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育传播过程的一般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规律论文,过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育传播过程分析
教育传播过程,是教育信息的传递与交流过程,不仅有信息的单向传递,而且有信息的双向交流。一个完整的教育传播过程,一般包括在以下九个环节:
1.教育者把要传递的信息进行编码,变换成信号。
2.教育者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发出信号。
3.学习者将传来的信号进行译码、释码,使之还原为信息。
4.学习者对接收的信息进行编码,变换成信号。
5.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媒体、通道发出反馈信号,说明接收状况。
6.教育者对反馈信号进行译码、释码,使之还原为信息。
7.教育者分析,诊断学习者的反馈信息。
8.教育者向学习者发出反馈信息,对学习作出评价。
9.学习者根据教育者的反馈,获知学习结果,并调整自己的知能结构。
教育传播过程用图表示如下:
图1 教育传播过程
教育者。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教育者的功能主要是:确定目标、了解对象、落实内容、选择媒体、研究效果等。影响教育者的因素主要有“传播技巧、态度、知识水平、社会文化背景等。
编码。就是把要传递的信息转换成符号和信号。信息本身不能传递,必须通过一定载体,把它转换成符号和信号才能传递。信息的载体主要有语言、文字、图像、动作、实物等。信息载体对信息来说,当它储存信息的时候,叫做符号,当它传递信息的时候,叫做信号。文字既是储存信息的符号,又是传递信息的信号。当你看书的时候,文字对你来说,是传递信息的信号;当你不看书的时候,文字就是储存信息的符号。
媒体/通道。就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和途径。如视、听、触、嗅、味等感觉器官,载送信息的声波、光波、电磁波,以及各种教育传播媒体,等等。它的功能是使信息的传送与接收畅通。
译码、释码。就是将信号还原为信息。学习者把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符号,如将听到看到的声、光信号转换为相应的符号,又将符号转换为信息。即按已有知识经验把符号解释为信息意义。释码就是理解符号的意义。
学习者。其功能主要是:明确目标、接收和处理信息、作出反馈。影响学习者的因素与影响教育者的因素相同。
反馈。就是传者送出信息后收到反应信息。反馈可以由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如说话,微笑、皱眉、叹气以及考试、测验、作业等,都可成为反馈的信息。反馈的功能主要是:实现教育传播过程的双向交流和有效调控。
干扰。指影响教育信息传递效果的各种消极因素,如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不当,教学环境和设施不良,以及教学信息接收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不佳等。干扰会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有所损失,影响信息传递效果,使教育者传出的信息不能为学习者充分接收。
干扰是教育信息传递过程中一个几乎不可避免的现象。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干扰是和信息传递同时发生的。
二、教育传播过程的一般规律
规律1:学习者对教育者发出的信息具有选择性。
这种选择性一般表现有两种情况:
(1)教育者发出的信息量常常和学习者得到的信息量不等同。例如,不同的学生听同一位教师的讲课,所得到的信息并不完全相同。影响选择性的重要因素是:学习者的需要、兴趣、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一些学生对教师的讲课或讲课内容的某些部分很感兴趣,又适合他们的学习需要,他们就会集中注意仔细地听,从而受到启发,得到较多的信息。如果教师的讲课内容太深,大大超过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学生听不懂,他们从讲课中得到的信息就会非常少,甚至没有。
(2)不同的学习者,甚至是同一个学习者,对教育者发出的同一个信息,常常会有不同的理解。例如,教师呈现下面这样一张图(图2),问学生这个图形是什么?学生们在初看作出的判断中,有一些学生会说是一个酒杯;另一些学生则说是两个面面相觑的人。当学生们知道了这两种答案后,继续观察时,就会交替地把图形看成是酒杯和人。认识到这是一张两可图,这个知觉心理学上的实验,进一步地说明了学习者对教育者发出信息的选择性的存在。
规律2:学习者对教育者发出的信息,了解越少,得到越多;反之,了解越多,得到越少。
这条规律,要求教育者发出的信息要具有新异性。一般地说,追求信息的新异性几乎成了人的一种本能。每个人都有对新鲜消息和知识的兴趣。对学习者来说,有新意的(即学习者不完全了解的)信息,才有意义,才易接受。
规律3:教育者发出的信息,必须在可以被学习者接收的条件下,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才能实现。
这条规律,要求教育者发出的信息要具有可感受性,是学习者能所接收的。
按照学习迁移原理:只有当两种学习中存在共同因素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迁移。如图3所示。
A代表对新知识的学习。
B代表学习者在先前学习基础上建立的知识结构。
ab为两者重叠的部分,便是两种学习的共同因素,是可借以迁移的地方。
教育者传递的知识信息,必须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有相同因素,才会具有可感受性,为学习者所接收。
规律4:在实际的教育传播过程中,一般都具有多余度。
多余度又叫冗余度,是指在表达和传递信息时所必须使用的符号、信号外,多余的符号、信号等。例如,一篇文章或讲话,用1000字就可表述清楚,而用了1500字,其中多出的500字是不必要的,表明这篇文章或讲话具有多余度。
多余现象在日常的教育传播过程中是常见的。大量的教育传播过程包含着多余度。例如,我们可以从任意挑选的一堂讲课中删去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并不会影响到学习者对讲课所要表达的意思的理解。
一般来说,多余度的存在是一种浪费现象,它用较多的信号传递较少的信息,从而降低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但是,多余度也有着积极的一面。多余度的积极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能够提高所传达的信息的可靠性。
