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世界的中国经济——对外开放20年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对外开放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基本原理,总结国际、国内的历史经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行对外开放政策20年来,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由原来停滞、落后的封闭、半封闭状态,迅速发展、形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局面。这20年是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大潮的20年,是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20年。回顾和总结对外开放所走过的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将会使我们更加坚定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21世纪的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
一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中央全会决定对内改革经济体制,对外实行开放政策。从此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帷幕。
1980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一次接见外宾时, 第一次以“对外开放”作为我国对外经济政策公之于世。他说:“我国在国际上实行开放的政策,加强国际往来,特别注意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技术包括吸收国外资金来帮助我们发展。”1981年11月召开的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1982年12月,对外开放政策被正式写入我国新宪法。(注:王绍熙编著:《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理论政策》,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4年,第24页。)
我国的对外开放,主要是指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利用国际分工的好处,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同时也包括积极发展同其他各国在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当然,经济是基础。在实践中,我国首先是经济上的对外开放。其重点是要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加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以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取代闭关自守、自给自足,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变革和发展,逐步缩小同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水平上的差距,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向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开放。无论哪个国家、属于什么性质和类型,也无论是穷国还是富国,我们都愿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同它们的经济贸易关系。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由点到面、由浅入深,以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为重点,逐步向中、西部内陆地区推进的。1979年7月,中央首先确定在广东、 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并提出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经济特区。1987年,中央批准海南建省,并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经济特区建立后,发挥着外引内联的作用,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高速度。在经济特区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中央决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区域。1984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 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在沿海开放城市,有条件的地方还兴办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发展新兴产业,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1985年2月, 党中央和国务院又决定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的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带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又将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6月, 中央批准开发和开放上海市的浦东新区,并建立了外高桥保税工业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金桥出口加工区。这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又一重大举措。
进入90年代以后,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我国对外开放开始向内陆、边境地区逐步推进。尤其是在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以后,全国掀起了对外开放的新热潮,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2年3月,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对黑河、绥芬河、 珲春和满洲里四个北部边境城市开放。同年6月, 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对外开放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凭祥市和云南省的町市、瑞丽县等边境城市(县、镇),后来又宣布对外开放一些边境、沿海地区省会(首府)、内陆地区省会(首府)城市以及长江沿岸城市。从而形成了以开拓周边国家市场为目标的东北(以俄罗斯、独联体国家、蒙古、东欧诸国为主)、西北(以独联体诸国、东欧、巴基斯坦、西亚诸国为对象)、西南(以印度、尼泊尔、缅甸、老挝、越南、孟加拉诸国为重点)三大开放地带。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我国对外开放从试办经济特区开始,已逐步形成了有重点、多层次、从南到北、由东到西的沿海、沿江(长江)、沿线(陇海线、兰新线)、沿边(边境地区)对外开放的总格局(见下表)。
中国对外开放层次分地带情况(单位:个)
地带
开放层次 东部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1.保税区13
2.经济特区
5
3.经济技术开发区25 4
4.沿海开放城市
14
5.沿海经济开放区(市、县) 260
6.沿江开放城市 5
7.沿边开放城市(市、县、镇) 2 5
8.省会开放城市 2 8
9.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9 14
10.国家旅游度假区
10
全国合计36036
地带
开放层次 西部经济地带 全国合计
1.保税区 13
2.经济特区5
3.经济技术开发区 1 30
4.沿海开放城市 14
5.沿海经济开放区(市、县)260
6.沿江开放城市1
6
7.沿边开放城市(市、县、镇)6 13
8.省会开放城市8 18
9.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9 52
10.国家旅游度假区 1 11
全国合计 26 422
注:①除以上外,还有上海市的浦东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和福建省的台商投资区。
②以上均系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经济开放地区。资料来源:根据国务院特区办公室有关资料整理而成。引自:金碚主编:《邓小平经济理论概述》,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2月,第169页。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积极而稳妥地扩大对外开放的行业领域。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允许外商投资的部门主要有:能源开发、建筑材料工业、化学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制造、仪器仪表工业、电子计算机、通讯设备制造业、轻纺工业、食品医药业、农、牧养殖业、旅游业等。9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调整了外商投资部门结构,并于1995 年6月公布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将外商投资分为:鼓励项目(18个产业)、限制项目(15个产业)、禁止项目(13个产业),使外商投资更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此外,我国还大胆采用或试行一些利用外资的新形式(如BOT方式);同时, 逐步对外开放了金融等服务行业,截止到1996年底,在华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已达527家, 营业性金融机构156家。正式营业的140家外资银行总资产299亿美元, 贷款余额194亿美元,存款余额39亿美元。外国保险公司已达8家。国外零售业也开始进入我国市场,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天津等城市开办了零售商店。我国还允许外商在大连、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保税区内成立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公司,从事转口贸易。机场建设外资比例可达48%,民航企业外资比例不超过35%,表决权不超过25%。我国的对外开放正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二
