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素质教育 建设一流基础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海的基础教育,历经了80年代整体改革,90年代全面素质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21世纪要求出发,我们制定了《上海建立一流基础教育“九五”规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构建未来发展的蓝图,以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一、上海基础教育的发展概况
上海现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7年,全市小学生102.4万,小学1533所;小学在全市城市建设中,布局得到调整,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教育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也越来越高。全市初中学生56.9万,初级中学513所(不包括完全中学、职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初中从80年代中期开始,投入了大量经费,进行了连续几轮相对薄弱学校的改造;作为市政府的实事工程,1998年将完成最后230所学校更新改造工作,这些学校无论在硬件设施方面还是在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软件方面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体现了“办好每一所学校”的教育平等精神及基本实现双高普九(高质量、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工作目标。上海高中阶段普通高中学生17.5万,学校299所;职业类学生10.2万,学校75所;中等专业学校学生11.0万,学校98所;1998年,全市高中阶段录取率95.46%,普职比4∶6;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同时,教育面向每一位学生,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8.74%,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二、对上海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认识
(一)上海建设一流基础教育的主要内涵
规划到2010年,上海的基础教育发展目标是:
1.全社会确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导观念:以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为根本的培养观;以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具有健全人格为核心的质量观;以增加投入与提高效益并重,办好每一所学校为目标的办学观;以注重教育综合化和终身化为特征的大教育观。
2.适龄儿童与青少年享有高标准、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受教育年限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教育投入与需求基本相适应;学校布局合理,教育设施先进,校长教师队伍素质优良。
3.建立和健全注重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系统完善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强有力的青少年德育体系、现代化的课程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
4.建立简明高效的基础教育分级管理体制。各级管理机制设置合理、健全,职责权限清晰,政策法规完备;以政府为主办学,社会多方参与;政府高效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
5.形成全社会关心、参与基础教育的大教育网络。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协调的综合教育能力,基础教育成为人的终身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6.形成基础教育与国内外广泛交流和联系的开放格局。及时吸收国内外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促进上海基础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二)建设一流基础教育是教育面向21世纪,为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服务的需要
教育发展,必须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服务。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已是举世公认。但是这些成就离我们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战略目标还有距离,因此需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教育成为国家发展的有力支点。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教育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基础教育是为人才和国民素质提高奠定基础的,也是千家万户老百姓利益所在,所以建设一流基础教育势在必行。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政府行为
建设一流基础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核心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通过确立注重学生素质发展的教育价值、教育功能及运行体系来培养学生,实现创新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学生。因此,我们制定规划,发布《关于上海市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的意见》,将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为各级政府的责任,确立了推进素质教育的政府责任制。只有明确政府是实施、推进素质教育的主体,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四)教育改革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行为取决于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为先导。
1.在教育观方面,明确基础教育的任务是从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出发,提高全体中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即从过去注重培养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转变为面向每一学生,把全体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2.在培养观方面,实现以“知识教育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从单纯的学校教育的目标向培养学生获得终生持续发展能力的目标转变。
3.在办学观方面,针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千校一面”和政府包揽一切的弊端,提出下放权力,让校长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逐步建立“以校为本”的管理体制。确立全方位开放办学的观念,拓展社会、家庭、学校的综合教育能力,开发和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推动教育社会化进程。
三、上海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策略
(一)区域性整体推进素质教育
前几年,上海的一些重大改革,如初中入学办法改革、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等,都采用以区县为单位的区域推进方式。这有利于贯彻分级管理的原则,有利于调动区县的积极性,也符合区县的实际情况。当前教育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加强宏观规划、宏观调控,另一方面要调动区县的积极性,落实政府办学的责任,整体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二)确定各学段的工作抓手,各有着力点地推进素质教育
