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规范化及其机制建设_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文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规范化及其机制建设_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文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及其机制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常态论文,实践活动论文,群众路线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1]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群、干群关系,2013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党范围自上而下地分期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保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顺利进行和深入开展,取得明显的效果,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常态化机制。

一、建立和完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的价值

建立和完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是由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质和党的制度建设的基本特征决定的。

(一)建立和完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是由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质决定的

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核心内容的群众路线,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根据自身的性质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创造出的一种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无产阶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我们党要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就必须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念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艺术的唯一源泉,劳动群众为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既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又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社会革命、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变革的主体才能实现。唯物史观的这个基本观点,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坚持群众观点。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在群众观念中的具体体现。无产阶级政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人民意志的执行者,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党的宗旨贯穿于党的一切活动中,主要体现在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都必须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同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为民奉献,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念的基本实现途径。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毛泽东同志在1943年发表的《向群众学习,与群众结合》一文中指出:“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我们应当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2]他强调指出:要“拜人民群众为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3],并表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和全党同志共同一起向群众学习,继续当一个小学生,这就是我的志愿。”[4]真知来源于实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只有善于集中群众的意志,发现和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任务。

4.党员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党员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念的本质特征,体现了正确的权力观。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人民群众的公仆。每一个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公仆意识,要时时刻刻把自己当作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心中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想人民群众所想,急人民群众所急,把人民的事业当作自己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为之奉献,为之牺牲。每一个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勤政廉政意识,决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搞腐败,为个人、为亲朋好友谋取私利,要做人民的勤务员,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5.对人民负责与对党负责相一致

对人民负责与对党负责相一致的观点,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念的本质,揭示了对党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党的领导干部的每一项工作都应当对党的组织负责,对党的领导机关负责,对人民负责。实际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对人民负责也就是对党的领导机关负责,损害了人民的利益,也就损害了党的利益。党员个人对党的组织负责,党的下级组织对上级组织负责,全党对党的中央委员会负责,而党的中央委员会、党的领导对全国人民负责。因此,党员干部必须正确处理对人民负责和对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辩证统一关系。

6.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引导群众前进

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念的实践方法,是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即在方式方法上既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又要教育群众、引导群众,不断提高群众的觉悟,坚定人民群众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并不是否认无产阶级政党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战斗集体,能够把人民群众的意志集中起来,形成统一的意志和行动,能够宣传群众、组织群众、领导群众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人民群众需要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和领导。现阶段,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对群众进行教育和引导。如果用损害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办法来满足群众的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实际上也就破坏了群众利益,这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因此,党既要充分相信群众、尊重群众、坚定地依靠群众,同时,党又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引导和教育群众,担负起教育和引导群众的责任,凝聚和带领群众前进,不断开创新局面,夺取新胜利。

为保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和深入开展,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群众的观点,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必须有新的思路、新的途径和新的举措来保障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和落实。

(二)建立和完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是由党的制度建设的基本特征决定的

重视机制建设,是由党的制度建设的基本特征决定的。邓小平同志曾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5]

1.党的制度建设的第一个基本特征是根本性

党的制度建设的根本性,主要是由党的制度的性质所决定的。党的制度是党的生活规律和党的工作经验的规范化和条文化,是党的根本行动法则和依据,是全党共同意志和共同利益的体现,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实现起着强有力的保障作用。制度一旦形成,就成为党的法规,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对全党具有普适性、强制性和约束力,各级组织和每个党员都必须切实遵守。党的制度的这种根本性,决定了党的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

2.党的制度建设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全局性

党的制度建设的全局性,是指它在党的建设的全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的制度不是只与党的工作的某一具体方面相联系,而是与党的工作的所有重要方面相联系,制度的完善与否对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的全局都会发生影响。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都离不开党的制度的规范和保证,离开了制度建设,党的其他方面的建设就不可能顺利进行。

3.党的制度建设的第三个基本特征是稳定性

党的制度的稳定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党的制度本身具有稳定性。党的任何一项制度都不是随意产生的,而是由相应的党的权力机关按照法定的程序制定的,其修改或者废除也要经过一定的法定程序。党的制度是党内法规,一经制定和颁布实施,就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神圣不可侵犯性,是全党意志的体现,不会因党的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会因党的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二是制度建设是党巩固组织、稳定队伍的基本条件,放弃了党的制度建设,党的组织就无法巩固,队伍就无法稳定。

4.党的制度建设的第四个基本特征是长期性

党的制度建设的长期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党的制度本身具有长期性。制度之所以成为制度,就是因为它是实践经验的结晶,被认为是可以长期起作用的东西,才会用条文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要求全党共同遵守。二是党的制度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党的生命全过程之中,党的制度建设自始至终相伴随,一方面随着党的任务和形势的发展党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制定新的制度;另一方面,原有旧制度要随着党的任务和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完善。因此,党的制度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

