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学习理论及其启示论文

几种学习理论及其启示

王笃年(北京市十一学校)

摘 要: 学习方法具有个性化特征,照搬别人表面上的做法很难成功。但是,学习毕竟是一门科学,它具有共通普适的规律性。任何个性化的方法“诀窍”,都是建立在共通规律基础上的。只有遵循了规律的学习策略,才可能成就高效的学习。本文介绍了西方几种学习理论,并阐明其启示。

关键词: 学习理论;试误;最近发展区;顿悟

近现代西方一些教育、心理工作者,他们运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对认知科学(学习)领域进行了不间断地研究,特别是近几十年结合脑解剖、脑电图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学习的原理、机制提出了诸多理论。如果我们认真学习、吸收借鉴这些理论,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改善学习路径,改进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一、“试误”学说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总结关于动物学习的实验后提出了该学说,用以解释低级学习的机制。如,“老鼠闯迷宫”“让饿猫逃出箱子”等。

在用木条钉成的箱子里,有一能打开门的脚踏板,外面放着猫喜欢吃的鱼。把一只饿了的猫放进箱子,一开始它只是无目的地四处乱撞、乱踩,偶然碰上脚踏板,箱门打开,猫逃出箱子得到食物。第二次、第三次……再把同一只猫(当它饿了)关进箱子,发现猫打开箱子用时逐渐缩短。最后,猫一进入箱中即能打开箱门。桑代克据此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图片来自网络)

现实生活中也有实例。小孩子使用新买来的电器往往比大人快得多,缘于大人们不乐意、不敢于试误。

根据实验的结果,桑代克提出了众多的学习策略,他认为“试误”学习成功的条件主要有三个: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

1.练习律。指低级的学习要经过反复的练习,才会发生效果。

ECMO转机期间,为观察患者氧供与氧耗是否平衡,预防呼吸系统受累,需密切动态监测动静脉血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7]。

2.准备律。不是指学习前的知识准备,而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调节和心理准备。猫得饿了它才急于打开箱子。

什么是教学艺术?至今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授李如密认为:“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具有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本文采用该教授之说,从美的角度来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课堂教学艺术。

3.效果律。导致满意后果(奖励)的学习行为会得到强化,而带来烦恼效果(惩罚)的行为则会被抵制。

这些初级的学习规律,适应于各个领域早期的学习或者较低要求的学习。比如,动作技能型知识:游泳、弹琴、骑车等。

婴儿时期,语言的学习也是符合这些规律的,初生儿并不会说话,也不懂大人们天天嘴唇在动,同时发出各种声音是何意思,但当他自己偶尔两唇从闭合状态突然张开,发出“爸爸”或“妈妈”的简单声音时,发觉大人们会对他更加友好、亲昵时,他头脑中便慢慢建立起“此人需要我发出这种声音”的神经联系来。所以,你看那些说话早的孩子(出生七八个月就会说话)往往都是大人们天天不厌其烦地跟他说呀说的,而那些说话晚的孩子(一岁多还不怎么会说话),一般也是缺少大人跟他交流的缘故。

观测网络的损失函数并计算其变化率,以学习率为x轴,以损失函数变化率为y轴绘制变化曲线,移动平均线做平缓化处理后的曲线如图4所示。

DSA检查30例患者的阳性检出率为96.6%,三维磁共振静脉成像检验患者的阳性检出率为86.6%,两组检查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于表。

说来好玩,上述关于简单学习的三个规律,正被我们很多“家长—孩子”组合在一起或正或反地实践着——练习册一次买2本,做完一本,再重新做一遍;学生思想上根本没有进入学习状态,妈妈就轰着“赶紧学习去、学习去”;把“激励”措施贴在墙上,“考班级第一,奖励1000元零花钱;考年级第一,奖励3000元零花钱”……

须知,做题这样的学习属于非常高级的学习,超出了老鼠走迷宫的水平不知多少倍,你还在教孩子运用老鼠的练习律,是没有好效果的;学习,不是简单劳动,它需要调动孩子的内驱力,真正形成“我要学”的心理状态(准备律),才有效果;只用钱这种外在的刺激,当心你的孩子学会撒谎和作弊呀!

