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轨时期蒙古国的民族主义思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主义论文,思潮论文,时期论文,蒙古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蒙古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向民主化和市场化过渡,被称为转轨时期。蒙古国的民族、宗教问题以及民族主义思潮也引起蒙古国国内和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蒙古国国内的民族、宗教问题
(一)蒙古国国内目前的民族问题主要是哈萨克人问题以及蒙古各部族之间关系问题。
据统计,2004年蒙古国总人口为250.4万人,其民族构成较为简单,占人口绝大多数(90%以上)的是蒙古族,其中喀尔喀人占70%以上,其余为蒙古族的其他部族。喀尔喀部是蒙古国各部族中最大的一支,是蒙古国15个省的主要人口,主要居住在蒙古国的南部和中部地区。蒙古国境内的蒙古族其他部族还有杜尔伯特、巴雅特、厄鲁特、乌梁海、土尔扈特、扎哈沁、明阿特等,这些部族历史上属于卫拉特部。布里亚特人和巴尔虎人居住在蒙古国的北部和东部地区,布里亚特人跨境居住在中、蒙、俄三国境内,受俄罗斯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影响比较多,在俄罗斯境内有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
蒙古国的哈萨克人占人口总数的5%。其他突厥系的霍屯等部族人口非常少,只占总人口的不到1%。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蒙古国西部边陲的巴彦乌列盖省, 乌兰巴托附近的巴嘎诺尔煤矿和乌兰巴托市也居住着一些哈萨克人。据统计,1990年蒙古国的哈萨克人有13.3万,占人口总数的5.9%。 哈萨克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出版物,信仰伊斯兰教,属于蒙古国的最大异族群体。他们主要从事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所居住的地区远离首都和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央地区,因而各方面发展滞后,这也是蒙古国民族问题的症结所在。1991年,蒙古国的部分哈萨克人响应哈萨克斯坦的倡议,前往哈萨克斯坦定居。据统计,1992~1993年,大约有5万人迁徙到哈萨克斯坦,其中有些人找到了合适的工作,适应了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而有些人则因工作无着落、水土不服而陆续回国,蒙古国政府也给予这些哈萨克人较宽松的迁徙政策,哈萨克族的人口从大迁徙后的近8万增加到现在的10万人。有些迁徙到哈萨克斯坦的人要求拥有双重国籍,遭到蒙方的拒绝。
蒙古人与哈萨克人同属游牧民族,对彼此的文化较为认同,蒙古国国内无论是政府还是佛教机构对于哈萨克人及其宗教信仰都较为重视。蒙古国科学院1990年在巴彦乌列盖省专门建立了“巴彦乌列盖省社会经济研究中心”,完成了国家委托的多项课题,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在恢复兴建蒙古国各地的清真寺时,蒙古国佛教中心也曾给予资助。因此,蒙古人与哈萨克人之间极少有民族和宗教冲突。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泛伊斯兰文化和泛突厥文化的影响,蒙古国的一些哈萨克人因对蒙古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不满,也曾经要求建立独立国家或并入哈萨克斯坦,但这一极端要求并未成气候,哈萨克人中响应极端民族主义的人数较少,在蒙古国国内并未造成大的影响。
蒙古国没有明确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在参政议政、受教育等方面也没有明确的比例规定,因而使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在一些问题上也易产生不满情绪。
蒙古国各部族间的问题主要是占人口绝对多数的喀尔喀人与其他少数部族之间因政治、经济利益和历史渊源而产生的矛盾。1990年以后国内的拨乱反正,平反昭雪工作得到落实,这些问题也得到了相应的缓解。
(二)随着蒙古国社会政治生活的“自由化”、“民主化”进程,若干棘手的国内宗教问题已经出现。
首先,业已形成的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令蒙古国政府和有识之士对未来的宗教格局表示担忧。除传统的佛教和伊斯兰教得到恢复发展外,天主教、东正教、福音派、安提阿正教会、新教、浸礼会、耶稣再生论教派、圣徒派、摩尼教、长老会等基督教流派,以及巴哈伊教、摩尼教、阿难陀玛日嘎(Ananda marga)等新兴宗教在近十余年间纷纷传入,其中一些宗教已取得合法地位,但也有相当多的宗教机构在开展非法活动。据蒙古国有关部门的联合调查,境内有216座寺庙(教堂), 但其中只有70座是按照《国家与寺庙关系法》的规定,正式登记的合法寺庙(教堂),其余的146座均属未经注册而擅自建立和开展工作的非法寺庙(教堂)①。这一情况令蒙古国政府也感到震惊。而且,“耶稣教堂”、“蒙古天主教堂”等一些机构甚至利用国家机关的房舍从事非法活动②。因为蒙古国《国家与寺庙关系法》明确规定,禁止利用国家机关的房舍进行宗教活动。一些政府要员和学界人士认为,这些新近传入的宗教流派,特别是新教、浸礼会、福音派、巴哈依教等宗教流派,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迅速扩大,有可能导致15~20年之后传统与非传统宗教出现势均力敌的局面,将很难保证中亚一些国家今天的宗教冲突悲剧不在蒙古国重演。所以,如何使各宗教和谐共处,已成为蒙古国政府十分关心的问题。