正是由于党的制度建设具有上述特征,所以建立和完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对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的构建策略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提升执政党联系群众的实效性,既要坚持和弘扬党在长期坚持群众路线实践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又要结合时代的发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构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常态化机制。构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常态化机制,就是要将一些有利于密切党和群众联系的成功做法、实践经验转化为经常之举,用党的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一直到完完全全地融入党员干部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从而实现成为制度化和长效化的一种模式。为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必须建立和完善以下机制:

(一)建立和完善党员干部的群众路线教育培训机制,激发密切联系群众的主动性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和完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培训机制是基础。

1.建立和完善党员干部学习培训制度

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作用。”[6]毛泽东同志也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7]所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必须建立和完善党员干部学习培训制度,要求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和掌握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要认真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因此,必须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使党员干部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责任意识,发扬勤政廉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2.建立和完善党员谈心、党员思想汇报活动等经常性的教育引导制度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分层次建立起党员干部经常性的教育引导机制,开展党员谈心、党员思想汇报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通过集中理论学习研讨、专题知识讲座等形式,在党员干部中普遍开展“信仰信念信心、为民服务、廉洁自律和个人品德”等主题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干部的个人修养。各级党组织要经常性听取党员干部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情况汇报,强化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从而使党员干部积极、主动、自觉地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评判自己一切工作好坏的最根本的标准。

3.建立和完善“三会一课”(即支部大会制度、支部委员会制度、党小组会制度和党课制度)和“党员活动日”等党员活动制度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通过坚持开展一系列的党组织活动,使党员干部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作风,增强为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本领,能够着力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要问题,多做解民忧的好事,勤做暖民心的实事,甘做听民声的小事,切实树立起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二)建立和完善党员干部联系与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保持与人民群众的经常性联系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和完善党员干部联系与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是根本。

1.建立和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点制度,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使每个党员干部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基层联系单位。例如建立联系一个乡镇(村)、一个学校、一个社区、一个企业等;甚至可以进一步具体建立联系信访户、困难户、帮扶济贫户、示范户等。使党员干部人人联系群众有载体、深入群众有平台、服务群众有渠道。要怀有爱民之心,要尊重群众。党的群众路线的要义在于“尊重”。只有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用平等的心态联系群众,不高高在上,不以权压人,群众才能对我们说心里话,道烦心事,讲真想法。群众中蕴藏着无尽的智慧,要拜群众为师,以谦虚姿态,听群众言,知群众意,明群众理,真正把爱民之心、为民之举、富民之策融入日常工作之中,使广大党员干部与群众零距离交流、面对面谈心,以点带面,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做到与人民群众思想相同、感情相通,保持与人民群众的经常性联系。

2.建立和完善党员干部调查研究制度,深入走访调研

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化“被动”为“主动”。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党员干部必须放下架子,深入实践,深入群众,甘当群众的小学生。虚心向群众请教学习,倾听群众呼声,把群众的事看得重于自己的事,为群众排忧解难,这是切实改变党员干部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的根本措施。要深入开展党员干部进普通百姓家活动,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化解民怨,赢得民心。党员干部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做好“五送”工作,即送温暖,主动访贫问苦,体察民情;送真情,与群众面对面心交心,真心诚意地倾听群众呼声,听取民众的意见、建议;送关怀,要多做暖人心、得人心的工作,帮助群众,特别是帮贫困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及时协调解决其实际困难;送宣传,要将党的大政方针、科技知识、先进文化等送到农村、送到基层、送到社区;送信息、法律知识,将使城乡居民能够脱贫致富的市场信息及时、准确地提供给他们,指引他们走勤劳致富、共同富裕的道路。

3.建立和完善党员干部接待群众制度,促进社会和谐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坚持和完善党员干部接访、约访、回访以及定期信访接待制度,大力推动接访下访工作常态化,健全和完善抓预防、抓排查、抓化解、抓查处、抓问责的“五抓”长效机制建设,切实做到“有访必接,有问必答,有疑必释,有难必解”,党员干部要通过亲自接待群众,更好地掌握真情实况,及时有效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关注群众诉求,为群众排忧解难,对群众的每一次来访、每一封来信、每一个邮件,有承诺的要按承诺要求办;有规定的要不折不扣地办;没有规定的要创造条件办;一时解决不了的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决不能大而化之、一推了之。要善于“以小促大”,抓住群众关注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从“小处”入手,以重点带动一般,以个别促进整体,通过化解各个具体的小纠纷、小隐患、小难题,有针对性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推动影响全局性的问题的有效解决。

4.坚持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制度,密切联系群众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从实际出发,开展以帮扶生活困难群众、帮扶生活困难党员、帮扶薄弱基层党组织、帮扶困难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四帮扶”活动,要组织引导党员干部与生活困难的群众结对子、交朋友,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等方式,即党员干部上门看望结对帮扶对象每半年至少两次,党员干部每年给帮扶对象送温暖至少四次,党员干部为每个帮扶对象至少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通过这些具体的明确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群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切实保障他们吃得饱、穿得暖、上得了学、看得起病等基本生活要求。