学习的“试误说”也告知我们,学习不要害怕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有的同学害怕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怕说错了“露怯”,甚至课堂上不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其实这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是不利于自己进步的。

二、“最近发展区”学说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方式进行B超检查,仪器为飞利浦彩超仪,让患者保持仰卧,进行常规的腹部检查。观察组患者采用CT检查,我院使用的是GE64排128层CT,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当确定扫描范围。由专业人士设定扫描参数:管电流设定为200~250mA,管电压设定为110~130kV。矩阵为512×512,螺距为0.929:l。时间为0.9s,层厚为2.4mm。

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涉及骨骼和肌肉的使用、发展和协调。虽说动作技能的学习也需要用脑,但最主要的还是要遵照科学规律进行必要的重复性练习。

最初,心理学家认为,猩猩能够“最终摞起木箱,获取香蕉”的结果是猩猩通过思考产生了“顿悟”。可是,关于它凭什么产生这种“顿悟”,却很难有合理解释。后来,大家认为,也许此猩猩在生活中经历过类似情景,或者观察到人类(或其他动物)运用过类似策略,这些情景在它“本人”的大脑中留下了印记,此时此刻,遇到了类似的挑战性问题,它经过短暂的“思考”,将当前的“难题”与过去的经历(阅历、观察的结果等)在大脑中挂起钩来,获得了“顿悟”。

学习方法具有个性化特征,照搬别人表面上的做法很难成功。但是,学习毕竟是一门科学,它具有共通普适的规律性。任何个性化的方法“诀窍”,都是建立在共通规律基础上的。只有遵循了规律的学习策略,才可能成就高效的学习。

“最近发展区”学说启发我们,应该不拘一格,进行广泛地学习,而非单调地学习。头脑里积累的素材越多,你学习新东西时越容易找到与之挂钩的素材,接受和理解得就越快,掌握得也越是扎实。

阅读(读万卷书),是吸收新信息效率最高的学习策略,而且阅读能力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可以得到不断提高,是有加速度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孩子越学越好的根本原因。

图1为双绕组电力变压器的绕组集总参数模型。主要由电阻、电感、电容及电导等元件组成,分别表征绕组及铁心的有功损耗、电磁效应、介质损耗及电容效应。

旅行(行万里路),也是广泛学习的重要路径,因为可以看到平日生活中看不到的诸多新鲜事物,进而引发我们的思考。但是,这里的旅行并非当代模式化的旅行社组织的旅行,而是指像徐霞客那样的探险式的旅行——接触的新信息多、对大脑的刺激大。坐飞机“行”万里路跟徒步万里路显然不是一个概念。

三、“顿悟”学说

学习的“顿悟说”来自于格式塔派心理学家“猩猩取高处香蕉”的实验。

如下图,高处挂有大猩猩最爱的食物—— 香蕉,旁边设置了几个散乱的空木箱。猩猩无论站立,还是跳起来都够不到那根香蕉。猩猩并没有像桑代克的猫那样一味胡窜乱跳,而是坐下来静静地“想”了一会儿,只见它慢慢站起来,把几只木箱摞到一起,站上去,取下心爱的香蕉……

(图片来自网络)

电解液分为液体电解液、固态电解质以及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其中,液、固体电解质的钠电池已成为未来储能的重要发展方向[13-15];而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因其不能大规模生产,还有待研究[16-17]。

学习,不正是这样一个把当前所学内容跟过去的经验(已有学习结果)挂起钩来的过程吗?

