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近代儿童教育思想与现代家庭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儿童教育论文,家庭教育论文,近代论文,蔡元培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儿童教育关系到个人的未来,也关系到社会和人类的未来。如何进行儿童教育事关教育的走向。蔡元培不仅创造了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辉煌,其儿童教育思想对促进近代儿童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现代性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将来的世界,完全靠儿童们长大以后的活动。”[1](第7卷,P465)关于儿童教育自古莫不以家庭教育为重要的起始,而实际情形往往不逮所望。蔡元培针对近代儿童教育的不足提出了扩充幼稚教育、发展综合教育、注重生活教育的儿童教育理念,期望全社会竭尽所能呵护儿童的成长,让“种子”健全发育、健康发展。蔡元培儿童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家庭教育在关注儿童品性发育、因儿施教、家园互动等方面有一定的借鉴性,有利于克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溺爱过度、功利化倾向、综合素养欠缺等现象,以促进新一代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蔡元培关于儿童教育的追求 近代国民教育思想中有比较丰富的教育资源值得挖掘,其中蔡元培的儿童教育思想值得关注。他曾辞去官职,委身教育,致力于国民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这里仅就蔡元培儿童教育思想进行探讨,以为今天的儿童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参考。 1.儿童本位:关注“种子”发育的过程性 儿童本位就是从儿童特点出发,尊重他们的天性,采取适合他们需求的教育。早在西学过程中,蔡元培力求寻找中外文化的发展路向和异同点,意在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和本土教育。一方面,他批判封建社会的旧教育,质疑旧时代的儿童教育所处的被动服从的地位,剖析单向灌输、强迫就范、形体处罚等教育问题的弊端,另一方面,本着“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文化发展原则,融合世界文化,学习西方文化中有益的内容,思考儿童的未来和儿童教育态。蔡元培认为,儿童成长犹如一颗种子,有一个发育的过程,过程的早期、中期和后期教育需要无缝对接,并论证儿童的早期教育更需要有受过教育的专家进行启发、培育和关怀。 (1)尚自然、展个性。蔡元培认为,儿童教育与成人教育不完全一样。儿童教育首先要尊崇儿童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儿童教育问题。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其独特的需要值得关注,要以教育家的“民主精神”,去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和天性,实施系列教育。蔡元培还以其所见所闻,证明以违反儿童天性要求、反儿童自然特性的方式所进行的旧教育不利于儿童成长和发育。因此,“尚自然”重在了解和尊重儿童特点和规律,如此的教育才能适应儿童教育的特点,否则,是“违反自然”的教育。另外,儿童教育还需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因人因儿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兴趣,切不可像旧时的教育束缚其个性,摧残其身心。旧时的教育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发育,也无益于家庭、国家和社会。儿童本位就是从儿童特点出发,尊重他们的天性,采取适合他们需求的教育。蔡元培呼吁,“夫新教育所以异于旧教育者,有一要点焉,即教育者非以吾人教育儿童,而吾人受教于儿童之谓也”。[2](P48)要从受教育者本体的角度设计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强调“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新思想。 (2)尊个性、重群性。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特点之一是整体性。它不仅关涉到人格要素的完整,还关涉到完善的人格与宇宙、人类保持同一,达到物我两忘的高度。如此境界需要从培育幼小的“种子”做起,让儿童教育在尊其天性、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发育个性、增强群性意识。