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侨乡和谐文化解析论文_段明娟

和顺侨乡和谐文化解析论文_段明娟

大理大学文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的内涵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和顺侨乡文化内涵丰富,有6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顺侨乡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精髓就是和谐文化。本文拟从和顺典型建筑中的和谐和多元文化交融的和谐两方面来进行论述,集中探讨和顺侨乡中的和谐文化,对和顺侨乡和谐文化做一个全面的分析。

1.和顺侨乡的历史渊源

和顺地处边陲,距腾冲县城仅四公里。和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淳朴的民风民俗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和顺文化和侨乡文化。和顺侨居国外的侨民近万人,归侨,侨眷占全乡总人数的62.7%。

1.1和顺侨乡的历史

说到和顺侨乡的历史,不得不提的人物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六百多年前,朱元璋建立明朝,而后紧接着平定滇东南地区,还下令设置云南承宣布政史司。之后明军开始向滇西地区进攻,当时有明朝将领蓝玉、沐英率领大军平定云南,而云南也随之归入明朝政权版图。

朱元璋为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政权,实行“封藩制”,将自己的儿子分散各地, 最后决定让沐英留下镇守云南。“沐英,字文英,安徽定远人,是个孤儿,朱元璋起兵之初,看他很可怜将其收为养子。留守云南的沐英开始筑城隍,立学校,因其土俗定租赋,广屯田。” [1]

沐英在视察云南各地后认为这里的条件是最适合置屯的,于是下令土地开垦,种植粮食,以备不时之需。不到几年,沐英实行的军屯政策在云南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囤积得了许多口粮。

在沐英实行军户屯田之后,和顺在明军的统治下逐渐发展起来。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逐渐开创出和顺的新篇章。

1.2和顺侨乡的现状

经历六百多年的风雨,如今走进和顺,小桥流水,牌坊宗祠映入眼帘,保存完好的古村树依旧站立在月台中央。古镇前大片的稻田没有任何的装饰,洗衣亭中偶尔有三三两两的妇人不紧不慢地在捣衣,引来无数游客驻足观看拍照。双虹桥前,带有古朴气息的和顺图书馆格外的引人注目,从他苍老的背影中仿佛看到当年无数和顺华侨奋斗的身影。夕阳西下之时,老人小孩漫步于村前双虹桥旁,而从各地前来的游客也是络绎不绝,完全就是一派兴盛和谐的景象。

2.和顺侨乡和谐文化形成的原因

和顺侨乡是个文化发源早的地方,这些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强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因此和顺侨乡中的这些文化都能和谐共存的发展下去。究其原因,从历史的角度和地理区位的角度两方面来探讨是比较合理的。

2.1历史原因

明代的戍边运动使大量的中原人民迁移到和顺,带来了中原文化的种子。远道而来的中原人民自然是不愿与被称为“蛮夷之地”的和顺人为伍的,更别说接受其文化。因此,他们无意识的会按照自己中原人士的生活方式生存下去,这样或多或少的给和顺带来了新的文明和新的文化。

此外,从清代开始,和顺侨乡的老百姓为了彻底摆脱“军户”的羁绊,便开始离开家乡,到缅甸等地谋生。和顺村民们身处异国,要想很好地生存发展下去,首先他们得学会为人处世,将自身所带有的和顺文化与外地文化很好的融合,让自己更好的生存发展下去。这也是一个宽容磨合的过程,正是这些历史经历造就了和顺侨乡文化的一颗宽容之心,让其和谐长久的发展下去。

2.2地理区位原因

和顺距腾冲县城仅四公里,腾冲自古以来就是西南古丝道上的一个要冲,是重要的商贸口岸,历史上就是商贾云集,居于这样的地理区位原因,再加之和顺“穷走夷方,急走厂”的传统,随着和顺人口的不断增加,耕地不足的矛盾日益突显出来。因此,和顺人都外出谋生。

和顺出去走夷方的男人都是勤恳耐劳的,因此在和顺最终涌现出像“永茂和”这样世代流传发展的大商铺。走夷方给和顺乡人带来新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以及新的文化观念。

3.和顺侨乡中的和谐文化

和顺侨乡的和谐文化是体现在各个方面的,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3.1公共建筑中的和谐

和顺最能体现和谐文化的要数公共建筑了,放眼望去,牌坊、月台、宗祠、洗衣亭随处可见,体现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3.1.1洗衣亭