其次,在恢复传统宗教的同时如何防止宗教民族主义膨胀也是蒙古国政府和民众关心的问题。众所周知,佛教在蒙古国历史上的地位曾是至高无上的。在建立“人道的公民民主社会”的今天,蒙古国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在多种宗教并存的现实中,如何对待传统宗教的地位是政府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国家与寺庙关系法》指出:“从维护蒙古国人民的和睦与文化历史传统出发,国家尊重佛教在蒙古国宗教界的主导地位。这并不妨碍公民信仰其他宗教”。负责协调国家与寺庙关系的蒙古国总统认为,由于佛教文化对蒙古文化的影响重大而深远,适当采取扶持和保护佛教的政策更适合本国的国情。尊重佛教的主导地位有利于社会的安定,能充分发挥传统宗教积极的社会功能。有些人进而提出应当以法律形式确立佛教为国教,使其保持在蒙古国的主导地位。甚至有人提出应实行传统的“政教合一”政权,认为这才是传统国家体制的真正恢复。但是这样的意见立即遭到一些信仰其他宗教的上层人士、宗教组织甚至国外宗教机构和组织的反对。蒙古国总统也认为这样做有悖宪法原则。尽管此类极端的意见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不会被政府接受,但这种言论总是不绝于耳,令蒙古国政府感到不安。
蒙古国佛教界同达赖喇嘛的特殊关系、历史上哲布尊丹巴活佛和其他13位活佛转世等问题,是又一敏感问题。自1990年以来,达赖喇嘛应蒙古国佛教界的邀请曾四次访蒙。1999年7月,在印度的哲布尊丹巴九世活佛非法访蒙, 这都说明蒙古国宗教问题的复杂性。一些宗教人士认为,蒙古人民革命党和国家政府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做出的关于原来在喀尔喀地区的呼图克图、呼比勒罕等活佛不再在蒙古国继续转世的决定,应予废止。对此,蒙古国政府一直采取审慎的态度。值得注意的是,在2005年的总统大选中,蒙古民主党候选人M ·恩赫赛罕在其竞选宣传中承诺将允许达赖喇嘛在蒙古国转世,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同时也反映了蒙古国宗教问题复杂的一面。
(三)极端民族主义时隐时现
虽然不会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是极端民族主义在蒙古国仍时隐时现。在“民主”和“自由”的大旗下,有个别个人和组织借机宣扬极端民族主义。例如,在蒙古国政党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蒙古民族民主社会党、蒙古传统统一党、宗教信徒民主等具有极端民族主义倾向的政党,也曾出现过“世界蒙古人大会”等国际性的非政府组织。蒙古国也曾出现过为极端民族主义者提供宣传平台的报刊杂志,如《蒙古斑》、《明报》等。近年来,随着蒙古国政党组织、非政府组织的规范化,一些政党和组织被淘汰,一些合并到其他党派当中,原有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也被迫放弃。受经费等原因的影响,一些报刊已停刊,但仍有部分报刊还在继续出版,经常发表宣扬极端民族主义的文章,攻击中国的民族政策。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蒙古国的影响越来越大,经济利益的冲突也随之产生。加之历史上受中国统治的“阴影”不散,美日等西方国家的支持,以及“中国威胁论”等因素的影响,蒙古国的极端民族主义的矛头往往针对中国。2005年11月26日,在蒙古国的中资企业遭到“泛蒙古运动”部分成员的袭击,造成财产损失。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蒙古国民族主义的兴起
转轨以来,蒙古国国家层面民族主义的兴起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冷战的结束,使得原来受苏联社会主义体系束缚的蒙古国获得重新树立国际形象、自己评价历史的机会,并期望在新的国际秩序中占据有利位置。在此过程中催生了国家层面的民族主义或“官方民族主义”。二是受全球化流潮的冲击,使得夹在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大国之间的蒙古国在地缘、经济和文化上处于劣势,国家利益(存亡、兴衰、荣辱)至上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实践,使民族主义更多意味着对本国主权和独立地位的敏感以及对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视。具体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注重民族文化的重塑和宣传
