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
《梁启超家书》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陈 岚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摘 要: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其著述中留下了诸多关于家庭教育的著作,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深刻的教育哲理,《梁启超家书》就是其中颇为全面的代表。本文通过探析梁启超写给子女的家书,从趣味主义、求学之道、家庭情感、寒士家风等四个方面再现了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还原一个真实的家庭教育背景,总结了我国传统的优秀家庭教育经验,以期对当代家庭教育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 梁启超;家庭教育;家书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难得的教育家,创造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话。梁启超的九位子女个个成才,且各有所长,更难得的是,除了学业成就,这些子女在品性、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亦属出类拔萃,这与梁启超对他们的教育密切相关[1-3]。我国历来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许多家庭都有写家书、家训的传统,《梁启超家书》正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或许翻开厚重的《梁启超家书》,感受梁启超与子女的对话,能将先贤的家教智慧窥得一二,以便吾辈习之。
一、《梁启超家书》概述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梁启超一生有两任妻子,九个子女,他们个个成才,这和梁启超对他们的教育培养有密切的关系。长女梁思顺深受梁启超亲自教导多年,有着扎实的国学功底,编写的《艺蘅馆词选》对词学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长子梁思成是我国建筑界的奠基人,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为建筑事业奔走一生,次子梁思永在考古学界的贡献也是不可估量,帮助中国的考古事业取得了重要成就,于1948年与其兄梁思成共同当选中国研究院院士[4]。次女梁思庄是著名的图书馆学家,被称为“浩瀚书海中的女领航员”[5],三子梁思忠虽英年早逝但也是著名的炮兵校官,四子梁思达对中国近代经济史亦有突出贡献,梁思懿与梁思宁均热衷于爱国救国活动,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奉献一生。幼子梁思礼是我国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是我国著名航天专家,一生获得荣誉无数,也成为继梁思成与梁思永之后第三位院士,书写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
本文将参考遥感学文献(Liu et.al.,2012[29];曹子阳等,2015[30])和经济学文献(徐康宁等,2015[31];范子英等,2016[32])的相关研究方法分3步对原始数据进行校准,首先进行饱和及内部校准,然后对每年灯光值进行校准,最后再进行年际校准,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数据本身存在的误差,实现灯光数据在跨年、跨卫星、跨像元的可比性。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梁启超把思成、思永、思忠、思庄送往国外学习,在此期间与子女们保持着密切的书信来往,也即当前《梁启超家书》的主要内容。至今存世的梁启超家书中,第一封写于1898年10月29日,最后一封写于1928年10月17日,起讫划一,前后正好30年,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有时政探讨,有日常琐事,有谆谆教导,也有思想交流,闪耀着梁启超思想的光辉。现存的《梁启超家书》主要过录自《梁启超未刊书信手迹》与《南长街54号梁氏档案》共655通[2]。家书是梁启超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梁氏所有著作中的又一个高光点,可以说梁启超是继曾国藩以后,第二位将家书这一文体发挥到如此极致的大家,虽然比例有限,但价值独特,非其他著作可比拟替代。
二、《梁启超家书》中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教育事业,全在唤起趣味
梁启超是一个“趣味主义者”,他认为“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1922年4月10日,梁启超在直隶教育联合研究会进行名为《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的演讲。在此次演讲会上,他说:“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是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假如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6]趣味便是梁启超教育子女的出发点与核心,家书中梁启超总是愿意关注子女“汝所学渐有味否?”(与娴儿书),“有味”是梁启超引导子女学习之始,若是学习一旦失了“趣味”,那是万万不能认同的。梁启超的九位子女皆才俊,且各有所长,所学之事也是各不相同,这便是“趣味”之引导的结果。例如思庄大学选专业时,梁启超“狠怕因自己的话扰乱了思庄的治学针路”,所以赶紧寄信提及此事,“庄庄:听见你二哥说你不大喜欢学生物学,既已如此,为什么不早同我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自己性之所近”也即是“趣味”,是梁启超教育子女学习的开端。后来思庄听从梁启超的意见学了图书馆学,考入了美国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最终成为一名图书馆专家。
