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中颗粒结合穴位点按法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舒磊 时昭红 杨家耀 石拓

舒磊 时昭红 杨家耀 石拓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北武汉430022)

【摘要】目的:探求调中颗粒结合穴位点按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符合NERD诊断标准的70例患者按照GERDQ评分标准进行症状评分,在服用调中颗粒基础上应用穴位点按法,随诊6个月后,再次进行评分评估治疗前后症状缓解程度。结果:70例患者治疗结束后,与治疗前相比,临床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显效率达到65%。结论:调中颗粒结合穴位点按法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控制NERD的临床症状。

【关键词】调中颗粒;穴位点按法;非糜烂性反流病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05-0165-01

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一种表现。胃食管反流病主要包括糜烂性食管炎(EE)、非糜烂性反流病及Barrett食管(BE)[1]。其中非糜烂性反流病占到胃食管反流病约50%~70%,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由于对NERD病因病机的认识不足制约了相关药物的开发[2]。

调中颗粒是由我院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加减而制成的中药制剂,运用辛开苦降之法调节胃肠功能的中医理念。在改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烧心、反酸临床症状以及食管黏膜炎症、减少复发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3]。同时运用传统医学中的穴位点按法在该病中所取的肯定疗效[4]。结合两种治疗方法相同的中医治则,同时运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中。

1临床资料

筛选2009年5月~2010年5月确诊的70例NERD患者,其中男性45例,女25例;平均年龄(40±10)岁;诊断符合非糜烂性反流病诊断标准,内镜下食管粘膜未见明显的炎症表现,但不包括以下情况:(1)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衰竭和造血系统疾病患者。(2)已接受相关药物治疗可能会影响结果的检测者。(3)由腹部手术、妊娠及精神病病史者。

2治疗方案

入选患者予以武汉市第一医院自制药调中颗粒口服,每日3次,每次6g,服药时间为3月,辅以治疗主要以双侧足太阳膀胱经肝俞、胆俞、胃俞及脾俞穴位上,先后按揉法、扪法及捏法进行操作;每次操作10min,每日2次,上下午各1次。连续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注意治疗期间的饮食习惯,忌食用甜食、巧克力、浓茶、烟酒等一系列可能导致腹部体征加重的相关饮食,注意休息,避免剧烈劳动。在治疗过程中做到按时服用药物,外治治疗时间规律。

3疗效标准

对入选的70例患者在治疗前依据GERDQ的相关症状评分标准,进行症状评分,对治疗前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在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再次按照表一进行临床症状评估,对治疗后的积分收集归纳。治疗前后的数据评分进行总结归纳,见表一。

表一GERDQ评分标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

42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评价见表三

表三治疗后临床疗效评价[n(%)]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

5讨论

在临床诊治过程中,西医对于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诊治往往根据症状,选用抑酸药物、胃黏膜保护剂,以及改善胃肠动力药物联合治疗,治疗过程中往往出现患者临床症状反复,停药后胃肠道症状复发的情况。中医认为,胃食管反流病对应“吐酸病”,其病机多与情志、睡眠及饮食相关。病因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胃气上逆、酸水泛溢而发病,治疗的关键在于调和升降功能为主。

调中颗粒是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总结了临症用药的相关特点,并结合临床实际,以姜半夏为君药,其具有降逆之功,以炮姜、黄芩、黄连为臣,有辛开苦降之效,并且佐以太子参、大枣起到甘温益气的作用,从而恢复气机升降,达到机体抗邪能力[5],同时加入杏仁、厚朴苦温下气,助肺气肃降以利胃气和降。在前期的临床应用中发现调中颗粒在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中具有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的特点[6]。

脾胃外治法在胃肠功能障碍相关疾病临床中的运用,越来越引起广泛重视。治疗方案中所选的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位的穴位,其皮部对外界的变异具有调节和适应的功能,从而起到了保护机体、调节整体、以抵御外邪的作用。因此,运用穴位按压法对背俞穴刺激,可以起到调整脏腑虚实、调理气血、通经活络、平衡阴阳的作用。其机理在于通经活络,调整脾胃的升降失衡,减少食管内酸反流,提高食管下括约肌压力[7]。

调中颗粒注重脾胃升降功能的协调,脾胃外治法侧重整体脏腑功能的调节,通过临床观察及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改善的客观疗效评价,发现本治疗方案选用内服及外治法相结合的诊疗方法,在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的诊治过程中的疗效显著,尤其是在反酸,咽喉部异物感等临床症状的改善上尤为突出。由于该病具有复发率高的特点,故在远期疗效及其复发率上,还应追踪观察。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49-1852

[2]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03年)[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4)221-222

[3]时昭红,张介眉,郝建军,等.调中颗粒对混合反流性食管炎大鼠的疗效[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07).

[4]颜春艳,谢胜,税典奎,等,药穴指针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变化[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9,17(2):122-125

[5]陈洲,时昭红,张介眉,等.调中颗粒对反流性食管炎大鼠食管黏膜PCNA和P53表达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08,30(2):8-9

[6]冯云霞,时昭红,张介眉,等. 调中颗粒对混合反流性食管炎大鼠食管黏膜3种胃肠激素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7,15(6):369-372

[7]陈姗,马廷恳,林寿宁,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研究现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2):38-39

论文作者:舒磊 时昭红 杨家耀 石拓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3年4月第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18

标签:;  ;  ;  ;  ;  ;  ;  ;  

调中颗粒结合穴位点按法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舒磊 时昭红 杨家耀 石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