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化例外”思想的衰落_法国文化论文

法国“文化例外”思想的衰落_法国文化论文

法国“文化例外”主张的衰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法国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美国之外的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大声疾呼抵御美国文化帝国主义侵略的时候,似乎很 少有人关注这样一个问题:美国历来就是一个没有文化部的国家,而且政府也没有完整 的文化政策。美国政府甚至认为,一个国家的政府不应制定任何文化政策,在对待文化 的态度上政府处于相对被动的角色比较合适。设立在华盛顿的“艺术和文化中心”是美 国专门从事文化政策研究的“思想库”,近年来该中心连续发表文章,在分析了美国政 府在文化管理方面的利弊之后,建议政府加强对文化的管理,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但 时至今日这些建议和对策仍未得到政府的重视。事实上,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政府越来 越放松对文化的管制,越来越对文化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

美国政府反对制定文化政策的主要理由是:文化政策会对个人的创造力造成伤害;政 府制定文化政策会导致政府干预文化的发展:由于政府的使命是顺应私营部门的引导, 所以政府不必制定文化政策。在美国,文化历来是作为产业而存在的,通过市场进行运 作,主要是由私人团体和商业文化集团经营和管理,政府对文化的发展从不进行过多干 预,而是将之抛给市场。虽然国务院、内政部、教育部等许多联邦政府职能部门都制定 过与文化发展有关的政策,但总体来说政府是把文化事务当作商业活动看待的,无论拍 摄电影、制作音乐、出版报刊图书还是生产飞机汽车牙刷肥皂之类的活动,主要是归商 业部管理。

相比之下,那些感到遭受美国文化侵略的国家可能是过分把文化当回事了。将貌似高 雅神圣的文化事务抛给看似低俗不堪的商品市场,这种做法的狡猾或聪明之处在于:承 认物质与文化是一体的,文化与物质无法截然分离。

“文化例外”(法文l'exception culturelle,英文cultural exception,台湾学者译 作“文化免议”)主张的致命弱点,在于过分强调“文化”可以例于“物质”之外,以 这样的主张来对抗“文化即物质”或“物质即文化”的观念难以行之久远。法国最早提 出“文化例外”主张是在密特朗时代,到希拉克时代便让位给了“多元文化”原则。虽 然“文化例外”作为一种主张被明确提出是在二十世纪末,但许多欧洲国家很早就已开 始采取与这个主张相关的做法,主要包括:加强“文化保护”措施,高举“文化主权” 旗帜,提高“文化安全”意识等等。事实表明,欧洲国家在利用“文化例外”主张抵御 美国电影侵入方面确实起到过积极作用,总体看来却是收效甚微。尽管欧洲各国历来以 强制的贸易配额来限制好莱坞电影的进口,甚至通过各种手段联合起来进行抵御,但是 美国电影仍然控制欧洲电影市场达四分之三世纪之久,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状况 也许仍将继续下去。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在于:

首先,“文化例外”难抵“法律例外”。说到底,“文化例外”仅仅是一种“主张” ,没有任何法律地位,没有被写进任何国际协议或条约,也就是说在法律上是例外的。 虽然WTO和其他一些现有的国际贸易协定都考虑到了文化商品和服务的特殊性,但这些 条约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大量事实表明,虽然许多欧洲国家长期以来实行“文化例外 ”的做法,但都没有能够从根本上阻挡美国电影的长驱直入。如果没有国际社会的共同 努力和积极有效的保障措施,终将有一天文化产品会被当作牙刷肥皂之类的普通商品对 待。退一步说,即使有了公正、透明、可参与性强的贸易框架体系,如果各国的文化产 业发展不起来,没有高质量的文化商品可以出口,再公正的贸易协定也不过是一纸空文 。