毫无疑问,儿童教育需要按照儿童的特点和天性施以一定的教育,以发展他们的天性和个性。但是,儿童教育不仅事关儿童本身的发展,还事关民族的前途和社稷的未来。因此,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注重其个性发育与增强儿童群性意识是密不可分的,这将为儿童日后实现人的社会化提供良好基础。试想,如果进行单向的个性教育,夸大个性发展,而忽视群体和集体教育,难免滋长唯我、自我倾向。凡事只考虑个人、个体,没有甚至不知如何对待群性和他者,那么将来何以感恩他人、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呢?因此,注重儿童的个性教育,更需要将个性教育与群性培养统一起来。蔡元培的儿童教育思想有传统文化家国意识的基因,也有西方康德儿童个性与群化教育统一的元素,这对培养儿童“我”性意识、增强对“我”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 (3)如何看待儿童教育。蔡元培指出,“教育是专门的事业,不是人人能担任的”。他列举琢玉必须请教“玉工”、炼金成饰须请教“金工”,教育如同琢玉、炼金成饰,不是“人人能自作”的。儿童教育须注重科学性、讲究方法。他还批评家庭教育中随意打骂、不注重榜样示范的现象,甚至认为:“圣如孔子、贤如孟子,尚且不敢用家庭教育,何况平常人呢?”蔡元培的担忧是希望有一个理想的、科学的、合适的儿童教育。他追求的理想的儿童教育是理念加实体,即以儿童为本的理念加其理念指导下的实践样态,也即蔡元培的“三个希望”:一是于“蒙养院与中小学以外”有一定数量的胎教院和乳儿院。这一机构和组织的设立表明儿童教育是专家教育、科学的教育。无论于身体还是精神,包括环境的美化、器物的摆放都要利于孕妇身心的涵养。由于近代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男女有自己的事业和职业,他们对孩子的照顾难以全身心投入,因此,需要一定数量的乳儿院替代婴儿培育。二是孩提时代的“综合”教育,即儿童教育环境与生活世界的“密接”。儿童的美育、文学、地质、数学、化学、物理、哲学等教育,都是根据生活中的每一个具象进行,如通过衣服的色彩、自然的景色、饮食、玩具、愉快等进行相应的启蒙教育。三是于儿童生活世界中的养成教育。所谓“尚自然,展个性”,“循个性,重群性”,于生活中的“综合”教育只有在具体化、具象化的情境中才能展开,也才能有效果。 2.因材施教:尽可能地发展儿童的“天性” 近代儿童教育存在着几大弊端,其中比较明显的有两类:一类是强迫型,让孩子感到教育是被动的、不快乐的事;一类是划一型,即儿童教育过程忽视了教育谁、如何教的问题。针对如此状况,蔡元培特别提出循序渐进、因儿施教的问题。他反对那种“守成法”、“求划一”的做法,主张“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3](P414)儿童教育需要两问:一问被教育者是谁?二问教育对象快乐吗?蔡元培通过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得出两点“不得法”的教训,以期“作前车之鉴”:一是被动学,不专心;二是不敢质疑,不勤笔。蔡元培对自己的剖析发人深省,近代儿童教育需要发生新的转向: (1)转向教育对象。儿童教育需要反思“被教育者是谁”。立足实际、从儿童出发的理念体现了近代儿童教育思想的新理念。随着社会的进步,过去那种滞后的、不切实际的做法难以为继。中国教育史上的《学记》曾对“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学不躐等”进行释义,说明因材施教的重要。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强调“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儿童教育更需要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成长需要分阶段进行。只有面向儿童,才有可能找到合适的答案,解决实际问题。 (2)转向教者自身。面向孩子、面向未来可以清晰“被教育的是谁”,而转向自身至少可以反思“我对孩子的教育是否合适”。蔡元培追问过近代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行为是否对孩子合适,思考过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否合适。他质疑家长每日有多少时间陪孩子;有钱的家长把孩子交给“未受过教育的仆婢”,没有钱的“听子女在家里胡闹”;父母心情好了,对子女不好的事“纵容”,父母心情不好了,对孩子好的事情也“瞎骂一阵”,诸如此类。要求教育者要“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法以助之”。无论是“体育、智育,均当按其年龄而施之”。 (3)转向未来。合适的、科学的儿童教育才有儿童美好的未来,也才有国家、社会美好的未来。儿童教育需要面向未来。旧式教育忽视儿童的天性、个性,不注意依据其特点和兴趣进行延展和引导。