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 201199
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当对生态设计模式进行科学合理选择,充分了解生态设计所具备的重要意义,在设计过程中了解不同要素之间高程关系,并且与各个方面因素进行有效结合,从而使生态设计更加合理,进而使海绵城市建设能够达到理想效果。本文结合宁波慈城新城海绵化改造工程介绍了海绵城市生态设计的选择。
关键词:海绵城市; 建设规划; 生态选择
随着当前社会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建设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绿色环保理念下,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当前城市规划建设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对现代城市建设规划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并且也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在当前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 为能够得到较理想效果,应当合理进行生态选择, 从而保证海绵城市建设能够得到较好发展。
一、海绵城市建设生态设计结合
海绵城市生态设计模式雨水利用,从城市绿色环境生态系统出发,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性、系统性,从而有可能从根本上实现海绵城市效果的建设。
1、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城市雨水利用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使城市整体建立雨水利用系统。城市建设的各行各业将雨水利用要素纳入、形成系统,并使雨水利用形成规模,从而发挥雨水利用的巨大作用,包括生态作用。所以说,雨水管理利用在整个城市形成系统有序的体系,需要与城市规划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生态设计模式是即具有在整体意义上也有对局部具体操作有指导意义的生态规划设计特点。
2、与生态结合。雨水积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携带环境中一定量的污染物质,而在进入河湖后容易造成富营养化或污染,与生态结合充分利用未被占据的生态空间,将发挥水环境生态作用对雨水起到净化作用;环境生态系统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水分和营养物质供给,与雨水利用结合可极大地增强生态系统的发展和生态功能的增强。总之海绵城市雨水利用与生态充分结合才能使其环境改善效益显现出来,如降低城市空气粉尘、减少面源污染、有利于绿化发展等。
3、与绿地结合。绿色环境生态系统中绿地是海绵城市雨水利用生态设计的核心部分,是雨水海绵作用的核心,也是城市自净能力的核心。绿地生态系统土壤对雨水的自然积蓄和渗透的巨大的海绵作用、对雨水携带污染物质的过滤及净化作用、对病原微生物的抑制灭杀作用,对粉尘等固体物质的接收和控制作用, 植物对土壤渗透性改善和地下水的平衡作用等都体现了绿地的核心作用。海绵城市生态设计模式将城市固定比例的绿地最大限度地分散、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并降低本身在雨水利用过程中的负荷,降低受损风险,是出于LID最本质的生态思想。
二、海绵城市绿地生态设计模式选择
1、城市雨水的最大限度地利用而不是有限制性利用的选择。在城市各种因素限制条件下对雨水最大限度地利用,以实现雨水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2、城市绿化规定有限固定面积的分散性与绿地在源头分散接收雨水,而不是集中绿地或绿化带在雨水利用的途中或末端。对于一般城市建设要求的大约30%的绿地面积,将其分撒地在城市生态设计模式下利用,有利于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作用,并且符合LID的源头、分散、轻负荷避免系统受损处理的生态思想。
3、建设高的硬化面和低的绿地概念的统一性和确定性,而不是绿地“下凹”概念的不确定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城市绿特别关注色环境生态系统中,设计人员对于“典型下凹式绿地”的设计应该让硬化面高于基本的绿地面,而不是让绿地低于较低的硬化面而形成更为低的下凹或下沉的绿地;如果只讲是绿地的下凹或下沉,很有可能会出现千差万别的设计结果;在人为控制极为强烈的城市生态系统中,已经很难找到上游水文状况与下游原有水体的水文平衡,更多的情况是本身上游城市水文循环正常状况的受损;所以,应综合考虑水文和生态因素和条件,最大限度进行雨水利用。
三、海绵城市绿地植物的生态选择