其次,“文化例外”难抵“规则例外”。美国向来善于通过一些国际机构根据“自己 的形象”设计世界。从克林顿政府开始,美国逐渐摒弃通过联合国的传统做法,转而利 用新成立的WTO输出其包括文化商品在内的所有商品。这个“新的工具”使美国能够更 加深入地介入别国的内部事务,强迫别国改变相关的法律和措施。对于“自由贸易”的 狂热,意味着美国可以随意违背贸易协定。正如美国议会法律顾问索菲尔公开声明的那 样,在对待国际事务方面,美国自始至终的原则是:“对于任何本质上属于美国内政的 事情,美国不接受强制性的仲裁,是否属于美国内政的标准,也应由美国自己决定。” 当联合国的大多数成员能靠得住并且附和华盛顿的观点时,联合国就是一个适用的论坛 ,而当大多数成员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联合起来反对美国时,联合国就是一个不适用的 论坛。对于美国来说,WTO也只不过是这样一个论坛。

第三,“文化例外”难抵“电影例外”。很多人认为好莱坞电影以赢利为目的,把电 影当作产业和大众娱乐消费商品,这种做法必然有悖于电影艺术创作规律,而且不利于 发挥电影艺术家的独创精神。可是,人们经常忘记这样一个事实:电影不同于任何其他 艺术的重要特征就是它首先是一种产业,而且是一种现代产业。在所有艺术门类中,任 何其他艺术都是先成为艺术后成为产业,惟有电影是先成为产业后成为艺术,而且是耗 资巨大的艺术,赔不起的艺术,没有资本的运作和赢利就不会有电影艺术。在许多国家 的电影由于没有观众或观众太少连成本都无法回收的情况下,商业化的好莱坞却成为了 举世无匹的巨无霸。在所有文化产业中,电影是与产业结合最为紧密的,也可以说是文 化产业中的一个例外。

第四,“文化例外”难抵“市场例外”。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提出“文化例外” 主张的往往是政府,在电影创作人员那里也能得到积极的响应,而阻碍这个主张贯彻执 行的却是本国的电影发行商和放映商,尤其是由广大观众构成的电影市场。以法国为例 ,“二战”期间维希政府根据德国的命令禁止进口好莱坞影片,然而,战争刚刚结束, 美国军队的心理作战部就为法国带来了四百多部美国影片,这些影片在法国受到极大欢 迎。法国政府迅速采取行动,重新实施部分进口限制的举措。虽然这些举措赢得了法国 制片商的支持,却遭到了放映商的抨击,因为他们的影院正是由于美国电影大受欢迎才 门庭若市的。一九四五年八月,法国电影放映协会会长告诉政府的一位部长:“如果你 们想从背后给美国人来一刀,请不要在我们的电影院里这么干。”法国政府出台的限制 措施既未顾及广大法国观众的爱好,也未解决电影发行和放映部门的担忧。

最后,“文化例外”难抵“观众例外”。这一点可以说是“文化例外”主张难以得到 根本贯彻的最大障碍。仍以“二战”后的法国为例。说法国影院“正是由于美国电影大 受欢迎才门庭若市的”,这句话其实是不完整的,完整说法应该是法国影院“正是由于 美国电影大受法国观众的欢迎才门庭若市的”。当美国电影潮水般地涌入法国影院之后 ,法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电影制片厂被迫延缓甚至停止拍片计划,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 电影专业人员失业。在这种情况下,“保护法国电影委员会”应运而生,数以千计的电 影专业人员冲上巴黎街头进行抗议示威,然而法国观众根本就不关心这类灾难性的事件 ,而是纷纷涌入影院观看那些被长期的战争拒之门外的好莱坞电影。主张抵制好莱坞电 影的大多是美国之外的各国政府,而放映和观看好莱坞电影的却是这个政府领导下的人 民。这种现象表明,美国政府与(或通过)好莱坞在跟其他国家的政府争夺人心。

进入二十一世纪,“文化例外”主张遭到了质疑和挑战,而且首先发生在最早提出这 个主张的法国。二○○○年十二月,法国人让—马丽·梅斯耶购买了美国娱乐网,合并 了维旺迪—环球公司,形成了包括水资源、移动通讯、影视娱乐等多项产业在内的跨国 公司。鉴于美国电影业的经验,梅斯耶一针见血地指出:“法国‘文化例外’已经死亡 !(L'exception culturelle francaise est morte!)”并解雇了法国电影业举足轻重的 人物——法国电视四台的老板皮埃尔·莱斯居尔,此举在法国影视界引起了巨大的恐慌 ,法国媒体也是纷纷扬扬。如果法国电视四台改变政策停止对电影业的投资,法国电影 业无疑将遭受重大创伤。由于梅斯耶的主张不得人心,也由于法国的电影资助制度根深 蒂固,所以迄今为止除了人员上的变动之外,法国的电影资助政策并无实质性的改变, 而二○○一年法国电影的大丰收(尤其是《天使爱美丽》等影片取得的巨大票房成绩), 更使法国电影界的各路人士扬眉吐气。

