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中国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为什么要选择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它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还是一种客观必然性。我们说,这就如同当年中国革命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而不资本主义制度一样,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现代社会实行市场经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现代社会,无论那一种社会制度都得搞市场经济。因为经济运行方式的演变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它是在人类经济活动中自然产生和发展的。这个过程,就是自给自足的小生产走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就是封闭式经济走向开放性、社会化的过程,而社会化,就是商品化、市场化。与此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只能是市场体制。一般来说,市场体制发育越健全、越成熟,则该社会的经济就越发达。可以这么说,在现代社会,一个国家的经济要得到高度发展,就必须有充分发育而且健全的市场体系,必须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只有这样,才可能创造出高效率,才能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人类文明。
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市场经济的发展史,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为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竞争的推动作用,就是市场的开放性。资产阶级依靠它自身的商品、货币优势,还有各种形式的强力掠夺,开拓了世界市场,使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商业、交通业获得了巨大发展,这种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工业的发展,这种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实现了近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
在当代,市场竞争、利益驱动,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了一系列的先进生产工具,如电子计算机、人造卫星等等。生产力基本要素得到了极大地优化,运行效率极大提高,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兴起,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生产力的又一次飞跃。
为什么市场经济的竞争力会有这么大的作用呢?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市场?市场,简而言之,就是使商品和生产力诸要素的买卖关系得以实现的媒介,通过市场供求变化、价格波动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节约社会资源,降低劳动消耗,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这就是市场经济的魔力所在,所以,我们说市场体制的本质,就是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市场体制的作用就是通过竞争达到生产要索的优化组合,使资源的优化配置。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产生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经济从不发达达到发达的必由之路,是经济运行客观发展的规律性及其结果。它本身并不具有社会制度或“主义”的属性。社会制度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上有可选择性,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方式却具有不以任何个人、集团、阶级、政党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并非市场经济本身有“姓社”、“姓资”的属性。
二、中国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任务所决定的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首先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初期的一种探索,曾经取得过世人瞩目的成果。这种体制对于经济落后国家在特定条件下集中有限资源,加快经济建设特别是工业建设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建设规模扩大,计划经济忽视价值规律和否定市场作用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并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严重影响综合国力的提高,从而束缚了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因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是由中央计划部门统一编制的,然后层层分解,下达到执行单位,企业的人、财、物和产、供、销都由上级规定。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在运行中遇到了两个不可克服的障碍,一是信息不灵,适应不了变化无常的市场;二是缺乏激励机制,企业或者为了自身利益偏离整体计划,或者对完成计划缺乏积极性。产品几十年一贯制,建设工期越拖越长,效率低下、效益不好、亏损大幅度增加。不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生产力发展缓慢,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根本无法实现。
坚持社会主义,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就是要摧毁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最终还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繁荣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正如邓小平所提出的,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则,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持社会主义就没有基础。
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讲,社会主义既然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形态,就应该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就应该创造比资本主义更多的物质财富和更高的精神文明。邓小平曾尖锐地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体现在客观存在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的更高一些,更快一些;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能够逐步满足。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取得了巨大胜利,带来了我国经济的巨大发展。1979—1997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 比改革前25年(1953—1978)平均增长速度高3.4个百分点, 比同期世界经济增速高6.5个百分点,比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高7.3个百分点,发展速度居世界第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了初步发挥。其所以如此,一是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很快,二是外贸外资工作成绩巨大,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基本形成,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焕发了活力。由于市场经济三要素(供求、价格、竞争)综合作用,大大节约了劳动消耗和社会资源,较为合理地实现了生产诸要素和社会资源在各产业部门及企业之间的流动,促进了技术进步和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这就使这20年成为我国历史上生产力发展最快、综合国力提高最大、人民得到的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
三、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开放20年实践探索的结果
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我国社会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这是任何一个不怀偏见的人都会承认的,这是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
世界经济发展史证明,谁搞开放早,谁吸收别人的长处多,利用别人的资源多,谁的发展就快。实践出真知,只有在改革和发展实践中,才能逐步完成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明确目标模式、自觉地整体推进改革这一历史过程。
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实践的发展和深化,全党、全国人民逐步摆脱传统计划观念的束缚,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代必然要求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这也就必然要求改革上层建筑中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和环节。”与此同时,在经济领域提出了“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铺”的方针,开始重视市场调节的功能。到了十三大,全党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特别是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南方谈话冲破了“计划崇拜”的束缚,党的十四大才正式确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目标模式。我国市场取向改革的实践证明,我们党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也有一个随着实践进展,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没有改革的实践,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成熟,更不会有党的十五大关于所有制理论的新发展。20年的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经济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方式,要真正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及其由低级阶段向高级段的过渡,必须、也只能大力和充分发展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拒绝发展市场经济,就是自甘落后,最终避免不了垮台的厄运。所以,为了社会主义的明天,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论。也是历史发展对我们提出的必然要求。
总之,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经阶段。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才能充满生与活力。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