近代儿童教育需要科学的教育,尽可能让每位孩子都能扬长避短。“孔子主张陶冶性情,发达个性。其教人之法,为因材施教。”[1](第5卷,P374)蔡元培认为,儿童教育更需要展个性,因儿施教,发展好他们的兴趣和个性。儿童教育者的本分就是要进行科学的教育,让儿童健康发育和成长。 3.综合教育:关注孩子人格成长的多维性 (1)儿童教育的本体。蔡元培呕心沥血地探讨近代国民教育问题,认为,近代国民教育意在健全人格,强大民族,隆盛国家。而在儿童教育方面,蔡元培奔走呼吁要设立推广胎教院、乳儿院以作为幼稚教育的“扩充”,以促进科学的儿童教育发展,促进儿童日后人格发育和完善。关于小学教育,蔡元培同样坚持“当以受教育者之本体为标准,而不当以受教育者为何等他人或何等社会之器械而准一他人或一社会之需要以为标准”;“当以受教育者全体能力之发达为标准,而不当以其一部分能力之发达为标准”。[4](P87)儿童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其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健康成长。 (2)儿童教育的本真。蔡元培批判随着近代世界物质文明的狂热,帝国主义之激进,小学教育有二弊,不合教育的本真。一是“极端”的国民教育。原本是受过教育的人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不得是“离绝”社会关系的个体;是对于“群之义务、对于己之权利有并行不悖之规道”。而现实的世界却是帝国主义殖民他国、蹂躏人道,消尽个体社会之价值。二是“极端”的实利主义。近代社会功利化倾向十分明显,于教育重实利、轻修身;重科学、轻厚生。蔡元培提醒,“小学教育既以遵循天性、养成人格为本义,则于身、心两方面,决不可偏废”,[4](P88)尽可能协调发展。 (3)儿童教育的本位。蔡元培倡导儿童教育本位,旨在促进儿童多维培育、协调发展,将来成长为人格健全的国民。为此,他确立了“三育”方针,即体育、智育、德育的三维发展。根据近代教育的实际情况,蔡元培早期强调“五育”,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他确信“五者,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者也”。[2](P5)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蔡元培调整了国民人格建构标准:“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此四育一样重要,不可放松一项。”[2](P116)这些国民教育方针和目标为儿童科学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南,多维培育,协调发展,“一无偏枯,才可教练得儿童有健全的人格”。 4.合力教育:家、校、社会“三位一体” (1)家庭的担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也是终身教育场所。蔡元培认为,人一生的品性“百变不离其宗,大抵坯胎于家庭之中”。也许有邻居的影响,可能有朋友的感染,但是较之家庭,则其感化之力远不及之。“幼儿受于家庭之教训,虽薄物细故,往往终生而不忘。”[1](2卷,P108)家庭对儿童的启蒙、起始性教育对儿童的未来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蔡元培曾经强调孕妇的居住环境、情绪状况、言行举止等对胎儿的发育都有影响。为父母者各有其“特别的职分”。例如,行止坐卧、择业从业、言语表达、衣着饮食,“无不考之于家庭教育之利害而择之”。甚至亲戚、保姆也必须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总之,孩子的发育和中正品性得益于父母最初的影响和适中的教育。 (2)学校的职责。蔡元培比较了解缺少系统性专业训练的家长难以承担教育儿童教育的全部,也深知家长“囿于职务而无暇为教育子女之准备”。因此,他强调学校要充分利用完备的硬件设施和内隐的文化力量对儿童进行科学的教育。要合理设立不同层级的机构对儿童进行系统的教育。如,除了幼儿园、中小学以外还要建立相应的胎教院、乳儿院,按照儿童成长发育的阶段性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与家长互动、互补,要把试验成功了的早期教育机构逐步推广。学校教育也要探索科学的、合适的教育。包括学校环境的设计,一方面要选择风景佳胜之地,利于培养儿童真善美的性情;同时优化学校内部环境,以对儿童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3)社会的义务。社会要通过多种渠道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如净化社会舆论,匡正社会风气,优化教育设施等,从软件到硬件,从时间到空间,为儿童成长提供好的环境。蔡元培认为,社会不仅要与学校、家庭对接好,实现“三位一体”的协调教育,市民“对于教育的义务是第一事”。蔡元培于1922年举例说,北京的十万儿童仅有51所小学,差不多仅能容3万人,如果再增设60所,再扩张原来的学校,这样“十万儿童,均可进学了”。