然而,二○○一年法国电影的空前盛况也是诞生在传统的法国电影资助制度受到威胁 和动摇之际,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吕克·贝松、让—皮埃尔·儒内(《天使爱美 丽》的导演)为代表的一批在好莱坞洗过脑的法国中青年导演的努力,这些人虽然为法 国电影创造了巨大的票房价值,却迟迟得不到保守的评论家们的承认。可以肯定的一点 是,法国政府对本国电影的保护和资助政策仍将继续下去,这也是目前几乎所有遭受美 国文化商品侵入的国家采取的两种措施:一是对外国文化商品的进入设置关税壁垒和贸 易配额,二是政府采取财政补贴的办法资助本国的文化产业。

制订文化保护措施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文化保护主义”,但在美国人看来这种做法不 仅无济于事,反而会阻碍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何况美国人会以“自由贸易理论”回应 这种保护主义。美国人认为,全球化趋势导致产品和服务在世界范围内更加自由地流通 ,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只要有需求存在就可以得到满足。消费者喜欢全球化为他们带来 的选择,并且,他们可以和其他国家的消费者一样得到同样多的选择。一九九八年,美 国波士顿萨福克大学国际商业与战略管理教授高皮纳曾经撰文,质问那些试图通过保护 主义手段限制外国文化商品进口的政府:“政府在文化产业中所进行的这些干预管用吗 ?法律和壁垒能挡住迈克尔·杰克逊的摇滚乐或麦当娜那张性感的脸吗?……在现在这个 互相联系的世界上,对其他文化的限制会起作用吗?”

不仅关税壁垒和配额措施不会起作用,而且这些国家资助本国文化产业的做法也不会 起到积极的作用,反倒会产生有害的结果。与欧洲国家不同,加拿大主要采取政府补贴 或投资生产的方式以促进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不是主要凭进口壁垒来保护国内的文 化产业。最近,两位美国学者威尔德曼和希维克通过研究指出:“面对外国的竞争,本 国文化产业的生存并不需要政府的经济支持。”通过研究意大利和拉丁美洲国家的电视 节目生产和贸易统计数据,他们发现:“发展商业电视是增强当地节目制作者和电影生 产者实力的关键。……外国竞争所削弱的仅仅是国家控制和拨款的媒体。”他们还认为 :“对电影和电视节目贸易的限制,特别是数量上的限制,会使消费者的需求得不到满 足,于是从正常渠道得不到满足的这部分需求,便常常由盗版来满足。”

另一篇匿名文章的观点与威尔德曼和希维克的论调几乎如出一辙:“配额就像四轮马 车一样不适合于现代社会。任何人若想在黄金时段观看美国电视节目,只需在为数众多 的电视频道之间进行搜索,或者干脆租一盘录像带或光盘。配额容易导致的一个有害结 果是,鼓励一些本地公司为了得到政府的补贴,仅仅迎合政府的意志而进行影视节目的 设计、制作,生产出许多‘配额快餐’。”更为糟糕的是,“政府的拨款很容易流向那 些最少需要它们的人手中。法国国家电影中心把最大的补贴给了国内最为成功的两家电 影制片公司。在英国,有三家电影公司获得了英国国家彩票的大笔资助,其中一家公司 曾拍摄过近年来英国最走红的两部电影《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和《迷幻列车》。从好 的方面说这意味着得到公助资金资助的电影应该拍好,从坏的方面说,这意味着有能力 的生产商花在说服政府得到补贴上的时间和精力比花在制作精品电影上的时间和精力要 多”。

