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研究论文_李涛

培养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研究论文_李涛

(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天津市 300162)

摘要:工匠精神是中国产品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工匠精神也是职业院校做好专业建设品牌、助力学生成才的有力保障。然而,工匠精神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培育工匠精神要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着手,培养学生认真用心做事的习惯,让工匠精神成为职业院校学生的追求。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院校;追求

1、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家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工匠精神的主要内涵。归结起来,核心的有这么几点: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和产品的质量;耐心,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不断完善工艺,创新技术;专业,敬业,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事都不能放松。

李克强总理提出培育工匠精神是有时代背景的。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弱的现状依然严峻。培育“工匠精神”,将带动我国制造业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促进企业精益求精、提高质量,使认真、敬业、执着、创新成为更多人的职业追求,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因此,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现代工匠具有新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工匠精神也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涵。

一是以精益求精为核心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精益求精的通俗解释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业态下,制造业与服务业正在实现融合,科学家和工程师需要工匠精神,技能人才也同样需要创新精神。只有依靠这种精神,我国才能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梦想,创造出世界闻名的中国品牌。

二是以严谨求实为基础的科学态度。当下,功利心、浮躁心、投机心盛行,追求一种简单肤浅的满足和浮华,认为严谨者不懂变通,是不通世故的“呆子”,执著者不懂放弃,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傻子”。这种风气与新经济格格不入,与脚踏实地、严谨求实的工匠精神背道而驰,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工匠精神让人领悟: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入水,要在全社会倡导一种“做专、做精、做细、做实”的作风和“钉钉子”精神。

三是以专注敬业为表现的职业情怀。纵览古今中外的大国工匠,无一例外都是专注敬业的楷模。他们不仅仅把工作当成谋生手段,更倾注毕生的信仰、追求和情怀,是一种生命态度和价值的呈现,体现出对职业的高度敬畏。敬畏工作就需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敬畏工作,就要心中有德,肩上有责,树立“先做人,后做事;先专注,后专业;先有为,后有位”的正确理念。那些“抄近道”“搭便车”的做法,不仅一事无成,最终还将聪明反被聪明误。

2、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主阵地的技工院校又该如何培育工匠精神呢?

众所周知,技工院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和管理等方面有其独特的规律。总体来讲,技工院校的教育工作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多样性等突出特点,而技工院校的学生在知识结构、思想认识、行为特征等方面也具有特殊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技工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遵循技工院校的教育教学规律,适应技工院校学生的成长特性,做到“以教师为先导,以学生为本位,以活动为载体,以校企合作为路径”。

2.1 以教师为先导,用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

尽管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但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严谨求实、专注敬业正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的品质。对待教师这个职业,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还有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等等,都需要工匠精神的引领。教师的“工匠精神”对学生具有感染作用。教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态度和规范的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教师的创新意识、价值倾向、敬业精神对学生影响巨大,会让“工匠精神”的内涵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强化。俗话说“正人先正己”,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带动和感染学生,用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弥漫整个育人环境。

2.2 以学生为本位,用人性化理念培育“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内涵决定了技工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理念,这就是“以育人为目标,以学生为本位,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和完善,在教育过程更加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和选择”。首先,改变技工院校传统教学过程中单一枯燥的教学氛围,实施符合技工院校学生行为特点以及认知能力的教学活动。比如通过行为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其次,改变技工院校教育活动中教师“一手包办”的组织方式,把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转化为学生思考辨别和实际行动的能力。比如在班级管理和集体活动中,重视培养和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主组织的积极性,倡导“自己的事自己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认识“工匠精神”,培养他们用“工匠精神”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践行“工匠精神”。

2.3 以活动为载体,用社会实践培育“工匠精神”

毛泽东同志始终坚持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列入教育方针,作为办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他指出,要从实际出发,确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制度、内容及组织形式。也就是说教育要融入活动当中才能起到作用,工匠精神的培育更应如此。对于技工院校学生而言,参与社会实践是迈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更是培育和践行工匠精神的重要环节。技工院校要深入挖掘和利用实习单位、实训基地、创业平台等阵地,在生产实习、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运用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等生动活泼的、多样化的组织形式,进行感性直观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不仅仅是学业需要,更是职业需要,不仅仅是“做工”,更是“做人”,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认识,物化、强化“工匠精神”。

2.4 以校企合作为路径,用“双主体”培育“工匠精神”

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的基本办学制度,明确了校企双方都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用“双主体”培育“工匠精神”,就是明确和发挥学校、企业人才培养“双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承担起人才培养的责任。首先,通过深化校企合作,让企业主动承担工匠培育的重任。其次,通过校企合作,让技工院校借助企业资源,了解企业文化,参与企业活动,感受企业制度,用身边人的言传身教、用身边事的潜移默化,更好地培育更多的新工匠。现在,技工院校开展的新型学徒制,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以“师带徒”的形式进行人才培养,就是让受教者在技术技艺培养过程中完成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用“双主体”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方法。

论文作者:李涛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7

标签:;  ;  ;  ;  ;  ;  ;  ;  

培养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研究论文_李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