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金融危机对台湾经济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洲论文,台湾论文,金融危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已经一年多了,其影响也在台湾经济的各个层面显示出来。笔者认为虽然台湾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受害较轻,不过仍全面受到影响;相对于泰、韩等国,这种影响在某些方面表现为一定的滞后性、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的阶段性特点;台湾当局应对危机的措施不能对台湾经济增长起明显的作用;对1999年的台湾经济形势不能乐观。
影响较轻但全面
亚洲金融危机对台湾经济的影响是全面的、阶段性的。
(一)对台湾汇市、股市的冲击
1、对新台币汇率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首先受冲击的是新台币的汇率,虽然台湾有着巨额的外汇储备优势,财金当局也动用了不少外汇储备以稳定汇率,但在国际炒家的进攻下,最后不得不在1997年10月放弃努力。新台币汇率随之大跌,由1997年6月的27.8128元兑1美元, 到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半年后的1998年1月降为33.81元兑1美元,下跌21.57%,此后仍未完全止住下滑的趋势,1998年中期,长期徘徊在34~35元兑1美元, 曾跌破35元兑1美元的大关。1998年下半年以来,情况有所好转, 新台币已处于稳中有升的状态,年底以32.2元兑1美元收盘。
2、对台湾股市的影响
在台湾汇市震荡下跌的同时, 股市也深受影响, 台湾股票指数1997年6月为9030.28点,半年后的1998年1月降为7935.87点, 下跌 12.12%。但台湾股市的下跌并未完结。自1998年第二季度以来, 股指又开始向下修正,9月1日,台股指数再跌215.02点,以6335.09点收盘, 较1997年6月下跌约30%,为23 个月来的最低点。 1998 年收盘指数为6408.43点,较上年同期下跌21%,平均每人财富损失约6万元。股票投资者亏损严重。
(二)波及到台湾的对外贸易
亚洲金融危机虽然在1997年7月爆发, 10 月份迅速扩大, 然而至1997年底,台湾对东盟五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和韩国、日本的出口衰退并不明显,但一进入1998年,情况迅速恶化,对以上七国的出口,1月份大幅衰退41.34%。2 月份相对于包含春节的1997年2月份,也依然衰退了15.54%,若排除春节因素,衰退应超过20%以上,3、4、5月份也分别衰退了23.25%、26.37%、26.70%。七国中衰退最严重的是印尼,其次为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日本,菲律宾最轻。将1~5月份对以上七国的出口表现与过去十年相比,更可以看出其严重性。
台湾对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亚洲七国的出口表现
国别 1988至1997年全年出口成长率 1998年1至5月成长率
最高 最低十年几何平均
印尼47.65-3.10 16.98-48.46*
日本28.27
-14.41
5.30-22.36
韩国47.80
-11.09 14.02-43.79
马来西亚65.46 1.90 27.26-23.66
菲律宾 35.26 0.77 17.21-18.25
新加坡 30.87 4.23 13.76-27.32
泰国
77.71-9.18 19.70-27.10
七国合计31.41-4.93 10.03-27.13
七国以 16.83 1.11
8.21 -0.01
总计20.00 1.37
8.58 -6.81
*相对于1997年同期之增长率。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前瞻》1998年7月5日第53页。
从上表可以看出,1998年1~5月的出口表现比过去十年中的最差表现还要逊色许多,除日本低8个百分点外,其它国家都约低20 个百分点以上。若与过去十年最佳表现比较,简直有天壤之别,都降低超过50个百分点以上,泰国更超过100 个百分点(注:连文荣:《亚洲金融风暴对我国出口冲击之评估》,载台湾《经济前瞻》1998年7月5日。)。据台“财政部”统计,1998年全年,台湾对外贸易总额2154亿美元,比上年减少8.9%,是40多年来衰退最严重的一年。 出口总额较上年衰退 9.4%,是44年以来最大的跌幅,进口额减少8.5%,是16 年来最大减幅,顺差缩减22.9%,是15年来的最低(注:台湾《经济日报》1999 年1月8日。)。值得注意的是,对亚洲出口衰退20%, 其中对香港出口衰退13.4%,对日本出口衰退20.2%,对东盟五国出口减少29.7%。出口严重衰退导致进口的不振,台湾从日本、美国、东盟五国和欧洲的进口也分别下降了2.2%、15.1%、5.1%、4.5%。总之1998 年是台湾对外贸易史上最惨痛的一年,1999年的情况也不乐观。
(三)对台湾企业和两岸经贸的影响
1、对企业的影响在1998年下半年表现较为明显