历史记载,大科学家也有类似的“顿悟”经历,比较经典的是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梦到”苯环结构的事例。当时,凯库勒连续几天里不断地思考如何给他的学生讲清苯的结构(在当时的经验看来,苯极其不饱和的分子组成跟它表现出的、极其稳定的性质很难挂起钩来),都未得到理想的结果。终于,在梦中他梦到一条蛇用自己的嘴咬住尾巴,形成了一个闭合的环。受此启发,凯库勒醒来写出了苯的环状结构式,成为科学史上的趣谈。

将试验数据代入式中,可得出以lnMR为纵坐标、时间t为横坐标的直线,直线的斜率即为-(Deffπ2)/R02,进一步得出有效扩散系数 Deff值。

“顿悟”学说给我们学习的启示如下:

1.学习需要素材的积累,思维不能凭空产生。

学习没有课内、课外之分,课内知识只是最低限度的学习要求,说实在话,谁(不管学生、老师,抑或是家长、教育官员)如果试图只单纯地学习课内那十分狭隘有限的东西,谁就上当受骗啦!你的学习之路将会越走越窄,最后走不通被淘汰出局了事。

中国没有固定不变的贵族阶层,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社会分层的过程,你若甘心被别人淘汰,你就偷懒、少学好啦!一篇很火的文章《三年的懒惰,必将换来一生的卑微》,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2.直觉和顿悟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大量的素材积累和积极、连续地冥思苦想。

所以,学习,尤其是复杂的学习,不必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过去那种“问题不过夜”的提法,在高年级阶段的学习中应该被重新审视。

问题是促进思考的因子,思考才是形成神经联结(学习的结果)的关键。所以,问题一定要在自己脑袋里充分酝酿,只有当“百思而不得其解”时,才可以拿出去求别人指点,那种一遇到问题就迫不及待地向别人伸手的做法,对于自身学习能力的形成是很不利的。

布鲁诺仰起头轻蔑地看了他一眼:“我告诉你,从被你们抓来那一天起,我就时刻准备着受刑。我知道教廷的黑暗使许多人不辨南北西东。宇宙的深奥也使人不敢去作进一步的探寻。我希望你们到大庭广众中去把我点燃,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因为我可以以自身燃起的光去照亮后来者的路,以我燃烧的热,去激起那些已在思考,但还缺乏勇气的人们的热情……”

四、“学习结果分类”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对学习的最终结果做了分类,这种分类,对于我们认识学习的本质、提高学习效率颇有启发性。

加涅认为,学习的结果可以分为如下5种类型:

我说:“是不是该吃晚饭了?8点多喽!”我想学校的电影已经开始了,与其这么百无聊赖的坐着,还不如回学校看电影算了。

1.言语信息

言语信息,指关于“是什么”“叫什么”的陈述性知识。比如物品名称、地名或一些关于物质性质的科学事实等。此类知识只靠记忆(顶多加以联想、类比)即可解决。言语信息类知识的学习,属于比较简单低级的学习。言语信息类知识的掌握策略是大家所熟悉的不断重复,以及再现、再认等。

这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关于学习的理论。他认为学习是建立在一定认知基础上的,就像是骨骼的生长必然经历软骨这个阶段一样,人对新事物(新知识)的吸收、内化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找到原来在大脑中已经存在的、与之(新知识)密切相关的知识(最近发展区),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冲撞作用,或者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体系作为其补充,或者把旧知识进行改造,甚至否决。

2.智慧技能

智慧技能不同于动作技能,它是指你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本领,这里的“解决问题”包括学生学习中解答练习题的行为,也包括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智慧技能的掌握跟言语信息不同,它必须经过学习者不断地思考(比较、归纳、概括、抽象等过程),建立起概念与概念间的联系,理解透彻基本原理,因为不理解的东西是很难被灵活运用的。我们常看到的只会“死套公式解答问题”的学生,跟能够“灵活运用公式解答问题”的学生,虽然看似都会解题,但他们在智慧技能领域的学习结果存在巨大差异。

3.动作技能

所以,老师在研究教学(备课)时,要“研究学生”,包括研究学生已经学习到了什么知识,学生认知的风格与策略、学生的学习需求等,找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有趣的是,体育、乐器之外的诸多文化学习中的很多内容,其实是带有动作技能性特征的。你若不按动作技能类知识的掌握策略去练习,可能就会事倍功半。比如,英文单词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按照《学习的革命》一书所言,这类知识都是“用手指头上的小肌肉记住的”,而不是刻意用脑力去记。如果你错误地以为这些玩意不值得练习,书写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几乎不经脑部做功即可熟练书写),你的后续学习将会遭遇严重障碍。