集体记忆框架的创造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解释社会层面的记忆实践、记忆与认同的关系、记忆的抽象化等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如杰弗里·奥利克(Jeffrey K.Olick)所指出的,“如果没有这种集体主义的视角,我们就很难对神话、传统、遗产等长时段的象征模型做出很好的解释”⑧。同时,也正是因为哈布瓦赫揭示了集体记忆的可操控性,从而也揭示出个体记忆的不可靠,所以他的理论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风靡一时,成为探讨记忆政治化弊端的利器,甚至于使“集体记忆研究变成了一种愤世嫉俗的揭丑之举”⑨。
(二)做学问要“猛火熬”与“慢火炖”交互着用
1.“猛火熬”与“慢火炖”
3.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2.广泛涉猎,“博”“精”兼备
梁氏家教贯穿中西并重思想,不仅对学习的进退张弛有着深刻理解,同时也十分重视学习内容的“博”“精”兼备,梁启超认为学问之道应力求博大与精深。梁氏子女一向都是“专精同涉猎,两不可少”的,对于次女思庄时时叮嘱“专门学科之外,还要选一两样关于自己娱乐的学问,如音乐、文学、美术等”,对于思成也是常常担心他会“渐渐走入孤峭冷僻一路去”,因而多“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对此梁思成自己也表示过“我非常感谢父亲对我在国学研习方面的督促和培养,这对我后来研究建筑史打下了基础”[9]。梁氏家教贯穿着中西并重的思想,这也是梁启超对于“博”与“精”的追求,在孩子们往国外求学期间,也不忘指导他们阅读国学书籍,甚是请家庭教师给孩子补习国文,这也是梁启超对子女为学的期望。
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大家,梁启超对于学习自有一番心得体会。梁启超听闻思庄未能成功考入大学的消息后,曾在信中这样写到,“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的厚越好。”古人讲究“优游涵饮,使自得之”,梁启超也是如此,主张学习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着来,“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与孩子们书)[8]。既要有勤勉刻苦,努力钻研学问“猛火熬”的一面,也要留有消化融洽“慢火炖”的一面。以梁启超“十年之经谂”来看,“做学问原不必太求猛进,像装罐头样子,塞得太多太急,不见得便会受益”,欲速则不达,学问原就应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缓则缓,从容着学去才会有更多的获益。学习要“导之以悟性”,理解后再记忆而不是一味囫囵塞去,“受学只求理解,无须强记,非徒摄生之道,即求学亦应尔尔也。”由此梁启超在家中为孩子们设立了一个实验室,每当他们又不理解的问题时,便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以增进理解,亦殷殷教导孩子们“受业时亦不宜务强记,至要,至要。”
梁启超非常重视早期教育,提出“春秋万法托于始,几何万象起于点,人生百年,立于幼学”[10],其儿童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对我国学前教育、家庭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当时国内八股学习风气甚嚣,梁启超深刻了解西方教育教学思想后,写出了《变法通议·论幼学》一文,倡导对中国儿童教育进行改革。他认为儿童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小及早传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常识,逐步扩大学生的眼界,同时要注重实物教学、直观教学,引起儿童兴趣。早期教育阶段是个体学习发展的关键阶段,梁氏幼子思礼从小聪明好学,因而两岁开始就有家里人教他读书了,家书中也说“老白鼻好顽极了,最爱读书,最爱听故事,听完了就和老郭讲去。”正是这样重视早期教育的“家学”、“家风”为他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使之成为梁氏的第三位院士。
(三)将情感教育置于优先地位
1.以情维系,以爱沟通
梁氏家教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以身作则,他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营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家庭氛围,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被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精华——传统道德伦理所熏陶,引导着孩子们成才。“我自己常常感觉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范,最少也要不愧做你们姊妹弟兄的模范。我又相信我的孩子们,个个都会受我这种遗传和教训,不会因为环境的困苦或者舒服而堕落的。”通过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教育,他为子女创造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将优秀的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的道理,安身立命的本领传授给子女,引导着子女的成长。正如对子女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如此,始终贯穿于他的具体言行之中,他的一生几易政治主张,不变的却是永恒的爱国之心,“其实我是最没有党见的人,只要有人能把中国弄好,我绝不惜和他表深厚的同情”。爱国是梁启超一生言行的底蕴,他自觉肩负起国民的责任,为国家富强奔走呼号。教育子女也是如此,对思成也提到“毕业后回来替祖国服务,是人人共有的道德责任”。梁氏子女都长于苦难深重的中国,亲眼见着西方的强盛与中国的落后,内心不可谓不受之触动,在梁启超的殷殷教导下,梁氏子女都为新中国的复兴与发展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2.以身作则,善养爱国之心