——因经济景气下滑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台湾企业的营业额衰退。据报道,岛内三成以上的股票上市上柜公司1998年前三季度营业额较1997年同期衰退。在已公布的551家上市上柜公司中, 前三季度营业额较1997年同期增长的企业有378家,但衰退的家数高达173家,占31.39%。就产业类别而言,航运业、营建业、电缆业三种产业的上市公司衰退幅度最大(注:台湾《工商时报》1998年10月11日。)。 总数389家公告财务的上市公司,1998 年前三季度税后盈余总计衰退幅度为24.77%。其中,较1997年同期出现负成长的业者家数竟多达228家, 占所有公告财务上市公司总数的58.6%,其中又有25%的上市公司出现亏损(注:台湾《工商时报》1998年10月2日。)。
——大企业频发财务危机。台湾多家大型企业1998年第三季度以来因财务周转吃紧而频传跳票事件,跳票金额动辄上亿元,岛内经济景气有日益恶化之趋势。
所谓跳票,即债权人持债务企业所开具的到期信用状到指定银行提款时,因债务方在银行的存款不足而发生的信用票据被退回的事件。自9月份起,岛内已有数十家大型企业发生跳票事件, 并且从制造业扩散到营建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著名的企业有瑞联建设、进轮实业、联蓬食品、瑞圆纤维、安锋集团、罗杰建设、东隆五金、国产汽车、禾丰集团、中兴纺织、宏福建设、台中精机、台中企银等,其中不少属于著名的上市公司。11月台湾最大的金融票券公司——“中央票券公司”首次发生跳票事件;同月,广三集团的下属企业与台中企业股票发生高达40多亿新台币的违约交割与退票事件,引发台中企银挤兑,三天之内流失500多亿元,对金融市场造成巨大冲击。
——小企业倒闭剧增。在一部分大型企业资金周转失灵的同时,经不起波折的中小企业面临倒闭,岛内刮起一股“关厂风”。据台“经济部”统计,1998年9月份,岛内撤消或解散工厂的家数较1997 年同期暴增95.71%;累计1至9月份关厂歇业的家数多达3423家,较1997 年同期增加49.61%,撤消工厂的投资额高达444.46亿元,增幅接近40 %(注:台湾《工商时报》1998年11月1日。)。
岛内就业情势也日益严峻。据台“行政院主计处”统计,1998 年9月份岛内失业率为2.98%,失业人数28.5万,其中,因场所歇业或业务紧缩而失业的人数已连续5个月增加,达7.7万。9 月份劳动参与率为57.8%,创历年最低记录。中高年龄、低教育程度者及制造业员工所受的冲击最大(注:台湾《中国时报》1998年10月24日。)。如果台湾经济增长持续趋缓,以后的失业率无疑将持续走高。
2.对海峡两岸经贸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台商对大陆投资持续增长,但1998年下半年以来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一年多来,在台湾当局仍继续强调“戒急用忍”政策的情况下,台商对大陆投资仍呈现较快的增长。自1997年下半年以来,一方面台商对东南亚的投资趋缓,一些重大投资项目或取消或延迟,如台湾石化业巨子东帝士集团把投资7 亿美元在泰国兴建的精对苯二甲酸工厂的二期工程延期,同时把计划投资20亿美元的对二甲苯工厂的建设项目暂时搁置;台湾最大的食品企业统一集团原打算在菲律宾投资10亿新台币兴建油脂和方便面工厂的计划也暂时推迟;另一方面台商对大陆投资出现较快增长,据台“经济部”统计,1997年下半年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件数为485件,较上半年增长99.6%;投资金额11.19亿美元,较上半年增长127.4%。1998年1~6月,台共准赴大陆投资案345件,金额为6.95亿美元,较1997年同期增长41.98%及40.22%。7月, 又核准对大陆投资项目68件,金额2.3亿美元,继续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 但是随着1998年下半年以来台湾经济景气状况的下滑,台湾对祖国大陆的投资减少。据外经贸部统计,1998年台商对大陆投资件数为2939项,实际利用金额为30.5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减少2.49%和7.17%。
——两岸贸易由较大的增长转为衰退。
据台“财政部”公布的海关贸易进出口统计,1998年1~10月, 两岸贸易总额为184.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衰退5.6%;台湾对祖国大陆出口较上年同期衰退8.4%;从祖国大陆进口较上年同期增长8.3%。但相对来说,与周边国家(地区)相比海峡两岸经贸还是较好的。
亚洲金融危机对台湾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的特点。
台湾不像泰、韩等国那样,金融危机爆发后,立即从资本市场(汇市、股市、银行业等)影响到企业的运营,表现为大量企业破产倒闭。因为,泰、韩等国的生产性企业和金融性企业都借有大量的外债,汇率危机实际上是严重的债务问题的表现,企业周转不灵,破产倒闭也就难免。台湾的情况则不同,它的经济体质和经济结构都可以说是比较好的(外汇储备名列世界前列,外贸顺差,企业自有资金率较高,经过十年的努力产业升级也初见成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台湾汇市、股市等的一系列反应,只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有的是为了因应危机、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采取的措施。所以,一开始台湾只是在汇市、股市等虚拟经济层面上调整,而没有波及到企业本身。只是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半年后,台湾的主要外贸伙伴东亚各国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购买力锐减,严重影响了台湾的对外贸易,而外贸占了台湾经济总量的绝大部分比重,所以1998年的中期,金融危机的影响才开始达到台湾的实体经济层面。