4.认知策略

通俗点讲,就是“学习方法”。认知策略是支配你如何学习的知识,是你进行具体内容学习的一种“模式”。认知策略需要通过自身的反思与调整(矫正或强化)来进行学习。

比如记忆的诀窍,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模模糊糊形成了“早、晚记忆效果好”的认识后,通过再次尝试、体验,认可了自己的这一“绝招”,也就形成了关于记忆策略的一种学习结果。

考试中的一些技巧,先答选择题还是先做问答题?选择题有何“用时少、选得准”窍门?如何根据语感确定不太明确的题目选项?临近交卷时要不要改动答案?也是通过自身对一次次考试的反思,逐步固化下来的认知策略。这也是为什么老师让你考后总结、做满分答卷的原因所在。

前述问题“看上去学习水平接近的同学,考试成绩总有巨大差异”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解答。其根源在于,关于考试策略性知识的学习结果存在巨大差异。

智者讲“向自己学习”“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指认知策略领域的学习,你没有过学习成功、学习失败的实际体验,则很难获得该领域的学习结果。所以,学习不怕出错,怕的是不学,因为差错也是获取认知策略的重要一环。

5.态度

有的人喜欢化学,有的人喜欢物理,而有的人喜欢历史;有的人在学习方面非常投入,意志坚定、百折不挠;有的人只为分数而学,甚至冒着作弊被抓的风险。这些都是态度领域学习的结果表现。

我们的社会是群居社会,我们的生活、工作中,几乎没有事情不与他人相关。你在街上乱丢废弃物,可能造成清洁工的生命危险;你随便处置玻璃碎片,就可能扎伤清洁工的手……养成关怀他人的素质,需要家庭的教养,也需要自身的觉悟。也就是说,你做任何事情,都要想到这件事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环节,你的上一环是怎样传递给你的,你的下一环将怎样传递给他人?如果你的上一环存在缺陷,你应该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无论如何,不能将缺陷、危险和可能的隐患,继续向下传递。只有这样,他人是安全的,社会是安全的,也就才能保障我们自己的安全。

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后天慢慢习得的,是学习的一种具体结果。态度的学习,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反思、调整的结果。应该属于最高层次的学习结果。好的态度的习得结果,左右着后续的学习选择和个人发展方向,但是态度的习得是基于前面诸类学习的,态度不能凭空形成。像有的学生为获取奖金而学、为规避惩罚而学,只能支撑一时,不会持久。

(1)由四川省发改委统筹协调编制天然气分布式能源规划。各地市政府在全省“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指导下依据当地城市总体规划、供热规划、热力电力需求、资源禀赋、环境约束等条件,因地制宜、统筹谋划、科学编制各地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建设规划并报省发改委审批。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学说,给我们以下启示:

首先,同样都被称为“学习”,其学习目标不同,所采用的学习策略也应该是不同的。如同你不能用蛮力去做细致的技巧性工作一样。相反,需要动手练习的东西则必须动手练习,而需要动脑思考的则一定要静下心来、耐住性子去思考。

其次,理清你所学内容的学习类型,采用针对性强的策略,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第三,态度的习得是我们一切学习过程所追求的最终结果,而优良认知策略的习得,则可以加速我们的学习、提升学习效率。“学、思、练”运用合理、搭配恰当,才能真正形成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古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这个意思。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美]R·M·加涅著,皮连生等译.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王笃年,北京市十一学校教师,硕士学位,中学化学特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高中数理化》杂志“笃年老师问与答”专栏作者,基础教育公益公众号“家教策略与学习规律”主持人;入选首批《中国教师报》教师教育家成长工程;《人民教育》杂志曾以“科学界派往课堂的代表”为题做过专题报道。在各级各类报纸、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编著《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等书数十部。

标签:;  ;  ;  ;  ;  

几种学习理论及其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