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航 孙靖 张树林 张正旭
(武警黑龙江省总队医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76)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谱的水平变化。方法 选取45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 选取45例同期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情况, 并对血清心肌酶的变化做出分析。结果 心肌梗死发生后磷酸肌酸激酶(CPK)、α-羟丁酸(α-HBD)、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水平较正常水平均有显著增高, AST、CK-MB以及CPK在发病4~10 h间出现高峰值, 各值显著高于正常水平(P<0.05)。AST和CPK持续2 d后数值显著降低。CK-MB有持续波动现象, 24 h后逐渐下降。α-HBD在4~10 h内出现高峰值(P<0.05), 6 d后明显下降。LDH在4~6 d出现高峰值, 7 d之后明显下降。结论 血清心肌酶水平可以作为判断心肌梗死严重程度的监测指标和心肌梗死治疗的反应指标, 对心肌梗死的判定和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论文关键词】 心肌梗死;血清心肌酶;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近年来, 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不断升高, 其发病急、病情凶险, 发病后如得不到及时救治, 会导致患者死亡率上升。心肌梗死的发生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重要联系, 会直接或者间接导致心肌梗死面积的扩大和并发症的发生[1]。相关医学研究显示, 血清心肌酶在多种疾病中会发生变化, 血清心肌酶的变化对于诊断、检测以及治疗效果评估具有积极意义。本次研究以本院收治的45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旨在探讨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的变化, 分析血清心肌酶的变化与心肌梗死病情之间的关系,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1月在本院门诊就诊并住院治疗的45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患者均符合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排除急慢性感染、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和精神障碍患者。选取45例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25例,女20例, 年龄37~72岁,平均年龄(54.3±8.6)岁, 平均病程(7.6±1.8)个月;对照组中男23例, 女22例,年龄35~69岁,平均年龄(52.6±8.8)岁。两组除疾病外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血清心肌酶测定采取奥林巴斯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AST、CPK、CK-MB、α-HBD、LDH进行测定。心肌梗死患者出现急性症状后, 采取观察血清心肌酶在不同时间段变化情况的方法, 并与对照组血清心肌酶水平做比较。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医学检验论文范文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急性症状出现后,在不同时间分别对AST、CPK、CK-MB、α-HBD、LDH加以测定, 并对对照组血清心肌酶含量也同时进行测定,测定结果显示心肌梗死发生后患者各心肌酶水平迅速升高,AST、CK-MB以及CPK在发病4~10 h间出现高峰值,各值显著高于正常水平(P<0.05)。AST和CPK持续2 d后数值显著降低。CK-MB有持续波动现象,24 h后逐渐下降。α-HBD在4~10 h内出现高峰值(P<0.05),6 d后明显下降。LDH在4~6 d出现高峰值,7 d之后明显下降。
3 讨论
心肌梗死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除了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外,免疫系统损伤也是导致心肌梗死发生的主要因素。对于心肌梗死,多项指标均可以作为判断其严重程度以及疗效的观察指标[2],其中血清心肌酶在对心肌梗死严重程度以及疗效判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心肌酶广泛存在于骨骼肌、肝脏、肾脏、心肌、脑组织中,这些脏器或者器官遭受损害后心肌酶水平会发生改变[3]。对于心脑血管疾病而言,当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时血清心肌酶水平会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因此可以通过对血清心肌酶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来了解病情发展程度。
对于心肌梗死患者可以把心肌酶谱升高作为评估心肌损害程度的精确指标。
AST广泛存在于人身体多个器官中,心肌细胞中含量最多,心肌梗死发生后,AST会显著增高,是判断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本次研究中,患者发病4~10 h内,心肌梗死患者AST数值达到高峰,2~3 d后,AST显著降低,提示AST对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判定有重要作用。CK-MB是心肌酶中最具特异性的酶,是判定心肌梗死的“金标准”[4]。心肌梗死发生后,CK-MB会以特征性的方式释放到血液中,对CK-MB的动力学特征做分析可以对心肌梗死的发生时间以及发生范围作出准确判断。本次研究中,CK-MB在心肌梗死发生早期数值显著升高达到峰值(P<0.05),高出正常水平5~10倍,之后随着治疗的跟进,病情逐渐缓解,CK-MB逐渐降低,治疗6 d以后逐渐恢复正常。相关医学研究显示[5],心肌梗死患者发病48 h后CK-MB水平仍持续增高,表示心肌梗死有延展发生。因此患者发病后需对CK-MB水平严密监测,及时了解心肌梗死发展程度。LDH存在于心、肝、肾、肌肉等组织中,当这些组织发生病变时,LDH水平会显著增高。本次研究中LDH水平在4~6 d内达到峰值(P<0.05),之后逐渐降低。
心肌梗死是常见的心脏疾病, 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对于心肌梗死需要积极预防, 根据相关指标对心肌梗死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效果做出准确判断。血清心肌酶是诊断心肌梗死以及监测心肌梗死进程和评价预后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血清心肌酶指标对患者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智彬.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T淋巴亚群及血清心肌酶谱变化研究.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0,26(9):931-932.
[2] 何宇宁,谷欣,陈建良.心肌梗死患者血清 NT-ProBNP、心肌酶水平与APACHE Ⅳ评分的相关性分析.河南医学研究,2015,24(5):18-20.
[3] 李杰.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MMP-9、NT-proBNP和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3):3221-3222.
论文作者:蔡航,孙靖,张树林,张正旭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8
标签:心肌梗死论文; 心肌论文; 血清论文; 患者论文; 水平论文; 发生论文; 峰值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