和顺的男人到十五、十六岁时都要出去闯荡,不得已独留妻子在家撑起一片天,他们过着聚少离多的生活。但和顺的男人又是体贴感恩的,在外闯荡还担心妻子在家洗衣挑水被雨淋日晒。于是他们赚钱回来修建了六座造型美观的洗衣亭,洗衣亭各角微翘,约十平米大小,中间用十字形的石条镶嵌起来,让水在中间流动的同时也能让洗衣的妇女有落脚和洗衣的地方。洗衣亭正前面刻有“洗衣亭”三个字,前方左右柱子上则分别刻有“梦魂五夜萦乡绪,风雨一亭动杵声”的几个字。

洗衣亭算得上是最具人性化和最温暖女人心的建筑了。洗衣亭体现出的是男人对女人的一种关爱怜惜之情以及夫妻间相互关爱的和谐美满。洗衣亭是和顺的标志性建筑物,从中我们看到的是远在异国他乡的丈夫对妻子一丝暖暖的情义,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表现,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和谐文化的表现呢。

3.1.2牌坊

和顺的牌坊历史悠久,大都做工精湛,气势宏伟。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九座牌坊,其中全石质牌坊有四座,木石结构的有五座,按其性质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为乡村标识性质的牌坊,村前的双虹桥边的“老牌坊”就是此类牌坊。此座牌坊建于清朝道光十一年,牌坊的南面刻有腾越州州牧周湗题的“俗美风淳”四个字,用极为简单的字词将和顺的特质概括出来。

第二类为“百岁坊”。在和顺一共有四座。第一座位于东山脚许佩门前巷道口,许佩的祖父活到百岁,便旌表建坊,还被授予六品寿宫官。第二座位于举人张得洋家的巷道口,是为纪念张尹氏王珍夫人一百零一岁寿诞而建的。第三座则位于李氏宗祠左边的通道上,是为纪念李德贵的妻子百岁寿诞而建的 。最后一座“百岁坊”则立于贾均贤宅的巷道口,是为纪念贾李氏一百零二岁寿诞而建。其门楣上还有云南都督蔡锷所题的“民国人瑞”的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第三类就是“节孝坊”。和顺的“节孝坊”共有三座,一座为总节孝坊,两座为专人节孝坊。总节孝坊是和顺人为纪念明清以来乡中众多节妇所建,建于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正面的楹联是:天之柱地之维啮铁嚼钢令闻不磨同砥石,松有心竹有节时移世易清操常著式乡间。背面的楹联是:遥邻古柏标坚节,永傍青莲送晚香。横批有李根源先生书写的‘冰清玉洁’四个字。”[2]

两座专人节孝坊分别位于大石巷头和大石巷脚,巷头的节孝坊是为纪念寸品第的母亲寸氏所建,寸品第是个孝子,他节衣缩食为母亲竖了贞节牌坊。巷脚的牌坊是为纪念李必胜之妻寸氏所建。该牌坊建于民国初年,有黎元洪大总统题写的“盛微幽光”门楣匾。枋联则刻有“半生茹苦冰同洁,千载贻芬石不磨”的对联。

像这样的妇女,在当时都是人们学习的楷模。而在她们光环的背后实则是一种枷锁和束缚。帮他们立节孝坊,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忠贞不渝。

3.2多元文化融合中的和谐

和顺侨乡不仅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这里还汇集各种文化于一体。华侨文化是最原始的和顺文化,它具有强大的包容性;此外这里还有马帮文化,古时候马是和顺与外界连接的媒介与窗口;西方文化在和顺萌芽也是比较早的,如今的和顺也依旧有西方文化的影子。

3.2.1侨乡文化

和顺侨乡文化源流较早,即就是“蜀身毒道”开辟之时随着和顺先民们进入印缅及东南亚地区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就已经开始形成了。和顺侨乡文化算是较早的文化,在和顺人走出去之时,便凭借脑力和体力努力在外站稳脚,逐渐壮大自己的产业。这些走出去的人有的与当地人通婚,成为当地华侨先民,而大多数则成为华侨。和顺侨乡文化就在和顺人民走出去与引进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和顺侨乡文化有它自身独特的特点,在走出去与引进来的过程它并非是盲目的排外或是一味的吸收。和顺侨乡文化有强大的包容性、和谐性,强烈的爱国情怀,最重要的是和顺侨乡文化有自强进取的文化精神。

扎根边疆的和顺先民们随着生活环境的逐渐改变,在他们心中那种蔑视外夷,唯我独尊的观念在慢慢发生变化。他们在保留自身文化的同时学会了接受外来文化,有些身处异国的和顺人民在认真的学习外面的语言文化,同时把外面先进的思想文化观念引入自己的家乡。把自身所带有的特色文化远播异国,促进多国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实行兼容并包的文化态度。

