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体现“解决问题”的主要渠道。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
一、多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让学生“活”起来
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该使“提出问题”成为学生自身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以儿童的兴趣为出发点,有意创设质疑氛围,使学生因趣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智。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旧知挑起矛盾,让学生产生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发现问题;也可以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培养他们勇于提问的精神。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创设了两只老鼠在圆形跑道和正方形跑道上跑的情境,学生观察后提问:“看到这个情境,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动画演示跑的过程后又问:“为什么黄老鼠会先到呢?”从而引出了黄老鼠跑的路程比蓝老鼠跑的路程短的问题,也就是这个圆的周长小于这个正方形的周长。然后老师总结:要求蓝老鼠跑的路程就是求正方形的周长,要求黄老鼠跑的路程就是要求圆的周长。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入课题,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接着老师又问:“你想在这些课里学会什么?”有的学生说:“我想学会什么叫圆的周长。”有的说:“我想知道圆的周长怎样计算。”短短几分钟,没有经过老师任何提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提出了近十个问题。这样做,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能引发其探究问题的兴趣。这样既培养了他们提问题的能力,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都“活”了起来。
二、给学生操作的机会——让问题“动”起来
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操作的机会。小学生天生好动,通过动手操作,既可以使学生的手、眼、脑等协同发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让学生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很快就拼出来了,并把面积计算公式也推导出来了。当然,让学生动手要注意启发性、阶段性和合理性,不能一味追求动手操作而把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最低层次。“认识一个客体,必须动之以手(皮亚杰语)”。事实证明,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学具来解决。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动手、动脑、动口、动眼,让问题“动”起来,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三、多给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
要培养新世纪的人才,就必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机会。现代教学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立体化”,即确保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本之间多条渠道的信息交流。这样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互相取长补短。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形成信息多向交流和反馈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活动方式。
如教学“圆的周长”,我让学生先同桌合作,量出自己手中圆片的周长并记录下来;再把量出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也记录下来。然后六人小组讨论:通过测量与计算,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讨论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最后都明白了什么叫圆周率。这样的交流与合作,既可以多角度看问题,也可以使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多给学生创新的机会——把老师“藏”起来
“问题解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替代;学生自己能够思考的问题,教师绝不暗示。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多给学生创新的机会,把老师“藏”起来,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拓展思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方案。
例如:“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图书馆后面那棵大树的直径呢?”学生有的说要先量出树的周长,再求直径;有的说把树砍断再量一量就知道了;还有的说找两把尺子夹住大树,再量出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这样让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各方面,多给学生一些机会,多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和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我们的学生成为跨世纪的优秀人才。
论文作者:李晓丽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20年3月总第3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8
标签:学生论文; 机会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周长论文; 多给论文; 的说论文; 操作论文; 《素质教育》2020年3月总第3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