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国际分工,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经济技术水平,缩短了我国同国际上的差距,促进了经济的国际化,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进一步走向世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回顾20年来,对外开放成绩辉煌。
1.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据统计,1979——1997年,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9.8%, 是新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比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高6.5个百分点。 我国一些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如煤炭、布匹、谷物、棉花、猪牛羊肉、钢、水泥和电视机等均居世界首位。1978年中国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到1997年底已达1399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1978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为3624.1亿人民币,到1997年达74772.4亿人民币。比1978年扩大近20 倍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注:《人民日报》,1998年9月25日。)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中, 至少有两个百分点是属对外经贸的拉动。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的占比已由1990年的2.1%提高到1995年的17%。(注:金碚主编:《邓小平经济理论概述》,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2月,第178页。)
2.经济技术水平大大提高,缩短了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使我们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资金,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设备和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因而提高了我国工业企业的技术装备和技术管理水平,使我国加工类工业产品的生产迅速赶上或接近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我国主要工业设备都可以自给,有许多设备还可以出口。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值已超过纺织品而占首位。如今,我国工业现有生产设备具有90年代技术水平的已占40%。70年代及以前的技术装备已不到10%,主要工业制造设备技术性能达到国际水平的占30%。工业总体技术装备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缩短到10—15年。(注:《人民日报》, 1998年10月3日。)中国的汽车工业、电梯工业、通讯工业等通过利用外资嫁接改造,已从50年代水平达到了80年代水平。
3.吸引了大量外资,弥补了国家建设资金的不足。改革开放前,中国曾以“既无内债,又无外债”而自豪,利用外资数额几乎为零。改革开放后,我国积极进入国际资本市场,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外资,数额不断增加。从1979—1997年,我国利用外资累计项目数为30.6万个,协议金额累计654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累计3483.5亿美元。其中外商的直接投资占63%以上,达2201亿美元。(注:《中国统计摘要,1998》,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5月。)1993年后, 中国吸引外国资金总额已连续5年保持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外国资金的流入,扩大了我国固定资产的投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仅“八五”期间(1991—1995),外国直接投资就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3.7%,年均增长70.9%,大大高于我国资本总量年均增长36.1%的速度。(注:《国际商报》,1996年6 月14日。)随着外商来华投资的迅猛增加,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增长点。1997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为749 亿美元,占同年出口总额的41%,进口777.2亿美元,占同期进口总额54.6 %。
4.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明显增加。197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仅为206亿美元,1988年突破1000亿美元,1997 年则超过3000亿美元,达到3251亿。19年来,平均每年增长15.6%。其中,进口年均递增14.5%,出口递增16.7%,均大大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种类迅速增加。以食品、农副产品及原油等为主的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53.5%下降到1997年的13.1%,工业制成品比重由1978年的46.5%上升到1997年的86.9%,1997年工业制成品出口达1587.7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35倍多,年增长20.6%。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机电产品出口有了显著增长,尤其是技术含量高、加工程度深、附加价值大的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增长更为明显,已占出口总额的23.9%。在进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一直占很大比重,改革开放初期,占71.8%;1997年上升到79.9%。(注:国家统计局编:《成就辉煌的2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进出口商品结构以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改变了我国短缺经济条件下,主要依靠农副产品等初级产品出口换汇的局面。现在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基本接近世界各主要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一般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1980年一般贸易占我国贸易总额的94.3%,进、来料加工贸易只占4.4%。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对外贸易方式单一化的状况有了改变。到1997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高达1698.1亿美元,比1980年增长100多倍, 年均增长31.2%,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2.2%。(注:国家统计局编:《成就辉煌的2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一般贸易、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料加工贸易、边境小额贸易、补偿贸易等多种贸易方式互相补充、争相发展的局面。1980年与我国开展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只有180个左右,到1997年已发展到228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对外贸易正向市场多元化方向发展。
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使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也使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以及参与国际分工协作的程度明显加强。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排名第27位,到1997年上升到第10位。如果按工业生产所需原材料和制成品进出口额占工业产值比重来测算,改革初期我国工业与国际经济的融合度只有15%,而改革后的今天已达40%,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从整个国民经济看,对外贸易作为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通的主要桥梁,我国经济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亦不断加强。外贸依存度1978年仅为9.8%,1997年已上升到36.1%。其中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 年的4.6 %上升到1997年的20.3%,进口总额所占比重由5.2%提高到15.8%, (注:国家统计局编:《成就辉煌的2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中国已从一个在世界贸易中微不足道的国家跻身于世界贸易十强之列。