这种增设与扩展“就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了”。另外,成人的示范性影响很重要,要“有充分之知识,是以应儿童之请益与模范而不匮”。总之,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努力,政府协调和服务,合力教育将是儿童教育的美好愿景。 二、现代家庭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 正处于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精神文化丰富多彩、多元价值碰撞冲击的转型时期的现代家庭教育有许多热点难点问题,值得关注。为了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必须正视诸如儿童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等,克服教育工具化、功利化、器物化等倾向,以启发和引导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反思,使儿童教育事业与儿童一起在转型和创新的世界欣欣向荣。 1.关于现代家庭教育观念 社会呼唤创新人才,更呼唤创新的教育。创新的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现在教育的每个阶段和每个环节。作为儿童第一任老师和第一所学校为孩子的成长该做什么样的准备,是被“应试教育”牵着走,还是冷静地思考孩子的事;是“望子成龙或者望女成凤”,还是理智地把家长的事做好;是“家庭教育学校化”、“学前教育小学化”,还是智慧地对待儿童教育,实际上反映了一定的家庭教育观。 (1)梳理儿童教育的意义。作为家长,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不跟风确实也很难。这里所强调的是,面对如此情况,家长需要保持冷静,孩子认字的多少、参加辅导班的情况、分数排名并不是评价孩子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也不是评价家庭教育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如果认为特长多、分数高就是教育的成功,反之则是家庭教育的失败,那么不但家长没有信心,孩子也没有自信。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将会有什么样的情感和心态,将来怎么对待人生、认识社会?家庭教育的考量是多元多维的,并非单一唯一。家庭教育的意义远远高于这些、超越这些。切不可被“第一”、“状元”之类搞得不能安宁,而是要冷静地思考孩子教育的切入点、着力点,想想孩子教育长远的事。 (2)整理儿童教育的思路。不少家长把儿童教育的重点投放在是否上名牌重点、评优拿奖,孩子是否将来有铁饭碗、体面的稳定的工作等,而对自身如何教育儿童的准备并不太充分,教育功利化、教育器具化倾向比较明显。某地区青少年研究所对儿童教育的调查显示:0~6岁独生子女的年轻父母,更多地认同“学习第一”,在比例上甚至高于6~14岁、19~25岁两组孩子的父母。[5]在目前倡导素质教育的新课程背景下,父母需要逐步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理智地思考自身为孩子准备的重点是什么,什么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3)形成儿童教育的新见解。目前在儿童教育中,某些家长攀比、从众心理现象时有发生。原本,孩子可以安静地做自己的事,家长也可安静有序地正常运作;可在信息化社会,能便捷地知道哪里开何种班、有什么补习,哪家孩子获何种竞赛奖、有什么加分。因此,要很快迎上去,跟上去,否则,家庭便会感到掉队、愧疚。从众心理不仅增加了孩子的负担,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家长自身的负担。这里要提醒的是,家长不需要从众,也不需要把家庭办成学校,或者进行“学前教育”,而是要智慧地解决家长与孩子的教育问题、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关系,解决孩子教育的根本问题。摆正教育关系,确立新的儿童育思想意义重大。 2.关于现代家庭教育内容 孩子来到世界上所接触到、感觉到的都是其学习的对象和学习的内容。家长、学校如何向孩子展示学习内容,让学习的对象更有意义,更能吸引孩子,这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这里仅谈谈家长与学校为孩子的教育应做的准备。 (1)关注人性培育。诚为性,明为教。孩子的天性发育首先需要父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为他们日后深明事理、领悟人生意义打下重要的基础。如果家长为此准备充分一点,孩子的成长,包括其学习、考试或者其他获奖也应该会顺利一些。而要做好这一点,家长需要认真“备课”。某高校对“弘扬家风,立德树人”的家庭教育调查显示,有70.55%的父母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有26.02%的父母关注孩子的品德修养。