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税制改革中能发挥什么作用?在第三次增加免税额的背景下_应纳税额论文

企业在税制改革中能发挥什么作用?在第三次增加免税额的背景下_应纳税额论文

企业在税制改革中可扮演何种角色?——以第三次个税免征额上调为背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税制论文,个税论文,额上论文,角色论文,背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1年众所瞩目的个税起征点调整方案终于在一片喧嚣中尘埃落定。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八号)(以下简称个税修正案)将自2011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根据修正案修改的相应条款,此次个税免征额由原来的2000元上调到3500元,并且工资、薪金所得的税率结构由9级超额累进税率调整到7级,取消了15%和40%两档税率,最低的一档税率由5%下降到3%,此外还扩大了每档税率相对应的应纳税所得额的级距。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从1980年的800元、2005年的1600元、2007年的2000元再到2011年刚修改的3500元,无不体现了国家关注民生、促进发展、减轻民众个税负担的方针政策,事实上也确实减轻了包括广大工薪阶层在内的扣除五险一金后月收入在38600元以下(尤其是应纳税所得额在8000元到10000元范围内)的群体的所得税税赋。然而,由于近年来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率不断升高,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广大工薪阶层迅速缩水的钱包和愈发紧皱的眉头,企业在其中究竟可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一、企业为职工进行个税筹划的必然性

我国现行的财政税收体系实行的是以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间接税为主的税收制度,这种间接税收入占了整个税收总收入的70%以上,而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其他税种的收入合计占比不足30%。虽然与国外现行的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为个人所得税的模式不同,我国的税赋主要由消费者在消费商品和劳务时通过价格转嫁承担,但人们对这种间接税金的感受并不明显,反而对直接向广大纳税人单独征收、由企业代扣代缴、可以从工资表中明显体现出来的个人所得税更为重视和关注。所以,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多少不仅仅与人们的生计生活息息相关,更与心理情感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企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是影响到职工的工作态度、职业选择和企业未来的成长。

企业管理者若是对职工的个税筹划不闻不问,从小的方面来看,必然导致职工税后可支配收入低于筹划后的可支配收入,这就降低了职工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一些入不敷出的在职人员就会提出加薪要求。这种情况下企业若满足会带来生产成本的增加,若不满足很可能会导致员工工作态度消极,甚至会引发辞职等问题。而人员的流动又会导致企业再招聘成本的增加以及各种培训、进修费用的支出,会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循环,影响企业的生存和成长。从大的方面来看,居民生活压力过大会使得国家不断提高个税免征额,并通过各种途径减轻居民税赋,而这方面的税收空洞必然会以其他的税收形式弥补,其中就包括以企业为征收对象的企业所得税。因此,企业积极对职工各项收入进行科学筹划可以营造双赢的局面,不仅有利于员工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的稳定性和凝聚力。那如何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和不增加企业负担的前提下达到科学的节税目的,给职工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就成了企业管理者亟待思考的问题了。

二、为职工提供更多可支配收入的途径

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符合国家法律及税收法规的前提下,按照税收政策法规的导向,事前选择税收利益最大化的纳税方案处理自己的生产、经营和投资、理财活动的一种企业筹划行为。税收筹划的本质是利用节税方式实现纳税人税收利益的最大化,它与违反法律的偷税逃税行为有着实质区别,不仅有利于职工增加可支配收入,而且还能充分发挥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杠杆作用。

1.充分利用国家、各地区规定的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的优惠政策

一般来讲,工资、薪金所得是职工收入的主要部分,而对于该项目法律规定的是适用七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工资、薪金所得的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的基本公式是: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而应纳税所得额是工资、薪金所得减去个税免征额3500元(外籍、港澳台在华人员及其他特殊人员附加减除费用2800元)以及税法、法规规定的减免税项的余数。通过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如果设法将应税收入最小化,费用扣除最大化,并且适用可能情况下的最低档税率就能够达到减轻税负、增加收入的效果。费用扣除项一般包括基本养老保险金、基本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企业均可按照国家规定的最高限额计提。此外,一些地区的地方性法规以及政府规章还规定了通讯费、取暖补助等一些名目的税前扣除,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政策,将薪资列入可税前扣除的项目。