美国学者戈兰萨姆也毫不掩饰自己完全站在美国国家利益的立场上说话的态度,认为 法国人就为了这么一个无关全球贸易宏旨的影视节目配额,差点毁了“关贸总协定”, 这种做法是十分不理性的。他说:“这些文化产业上的小插曲的重要性在于法国人攻击 好莱坞的方式:他们似乎是更强调审美和心理方面的连贯性,从这些方面来获得力量, 而不是真正从产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方面来获得力量。但是,早期世界电影领袖百代 公司是无可挽回地衰落了;赫里欧的配额政策只是造成了对法国电影产业的伤害;布拉 姆—伯恩斯协定更救不了法国电影;‘无国界电视’配额形同虚设,如果这些都是事实 的话,那么,从审美和心理的连续性方面得出的政策结论会有什么效果,很明显,也是 十分值得怀疑的。”

贸易配额、关税壁垒以及政府资助,所有遭受美国电影产品倾销的国家的政府采取的 办法在大多数美国学者看来统统不灵。那么,这些国家的政府究竟应该怎么办呢?一些 美国学者建议说:“由于采取了先进的宣传推广方式,发行量巨大,美国在推销其产品 、服务和观念时通常都占有极大的优势。如果一个国家感到它的文化具有与美国文化相 同的力量,它就应向美国学习,向国内外的人民普及它的文化,而不是试图把它保护起 来。”另一些美国学者认为,面对好莱坞的冲击,“需要先把这头野兽喂饱”。还有一 些美国学者说:“法国制片人需要学习好莱坞讲故事的技巧,学习它的随机应变之道。 他们应该与好莱坞制片公司结成联盟,利用它的技巧和市场威力……不管文化保护主义 者是出于畏惧还是出于嫉妒而抵抗美国的现代性,如果他们以为他们可以通过补贴和配 额来指导人们的欣赏趣味的话,他们就错了……法国文化部的那些官员们应该少一些恐 惧,多一些思考。”

许多国家采取的种种抵御措施都没能阻挡美国电影的侵入,这种状况确实值得深思。 归根结底,电影如同语言或其他任何媒介一样只是一种载体,承载的是文化价值观。一 个国家的语言或电影具有全球优势,说明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观能够为全世界的大多数 受众认可和接受。一位中国学者在谈到英语风靡全球的原因时指出,英语的“世界性” 与其文化价值观密切相关,“相比其他文化而言,英美文化价值观能更多地鼓励创新、 能容忍‘异己’。也许正因为如此,像比尔·盖茨这样的人物可能只能出现在美国,他 不太可能出现在强调集体主义的欧洲和东方国家”(参见郭可:《国际传播中的英语强 势及影响》,载《现代传播》杂志二○○二年第六期)。问题在于,难道美国人就不强 调“集体主义”观念吗?在向全世界推广好莱坞电影的过程中,好莱坞各大公司之间以 及好莱坞与华盛顿政府之间不也是密切合作一致对外吗?或许美国人早已认清了这样一 个道理:只有个体强大才能集体强大,只有强大的个体才能组成强大的集体。

法国提出的“文化例外”主张固然有缺陷,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其存在价值。美国对 待文化的放任态度,有益处也有弊端。益处在于有利于个人才智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 符合了文化艺术的创作规律,以市场为导向的政策也符合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政府 部门宽松的管理模式大致符合自治社会的要求;弊端在于政出多门,在分散管理的体制 下美国文化艺术的发展被过多地抛向市场,造成了文化艺术过度的市场化和商业化,甚 至诱发了文化生产的庸俗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道德沦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近年 来美国对别国事务的过分干涉已经引起各国公众的担忧,数月来美军虐俘事件的频频发 生,使得美国向来引以自豪的文化价值观越来越受到世人的怀疑。

相对于“文化例外”主张,“多元文化”原则可能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然而,放弃“ 文化例外”主张也可能是一种倒退。谁知道呢?问题在于“多元文化”意味着什么,是 “多美元文化”还是“多欧元文化”?如果以“文化即物质”或“物质既文化”的观点 来衡量,最终要看哪个“元”多,以及哪个“元”坚挺。然而,辩证法是极其玄妙的, 文化与物质之间既存在着“一分为二”的辩证关系,又存在着“合二为一”的辩证关系 ……

标签:;  

法国“文化例外”思想的衰落_法国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