且不论孩子的品德对孩子的未来、对父母、对社会有何等重要性,如果仅仅将儿童教育内容锁定在认字、参加辅导班上,似乎有失偏颇。 (2)关注行为实践。曾有家长教育孩子说:如果你将来考试成绩不好,就和路边上扫马路、摆摊子的一样。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不太注意培养孩子爱劳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的习惯,往往“包办”家务。有的采取“虎妈”似的手段限制孩子的活动。中央教科所曾有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父母关心孩子求知的占85.95%;注重孩子实践的占40.86%;而关心孩子创新教育仅占39.24%、审美教育占36.80%。[5]求知在孩子的各类素质教育中排到首位,成为“热点”。但是从儿童教育的角度看,更需要让孩子手、脑并用。 (3)关注身心磨练。如何使儿童在现代化生活中增强节俭简朴、艰苦奋斗的意识,是现代儿童教育的又一难点。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长更需要关注孩子的精神培养和塑造,让他们有健康的身体,同时心智健全,人格和谐。笔者认为,注重孩子的心灵养护、体能磨练,有利于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孩子的活力、潜力来自他们早期的开发和训练。在此也提醒家长,“手机时代”更要让孩子走向户外,接受大自然的沐浴,真正让“健康的精神寓于强健的体魄”。 3.关于家庭教育方式 好的家庭教育有许多相同、相通之处,但是也有少数家庭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这些情况或多或少地影响孩子的成长。 (1)溺爱型。独生子女家庭往往规模小、结构简单,但是对独生子女的关爱程度和人数并没有减少。一般来说,至少一个家庭两代人以及双方家庭差不多的人数注视着“小宝贝”。他们为了孩子将来的幸福、成为“时代的骄子”“杰出的人才”,愿意付出劳力、财力和精力,这种期盼和心情无可厚非。但是家长应该考虑到当孩子被爱“笼罩着”、被期待“包围着”时的压力以及他们自身的渴望。如果前者多了,他们会没有自信和主见;如果溺爱过度,他们同样难以在为其编织的“安全网”中成长为“时代的骄子”。因此,为了种子的发育和“花朵”的绽放,适当给其一定的空间和自由,日后他们才能经受风雨,迎接时代和生活的挑战。 (2)专制型。溺爱不是真正的爱,溺爱背后还有更厚重的期望和更多的家长意志。一度在高考指挥棒下,家长和孩子都坚信上大学、考名牌是硬道理。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和愿景,有的家长难免出现教育方法上的简单、主观甚至武断,以家长的意志替代孩子的梦想。有时候,为了给孩子设计未来,想当然、主观地为孩子描绘蓝图,并做准备,武断地认为这样做是爱孩子,可以减少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代价,少走弯路。因此,有的家长出现教育孩子方法失当,无视孩子的天性和主体地位,不太放心他们自由地奔跑,不注重他们智商以外的德商、情商教育等。片面的教育有可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3)放任型。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这所学校里,第一任老师是严格还是放任,是适当还是替代,这些是绕不过去的家庭教育问题。有调查显示,0~6岁的儿童父母对孩子大多为“放任型”,即一方面对孩子“高度”关注,另一方面很少有其他教育要求。“随便孩子怎么样”的状态[5]比较普遍。这与尊个性、循天性的培养要求不完全是一回事,我们把“高度”关注型的教育称为“有限性”家教,也就是教育的不全面有可能会导致责任不到位,实际上放任自由。对类似的现象蔡元培曾批评为“通病”式的家教,并指出如果“儿童受了家庭不好的教育”,以后不容易“改良”,他希望重视儿童家庭教育。 三、蔡元培儿童教育思想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人类社会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蕴藏着丰厚的教育资源,经由千百年的积淀与更新,形成某些共通性的本质和规律,儿童教育也不例外。在提倡协同发展、注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创新性地运用近代经典教育思想,指导当下家庭教育实践是教育者的义务,尤其是对现代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型、培养路径的优化、促进人格健康发展等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1.现代儿童教育观念的转型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行为是观念的具体表现。