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产品结构的宏观调控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调控论文,产品结构论文,试论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品结构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种物质产品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产品结构是产业政策研究的最深层次内容,产业部门结构、产业组织结构、产业布局结构是否合理,最终都会通过产品结构体现出来。从根本上说,产业结构转换问题,归根到底是产品结构问题,是产品的种类、规模、水平、质量和市场问题。合理调整产品结构,有利于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科学地配置生产要素,有效地引导资产存量重组,提高宏观和微观效益。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我国产品结构调整取得了一些进展,关系国计民生和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保持了稳定增长,产品创优和新产品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受传统体制与科技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一直比较缓慢,多年积累下来的产品结构不合理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其主要表现在:高起点技术产品少,低起点技术产品多;基础工业产品少,一般加工业产品多;优质名牌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产品标准过低,新产品开发少;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不强,等等。
我国目前产品结构不合理,调整步履维艰,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思想理论方面看,人们对产品结构这一深层次问题重视不够,研究不多,至今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调整理论与政策。从实践方面看,产品结构调整牵涉到地方、部门和企业利益格局的变动,来自各方面的“梗阻”较大;国家调整的经济实力有限,很难满足调整目标的要求;市场体系尚不健全,有些市场信号失真,对产品结构起了逆向调节作用;现有企业科技力量还很薄弱,缺乏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的能力,因此延误了产品结构高级化。为了优化产品结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上述问题。
一、强化产品结构的宏观调控,用国家产业政策约束调整
产品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站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度,以总量平衡和结构协调为主要目标,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规划为依据,合理调整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的产品结构,才能实现整体优化。如果把全国范围的产品结构看成一个庞大的总系统,那么各地区、各部门或行业的产品结构就表现为它的子系统,各企业的产品结构则是更低一层次的子系统。整个总系统的产品结构并非是各个子系统的产品结构的简单迭加,更不是其杂乱无章的堆积,而是具有严格的整体性、层次性、序列性、相关性、组织性和目标性。从纵向看,总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层次递进的关系,子系统受制于总系统,为总系统的目标服务。从横向看,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主次、先后的排列关系。在产品结构调整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各个子系统在总系统中的地位、功能及其排列的顺序,制定相应的产品结构调整政策,以便分清轻重缓急,避免顾此失彼,确保宏观调整的合理性。
由于国家产业政策是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调整产品结构的基本依据,所以科学地制定国家产业政策就显得极为重要。在国家产业政策中,有关产品结构调整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定一定时期产品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目标,既要考虑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对产品结构调整所提出的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现有生产力水平、物质技术条件、生产资源状况对产品结构调整形成的制约,使目标定得既积极又可靠,既先进又可行。二是合理确定一定时期产品结构调整的重点,按调整的方向和目标要求列出重点发展产品、一般支持产品、限制发展产品和淘汰产品,其中重点发展产品应包括国民经济迫切需要的短线产品、名优新特产品和主导行业中的主导产品以及主要配套产品。根据产品生产发展阶段及其在质量、性能、档次和盈利等方面的情况,确定现实优势产品、后备优势产品和潜在优势产品,构成产品发展的梯形结构。三是制定有利于产品结构优化的经济政策,如对于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实行扶持政策,对陈旧落后产品实行淘汰政策,对假冒伪劣产品实行惩罚政策,对不同质量的产品实行差价政策,对出口创汇产品实行鼓励政策,等等。
在对产品结构的宏观调控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产品结构的总体配置与发挥各地优势的关系。从国家来说,应该充分考虑到各地经济基础、自然条件、科技水平相差很大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将总体调整目标恰当地进行空间分解,制定实事求是、有所区别而又与总体目标相协调的区域实施政策,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宏观调控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与局部利益可能发生的摩擦和冲突,确保总体调整规划的有效落实。从地方来说,应本着服从宏观要求、发挥地区优势的精神,制定出自己的产品结构调整方案,集中必要的人财物力保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产品,制止盲目发展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和淘汰的产品,努力使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坚决克服自成体系、划地为牢、推行“诸侯经济”、设置贸易壁垒等不正常现象,确保各地产品结构调整沿着国家产业政策确定的轨道协调运转。