梁启超十分强调情感教育,“古来大宗教家大教育家,都最注意情感的陶养,老实说,是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与传统严父形象不同,梁启超最是重视“情”之一字,家书中没有说教训斥,没有居高临下的架式,只有循循善诱和娓娓谈心。“大宝贝”、“小宝贝”、“大孩子小孩子们”,每个称呼都是对子女浓浓的爱意,他关爱、呵护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梁启超认为家庭成员是互相平等,他也尊重每一位孩子的独立人格,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见。家书中常有“你们的意思怎么样呢”、“你说好吗”、“你们愿意吗”、“不知你的性情到底近这方面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自己”等这样的说法,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有更多参与的机会。梁启超不以“父亲”的角色去要求、斥责子女,而是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让孩子自己决定,因而形成了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对此他的外孙女也回忆道:“天津家中吃饭也很自由,公公坐在中间,必等人都到齐后,由他先拿起筷子才能开始吃,他在饭桌上天南海北不停地讲。谁先吃完饭谁可以先走,有时公公和婆婆吃得慢,最后只剩下他们两人,也毫不介意,他仍和婆婆兴致勃勃地聊天。谁吃完了离开桌子,又过一会儿再回来吃些菜,也不会受到任何干涉,因此,全家把吃饭看作是每天团聚交流感情的好时光,即可饱餐一顿,又可聆听公公有趣的谈话,每到这时大家都无拘无束地围坐在一起,十分高兴[5]”,可见家中时时充满着轻松愉快的氛围。
梁启超常说:“教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全在唤起趣味;从消极方面说,要十分注意不可摧残趣味。”对于教学中的灌输式教育他是坚决反对的,主张教师不应将书本上的知识拿来让学生死记硬背,因为这样会摧残学生的趣味。有鉴于此,梁启超常常写信给子女们,盯嘱他们在学习中千万不要死记硬背,而是要将所学理解内化,达到融会贯通,并且一再建议他们要劳逸结合,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尊重他们的学习规律,保持他们对学习浓厚的兴趣[7]。梁启超也说“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决定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找到生活与学习中的趣味,便“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
(四)切勿生活太舒服以致消磨志气
民国初年梁氏家族已跻身上层社会,梁启超却以“寒士家风”时刻要求着子女,“寒士”并非穷苦之意,而是一种节俭、勤奋、上进的精神,他认为“使汝等常长育于寒士之家庭,即授汝等以自立之道也”。然“寒士”与“寒酸”不同,梁启超肯定孩子们的必需支出,提醒庄庄用钱“不必太过节省,爹爹知你不会乱花钱的”,“思成饮食上尤不可太刻苦”,支持思永去新疆考古也说可“自备资斧——因为犯不着和那些北京团体分这点钱”。另一方面,却也教导子女养成吃苦的韧性,不要过于追求物质生活。磨炼人格是梁启超“寒士家风”的重要内容之一,只要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那么物质生活也自然十分丰足。他主张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相互调和,其中以注重精神生活为主,人在不断地奋斗中,生活也会越来越好。在给梁思顺的信中写道“你和希哲都是寒士家风出身,总不要坏自己家门本色,才能给孩子们以磨炼人格的机会。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其实何止乱世为然)。一个人在物质上享用,只要能维持着生命便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出快活,才真会打算盘哩!”梁启超认为“人生惟常常受苦乃不觉苦,不致为苦所窘耳”,只有不为物质贫乏而气馁,也不因物质丰富而安逸才是真正的寒士家风。“一个人若是在舒服的环境中会消磨志气,那么在困苦懊丧的环境中也一定会消磨志气。你看你爹爹困苦日子也过过多少,舒服日子也经过多少,老是那样子,到底志气消磨了没有?——也许又是你们会感觉爹爹是怠惰了(我自己常常有这种警惧),……我又很相信我的孩子们,个个都会受我这种遗传和教训,不会因环境的困苦或舒服而堕落的。你若有这种自信力,便‘随遇而安’的做”。
例 2 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用坚定理想信念炼就了‘金刚不坏之身’干部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1]413
梁启超视“寒士家风”为立身之本,要求子女要学会直面人生,学会正视挫折。“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我有极通达、极健强、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快乐的”,这是梁启超对子女的殷殷教导。这样直面挫折的“寒士家风”培养了梁氏子女们从小克勤克俭、吃苦耐劳的精神,如任公所说,“在纽约、芝加哥笔直的马路崭新的洋房里舒服混一世,这个人一定是过的毫无意味的平庸生活。若要过着有意味的生活,须是哥伦布初到美洲时”,毕竟“有志气的孩子,总应该往吃苦的路上走”。
三、《梁启超家书》中的现代教育启示
(一)重视教育中的趣味主义
当今时代,孩子都承受着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使得学生长期处于一个高压的环境中,学习变成了一件令人厌烦的事情,因而出现了许多厌学、逃学的学生。而梁氏子女的成才与家庭中实行的趣味教育是离不开的,梁启超曾说“人生在幼年青年期,趣味是最浓的,成天价乱碰乱迸;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们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所以教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全在唤起趣味;从消极方面说,要十分注意不可以摧残趣味。”兴趣是最强的内在学习动机,是促使孩子们学习的最有效推手。因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妨多试试从孩子的兴趣点着手,尝试运用学习与兴趣结合的方式,首先了解孩子,实行因材施教,再创设利于学习的环境,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形成兴趣导向式的学习动机,往往更加事半功倍。梁启超曾说“学习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而每个孩子的兴趣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因材施教,让孩子们“个人自审其性之所近如何,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因此在家中他也仔细分析每一个孩子,选其性之所近进行培养,这也是梁氏子女成才的关键因素。
