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低碳化与促进我国低碳零售业发展的政策选择--基于企业自然资源的基本观点_碳排放论文

零售业低碳化与促进中国低碳零售发展的政策选择——基于企业的自然资源基础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低碳论文,自然资源论文,零售业论文,中国论文,化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60(2011)01-0039-07

世界经济在经历了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前提来谋求最大产出的经济发展理念或发展形式。虽然现有的讨论多假定减排与经济发展存在着两难冲突,但随着技术进步,特别是新能源领域的创新加快,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将逐渐替代传统高排放发展模式而展现出巨大潜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9)。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迅速推进的时期,低碳经济是实现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选择,因而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李向阳,2010)。在讨论产业的低碳化时,由于工业的碳排放占总排放量的比例较高①,现有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工业展开,对服务业低碳化的讨论不多。鉴于零售业是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发挥着较特殊的作用,本文尝试用企业的自然资源基础观为工具,对零售业低碳化进行分析,并为促进中国低碳零售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全球零售业已进入低碳经营时代

2003年,英国政府率先以政府文件形式正式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低碳经济一提出就风靡全球,也影响到了零售行业的经营理念和方式。在零售业各种业态中,超市的低碳化走在了前列。2005年,全球第三大零售商特易购开始将建设低碳超市纳入战略规划,其在全球各地的低碳超市陆续开张。2008年1月,特易购在泰国新开办的超市实现碳减排40%,同年10月在韩国开办的低碳超市运用了69项节能措施,实现减排50%。2009年,特易购在曼彻斯特建立的低碳超市采用了新型的建筑设计和技术配套,使该超市的整体碳排放较2006年所建超市降低了70%。2010年2月正式运行的朗姆锡特易购超市则实现了零碳排放目标,成为全球第一家零碳排放超市。截至2010年3月,特易购在12个国家建立了环境友好型超市,其在全球的低碳超市总共达到38家。

特易购掀起的这场环保“革命”已在全球零售业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为提高未来低碳经济时代的企业竞争力,全球排名第一和第二的零售商沃尔玛和家乐福也竞相采取行动减少碳排放。家乐福制定了到2020年单位面积减排20%的目标,具体做法是,在照明、空调、热能回收等方面采取一系列节能措施,如:减少照明灯具的数量,增加节能灯比重,取消生鲜区的日光灯带;更新空调冷冻机组和冷冻冷藏设备,回收冷冻冷藏设备的热水,用于生鲜区的热水加工和场地的清洗;启用免费制冷系统,在过渡季节时使用室外较低温度的空气,降低室内温度,避免过度使用空调机组;等等。沃尔玛则着力打造低碳供应链,实现从原材料采购、制造到配送、零售、消费以及废物、垃圾弃置等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减少碳排放。2007年,沃尔玛提出“碳揭露计划”,要求6.8万家供应商在其产品上标注“碳足迹”、水使用量和空气污染指数,使消费者对其减排努力一目了然。目前,沃尔玛已对7个产品项目中的30家供货商试行该计划。如果这项计划得以完全实施,将促使所有供应商从能减排向必须减排转变,使零售超市的供应链发生革命性变化。

中国内资零售企业在低碳化经营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广州是中国零售业比较发达,也是进行低碳化实践较早的地区。2003年,广州推行“食品放心工程”时,广州广百、友谊、天河城、摩登等一批本土零售企业就在积极地推进着“低碳化进程”。②广州零售业在以下三个方面开始了“低碳化”努力:一是新开张的门店在装修设计上引入了环保概念,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二是广百、摩登、好当家等大量本土商家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降低环境污染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三是广州越来越多的超市、百货店、大卖场在采购和销售环节注重商品的“绿色环保”以及质量安全问题。2009年11月,由武汉中百仓储起草和总撰的国内首部《超市节能规范》开始试行,把中国内资零售企业的低碳化经营推进了一大步。该规范是超市节能减排的行业标准,对营业场所的照明、节水节电、减少包装物和购物袋做出了量化规定,为全国超市管理层的低碳经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

可以预料,由全球零售业三大巨头引领的低碳化潮流,将使零售企业的环保行为成为决定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全球零售业已经进入低碳经营时代。