二、坚持技术进步原则,通过技术改造推动产品结构调整
技术进步是产品结构调整的支撑点。没有技术进步,不仅难以达到优化产品结构的目的,而且也无法使现有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现在和今后的市场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的竞争。谁的设备技术先进,生产的产品质量高、性能好、款式新、成本低,谁就会受到用户和消费者的青睐而占领市场,反之,就会失去市场。目前一些企业的产品之所以质量低、性能差、式样老、消耗高,症结就在于其技术水平落后。这不仅制约着我国产品结构的总量平衡关系,而且还制约着产品结构高级化的进程。因此,在产品结构调整中,必须十分重视科学技术进步,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推出档次高、质量好、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的适销对路产品,逐步形成以技术进步支撑为主的产品群体,保证产品始终处于市场竞争的主动地位。
依靠技术进步调整产品结构,一个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加强技术改造,进一步提高技术改造投资中用于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等方面的比重。在技术改造中,可以实现多种形式的产品结构调整。一是转产型调整,就是放弃原来生产的无发展前途的产品,利用原有生产场地和固定资产,通过技术改造,改产前景乐观的产品,适应产品结构调整的要求。二是改进型调整,就是从市场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对现有产品的原材料、造型、款式、规格、花型、色泽、功能等进行改进,以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三是增量型调整,就是对市场畅销的名优新产品和具有潜在市场的新产品,通过技术改造,实现填平补齐,提高配套生产能力,形成规模优势,尽快扩大市场份额。四是延伸型调整;就是围绕产品深加工搞改造,提高附加值,使现有产品得到延伸发展,形成多品种、多规格的产品系列,这就能有效地增强企业生产经营的应变能力,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五是外向型调整,就是瞒准国际市场,围绕发展外向型经济搞改造,通过改造提高现有产品质量和档次,以便扩大出口产品规模,逐步实现由国内市场销售向国际市场销售的转变,由出口低档产品向出口深加工、精加工产品转变,由出口低创汇产品向出口高创汇产品转变。
三、切实摸准市场的脉搏,卓有成效地实施产品结构调整
产品结构合理化的一个根本标志,就是与市场有效需求相适应。市场是晴雨表和风向标,而产品是生产和市场的结合点。产品应当围绕市场转,企业应当围绕产品转。
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必须切实摸准市场的脉膊。这就需要建立市场信息搜集、整理、加工和反馈系统,经常深入市场作全方位的调查,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哪些产品应优先发展,哪些应保留提高,哪些应更新换代,哪些应限制淘汰,哪些亟待研制开发,从而作出科学可行的调整规划与决策。在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时,还必须十分注意市场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尤其是在我国目前条件下,由于价格体系仍不够合理,它所发出的价格信号往往失真,如果据此调整产品结构,就可能误入歧途。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价格体系改革的步伐,使各类各种产品比价关系逐步趋于合理,使市场能提供真实可靠的价格信息。另一方面,我们对现实的市场信息要加强分析研究工作,确实弄清各种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时效性和可靠性,切不可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为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所困扰,丢弃了产品结构合理化的大局。
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不仅表现在适应当前的市场需要,及时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善于预测市场发展变化的趋势,发现和掌握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超前开发出适应未来市场需要的产品,迅速把潜在的需求转变为现实的需求,主动有效地引导消费潮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也明显加快,这必然要求产品供给结构有相应的变化。因此,在调整产品结构中,必须树立动态的观念,不能仅看市场的暂时态势,还要密切注视市场行情的风云变幻,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在此基础上搞好滚动式的结构调整。
四、改善企业组织结构,通过资产存量的流动促进产品结构调整
调整产品结构与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如果现有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就没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也就不可能实现产品结构的优化。根据调整产品结构的要求,有些产品要加快发展,有些产品要限制生产,有些产品要上马,有些产品要淘汰。这种情况,一方面要求现有企业有针对性地调整生产结构,另一方面也会牵涉到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动,有的企业应发展壮大,有的企业应关停并转。通过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使资产存量合理流动,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而为产品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条件。采取这种调整方式,能充分发挥现有资产存量的潜力,可以在不投入、少投入的情况下,实现产品结构的优化。
