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资源保障应从基层做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层论文,文献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随着各种检索工具的不断完善,检索手段的日趋先进,以及读者检索知识的普及、检索意识的加强,读者可从许多途径获得所需的文献信息,但要找寻原文却越来越困难。以高校读者为例,文献检索课在许多高校已经成为必选课,大学生的检索意识比以前有明显增强,加上现在为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一些课程安排中教师也有意识地增加了文献阅读、文献翻译、专题综述等方面的内容和作业,对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有明确的中外文文献查阅要求,对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更有中外文参考文献的比例和数量要求。但是,学生要保质保量地达到这些要求有相当的困难,因为他需要的文献资料图书馆没有收藏而无法提供。从我校的情况看,化学化工、能源、材料、光学、工业设计等专业的学生对文献的查阅要求较集中,图书馆对他们的检索要求基本上能较好地满足,除了有科技文献阅览室提供CA(化学文摘)、EI(工程索引)、SA(科学文摘)、SCI(科学引文索引)、MA(金属文摘)及《全国报刊索引》等书本式中外文检索工具以外,图书馆还把使用较多的检索性光盘数据库放在校园网上供全校师生利用,目前有COMPENDEX(EI)、INSPEC(SA)、《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专利数据库》等6种光盘数据库上网,读者在任何一台与校园网相联的计算机上都能使用这些数据库。但对于读者索取原文的要求图书馆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根据我校读者的反映,中文文献的满足率约在50-60%左右,外文文献的满足率只有20-30%,有时甚至低于20%,专利文献满足率为0。一些读者,特别是本科生,以为在图书馆查到的文献理所当然应该在图书馆找到原文,当得知图书馆其实仅收藏了他所查资料中的一小部分时,往往大失所望,于是,有些学生对作业采取应付态度,完全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还由此产生对查检文献的畏难情绪,使得有些课程环节的效果与原先的设想适得其反。研究生比本科生更能理解图书馆不能收全文献的苦衷,但对一些常用的资料图书馆没有收藏仍表示了极大的不满,他们为查找资料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也只能降低要求,以阅读摘要代替阅读原文。这种情况在其他信息机构也同样存在,如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所,由于经费紧张,对外文期刊的订购一压再压,到1995年,已砍掉了所有的外文期刊,只保留了对检索刊物的订购[1]。但对读者来说,检索刊物即使有摘要也是无法取代原文阅读的。
所以,图书情报界近年来一直在致力于建设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希望通过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和馆际合作来满足读者的要求。如有学者设计了由地区级、区域级和国家级文献资源网构成的我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2];也有学者提出建立跨地区、跨系统、权威性的期刊服务中心的设想[3];还有学者分别探讨了同系统纵向保障模式和同区域横向保障模式的特点和优劣,提出网络互联的保障模式[4]。与此同时,图书情报界各种形式的合作也在广泛地开展,其中同系统的合作开展得较好的有中科院文献情报系统,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网络与资源建设领导小组”,确立院文献情报中心、4个地区的文献情报中心和100多个所级文献情报室为基本组织单元,推进三级文献情报机构间的联合、协作和功能互补,达到全院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和有效共享[5];同地区不同系统间合作的典范当推上海图书馆与上海科技信息研究所的合并,使其成为华东地区资料最全、功能最多的信息中心。高校系统正在建设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项目,也设计了由全国中心——地区中心——高校图书馆三级构成的文献保障网络系统,目前已开始了部分项目的运行。这些合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文献资源不足的矛盾。
但是,再完善的文献保障体系,也只能保障读者在需要某篇文献时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查到该文献的收藏地点,并通过馆际合作最终获得这一文献的复制件,而这往往将花费读者更多的精力、时间和费用。特别是对于边远地区的读者来说,离文献资源中心较远,信息基础设施也较为薄弱,异地进行文献索取和传递都极为不便。更主要的是,异地索取文献,查准率和查全率都难以保证。因为读者从各种检索工具中只能获得文献的最简要的信息,而这样的信息往往还不足以确定是否与课题相关,是否有必要复印原文备查。所以,所谓科学研究的前期工作——文献查阅,除了文献查找和检索以外,还有更重要的是浏览和阅读。但如果读者在就近的文献信息机构不能索取原文,也就失去了浏览的条件。即使可以通过各种文献保障体系和馆际合作来获得原文,但读者考虑须支付资料复印费、服务费、资料传递费等费用,为减轻负担往往会在查全率上打折扣,而读者在支付了较高的费用后所获得的资料里,仍有许多资料其实只要浏览一下就知道并无全文复印的必要。所以,对大多数读者来说,都希望能在最近的图书馆通过最方便的途径来获得他所需的资料。
以我校读者为例,本科生一般不考虑利用其他图书馆的资料,即使是做作业或毕业设计需要也很少愿意去其他图书馆查文献,但他们会自己购买或租借一些消遣性读物阅读。研究生和教师想了解学科动向和新的研究信息而进行的一般性阅览,基本上仅限于对本校图书馆所藏专业书刊的浏览,教师备课需找寻新的资料,一般也主要依赖本校图书馆。教师和研究生只有在搞课题或做论文时才会考虑去其他文献机构查找原文,其中又以查找本地区的资料为首选,约有一半的读者会放弃可在异地获得的原文。
因此,从某种角度说,基层的文献保障更为重要,它决定了读者的文献接触面和基本信息接受面。图书馆近年来由于经费紧张采取的诸如“丢书保刊”、“弃外文保中文”等对策,实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下所用的权宜之计,若因为有了各种文献保障体系便对砍掉一些书刊的订购心安理得,那就大错特错了。基层馆书刊减少对读者造成的损失,任何文献保障体系都是不可能完全弥补的。所以,图书馆仍应在“巧”字上下工夫,尽量保护读者的利益。
那么,图书馆是否还有潜力可挖呢?笔者认为是有的,主要还是应在资源的合理调配上做得更细一点,使图书馆的集约化程度更高。以我校图书馆为例,浙江大学在四校合一形成新浙大以后,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全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是否也能在文献保障率上有一个较明显的提高呢?目前,除了在外文书刊和光盘数据库的采购方面可通过减少复本、增加品种来提高文献保障率以外,系资料室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根据对浙大玉泉校区资料室的统计,目前共有23个系级资料室,而从资料室订购的期刊来看,与图书馆所订期刊的重复率平均在80%以上。在此同时,专业期刊的缺藏使全校的文献保障率大打折扣。试想如果各资料室所订期刊有一半以上是图书馆缺藏的专业期刊,则文献保障率将大大提高。加上资料室利用其特有的优势所收集的会议文献、特种资料,把它们纳入全校的文献体系并在目录中反映,对读者的帮助将是巨大的。浙大四个校区近百个资料室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此外,浙大现有的学科较全,在一些交叉性学科的文献上可达到互补。因此,只要各方面的工作做好了,我校的文献保障率做到中文达80%、外文不低于30%是完全可能的。
由此可见,从读者的利益出发,要提高文献保障率还是有许多潜力可挖的,浙江大学完全可以成为浙江省的文献信息中心。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做好与本地其他文献信息机构的分工合作,如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杭州商学院图书馆、省图书馆、省科技信息研究所等单位,在文献的收集上与我校有一定的交叉和互补性,如果充分发挥合作的优势,就能做到使读者的文献需求基本上可以在本地解决。加上更高级别的文献保障体系,则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工作将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