1.隔热水融合20克淡奶油与泡软的吉利丁。2.其他淡奶油加入朗姆酒打发至坚挺。3.吉利丁奶油缓缓加入打发奶油中混匀。4.分次加入板栗蓉混合均匀,用蛋糕卷入奶油馅冷藏半小时定型,表面抹上抹面酱,用叉子划出木柴状花纹即可。
1.6 统计方法 统计不同年龄段女性的高危HPV感染率(各个年龄组中高危HPV阳性病例数/这一年龄组总人数×100%)。高危HPV各亚型感染率指该亚型单独或和其他亚型共同出现的感染率,多重感染重复计算。例如某患者检测结果为HPVl6、
(二)注重“猛火炖”与“慢火熬”的为学之道
素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不断追求的目标,着力打造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方向,而早在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就有了这样的理念。他时常敦促梁思成多学些专业知识之外的常识,以防“渐渐走入孤峭冷僻一路去”。在日常教育观察中我们也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那些呈现出一定退缩特征或是被拒绝的儿童,多半只沉浸于一个方面的学习,从而更加的不愿与人沟通。梁启超敦促梁思成多学些文学或人文学科的常识就是出于这样的目的,不至于因所学太过专门没有可以和他人交流的话题,从而失去了交流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让孩子多有涉猎全方面的发展,而不是只沉浸于一种学问,走入孤僻的深渊。
梁启超历来极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才有了“人生百年,立于幼学”的感叹。但当前许多家庭中对儿童学习急于求成的态度显然是一个误区,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强加给孩子过重的学习任务,只会适得其反,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为学有道,要极为注意着“猛火”与“慢火”的时机,幼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若是上来就加以高温猛火,必是对儿童天性的毁灭,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我国古时历来教人做学问的方法也总是强调“优游涵饮,使自得之”,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依据自己当前的能力循序渐进地进行,最重要的是自己的理解。
(三)营造和谐民主的家教氛围
在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在此方面梁启超先生无疑是一个学习的榜样,在当时通讯不便的情况下,还能保证如此频繁的家书通信是很不容易的,让孩子们能经常感受到父亲的关怀,能与父亲及时交流[10]。连他自己也说“你们这些孩子真是养得娇,三个礼拜不接到我的信就撅嘴了,想外面留学生两三个月不接家信不算奇怪”,便可看出家庭中的良好氛围了。儿童的成长需要家长更多的关爱与鼓励,而不是一味地站在高一等的立场上批评指责,尝试着低下身子和孩子进行沟通,建立起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会发现孩子能做的更好。为了给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父母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主动倾听他的意见、平等协商,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家庭氛围。
考虑路面使用情况,为了高效利用面层构造,得出了一些典型病害指数,以及车痕碾压痕迹的深度标准,详细的步骤操作流程见图1。路面结构层中面层的改造,为了高效利用面层构造,必须认真按照图示的步骤和流程进行。
家庭是由父母和孩子双方的互动而形成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梁启超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以身作则,润物无声,他说“我自己常常感觉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范,最少也要不愧做你们姊妹弟兄的模范”。在他的教育影响下,梁氏子女无论是学识研究,抑或是道德情操等方面均属杰出。许多家长虽然心知自己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停留在口头的说教上。梁启超却是能够做到以身作则,为孩子们提供好的榜样,家书中经常可见到“你看爹爹……”等字样,也曾提到过“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也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梁启超先生所树立的学习榜样对教育是起着极好的引导作用的,九位杰出的子女就是最好的证明。
(四)长以养寒士家风
梁启超教导子女不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却自己寒士子弟的本色,培养自己俭以养德的寒士之风。当今的时代正需要这样的“寒士家风”,时代的发展导致隔代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也最是能催生出对孩子的溺爱,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在过于安逸的环境中,甚至有的缺乏了生活自理能力,铺张浪费现象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梁启超教育子女不仅要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更要在优越的环境中克己自励,他说:“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炼出来”。家长们要逐渐的让孩子们学会勤俭笃学,集中精力,不可在吃穿用度上浪费过多的精力,也不应在优越的环境中迷失自己,不能过分注重物质享受,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加勤勉专心。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强调,顺则养寒士之风,逆则处忧患而志气强力,无论顺境逆境都保持本心不迷失自己。处逆境而不忧虑颓废,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每个人都会有身处忧患的时候,要培养孩子直面忧患的乐观态度,这也是人生取胜的关键。现如今的孩子时时处在父母的保护之中,对社会的竞争压力缺乏了解,一旦走上社会,就很难适应。这就意味着家长必须培养子女坚毅的品质,进行一定的挫折教育,才能使自己的孩子逐渐成熟,成为行业里的佼佼者。而面对挫折,最好的办法就是葆有一颗乐观积极的心,具有乐观心态之人才懂得如何体会人生,享受人生,不被困难与逆境打倒。