大力发展企业集团,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是推进产品结构的一条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各地区、各行业都涌现出一批名优适销产品。但由于传统的产品经济和管理体制造成的企业布局分散、重点不够突出等客观原因,制约了名优产品的规模生产能力。因此,在产品结构调整中,应打破行业、地域界限,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企业改组联合,组织产品适销对路而又急需发展的企业与其他企业联合,形成一批以名优适销产品为龙头、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依托的企业集团。这样不仅能促进企业优势互补,增强企业实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且能解决在调整产品结构中遇到的资金、场地、设备、劳力不足等难题,迅速扩大名优适销产品的生产能力,增加市场有效供给,大大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
发展企业兼并,推动资产存量流动,是促进产品结构调整的另一条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各地都有一批生产难以为继的企业,其产品老化,性能落后,质量低劣,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导致企业长期亏损。解决这个问题,开展企业兼并是一种很有效的形式。通过企业兼并,使困难企业的资产存量向优势企业流动,一方面能为国家和地方减轻亏损企业的负担,给亏损企业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另一方面能使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得到迅速扩张,对调整产品结构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采取行之有效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引导产品结构调整
为了加强产品结构的宏观调控,国家应该完善有关政策措施,调整利益天平,充分发挥各种经济手段的作用。目前一些企业之所以对开发新产品和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缺乏积极性,而热衷于扩大一般加工产品的数量,究其原因主要是前者无利可图或获利很少,后者则往往能大获其利。这种利益天平反差太大的问题,应通过宏观调控很好地解决。
首先,应多渠道解决产品开发及其结构调整的资金问题。在产品结构调整中,往往需要开发新产品和新品种,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探索性的,既有成功的希望,也有失败的可能。如果研制成功了,应该及时转入批量生产,这就需要一定的投资,以便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如果研制失败了,就不能取得任何收益,还需要有一定资金补偿已经耗费的劳动。可见,必要的投资是开发新产品和新品种的先决条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建立新产品开发基金,利用这笔专款,来支持、扶助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通过逐年回收扩大积累。在安排技术改造投资时,应优先考虑新产品开发和促进产品更新换代的项目。根据企业新产品试制中实际开支费用大小,允许其分期分批地摊入产品成本。所有企业都应在税后留利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新产品开发基金,此项基金应专用于开发新产品,不准挪作它用。对于企业发行债券和股票筹措资金,或者利用外资用于产品开发,应在政策上适当放宽,在审批程序上予以简化。
其次,运用税收杠杆推动产品结构调整。由于税收以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为特征,因而具有其他经济杠杆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虽然对新产品开发有一定优惠措施,但是范围比较窄,幅度不够大,从而使企业开发新产品获益少。今后应根据产业政策序列,适当调整减免税的范围和幅度。与此同时,对属于限制、淘汰的产品,要实行高税率政策,以抑制其盲目发展。
再次,运用信贷机制支持产品结构调整。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制定相应的产业信贷政策。从银行信贷计划中划出一块用于支持产品结构调整,并利用差别利率支持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生产。对于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的贷款,银行应优先满足,并在现有贷款利率上略有降低,银行由此而减少的利息收入可以采用财政补贴或在企业投产后获取的新收益中予以补偿。应根据优化产品结构的要求,合理调整信贷结构,该保的保,该压的压,做到区别对待,扶优限劣。对于产品结构合理,生产名优产品、拳头产品、适销产品、出口创汇产品的企业贷款,给予有力扶持;对于产品结构长期不合理,生产和销售长线产品和劣质产品的企业,应严控其贷款,必要时应停止贷款。
最后,运用价格杠杆促进产品结构调整。价格对于任何产品都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通过对不同产品确定不同的价格以及不同的价格浮动幅度,确定不同产品合理的比价和差价,可以对产品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控。为了充分调动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应该对新产品实行保护价,切实根据新产品的实际劳动耗费,在对新老产品费用和效用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合理制定新产品价格,使企业从开发新产品中得到实惠。要坚决贯彻接质论价、优质优价、劣质低价的原则,真正拉开同类商品的质量差价,使生产优质产品的企业在价格上得到应有的补偿和鼓励,使生产劣质产品的企业在价格上受到惩罚和鞭策。要进一步理顺各种产品的比价关系,对社会效益大、企业盈利小的产品适当调高价格,对供过于求的产品和陈旧过时的产品适当调低价格,这样才能正确引导企业生产的发展方向,促进产品结构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