规律5:教育传播过程中,通道传信率的提高是有限度的,编码方式不同,信号传递速度也不同。
一个通道的单位时间内传递的信息量,叫做传信率。对于一定的通道,传信率的提高是有限度的。因为,信号传递速度越大,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就越短,短到一定限度以下,所传信号就无法分辨清楚了。这就像一个人说话,如果太快,快到一定程度,别人就无法听清楚他在说些什么了。
通道传信率与编码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编码方式不同,通道的传信率也会有所不同。实验材料表明:
用语言描述使人识别 需2.8秒
用线条图使人识别需1.5秒
用黑白照片使人识别 需1.2秒
用彩色照片使人识别 需0.9秒
直接看实物使人识别 需0.7秒
可见,编码方式不同,识别所需时间也不同。编码方式对于传信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规律6:任何实际的教育传播过程中,都存在着干扰。
干扰是教育信息传递过程中一个几乎不可避免的现象。教育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可出现干扰,而更多的干扰出现于通道。在通道中,干扰总是作为信息的对立物而存在。无干扰通道只是一种理想,现实中的通道都是有干扰通道。
教育传播通道中的干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语意与符号的干扰。语言意义不清,使用符号不当,都有可能造成传播通道中的干扰。
(2)设施与环境的干扰。教学设备不良,教室安排不当,视听环境不佳等,都易造成干扰。
(3)过程与方法的干扰。信息传输过程和传输方法选择不当,也会造成干扰。
规律7:要增强教育传播效果,反馈是必不可少的。
反馈对于教育传播过程来说,极为重要。它可以使教育传播过程成为双向交流系统,使教育者了解到信息的传递结果,并对学习者的学习状况作评价,对自身的传播行为作出针对性的改进,以不断增进教育传播效果。
反馈的类型,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
从反馈的作用来分,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反馈信息对传播过程起促进作用,如教师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就是一种正反馈。反馈信息对传播过程起抑制作用,如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评定,就是一种负反馈。
从反馈发生的时间来,分可分为前馈、即时反馈和延时反馈。前馈就是在信息输出前,事先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了解学习者的需求,以调节信息的输出。即时反馈是与信息传递同时发生的反馈。延时反馈是信息的回输滞后于信息的传递。
从传媒的特性来分,可分为言语反馈和非言语反馈。
反馈直接影响到教育传播效果。要增强效果,必重视反馈。没有反馈,就无法实施对教育传播过程的有效调控。
三、从教育传播过程一般规律的探索中得到的启示
从以上教育传播过程一般规律的探索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什么?主要有以下几点:
启示1:教育者发出的信息,应是符合学习者预定学习目标的,为学习者感到需要的和有兴趣的信息,这样的信息,才易激发起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启示2:教育者发出的信息,应是适合学习者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这样的信息,才易为学习者选择接收。
启示3:教育者发出信息后,应引导学习者进行仔细的观察、思考,才能使学习者实现最佳的信息选择,对所学对象,得到本质的认识。
启示4:教育者在发出信息时,既要注意新异性,又要注意可感受性,要同时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否则,虽新异,但不能为学习得所接收,也是无效的。
启示5: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既要注意消除多余度,又要注意可靠性,在有些情况下,为了保证和提高可靠性,有点多余度也是可以的、必要的。例如,在广播通知的时候,播音员常常把通知重复播出几遍,这种重复播出显然会造成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多余度,但这样做是必要的,否则就可能会有一些人漏听了通知。
启示6: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既要保证信息传递的可靠性,又要保持一定的信息传递效率。按上述规律5,编码方式对于传信率有着重要的影响,既然如此,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就应该非常重视通过适当的编码方式,来提高通道传递信息的效率,力求做到,用较少的时间,传递较多的信息。
启示7:在教育传播过程中,从一开始,就要注意尽力克服干扰,与干扰现象作不懈的斗争。如何克服干扰?下面的几种做法,值得参考。
(1)认真编制教材。在编制教材时,对于语言符号(书写、印刷、口语等所用的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图画、图表、地图、音乐、动作等所用的符号)的使用,要正确、恰当,尽量避免由于语意和符号使用不当造成的干扰。
(2)改善传播设施。教学用房的设计,要能满足各种教学设备的使用要求,满足学习者视觉听觉的要求,并保证有清新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室内色调要淡雅,墙面装饰要简洁、朴素。
(3)优选媒体。各种教育传播媒体都有其特点和优势,要按照不同的教学需要选择适当的媒体。在选择媒体时,要特别注意其传递信号的强度和保真度。
(4)传播模式和方法多样化。要保持传播通道的畅通,需要做到:传播模式不要固定化,传播方法要多样化。
启示8:在教育传播过程中,不可忘记反馈。反馈直接影响着教育传播效果,教育者应重视并善于运用反馈,有效地控制教育传播活动,使之朝着最优化的方向运行。教育者可从多种途径搜集反馈信息,例如,在课堂教学传播中,观察学习者的即时反应行为;从考试、测验和作业的分析中,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效果;通过征求意见或问卷调查收集学习者的反馈信息,等等。
标签: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