蒙古国在1996年通过的《蒙古国政府的文化政策》中指出:“蒙古国文化是本国独立、安全的一个保障,是体现蒙古人民民族自豪感、团结统一的根本,是发展进步的支点。”③ 正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 蒙古国在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1.加强法规的建设,依法保障民族文化的安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根据新的国内外形势,蒙古国对一些有关国家安全的重要法规进行了重新修订,其中很多法规涉及到保护民族文化的内容。1992年,蒙古国颁布了新宪法。之后,1993年国家大呼拉尔通过了《国家与寺庙关系法》;1994年通过了《蒙古国国家安全指导思想》、《蒙古国对外政策指导思想》等文件;1996年通过了《蒙古国发展指导思想》、《蒙古国文化政策》、《蒙古国生态政策》等文件。从而使国家的文化安全得到了法律保障。
2.重视对历史和考古的研究,重修蒙古国历史。
蒙古国从建国初期就非常重视本国历史和考古研究,蒙古国科学院的历史和考古研究所是最早成立的研究所之一。1946~1954年,蒙古国和苏联学者合作编写了第一部《蒙古人民共和国通史》。1965年,蒙古国学者在第一部通史的基础上编写了三卷本的《蒙古人民共和国通史》。因为受当时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和条件所限,上述两种版本的《蒙古人民共和国通史》都是按照当时苏联官方的思想观点编写的,对蒙古帝国和成吉思汗及其发动的战争等都做出了否定的评价。转轨以来,为使世界更好地了解蒙古国历史和蒙古国的史学观点,展示蒙古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蒙古国总统下令再次编写《蒙古国通史》。2003年12月,五卷本的《蒙古国通史》出版发行。与以往出版的《蒙古国通史》所不同的是,该五卷本通史是由蒙古国学者独立完成。该书有许多新的内容,一是通过考古研究,将蒙古地区人类活动史向前推进了45万年,认为75万年前蒙古地区就有人类活动,是世界三大畜牧业发源地之一。二是“以全新的基调改写了成吉思汗在蒙古和世界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从不同的角度论证成吉思汗是“全球化的奠基人、蒙古国的缔造者、伟大的统帅、蒙古民族的常胜英雄和巨人”的思想。新编写的通史突出了“蒙古人的祖先自古以来占有自己的故土,两千年前就建立了国家”,蒙古国是匈奴国和大蒙古国的继承者,成吉思汗是蒙古国的缔造者,1911年和1921年发动的是“民族革命”和“民族民主革命”,坚持满人是侵略者,清朝皇帝是殖民统治者的观点④。蒙古国之所以不惜人力和财力重修历史,极力回避历史事实,抹杀历史上与中国的联系,目的在于加强文化安全战略,从文化、历史上与邻国划清“界限”。
3.恢复使用传统蒙古文字。
蒙古族在历史上使用过多种文字,其中包括回纥文、回纥式蒙古文、巴思八文、托忒蒙古文等。到20世纪30年代为止,蒙古族一直使用回纥式蒙古文和西部蒙古族使用的托忒蒙古文。20~30年代,前苏联的布里亚特、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改革了传统的文字,使用了以西里尔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40年代,蒙古人民共和国(现为蒙古国)也以西里尔文字替代了传统的蒙古文字,从1946年1月1日起在全国使用西里尔文字。1990年,蒙古国发生剧变后,蒙古国小呼拉尔(议会常设委员会)于1991年5月做出第36号决议,全国从1994年起恢复使用蒙古文。但因经费等因素的影响,该决议未能实现。1995年,蒙古国大呼拉尔审议通过了政府提交的《蒙古文字国家纲要》,总结了未能恢复使用传统文字的原因,确定了为期十年的恢复使用蒙古文的规划。2005年,该纲要到期,在全国恢复使用传统文字的目标似乎并没有实现,但传统文字已被赋予了蒙古文化的象征意义。现在,国家的国玺、议会和政府各部公章、各部门的牌匾都用传统蒙古文。蒙古国接待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的国宾接待厅,也悬挂着用蒙古文书写的成吉思汗语录。
2004年5月2日,依据蒙古国总统的命令,蒙古国首次举行在国家事务中使用蒙古文800周年纪念活动。举办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向世人展示蒙古国的文明史, 唤起国民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推动恢复传统蒙古文的进程。2004年,蒙古国政府还决定:将2001年以来的总统令用传统蒙古文字抄写一遍,作为永久珍藏文献,留传给后人。
4.恢复传统习俗,加强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
在蒙古人民革命胜利之后至1990年的近70年中,蒙古的传统节日和一些风俗习惯被遗弃或遗忘,自90年代以来,蒙古国加强了对传统文化习俗的研究,在恢复文化习俗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例如,恢复蒙历新年的庆典;国家领导人在蒙历新年、人民革命胜利纪念日等重大节日时穿着民族服装,拜年时按蒙古传统文化礼仪互换鼻烟壶,新老总统交接国玺、新老议长和总理交接公章时献哈达,并用银碗敬奶;蒙古总统亲自参加祭祀圣山的传统仪式;在军队中祭奉黑纛,在政府中祭奉白纛的传统也得到恢复;部队增设了民俗室,允许请喇嘛念经等。民间的传统文化也在逐步得到恢复,政府对民族文化遗产十分重视,组织申报马头琴和长调等为“人类文化遗产”,已取得成功,还拨出专款聘请老艺人传授传统艺术和工艺,以抢救文化遗产等。
5.坚持扶持佛教,实行以佛教为主导的宗教政策。
蒙古国转轨以来,不但传统宗教迅速得到恢复,而且还有许多新的宗教流派传入。