绿地植物的选择主要指在海绵城市绿色环境生态系统雨水利用中起着主要作用的植物。与下凹的绿地中相比非雨水利用地段,植物将需要忍耐一定程度和时间的反复受淹、干旱和盐碱的考验;因此,下凹绿地植物应选用耐旱、耐淹、耐湿、耐盐碱的种类;并且根据具体地形、气候、气象、土壤和管理条件及植物特点等进行选择。这种植物的选择为绿地在雨水利用中扩大了应用生态空间, 可使绿地的集雨停留时间、渗透时间以及集雨的总量大幅度提高,从而可极大地加强其生态作用。因为不同植物的耐水耐湿性、耐旱性、蒸腾能力等特点有较大的差别、可适应不同情况的水分条件,耐淹植物耐淹的时间可以不止24小时,从而雨水积蓄量的提高对于城市绿色环境生态系统在防洪涝、城市生态净化和节水等潜在海绵作用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都将是巨大的作用。
四、海绵城市绿地土壤生态系统选择
以绿地为核心同周边建筑、道路等硬化面、排水系统等环境因素构成的绿色环境生态系统格局,绿地发挥着净化、水分涵养、空气改善及卫生环境改善等重要的作用。城市绿地各种生态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土壤。海绵城市生态设计格局的下凹绿地的土壤生态系统显然还存在着巨大的生态空间利用;而高程高于硬化面的绿地和较浅的下凹绿地都将不同程度降低其系统的生态功能和作用。
1、巨大空隙的海绵体。土壤是水分可以以不同形态储存、并可被植物根系吸收再利用于生态系统的天然空间。多数城市坐落于山前冲积洪积扇,常常有着深厚的土壤和较好的渗透能力,正如德国雨水利用专家认为的“地下就是一个巨大的蓄水池”,土壤在绿地中的巨大空间对雨水利用具有巨大的“海绵”吸收作用,土壤的持水能力和植物的吸水利用调节作用使得绿地具有水分平衡能力的“海绵”调节作用。所以,土壤生态系统是城市海绵作用的重要基础。
2、巨大的分解者活动场所。土壤在绿地生态系统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等生物有机体,如细菌它们对进入绿地的许多物质进行分解转化,并为植物所吸收,因此对面源富营养化及其他污染物质的净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土壤微生物对于病原微生物的杀灭和拮抗作用对城市居民的健康至关重要。进入绿地的雨水将增加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和发展,并可强化土壤生态系统的作用。所以,缩小的绿地土壤面积、限制或不充分的雨水利用都将影响城市绿色环境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作用空间。
3、固体物质积累和物质循环。典型的下凹式绿地系统是城市很多固体物质的沉降场所,如泥沙、难以分解的碎屑、雨水携带的悬浮物、落叶及动物代谢物质等在绿地土壤中进行物质循环的过程,增加绿地生态系统的营养成分,并可极大地降低城市固体废物数量;一定合理深度的绿地下凹程度对于雨水的自然储蓄、渗透、固体物质更多进入和容纳将展现巨大的生态空间,并使土壤生态系统获得更多良性的发展机会。
五、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是在绿色环保理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城市建设规划理念,对城市建设规划水平提高及进一步发展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生态选择属于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的关键基础。宁波慈城新城海绵化改造工程从生态保护、修复及水环境提升等方面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生态设计模式进行了合理选择,有效解决了农田生态破坏、初雨污染严重、山体岩层裸露问题,消减了洪期峰值流量及延缓了峰现时间。五水共治、截污纳管、污水提标等源头减排工程,河道清淤、生态岸线恢复以及沉水植物等外围辅助设施,有效提高了水体的自净化能力,项目整体建设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 周迪.浅谈海绵城市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16):174-175.
[2] 张旺,庞靖鹏. 海绵城市建设应作为新时期城市治水的重要内容[J].水利发展研究,2014(9).
[3] 车生泉,谢长坤,陈丹.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中国园林,2015(6):11-15.
[4] 于系民,金昌杰.城市绿色集雨环境系统生态设计的理论与模式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5.
论文作者:张印北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5
标签:绿地论文; 海绵论文; 生态论文; 城市论文; 雨水论文; 作用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