台湾当局采取的应对措施介评
针对亚洲金融危机对台湾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深,台“行政院院会”于1998年8月23日通过了投资总额高达12955亿元的“扩大内需”方案。其主要内容分为两类:一是加速既有11018亿元工程预算的执行, 包括核四厂、高速铁路、淡海新市镇、高雄捷运等;二是增加1937亿元的公共投资金额,包括生活圈道路系统交通建设、水利环保建设、资讯通信基本建设(简称NII)等重大公共建设项目。 台“行政院”并要求既有的公共工程预算执行率必须达到90%;在促进民间投资方面,该方案将制造业2亿元以上投资案、BOT案、民营电厂、东部产业发展计划、西部观光旅游设施、工商综合区、加工出口区仓储转运区及其它大型民间建设计划等九大类纳入管理,将以法令松绑的方式,协助民间投资案顺利进行。为配合该方案的实施,台“央行”拨出邮政储蓄金300亿元, 以振作久低不起的房地产市场;台“财政部”也成立督导小组,落实配合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源、检讨产业升级、加速审核设立工业银行等八项财金政策。
对于台湾当局的“扩大内需”方案的作用,各方评价不一。本文强调的是:台湾经济是两头在外的海岛型浅碟子经济,外部环境对它的影响很大。近30年来,台湾经济已经形成一个对外贸易依存度极高的经济体系,台湾经济的荣枯与贸易对象国的经济形势密切相关。1996年台湾出口贸易值占岛内生产毛额将近一半,进出口合计则占80%以上。而近十年来,随着台商在东南亚地区的大量投资,东南亚地区已经成为台湾的主要出口地区(注:林长华:《亚洲金融危机与台湾经济》,载《台湾研究集刊》1998年第3期。)。东南亚金融危机后, 亚洲各国经济增长率大幅下降,币值大贬,内需不振,必然大幅减少对台湾的进口需求,并进而降低台湾的经济增长。现在台湾当局欲以扩大内需来带动经济增长,但台湾的内需规模与其经济规模相比显得很狭小,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肯定是有限的。此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等扩大内需的方案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滞后的。
为挽救震荡下行的台湾股市,1998年台湾财金当局推出多项救市政策和行动(见表)。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当局的救市行动不可谓不力,但在经济大势转好未见端倪之前股指只会是“跌跌不休”,股市只能是熊途漫漫。
为防止企业跳票之风蔓延,“行政院”于11月3 日紧急宣布五项重大措施:1.针对发生资金调度问题的金融机构,“财政部”与“央行”将采取必要措施妥适解决;2.对发生资金调度困难的企业,可视个案情况,协调金融机构施以援手;3.对发生危机的大型企业,主管机关应尽量协调金融机构协助其调整财务结构,并将届期债务适度延期。针对中小企业发生的经营困难,可研议引用“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专案及紧急融资。宜加强执行并宣导“扩大内需方案”,以利企业掌握有利商机(注:台湾《工商时报》1998年11月4日。)。
1998年台湾当局稳定股市方案一览表
时间 内容
6月4日1.证券商及证券金融公司融资融券担保品维持率由140% 降
为120%.2.银行承做以股票为担保品的放款,因股价变动致
使押值低于债务额,但市价仍高于债权额者,银行不得追补
担保品.
3."行政院开发基金"暂缓释出股票.
8月25日
1.融券保证金由70%提高到90%.
2.盘点董监事持股.
3.会商现金增资案跌破承销价因应办法.
4.约谈卖超投信法人.
9月3日1.平盘以下不得融券放空.
2.融资比例由50%提高到60%.
3.未满6个月股票型基金须早日持股达70%.
11月12日 1.成立稳定股市专案小组护盘.
2.财务发生困难之公司得申请停止在集中市场买卖.
3.证券融资授信机构得于一定条件下受让标的证券.
4.依法惩处谣言散播者及上市公司不法之负责人.
资料来源:台湾《联合报》1998年11月13日。
针对连续爆发的企业跳票已引发股市连连重挫,台湾当局在1998年下半年连续调降贴现率和利率。台湾财金当局宣布,1998年11月11日起重贴现率由5.125%降为5.0%,担保放款融通利率从5.5%降至5.375%,恢复到1997年8月1日调升前的水平。这是继9月28日的第二次降息。 12月7日,台湾“央行”再次宣布调降重贴现率、担保放款融通利率各0.25%。台湾当局在利率方面推出救急措施后, 又在1999年2月20 日大幅调降银行存款准备率、支票存款准备率、活期存款准备率、活期储蓄存款准备率各降3.75%;定期存款准备率、定期储蓄存款准备率降0.35%。这些措施能有多大的作用,有待观察。
总的来说,台湾经济对外依存性很大,而外部经济环境又不是台湾当局所能把握的,它能做的只是加大公共投资扩大内需,而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将是有限的、滞后的,对目前经济增长的下滑难以产生明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