会学生运用适合自己年龄段的语言进行交流。

(2)基础语言课程(Foundation language courses)。这类课程面向五至十年级的学生,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语言意识,帮助学生了解语言学习过程和深入理解语言的本质,同时介绍欧洲其他国家的文化,为学生今后学习外语奠定基础。

(3)探索语言课程(Discovery language courses)。这类课程主要以书面形式讲授,旨在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获得外语文本信息的能力。

这些改革在德国引起了外语教学出路的大讨论,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建立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改变高级中学占主导地位的教学状况上。一方面,“接触语言课程”的理念正在促进小学外语教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学外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促进培养专项技能的短期语言课程的发展,如专门用途外语(如办公室外语、商务外语等),主要针对非高级中学学生后期学习阶段的外语学习。这些改革以外语教学多样化为目的,目的在于扩大外语学习的范围,鼓励学生学习除英语外的其他外语。

三、德国学校外语教学的特点

1.确定外语课为中小学阶段的必修课程到1999年为止,德国各州在义务教育阶段均已开设外语课,并明确规定小学外语教学应该从8~11岁开始。

2.利用学生的年龄优势,确保外语教学的时间和高密度

德国小学外语教学时间保证每周3~4小时,虽然在起始阶段低于数学和德语的教学时间,但以后会逐年增加。中学第一外语每周为8~10课时,七至十年级为12课时,第二外语为14课时(klapper,2003)。这样,学生学习外语过程中语言的输入量、时间长度和密度都有了保证。

3.增强跨文化意识,加强对跨文化知识的学习

德国中小学外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增强跨文化意识和加强对跨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对跨文化知识的学习是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外语学习过程本身就是消除文化障碍,促进相互了解的过程。在教学内容上,德国小学外语教学提倡多文化教育的理念。为消除文化隔阂,德国的外语教材编撰者尽量采用世界各国的背景、人物和主题等。

4。重视语言技能培养,交际能力显著提高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有效运用他们有限的技能来获取知识是德国外语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由于注重了交际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德国外语学习者的外语交际水平明显提高。据1995年的有关报道,虽然年轻人(15~24岁)中90%学习了一门外语,但其中近40%的人认为自己不能用所学外语交际。而1997年的调查发现这一情况明显好转,已有70%的15~24岁的年轻人认为自己能够用外语交际(周榕,2000)。

5.开设具有德国特色的双语课程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德国外语教学改革发展迅猛,主要特点之一是在中学阶段推广双语分流课程,开办双语学校。在中学把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作为教学媒介语(language of instruction),以强化对该语言的学习。

德国的双语学校必须遵守本州的课程大纲指南,不允许减少其他非语言课程的内容和课时数。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达到更高的外语和跨文化交际的水平,得到更多的运用语言的机会。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会逐渐摒弃将外语作为一门学习科目的看法,而将其视为获得学问、见识和技能的媒介,并能用外语(口头和书面)处理社会、经济和文化问题。

德国的双语教学至少有以下八个特征:(1)大部分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使用学生的第一语言或优势语言;(2)从小学开始,所有学生必须从两种教学媒介语(法语或英语)中选择一种作为第一外语;(3)小学阶段主要发展学生第一外语的口语能力,中学阶段着重发展其写作能力;(4)在中学,用第一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讲授历史、地理、政治或生物等课程;(5)将第一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之前必须先正式学习该语言;(6)以第一外语为教学媒介语的教学时间在前三年应该达到每天50分钟,后四年达到每周两节,共100分钟;(7)历史与地理必须用第一外语考试,其他科目考试可选用第一外语或优势语言;(8)在中学可以学习第二外语或者第三外语(Baetens Beardsmore & Kohls,1988)。

四、德国外语教学对中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德国外语教学与中国外语教学有相似的特征,如外语课是中小学的必修课,重视对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的培养等,但也存在差异。比如,德国鼓励除英语外其他外语的教学,学生在中学即可选修第二外语和第三外语。我们可以从德国的外语教学中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借鉴德国外语课程设置的经验

德国外语教学之所以成功,其原因之一在于学生对目的语的输入量和学习时间有保证。目前我国小学英语每周一般两节课,语言的输入量、时间和密度都难以保证。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外语教学改革的经验,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年龄优势和语言学习的最佳期,从小学到高中保证周课时量达到8~9节课,以确保充足的语言输入和营造目的语学习的环境。

2.适度开展符合中国特点的双语教学实验

德国借鉴了加拿大沉浸式双语教学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本国国情进行了改革。比如,将第一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之前必须先正式学习该语言,用目的语进行教学的比例逐渐增加等。

在我国,很多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于21世纪初开始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实验现在已经覆盖24个省、市、自治区。截止2003年,仅上海就有260所学校的4.5万名学生参加了双语教学实验;到2006年,该市接受双语教学的中小学学生人数增长了一倍;上海教育部门预测,到2010年,上海将有50万学生受益于双语教学(郭文才、孔凡英,2003)。但是,在中国还有许多地方缺乏实施双语教学的条件。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在政策、管理、资金、观念和科研等方面给予双语教学实验更多的支持,保证师资,并取得家长和学校的重视,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优势和现代信息技术,更快地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教学模式。

3.提倡交互式综合英语教学模式

德国外语教学的环境优良,学生的目的语输入量大,历史、地理、政治和生物等课程多用外语进行教学。但是,德国学生目的语输出的能力不强,其原因何在呢?在德国的外语教学中,学生语言输入的量虽大,但是所输入的语言内容却不是以交际为目的的,因为学生之间一般运用母语进行交际。最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所扮演的是接受的角色,而不是语言的直接参与者,缺乏双向的互动交流。按照互动输入假设,这种学习是有缺陷的,其缺陷在于缺少语言输出。

语言输出对于语言学习必不可少。因为语言输出能使学习者有意义地运用他们的语言资源,为语言学习者提供尝试和验证所学语言的机会,也迫使学习者从语义处理转向句法处理,同时提高了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学习兴趣,改善了其学习效果(肖建芳,2002)。

笔者认为,交互式综合英语教学模式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交互式综合英语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有效的语言输入与输出,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积极交流与合作,注重整体认知,主张采用适合学生身心特征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倡综合学科知识,有机融合语言能力与学科知识,使英语真正成为交际工具以及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媒介语。我们要避免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不仅有足够的语言输入,还有足够的语言输出,从而保证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取得良好的效果。

标签:;  ;  ;  

德国外语教学改革及其启示_外语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