5.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蓬勃发展,我国国际旅游业繁荣兴旺。1978年前,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微乎其微。1978年同中国签订合同的国家和地区只有1个,合同份数4份,合同金额0.01亿美元。1978年后,我国对外承包、劳务输出大量增加。1997年同中国签订合同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81个,合同28442份,合同金额113.6亿美元。 (注:《中国统计摘要,1998》,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5月。 )我国一些大的承包工程公司如中国建筑工程公司,中国公路、桥梁建设总公司,中国冶金建设公司和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等已进入了世界250 家最大的涉外承包公司行列。
我国的国际旅游业也明显得益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1978年,到我国旅游入境人数为180.9万人次,到1997年, 我国接待入境游客已达5758.8万人次,增长了30.8倍,年均增长20%。1997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20.7亿美元,比1978年的2.6亿美元增长了45.4倍,年均增长22.4%。从1978年—1997年累计创汇658亿美元,并于1996年提前4年实现了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提出的旅游业年创汇一百亿美元的战略目标。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还表现为出境旅游的不断扩大。从1983年底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海南三省开展香港游后,我国有组织出境旅游人数迅速增加。1997年,我国公民出境达817.5万人次,比1978年的232.3万人次增长了2.5倍,其中因私出境243.9万人次,比1978年的5.2 万人次增长了45.9倍。目前我国国际旅游业已跻身于世界旅游大国之列,接待国际旅游人数已升至世界第六位,旅游外汇收入也从1978年的世界排名第41位上升至第8位。(注:国家统计局编:《成就辉煌的20年》, 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发展活力的行业之一,已成为“经济创汇型”的新兴产业。
经过20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国际竞争力有了很大提高。根据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1998年《世界国际竞争力年鉴》的评价,在参评的46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国际竞争力综合水平世界排名第24位。比1994年世界排名第34位整整提高了10个位次。从主要领域的国际竞争力看,中国也有很大提高。比如,中国国际化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反映一国开放和参与世界贸易和资本市场的综合实力,由八个方面构成),1998年中国在世界排名为第20位,比1997年(第29位)提高了9个位次。 (注:曹远征、孙安琴:“1998年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国际经济评论》,1998年,第7—8期。)
三
对外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创举,也是一项全新的事业。虽然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不能不看到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加之改革开放顺序及政策的不同,使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沿海地区在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方面比中西部地区要快得多。致使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及收入水平等同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的差距趋于扩大。据统计,19年来,中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31%下降为27.5%,西部地区则由16.5%下降到14.1%,而同期东部地区则由52.5%上升到58.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差悬殊的情况还存在。(注:国家统计局编:《成就辉煌的2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
2.外商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外商对华投资中,对第二产业投资的比重过大,而对第一、三产业投资的比重很小。在第二产业中,外商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投资又偏多,对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投资偏少。因而致使我国来料加工组装的项目比较多,高新技术项目少,一般加工工业部门增长过快,高技术部门增长较慢。
3.我国某些民族产业、某些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后,由于外资企业在资金、技术、销售渠道、国际信息等许多方面,较之我国国有企业具有明显的优势。外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利用这些优势,在中国市场上同中国企业展开激烈的争夺。中国有的名牌产品已被挤垮。有的外资企业的产品几乎垄断了市场,部分行业国内市场的20%—40%已被外资品牌占领,主要技术也掌握在外商手中。这种状况,使我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面临巨大压力。
4.管理不利,有关政策措施不够完善。改革开放过程中,尤其是在开放初期,我国在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等方面存在相当多的问题,盲目进口、重复引进、外资结构不合理、政出多门、进出口贸易秩序混乱等。这说明我国宏观调控不利,有关政策法规滞后,存在漏洞。另外,我们也应看到,我国有些政策措施与国际通行规则还有一定距离,还不适应对外开放的要求和发展。
5.国际竞争力仍比较低。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国际竞争力综合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总体水平还比较靠后。有些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也不容乐观。例如,中国出口竞争力世界排名第33位;汇率竞争力排名第30位;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排名第42位;基础设施国际竞争力排名第40位;国际开放竞争力排名第31位(注:曹远征、孙安琴:“1998年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国际经济评论》,1998年,第7—8期。),均属落后水平。虽然这些评价不一定能准确反映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但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之,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难免“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我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这不可怕”。(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10页。 )“带来的消极因素比起我们能借此加速发展的积极效果,毕竟要小得多”。(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55页。)中国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
中国近20年的实践表明,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富强之路。中国要摆脱贫困和落后,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继续坚持对外开放。我们应该记住,“现在生产力不发达要对外开放,将来生产力发达了,要更加开放。”对外开放不是短期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邓小平同志曾高瞻远瞩地指出:“如果开放政策在下一世纪前五十年不变,那末到了后五十年,我们同国际上的经济交往更加频繁,更加相互依赖,更不可分,开放政策就更不会变了”。(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93页。)
当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我们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压力,也还有一定的风险。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使每个国家所面临的内外形势更加错综复杂。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从反面告诉我们,要注意加强对各种外部风险的防范,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就我国现行外经贸体制和整个宏观经贸状况来说,还有很多方面不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因此,坚持对外开放就必须继续坚持改革。
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对外开放同经济改革是密不可分的。“改革需要继续开放”,开放同样必须坚持改革。我们有理由相信,21世纪的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这是新世纪的呼唤,更是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