5.建立党员志愿者服务机制,优化服务惠民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大力倡导发挥以党员为主体的志愿者服务队的作用,积极倡导、动员和组织党员干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救助活动,参与社区、乡村组织的志愿活动、公益活动和文化体育活动,密切同群众联系,了解群众生活状况,协助发动、组织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帮助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群众释疑解惑。对农村贫困家庭、城镇下岗失业职工、城乡贫困学生以及鳏寡孤独、丧失劳动能力的城镇贫困户,要组织社会各界进行结对帮扶。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培育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好就业问题。通过发挥以党员为主体的志愿者服务队的作用,在参与活动和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树立起党员干部“亲民、爱民、为民”的良好形象。

(三)建立和完善群众利益保障及多渠道利益表达机制,使人民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发言权和监督权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和完善群众利益保障及多渠道利益表达机制是关键。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由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是在新形势下贯彻和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要让群众有地方说话、有机会说话,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各阶层和各个群体利益表达的路径通畅,使社会成员在科学、有效的体制通道内表达利益诉求。现阶段,利益问题往往是影响党群关系的主要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贫富悬殊较大已成为影响党群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坚持群众路线,就应当强调社会的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差距,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要进一步构筑安全稳定防范网,拓宽社会保障覆盖面,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利益保障机制去化解民怨,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利益表达与政治参与紧密相关,后者是人们权利意识日益觉醒、民主意识日益增强,在政治上要求参与关系切身利益重大事务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坚持群众路线,还应当努力扩大基层民主,实行政务、村务、党务公开透明,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发言权和监督权,从而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政治氛围。

(四)建立和完善联系群众的信息网络平台沟通机制,保证党的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充分发挥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和完善联系群众的信息网络平台沟通机制是重要环节。

互联网的出现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为加强党与群众的联系创建了一个新的沟通平台。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已经成为公众表达诉求和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执政党,要善于利用网络等现代媒体资源来为巩固自身的执政地位服务,要时刻关注网络,通过网络了解社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难题,改进实际工作。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可以在互联网上,将党的许多重大方针、政策、倡议等及时快捷地传递给人民群众;在互联网上构筑起一个互动交流平台,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难题,征求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的建议与意见,通过发表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进行讨论,相互争鸣,不断提高党和政府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在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利用网络等现代媒体资源了解社情民意,进一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五)建立和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强化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自觉性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和健全监督约束机制是前提。

建立和健全监督约束机制是确保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各项制度落到实处的有力举措。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建立和健全便利、有效、约束力强的群众监督机制。在发挥好党内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的同时,强化群众监督,建立和完善群众申诉、检举、控告制度以及群众监督员制度等,推行“下评上,民评官,企业、社区、村寨评机关”的工作办法,并建立和健全相应的责任机制、惩戒机制,逐步形成覆盖面广、多层次的社会监督约束机制,切实把群众监督落到实处,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自觉性。

(六)建立和健全激励评价机制,提高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积极性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和完善激励评价机制是保障。

1.改进党员干部考核机制,加大党员干部使用提拔时群众公认程度的组织认可力度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建立科学的联系群众考评机制。实现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是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群众路线贯彻得怎么样,群众工作做得怎么样,群众自身最有评判资格。现阶段,坚持群众路线与群众工作的评价主体更多地局限于党的各级组织,主要是党的组织系统内的评价,这种自体评价显然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必须改变封闭式、自话自说的考评模式,要增加群众评价在党员干部考核中的分量,把群众的认可度作为考核党员干部德能勤绩的重要依据,把群众工作能力和群众工作状况作为党员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干部的提拔使用交流上,要进一步扩大群众参与度,关注干部的群众口碑,真正使那些素质高、能力强、群众公认的干部得到重用,树立起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建立起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联系群众能力为内容、以群众为评价主体、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多种评价形式为手段的评价机制,努力形成群众有效参与、信息渠道通畅、评价标准客观、党群干群互动良好的运行方式,充分发挥考评机制在坚持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干群联系方面的指挥棒作用。

2.不断创新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建立起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党员干部的不同职责,制定和实行党员干部量化经常化考核办法,形成科学合理、明确具体的党员干部政绩评价体系,采取量化打分、质询、听证、问责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真正把评判权交给群众。要通过开展一系列群众满意党员干部评选活动,让联系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实绩明显的党员干部得到社会的认可,受到应有的尊重。对联系群众好、群众公认的党员干部,在提拔重用上给予优先考虑;对群众意见较大的党员干部给予通报批评;对有问题的党员干部,给予免职处理、对问题严重的党员干部,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通过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热情。

标签:;  ;  ;  ;  ;  ;  ;  ;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规范化及其机制建设_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