二、零售企业低碳经营的三个层次

企业为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哪个更为重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管理学者们一直有争议。近年来,大量的文献试图将企业的内外部因素整合进同一个分析框架,来更好地解释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这种理论被称为“企业的资源基础观”(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Barney,1991)。企业的资源基础观,把企业的内部因素和资源(包括外部环境因素)作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与以前只强调内部因素或只强调外部环境因素的竞争优势理论相比,企业的资源基础观的解释力更强。但这一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在分析环境因素时,只关注了政治、社会、经济、技术,忽略了自然生态环境,从而忽视了以下事实:近几十年来,人类的经济活动导致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自然生态环境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约束力不断加强,也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企业的自然资源基础观(nature-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理论应运而生。企业的自然资源基础观是一种新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它认为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将会以其在经营活动中能否实现环境友好为基础。该理论把影响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环境行为分为三类:防止污染环境、产品管理和可持续发展(Hart,1995)。详见表1。

根据企业的自然资源基础观理论,企业提高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三种行为都是建立在该企业拥有的一系列自然资源基础上。防止污染环境的基本要求是企业在内部运营过程中,把废物的排放降到最低,更高的要求是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包括从原料的获取到废品的回收,都把废物的排放降到最低。产品管理则要求企业加强与利益相关者主要是生产商与消费者的协调,让利益相关者参与产品的设计和工艺过程的开发,以降低包括碳排放在内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正如该理论所指出的,产品价值链上每一个链条的活动,都可能给环境带来不良的影响;企业通过减少价值链中废物的排放,可以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则要求企业做出相应承诺和长期规划,以降低自身的经营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运用企业的自然资源基础观理论,笔者将零售企业低碳经营界定为:为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零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降低自身在当前或未来经营过程,或为降低产品在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所采取的行动总和。零售企业低碳经营的活动从低到高,可分为内部经营、外部协调、可持续发展三个层次。表2从目的、对策、主要参与者和活动范围四个方面,对这三个层次的低碳化活动进行了对比。不难发现,从内部经营到外部协调,再到可持续发展,零售企业实施的难度在逐渐增加。

表3进一步将零售企业低碳经营活动的三个层次从内容上进行了细化比较,并把具有代表性的零售企业低碳活动的实例归入到这三个层次。

零售企业内部经营低碳化的中心任务是减少企业运营过程中碳的排放,它可以提高企业的成本竞争优势。与全面质量管理要求的“零缺陷”相一致,内部经营低碳化要求企业在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减少碳的排放,并实现持续改进,包括减少原材料的投入、降低能源消耗、循环利用物资,等等。一般情况下,通过内部经营减少碳的排放是报酬递减的,即在初始阶段,资本投入较少,成效比较明显,之后难度会逐渐加大,并会高度依赖资本的投入和技术的变革。

零售企业外部协调低碳化要求零售企业与生产者、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合作,减少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包括采购、生产、使用、废品处理等各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零售企业的协调作用是成功与否的关键。外部协调低碳化可以帮助零售企业在竞争中获得声誉和产品差别,从而获得竞争中的先占优势和领导者地位。先行企业还可以通过设置行业标准,为其他零售企业的进入设置障碍,从而将这种领先优势固定和保持下去,获得市场势力和竞争优势。

零售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化要求企业的高级管理层拥有长远和发展的眼光,对低碳技术的研究给予支持,开展企业内部的全员低碳教育活动,也常常表现为零售企业公布碳减排的长期发展规划与目标。这也要求企业高级管理层达成共识,在企业内部形成统一的价值观,以帮助减少碳排放。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化有助于零售企业获得占领未来制高点的竞争优势。

三个层次的低碳化活动,从内部经营到外部协调,再到可持续发展,层次逐渐提高,是低碳化不断深化的表现。一般来说,低碳化活动从第一层次开始,逐渐向第二、第三层次过渡。一方面,这三个层次的活动是相互依赖的,低层次的低碳化活动的水平和质量,会直接影响到高层次低碳化活动的推进。另一方面,这三个层次的活动也存在交叉和重叠,高层次的低碳化活动自然包含低层次低碳化活动的实现。同时,三个层次的逐渐推进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在内外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低层次的低碳化活动不会也不应该向高层次推进。

三、中国零售业低碳化的实践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实现了30年的高速增长,同时,也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当前,中国在经济发展中不仅面临着国内资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的内部压力,还面临着因碳排放导致的国际社会的压力,政府、企业、消费者都意识到在经济发展中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完全符合企业的自然资源基础观理论的应用背景。面对迅猛到来的低碳商业时代,中国零售企业的应对行动较慢,应对力度较小。前面的实例表明,外国零售巨头在低碳零售实践的三个层面上都进行了较大的努力。而中国内资零售企业的低碳活动当前主要还停留在第一个层面的内部节能减排上,且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这一差距的产生既和内资零售企业重视不足有关,也与相关政策不到位、规则缺失有关。