中华自古就有自强进取的奋斗精神,在和顺侨乡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也秉承了这一精神态度。而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就犹如和顺人的血液一样,流淌在每个和顺人民的身上,最终汇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奔腾在和顺侨乡文化的身上。

3.2.2马帮文化

马在和顺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顺是西南丝绸之路上一个极具特色的古镇,从明洪武年间军屯开始和顺的先民从中原带来了先进的汉文化,马背上起家,祖祖辈辈走夷方,可以说是在马背上发家的,被称为“马背上驼来的古镇。”

“马帮文化包括马的饲养,驯化和赶马史。马店马帮组织结构,与其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应用器物及设备等”。[3]马帮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马帮在渺无人烟的崇山峻岭中踩出了一条条的古驿道。像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

从保山到腾冲的古驿道有南北两线,这两条线路都是当年的马帮开创出来的,无论路途多么的艰难险阻人们都是逢山开路,逢石凿石,一代一代的走过去,开辟出许多的古道和驿站。马帮人在长期的赶马经历中练就他们许多的创新精神,每个赶马人在走四方时都是敢于冒险敢于面对各种挑战的。马帮把和顺与外面的世界相连接,使和顺变得更加的文明与开放。“马帮文化更是把和顺文化推向更高的突出点,如今在和顺马帮文化博物馆,我们依旧能够看到300多件珍贵的马帮文物,如象牙骨镶嵌,鳄鱼皮包裹的马鞍,当年马帮使用的令旗,马灯,铜锣,小型水烟锅,英国望远镜等,以及当年海关发给马帮的关税单,马驼牌等东西。”[4]

这些在当年的人们看似很平常的东西,在如今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存在大大增加了和顺马帮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他们的存在也是在记录那段艰辛的历史,告诫和顺后人要铭记祖先的伟大。

3.2.3西方文化

说到和顺的文化,它类型的多样是不用说的。和顺有最大的乡村图书馆,那里是和顺文化汇集的地方。提起西方文化,在和顺并不是作为一种陌生的文化体系而存在。从明洪武年间,军屯到来,中原文化的引进,西方文化就已经有了雏形。

西方文化在和顺中体现不算最多但亦不少,如寸氏宗祠的南亚风格大门、艾思奇故居的欧式窗户、和顺图书馆藏书阁的西式建筑、弯楼子居民博物馆中的英国铁艺以及西式阳台。在弯楼子中能找到西方文化影子的譬如德国的彩色玻璃,缅甸的镜子,印度的托盘,英式的保险柜,铁皮箱等。这些都说明和顺祖先思想的开放,是祖先早就走出去的证明。

和顺的先民从来不是自甘堕落,他们穷则思变,富有积极的进取精神,正是这不甘贫穷的顽强精神,才让一代又一代的先民走出国门,去吸取西方文化的精髓。

这些远涉重洋的学子,努力学习外面的知识文化,试图用自己所学改变家乡贫穷的面貌。将国外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工业技术引进祖国,带回家乡。他们接受了国外先进的知识教育思想,回国后,有的办起了学校,有的办起工厂,将国外先进的文化知识运用到建设发展家乡上。所以在和顺虽不能说西方文化盛行,但至少也是占了重要的位置。

西方文化的引进对和顺的发展确实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和顺在发展过程中也并非是一味的西化,完全抛弃自己本地区的文化,而是发挥了自身文化的包容性,让本地区文化与西方文化相融合并且和谐的发展下去。

结论

和顺侨乡历史悠久,在和顺侨乡和谐文化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其和谐打下了基础。和顺人民自身坚持“以和为贵”的开明思想让和顺侨乡和谐文化得到较好的发展和保存。和顺侨乡是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这里侨乡文化,马帮文化,西方文化包容共存,和谐发展,构成独具特色的和顺侨乡和谐文化。牌坊、洗衣亭这些独特的建筑也散发着和谐味。和顺侨乡和谐文化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值得深入挖掘和保护。

注释与参考文献

[1][2] 董平.和顺风雨六百年[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版 第15,243页

[3] 杨永平.马帮文化和云南侨乡[N].学理论.2010年4月,第三期

[4] 爱和顺网:http://www.iheshun.com/nd

作者简介:段明娟(1993-),女,云南腾冲人,本科,从事民族文化研究。

论文作者:段明娟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2

标签:;  ;  ;  ;  ;  ;  ;  ;  

和顺侨乡和谐文化解析论文_段明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