从16世纪以来,藏传佛教在蒙古历史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面对多宗教并存的局面,蒙古国于1993年颁布《国家与寺庙关系法》,该法第二章第四条第三款规定:“从维护蒙古国人民的和睦与文化历史传统出发,国家尊重佛教在蒙古国的主导地位。这并不妨碍公民信仰其他宗教。”为保持佛教在蒙古国的主导地位,政府出资在甘丹寺修建了明目观音,国家领导人每逢蒙历新年都到甘丹寺集体向明目观音祈福;1990年以后四次允许邀请第十四世达赖喇嘛访问蒙古国并得到达赖喇嘛的承认,强调和宣传蒙古国是佛教国家,支持向达赖喇嘛的流亡地印度和其他国家不断派遣佛教学员;在国外修建佛教寺庙,同藏传佛教各派和各国佛教界及国际和平组织建立密切关系;2003年9月建立佛教电视台。
6.突出对成吉思汗的研究和宣传。
成吉思汗是著名的历史人物,是世界上公认的千年伟人。他不仅统一了蒙古草原,缔造了蒙古民族,同时也对欧亚许多国家和民族产生过巨大影响,对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政治变革,对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蒙古国也认识到成吉思汗这张全世界无人不知的“金字招牌”的价值,竭尽全力进行宣传和利用。加大考古和宣传力度,意在证明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的英雄,蒙古国是成吉思汗缔造的大蒙古国的继承者。对于中国学者的“成吉思汗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成吉思汗不仅是蒙古族的英雄,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⑤ 等观点和评价不能理解。近年来,蒙古国更加重视本国的考古工作。从1990年开始先后与日本、美国、韩国、土耳其、俄罗斯等国进行考古合作,主要目的是寻找成吉思汗陵,从而证明成吉思汗不仅生于蒙古国,而且也葬于蒙古国,是蒙古国的可汗。2004年,蒙古国总统和总理联合签发纪念大蒙古国建立800周年的命令。依据这一命令, 在大蒙古国建立800周年的2006年将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为此,2004 年蒙古国成立了以总理为首的组织筹备委员会。2005年12月,又成立了“大蒙古国800基金会”,由总理亲自担任基金会主席,向国内外的机构、企业和个人募捐,所得捐款用于2006年各项纪念活动的开展。目的在于试图割裂同中国的文化联系⑥。
(二)制定“多支点”外交战略
1990年之前,蒙古国在外交上长期奉行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政治上维护苏联的利益,在经济上依靠苏联和“经互会”成员国,在文化上向东欧靠拢。随着冷战结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蒙古国的外交环境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蒙古国开始了在政治上向民主化,在经济上向市场化的过渡。1993年,蒙古国新宪法颁布实施,第十条第一款规定:“蒙古国遵守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奉行和平外交政策”。1994年,蒙古国大呼拉尔通过了《蒙古国对外政策基本构想》,确定蒙古国执行不结盟、多支点、全方位外交政策,并制订了蒙古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方向。其中把与俄中两大邻国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确定为对外关系的首要方向。根据该《构想》,发展同美国、日本、德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的关系;同亚太地区国家发展关系,特别是在东北亚地区开展主动外交;同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特别是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间的关系等依次成为蒙古对外政策的第二、第三和第四个方向。近年来,遵循这一“构想”,蒙古国外交开创了全新的局面。
(三)重视爱国主义教育
蒙古国十分重视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004年,蒙古国大呼拉尔对《国家纪念日法》进行修改,将每年的3月1日定为“爱国者日”⑦。蒙古国总统多次强调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认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国家独立主权的保障。总统还颁布纪念第一部宪法颁布、共和国成立80周年活动的命令;蒙古国总统和总理还责成政府制作一本用黄金白银和宝石装饰的举世无双的《蒙古秘史》,供奉在国家纪念堂的正面。同时呼吁全国每家每户把《蒙古秘史》供奉在房屋的正面位置,号召全体专家和教员,全面深入研究《蒙古秘史》,对所有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讲授。蒙古国还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拍摄民族英雄的故事片或专题片,为宣扬爱国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积累素材,举办各种形式的专题活动。