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比,国内本土大型零售企业普遍加大了对门店的节能设施投入,但一般是节能节水等若干分散的单项措施,缺乏系统性和综合节能意识。如华润万家、北京物美是比较积极的本土企业,但节能改造多集中在照明设施、环保包装上,其中物美仅在便利店推行了部分节电设备。目前很多内资超市没有大量采用LED灯管,冷藏区的冰柜还是开放式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仅是本土零售企业缺乏低碳零售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节能资金前期投入多,零售企业的投资风险大。目前国家的各种节能扶持政策多倾向于工业企业,直接针对商业企业的较少。中国零售企业起步较晚,在没有壮大之前就开始承受外资的竞争压力,以进销差价为主要利润来源的模式日益淡化,形成了以收取名目繁多的通道费用、租金等畸形的盈利模式。因此,中国很多本土零售企业目前主要依靠占用供应商货款进行滚动开店,资金链相当紧张。而门店系统的节能设备耗资大,对于大部分本土零售企业来讲,在一定时期内无法被系统地采用。按照业内人士的预计,节能店至少需要三年才能收回成本并产生回报,节能设备的采用将加大本土零售企业资金不足的投资风险,因此,大量的中小型零售企业不愿意进行节能设施的改造和投入。

同时,由于缺乏国家标准和相应监管,鲜有内资零售企业进行外部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层面的低碳经营活动。相反,一些内资零售企业热衷于表面噱头炒作,把原本不属于节能减排的商品都列入低碳范畴,夸大甚至捏造自身的低碳经营活动。对不少商家来说,“低碳”成为寻找卖点的一种新的营销手段。例如,单就超市这种业态来看,目前所谓的低碳超市在国内并没有一个行业标准,缺少一个约束的行规,导致企业在推行中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种比较混乱的状况既反映了内资零售企业的行为普遍短期化,没能从企业的长期发展出发来谋求领先者优势和未来制高点优势,也反映了当前零售业低碳标准的缺失和监管的不力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低碳零售的良性发展。正如洪涛(2010)所指出,现在外资超市在低碳经营方面已走在内资超市前头,若内资超市再不引起重视,可能失去先机,让外资超市在行业标准制定上抢占话语权,内资超市则会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

现阶段,中国零售业已经进入买方市场和全球竞争时代,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市场呈现加速扩张趋势,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是中国内资零售企业面临的紧迫问题。当前,中国内资零售企业低碳化经营与国外零售企业相比,总体上还比较落后。根据企业的自然资源基础观理论,内资零售企业的低碳化活动的水平和层次,仅能使它们获得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而无法获得领先者优势和未来制高点优势,在与外国零售企业的竞争中将居于不利地位。

四、促进中国低碳零售发展的政策选择

英国风险评估公司Maplecroft公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碳排放超过60亿吨,居世界第一位(世界银行,2010)。表4是Mattoo(2005)估算的不同产业的碳密度。从表4中可以看出,中国各产业的碳密度不仅远高于高收入国家,也高于中低收入国家。与其他中低收入国家相比较,中国农业的碳密度是平均水平的1.57倍,制造业是平均水平的1.52倍,服务业是平均水平的1.4倍。这说明从服务行业总体来看,中国的碳密度还是偏高,有较大的压缩空间。按照中国服务业的平均碳密度粗略估算,2009年中国零售业经营活动中碳排放的总量约为0.84亿吨,占到了全国碳排放的约1.4%。考虑到零售行业的特点,实际数据应该比这个估算还要高。

再以耗电量为例,由碳排放量的计算公式“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耗电度数×0.785”可知,耗电量与碳排放成正比。零售企业一般全年无休,特别是为营造愉悦的购物环境,营业期间照明要保证足够的亮度,空调要保证适宜的温度;为保证食品安全,冷冻冷藏设备要保证365天持续运转。零售企业照明、空调、冷冻冷藏设备等主要部分的用电量累计起来数量很大。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09年全国零售企业耗电量调查结果显示,五类零售业态(家电卖场、便利店、超市、大型超市和百货店)全国全年耗电量超过300多亿千瓦时,仅因耗电排放的碳就非常可观。据统计,2008年英国零售行业的碳排放已占到了其碳排放总量的7%。零售行业是重要的服务产业,在中国的比重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可以预计,中国零售行业碳排放的总量和比例还会进一步增加。不仅如此,一些与零售业相关的产业,如为零售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等的上游产业、辅助产业,还有为零售业提供服务,或共享某些营销渠道或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及具有互补性的产业,如物流业、餐饮业、废弃物回收业等,这些行业均与碳排放联系在一起。零售业的低碳发展涉及其上游、辅助产业,衍生行业,零售业自身材料、能源消耗及排放等诸多方面,它的发展也势必刺激低碳制造、低碳物流、低碳餐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因此,无论从增强内资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角度,还是从减少碳排放的角度,制定相应政策,加速推进中国低碳零售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当前,为了给中国内资零售企业的低碳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内外部条件,促进低碳零售从低层次的经营活动逐渐向较高层次推进,需要尽快推出以下政策和措施:

首先,政府和零售企业应该采取有力措施鼓励低碳消费。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60%的碳排放取决于消费者,因此,需要营造和推动低碳消费。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如特易购在不断推出绿色产品的同时,还印发了1万多份宣传册,广泛宣传其“碳足迹”产品的减排功效以及给顾客带来省钱的功效,引导消费者购买环保型产品。特易购还与研究所合作,研究消费者购物习惯和生活方式,帮助消费者认识自己的“碳足迹”,并找出可以影响消费者购物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办法,指导消费者节能减排。为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在特易购的全球超市开展了12项研究活动,全球有5个教授级研究人员和11个博士生参与,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的不同特点,设计了减排行动方案。特易购已承诺将23万英镑投入到此类的24个项目上。英国政府为推动低碳消费,给低收入家庭发放补助金。自2000年以来,英国已经投入200亿英镑,帮助那些在向低碳消费转型方面有困难的家庭,如对每户家庭购买价值5英镑的高效绝热门窗提供100英镑的补贴,对每台太阳能热水器补贴500英镑。可以预计,这类措施将促使更多的零售企业开展第二、第三层次的低碳经营活动,由此可以提升它们的领先者优势和未来制高点优势。

其次,运用财税手段鼓励零售企业节能减排,减少零售企业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促使更多的零售企业参与第一层次的低碳经营活动,提升它们的低成本竞争优势。中国多数零售企业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得不多。政府可以提供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零售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活动。还可以试征碳税,给市场主体明确的价格信号,同时也可以为政府支持节能的财政投入提供资金来源。碳税主要针对消耗能源产品用于燃料用途的工业、商业和公共部门,应税产品可以包括电力、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炭等,征税标准根据能源产品供应量确定,并参考通货膨胀情况逐年提高。引入碳税会使零售企业能源费用增加,会提高零售企业节能和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减少其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最后,尽快出台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零售行业标准,以鼓励零售企业开展和深化在所有三个层次的低碳经营活动,提升内资零售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前文指出,由于缺乏零售行业的低碳标准,中国零售业的低碳状况比较混乱。因此,需要尽快出台中国的低碳零售行业标准,以规范目前的零售业低碳活动。这方面也可以借鉴英国的经验。英国致力于打造比较全面的低碳标准,2010年推出了PAS2060,它以现有的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列和PAS2050(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即碳足迹)等环境标准为基础,以包容性、可及性、开放性为三大原则,提出了通过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还原和补偿来实现和实施组织所必须符合的规定。PAS2060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组织(例如商业组织、地方政府、社区、学术机构、会所和社会团体、家庭和个人)及各种主题(例如活动、城镇或城市、建筑或产品)。基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这一标准,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调整。

当前,全球商业的“低碳化进程”才刚刚起步,需要成千上万个供应商和数以亿计的消费者共同努力,也需要零售企业保持清醒,量力而行,正如王先庆(2010)所告诫的,“不要盲目跟风去炒一些概念,零售业的发展从来都是靠脚踏实地得来的”;同时,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对中国零售行业来讲,这个进程更为复杂和艰难。总的来说,推进中国零售业低碳化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充分认识零售业低碳化是当前的发展大趋势并要顺应这个趋势;认真做好一些实际工作而不是将零售业低碳化当作单纯的营销手段来炒作;避免不顾自身经济实力进行低碳化经营,影响企业的发展甚至生存。

*本文获得2010年度“万典武商业经济学奖”。

注释:

①以我国为例,王锋等(2010)根据1995-2007年期间工业部门能源消费的计算得到,因能源消费而产生的排放量中,工业部门的排放占到了80%以上。

②当时国内尚没有低碳经济的提法,称之为节能减排。

标签:;  ;  ;  ;  ;  ;  

零售业低碳化与促进我国低碳零售业发展的政策选择--基于企业自然资源的基本观点_碳排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