现代家庭教育观念转型意味着更新教育观念,使儿童教育合规律,体现时代性。更新,就是除去那些不合时宜的思想,增进与时代相适应的新观念;转型,就是在更新的基础上变革不太科学、不太合理的教育观念,使发展教育思维实现螺旋上升,两者融合于现代家庭教育中,促进教育观念的革命。 (1)重视人的起始教育。1840年勃兰登堡有一个机构正式命名为“德国幼儿园”,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它的创始人福禄贝尔为此奉献了一生的精力和智慧。作为幼儿园的首倡者,福禄贝尔一直在实践和研究人的起始教育问题,认为“人的整个未来生活”如何,其根源全在于“这一生命阶段”。假如在人的起始阶段,存在于他身上的“未来生命之树的胚芽遭到损害,那么他必须付出最大的艰辛和最大的努力才能成长为强健的人,必须克服最大的困难在其朝着这一方向发展和训练的道路上避免这种损害所造成的畸形”。[6](P40)在福禄贝尔看来,幼儿成长的环境好比花园,带着孩子成长的人为园丁。园丁没有男女之别,但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却要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关心孩子,切忌依着“经验”行事,因为经验有时间、场合和条件的限制,更主要的是我们这里谈论的是儿童的早期教育。面对儿童教育,我们似乎油然生出一种神圣感,变得虔诚和敬畏,并反思是否为负起这一特殊的使命一为了儿童的早期教育、人的起始教育做好充分准备。蔡元培近代儿童早期教育给我们的启示是:儿童教育不仅仅是从儿童呱呱坠地开始,而且是要尽可能延展。 (2)劳动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在儿童早期,进行合适的劳动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发展肢体,增强一定的体力;劳动还可以使孩子将内在的东西向外展现,并获得满足和快乐;在劳动中,可以增进与长辈和同辈、同辈与同辈间的情感交流,也可以丰富儿童的交流语言;同时,儿童的智慧是在劳动和各种活动中增进的,不完全是读书的结果;另外,劳动不仅给孩子带来娱乐,还有意想不到的创造性发挥,甚至有天才的火花出现。因此,对于儿童来说,合适的劳动、丰富的活动是发展儿童智慧的基础,是儿童获得幸福和道德情感的首要因素。儿童专家福禄贝尔批评那种片面地从经济角度评价劳动仅仅是单纯地可以获得“面包、房子、衣服”第二类的派生物的思想和说法。只有通过做事、劳动和各种活动,才能促使儿童认识世界、认识自身,达到“生命的统一”。少数家庭中那种为儿童包办、代替适当体力劳动的做法看似关爱,实际上是有限的、有害的爱,有些观念需要重新调整和转换。 (3)儿童教育改革须从家庭教育做起。相对来说,儿童的教育者都是年长的大人。在儿童的眼里,年长的大人所呈现的一切都是儿童观赏和接受的内容。尤其是婴幼儿时期,他们几乎没有能力进行辨别和选择。试想,如果大人没有选择地给孩子任何物件,他们会本能地认为可以食用,或者任意把玩。又如,若是父母常常无视孩子的存在不经意地怒吼、打骂,有可能会伤害孩子的身心。蔡元培对于家庭教育的要求很具体,他认为,父母长者包括家庭的佣工都必须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和行为举止,如果忽视自身的要求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家长首先要武装好自己,让自己成为呵护儿童、培养儿童、关心儿童成长的长者、专家,这是为人父、为人母的本能,更是家庭教育的需要。 2.现代儿童教育行动的转变 (1)儿童早期教育行动。关于儿童教育,蔡元培与福禄贝尔有相同的观点,即根据儿童的天性和特点进行科学的教育,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不同的是蔡元培比福禄贝尔延伸和拓展了儿童教育的时空。蔡元培提出了建立胎儿院和婴儿所的行动计划,要求让懂儿童教育的专家和内行亲自指导和陪护产妇,护养、管理和培育婴儿。蔡元培对胎儿院的设立有特殊的要求,他认为在地理环境的选择、建筑设计、内部装饰,包括饮食搭配、物件摆设、人员培训等方面要精心、求精。今人看来这一行动计划带有一定的理想色彩,但是蔡元培对于儿童早期教育的构想给家庭教育的启示是,儿童教育行动需要从早,不仅仅开始于孩子诞生时;儿童教育不仅要满足于生理和物质的需要,还要考虑到心灵和精神世界的需要;孩子的教育行动计划起始于“家长第一任老师”,而不完全是孩子长大后的学校。 (2)“全体”关心行动。独生子女型的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简单,但是更要注重孩子成长的环境,不仅是三口之家的小环境,还有长辈、亲戚、邻里、朋友关系等,只要有机会呈现给孩子的,都是孩子模仿的内容和学习的对象。因此,在孩子成长的世界中,大家有责任为孩子示范。成人的行为关系到自身、自家的孩子,也关系到他人和很多孩子的成长。那不经意间的举动是为人父母、长者做人的功夫,也是为人的要求。古人所谓修己、推人同样也适用于此。总之,儿童的成长关系到你、我、他,大家的行动关系到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优质的教育和优良的生长环境。 (3)儿童教育做强策略。幼儿强则未来强,孩子的养育无小事。把儿童教育做强离不开从源头做起,即要求家长不仅要准备好培育孩子的物质准备,还要在素养、心理、情绪和行为上做好精神准备,努力涵养人师、大人的风范,处处为孩子示范。不仅要“武装好孩子的启蒙老师”,更要“建设好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固然,父母健全的人格有利于胎儿的发育和成长,但是孩子来到世界上不久,他们渐渐地会用他(她)那似乎能“接受”和“观赏”的眼睛注视着大人的举动、表情,注视周围能收入视界的东西。“端详”着这个他们(她们)成长和生活的“第一所学校”的每一个细节。“第一任老师”不仅要武装好自己,还要建设好这个儿童成长的第一所学校,让它成为乐园、富有诗意。孩子成长的物质需求毕竟有限,但是孩子成长的精神家园要用心去营造和建设。既要从环境、场所等方面优化,更要尽可能给孩子更多的纯真、至善和大美的教育。幼儿事业的强大意味着未来的强大。 3.现代儿童教育追求和谐发展 儿童教育追求和谐发展是指通过合规律、合适的儿童教育促进儿童成长的各要素协调发展,达到未来人格发展的同一性。蔡元培在欧洲留学时受康德教育思想影响较大,但是他之后跳出康德思想的影响,将儿童教育思想本土化、中国化,认为近代国民教育需要重视国民人格的建构。他力图通过各个学段有序、有衔接的教育促进国民人格健康发展,以实现“教育救国”、复兴中华的梦想。尽管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带有一定的资产阶级色彩,但是他的和谐人格教育理论对今天家庭教育的启示是:追求个性教育、协调教育、美的教育。 (1)个性教育。这就是按照儿童成长天性和特点,因人而异,发展其潜质,做到为其助信、助乐、助力。对于家长来说,替代孩子的意志,忽视孩子的需求,往往会把孩子的兴趣扼杀在萌芽中,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通过劳动、做事和参加各种活动,可以使孩子获得满足,增进快乐。如果家长不恰当地认为那样做会把衣服搞脏、影响认字或者以恐吓的方式制止孩子的兴趣等,其潜在的负面影响会很大。家长不仅要在合适的场合,通过合适的方法帮助孩子增强自信,发展兴趣,还要耐心、静观孩子的变化,在合适的时候为其助一臂之力,帮助他们“成功”。这对发展孩子的兴趣,开发其潜质,进行个性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协调教育。目前,我们对家长重视孩子的认字、学英语、上各种班的做法能理解,但须提醒的是,儿童教育过于功利化不利于孩子的协调发展。当下的生存压力比较大,考试分数仍然被看作选拔人才和获取高薪职业的主要参照标准,为了适应这样一种“生存法则”,家庭教育的目标较为功利性。但是对儿童教育来说,不能顾此失彼,需要分清主次。教育是培养美好人性的事业,涵养孩子的品性、促进孩子的协调发展需要从点滴做起。父母一方面要注意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权利,倾听儿童的意见和想法;另一方面,将合理的教育渗透在生活中,充分利用家庭教育中角色的力量。生活照顾科学,但尽可能简单些,活动指导有方,但尽可能合适。不仅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充分的物质资源,也要供给丰富的精神养料,让协调教育留在孩子的记忆中,日后他们会加以回放和品味。 (3)美的教育。蔡元培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系统地进行美育探索的研究者、实践者和开拓者。早在1915年,蔡元培就论述了对“美学观念”的见解。他在概括康德美学思想的基础上,认为美育不但可以使人有超脱、共通之性,还能升华境界,达到至刚、至大之境。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具体的感悟提升美学水平,“宁静”人生。在他的教育生涯中,除了办各类教育,还创办了各种艺术学校,大力倡导艺术教育。在家庭教育问题上,蔡元培也提倡渗透美育,促进儿童美好人性的发育和成长,将来完善人格、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性善论”者卢梭也曾主张根据每个阶段儿童年龄和心理特点进行“归于自然”的教育,让儿童感受美好的世界,使“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由此看来,家庭教育有几个注意点:一是坚持自然性;二是把握简单性;三是尽可能诗性。孩子“强壮的身体始于健全的精神,高尚的品德源于情感的陶冶”。通过美育让未受教育之前的“素丝”着上美的颜色,美育不仅是家庭教育的事,还需要学校、社会共同努力。“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国民教育需要从儿童做起,通过美育增进辨别之能力,拓展人的心胸和视野,达到“人人有适当的行为”,将来国民完全人格之建构、人的素质全面提升才有可能。蔡元培的现代儿童教育思想与现代家庭教育_家庭教育论文
蔡元培的现代儿童教育思想与现代家庭教育_家庭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