结 论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蒙古国国内层面上的民族问题并不复杂,集中表现为极少数哈萨克人的极端要求,只要蒙古国政府重视少数民族,加快边缘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制定相应的民族政策,这些问题就会得到解决。而极端民族主义在蒙古国也是存在的,其膨胀最有可能影响蒙古国与中国和俄罗斯两大邻国之间的关系,所以相信蒙古国政府不会任其发展,因小失大。由此可见,在蒙古国国内极端民族主义膨胀的空间较小,但也需要警惕针对中国的极端民族主义的活动影响中蒙关系和中国国内的民族关系。
蒙古国官方民族主义的目的是明确的:
(一)应对全球化的冲击。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加快了全球化的步伐。全球化,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文化方面对于像蒙古国这样的弱小国家的冲击和影响都是巨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是蒙古国政府十分关心的事情。蒙古国总统曾发表《蒙古:融入全球化还是孤独落后》的演讲,认为蒙古国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方面要融入全球化,但在文化艺术方面要保护传统的精华,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力量。
(二)鼓舞蒙古人民的斗志,减少失落感。蒙古民族在成吉思汗时代曾驰骋欧亚大陆,对人类文明的交流做出过卓越的贡献,但到20世纪,蒙古国却沦为世界上最落后的地区之一。蒙古国人民革命胜利后,蒙古国成为世界上的第二个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随着东欧、苏联的剧变,蒙古国经济社会严重滑坡,虽然近几年经济有所好转,但失业人口居高不下,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贫富差距拉大,使得一部分老百姓对国家的发展失去了信心。所以,蒙古国开展大型的纪念活动,主要目的是运用“爱国主义”填补意识形态的空白,唤醒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增加凝聚力,减少社会阶层间的裂痕。
(三)从文化和心理上与两个邻国划清界限。蒙古国地理位置独特,地处中俄两大国之间,独立之前受清朝统治,在1921年人民革命胜利之后,又受到苏联“老大哥”的多年影响,所以,蒙古国对于中俄两个大国都心存疑虑。蒙古国夹在两大邻国之间,显得相对弱小,过去,蒙古国游移于两国之间,现在则希望通过“多支点”外交,构筑国家的安全战略。在国家安全战略中,外交政策和文化安全战略占有重要的地位。蒙古国近年来提出“第三邻国”理论,拉近与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就是为牵制中国和俄罗斯两个邻国,在政治、经济上不依赖某一个国家,以保障其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构筑文化屏障,其目的就是同两个邻国划清界限,彰显蒙古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国家,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和宗教习俗。
(四)引起世界的关注,扩大国际影响和地位,发展经济。蒙古国在世界上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国,也不是热点地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有限,所以,蒙古国想借助成吉思汗和佛教的影响宣传自己,借助独特的民族文化发展本国的旅游业,引起世人的关注,增加外国投资,进而促进本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蒙古国是中国北方的重要邻国,对蒙古国的民族主义思潮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于中蒙关系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 [蒙古国]《今日报》1997年8月21日。
② 同前引。
③ [蒙古国]M·阿勒坦格热乐主编《蒙古国政府的指导思想、政策和方针》(文献资料汇编),乌兰巴托,2002年,第75页。
④ 嘎尔迪:《蒙古加强文化安全战略的主要做法》,载《蒙古学论丛》(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136页。
⑤ 朱耀廷:《关于成吉思汗的争议与评价》,载《蒙古学论丛》(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
⑥ 蒙古国前总理额勒博格道尔吉在“大蒙古国800基金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2005年12月25日。http://www.tv5.mn
⑦ 1921年3月1日,蒙古人民革命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党的政治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委员会。
标签:成吉思汗论文; 极端民族主义论文; 蒙古文化论文; 蒙古军队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中国宗教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佛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