四、小结
《梁启超家书》作为家书文化中的经典篇目,不仅是在家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也是梁启超家庭生活的忠实记录,这些家书有的只寥寥十几字,报平安或叙家事,有的则长达几千字,论时事或谈心得。从政局艰难到个人烦忧,从吃了美味到买了好书,无不备述。无论是求学、情感还是道德修养等都是吾辈学习的榜样,其中的教育思想也是熠熠生辉,等待着后人不断发掘。梁启超的教子之道堪称当代家庭教育中的经典,想要完全明晰梁启超家庭教育中的全部内涵尚需不断前行,上述阐释只能算是浮光掠影的浅析而已[11-12],要想再现梁氏家教的成功,仍需更加深入的发掘与学习。梁启超的悉心教导成就“一门三院士”的佳话,也对我们后人的家庭教育有着深刻的借鉴与引导作用。
由于企业和监管部门职责的划分不明确,企业在安全和效益的平衡等方面,没有做好有效把控,未能落实主体责任,安全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具体体现如下:①注重效益的观念尚未转变,缺乏对安全运输的认识,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没有落实到位。②缺少安全生产管控方法。从企业安全生产管控实际来说,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以及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很多企业尚未构建有效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没有实行安全隐患闭环管理。除此之外,在安全生产标准化方面,未能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 梁启超家书[M].张品兴,编.天津: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2] 梁启超. 梁启超家书校注本[M].胡跃生,校注.桂林:漓江出版社,2017.
[3] 梁启超. 际遇:梁启超家书[M]. 杜垒,选编.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4] 沈杰.梁启超的教子之道及其当代启示——以家庭教育的理念选择为视角[J]. 现代教育论丛,2018(2):79-84.
[5] 吴荔明.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6] 刘琅.精读梁启超[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7.
[7] 夷夏.梁启超讲演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8] 鲁春燕.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9] 林洙.建筑师梁思成[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0] 张红霞.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11] 赖江坤.严复的家教理念探微——基于严复家书的分析[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34(3):31-35.
[12] 王其红.颜之推早期教育思想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借鉴[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33(10):41-45.
Research and Its Enlightment on Family Education Idea in Liang Qichao ’s Family Letter
CHEN La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China )
Abstract : Liang Qichao is a famous politician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nd also a famous educationalist. He left many works on family education which contain rich educational ideas and profound educational philosophy. Liang Qichao’s home letter is a very comprehensive representative of his writings. This paper explores Liang Qichao’s home letters which was written to his children. It presents real family education ideas in Liang Qichao’s family by doing the research from these four aspects: its interesting ideas, the way of learning ideas, family connection ideas and traditional incorruptible and honest scholar family ideas. By having this research, this paper discusses excellent experience of traditional family education in China and expects that it can be a reference for current Chinese family education.
Key words : Liang Qichao; family education; the home letter
收稿日期: 2018-11-11; 修回日期:2019-03-09
作者简介: 陈岚,女,江西南昌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G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70X(2019)07-0008-05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
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9.07.002
[责任编辑 李亚卓]
标签:梁启超论文; 家庭教育论文; 家书论文;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