2.将工资、薪金与年终奖按一定原则进行分配,摊薄收入以带来节税效果

按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工资、薪金项目实行七级累进税率制,年终奖作为单独的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在企业职工税前年收入(即企业负担)一定的情况下,将薪资和年终奖按照一定方式重新分配,就会算出不同的应纳税额。

我们可以通过一组数据对比清晰的看到结果存在的差异。假设一名男性员工在一个会计年度内每月应发工资为6370元,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以及住房公积金每月分别为500元、60元、110元、600元,年终一次性奖金为120000元。那么该员工每月应纳个人所得税为55元,年终奖作为一个月的工资应纳税28995元,该纳税年度总的纳税额为55×12+28995=29655元,该员工在应发工资总额为196440元的情况下实际工资为151545元。我们来转变一下思路,在应发工资总额和五险一金数额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将每月应发工资和年终奖金分别调整到13270元和37200元,那么每月应纳个税和年终奖个税即为1145元和3615元,二者加总后全年应纳税额则为17355元,实得收入提高到163845元。

通过以上企业职工薪资调整前和调整后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在职工税前收入均为196440元以及五险一金数额相同的前提下,调整前的个人所得税纳税额为29655元,实际薪资所得为151545元;而通过薪资与年终奖合理配比之后,应纳税额减少了12300元,相应的实际收入增加了12300元。

根据员工薪资的实际情况,企业充分利用薪资七级累进税率的特点均衡发放工资,尽可能降低被适用的高税率的同时使应纳税所得额尽量贴近适用档税率的较高数额,能够很好的增加职工的可支配收入。

3.将兼职收入的劳务报酬所得与工资、薪金所得分开、合并或相互转化计量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是分项目计量再加总缴纳,这就使得不同项目的适用税率和计量方法存在很大差异,这就为大量的兼职人员提供了很好的节税渠道。在减去扣除费用后的应纳税所得额较低时,企业可以同兼职员工签订雇佣合同,从而采用工资、薪金项目的低税率来计征个人所得税。

相反的,当应纳税所得额较高时,就可以适用劳务报酬所得项目作为计税依据。

具体来说,通过分析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速算扣除数表和劳务报酬所得减征以及加成征税的规定可以看出,当应纳税所得额低于270100元时,按工资、薪金项目计算的应纳税额会少于按劳务报酬项目计算,此时企业应当同兼职人员签订雇佣合同,采用工资、薪金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相应的,当应纳税所得额大于270100元时,就会出现相反的结果。此外,在应纳税所得额处在19500元到20000元之间时,两个项目分别作为计税依据得出的应纳税额相差很小(应纳税所得额为19500元时,二者相差30元;为19999元时,二者相差0.05元)。

4.利用不含税收入加应纳税额不等于含税收入规定进行纳税筹划

《关于纳税人取得不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5]715号)的文件规定了取得不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的计税方法。假定某企业向员工发放了不含税的年终奖92400元,根据该规定的计算方法,我们可以计算出:

(1)按照不含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除以12的商数7700元,查找出相应适用税率A为20%,速算扣除数A为555元:

(2)含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收入=(不含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速算扣除数A)/(1-适用税率A)=114806.3元;

(3)按含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除以12的商数9567.2元,重新查找适用税率B为25%,速算扣除数B为1005元:

(4)应纳税额=含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适用税率B-速算扣除数B=27696.6元。

此时,意味着企业为该员工缴纳了个人所得税27696.6元,企业年终花费在该员工身上的总负担为92400+27696.6=120096.6元。如果换一种方式,企业不替员工缴纳个人所得税而是将整笔金额作为含税年终奖全部发放给员工,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1)按含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除以12的商数10008.1元,查找适用税率为25%,速算扣除数为1005元;

(2)应纳税额=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29019.2元。

从上面的计算中可以看出,在企业负担均为120096.6元的前提下,如果企业缴纳个人所得税27696.6元,员工的实际收入为92400元,若由员工自己缴纳的话,应纳税额增加为29019.2元,实际收入比前一种方式下减少了1322.6元[92400-(120096.6-29019.2)]。由此可以看出,企业采用不同的发放年终奖的方式会对员工的实际收入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企业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方式。

标签:;  ;  ;  ;  ;  ;  ;  ;  ;  ;  

企业在税制改革中能发挥什么作用?在第三次增加免税额的背景下_应纳税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