1.小学学段的着力点是积极鼓励小班化教育等教改实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小学学段,已经全面实施免试、就近、对口升入初中的办法,为实施素质教育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除积极推广教育改革的先进典型(如“愉快教育”等)外,还大力倡导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推进学校的整体改革。近年来,又涌现了“自主教育”、“参与教育”等典型。同时,根据小学生入学率自然下降的趋势,抓了小班化教育的试验。试验着重改革教育模式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开创素质教育生动活泼的局面。
2.初中学段的着力点是按照办学标准,办好每一所学校,全面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
初中是义务教育的关键阶段,人民群众非常关注。相对小学学段和高中学段而言,初中学段困难更多一点。政府的职责是办好每一所学校,缩小学校差距,尽可能创设均等的教育条件。因此,我们除在硬件投资和干部、师资配备方面向初级中学倾斜外,还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实施分层递进等教学策略,面向全体学生,努力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3.高中学段的着力点是发展各类教育,推动重点高中改革,使之成为素质教育的示范。
为满足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中教育的需求,为适应市政建设、旧城改造、郊区城镇化等社会发展对学校配套建设的要求,我们在城郊结合地区新建了11所寄宿制高级中学,调整了不尽合理的高中设点布局。这些学校与原先的一批市区重点高中,正在探索新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机制。以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必修课强化知识发展过程,选修课和活动课加强知识的拓展和探究性的学习,此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进行综合科学教育和加强信息科技教育,并且在管理中,使学生德智体各方面更好地发展。这些学校在确立现代化教育观念、新的办学思想,在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及社区建设中发挥精神文明建设高地作用等方面将成为创新的先进、实施素质教育的示范,带动、提高上海高中教育的整体水平。
四、上海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工作
(一)抓住重大工作,带动全局
1.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和寄宿制高中建设。
素质教育的首要工作是办好每一所学校。根据本市建设一流基础教育的需求,我们确定了“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根据这一工程的要求,首先修订原有的办学标准。在这个标准中除对中小学进行标准化配置外,还突出了学校管理和干部、师资队伍等软件建设标准。
通过新建寄宿制高中建设的示范作用,带动上海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2.加强干部队伍、师资队伍建设。
干部、师资队伍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今年有8个区县进行校长职级制的试点,按照能力与实绩评定校长的职级,取消原有行政级别。一些区合理流动干部,如1998年普陀区调动80余名、宝山区调动70余名中小学校级干部加强薄弱学校。我们注重提拔青年干部,在不少学校配备校长助理。要求校长懂教育,抓教育,会管理,会研究,成为改革创新的教育家。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首先形成了多渠道的师资来源。今年全市招聘了近千名本地和外地非师范高校毕业生。对现有师资队伍,我们要求通过培训,到本世纪末将有60%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提高一个学历层次,同时通过建立教师的继续教育制度和“百、千、万工程”,培养一批市、区县和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在师资任用上,全市采用了全员聘用合同制,一些区县试行地区师资资源统筹。如普陀区去年已有375名干部、教师流动,今年又有53名中学骨干教师调动到新办初中和薄弱初中;长宁区今年采取重点中学骨干教师到一般中学任教,中心小学与一般小学教师对口轮岗等措施,首批75名教师已全部到位;崇明县也选派17名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加上政府机关支教和今年新招聘的54名教师到农村顶岗锻炼两年等措施,大大加强了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总体上形成了一种教师资源共享的机制。
3.积极推进课程教材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育教学领域,其中课程教材是教育目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的直接体现,也是教与学的基本依据。从1988年开始的第一期课程教材改革到现在,几次调整教学内容,最近又全面疏理了教材,累计删减约30%陈旧、繁琐和太深太难的教学内容,必修课突出了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选修课、活动课加强了拓展性内容和探究性内容。1997年开始启动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指导思想,突出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要求。现已形成部分学科改革的行动纲领,到2000年将全部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并编写新的教材。与课程教材改革相协调的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通过继续推广成功教育、愉快教育、张思中外语教改和青浦县教改的经验,以及开展小班化教育试点、教育评价改革(包括等级评定制和学分制)等工作,以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二)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招生考试制度、评价体系的改革,形成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1.推动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
推进素质教育,必须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转变陈旧观念,并以科研为抓手,不断深化改革。这几年,加大了宣传和教育的力度,拍摄了素质教育的专题教育片;定期通过教育论坛,讨论教育改革中提出的问题;一些区县还组织专题式和案例式学习,提高干部教师的理论功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海的普教科研已有十余年的基础,中小学已经形成科研网络和大量的研究课题,群众性的教育科研已生根开花,既锻炼了干部、师资队伍,又推动了教育改革。“科研兴教”已成为共识,大量研究成果在推广中深化。这是教育改革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2.形成素质教育运行机制。
进一步完善招生制度改革,重点是突破“中招”改革,在四个试点区县基础上,逐步建立“多次机会、双向选择、多元评价、多元录取”的高中阶段招生考试机制。高考改革也在研究探索。
建立督导评估制度和社会性评价相结合机制,成立中小学教育评价事务所,科学合理地评价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成立普教调查队,加强调查研究,为科学决策和深化改革服务。
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本市许多学校正积极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发展社区教育,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这将会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
(三)面向未来,大力推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学习与运用
1.加强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
从1998学年起全市初中阶段教育全部开设计算机必修课;2000年在市区小学和有条件的郊区(县)小学开设计算机必修课;2002年起在全市小学基本普及计算机教育。除规定的必修课外,各学校可根据本校的师资、设备等条件,开创计算机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必须保证全市中小学按上述时限配齐配足教学用计算机;同时,加强计算机的教材建设,并对中小学师资进行超前培训,提供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师资。通过计算机教育增强中小学的信息意识,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具有信息获取、检索、处理、传输的能力,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要。
2.建设中小学教育信息系统。
1998年到2000年,以“建网、建库、建队伍”为抓手,建成全国一流、与国际水平同步的包括20个区县教育信息中心、200个校园网、三分之二中小学入网的上海市中小学教育信息网;建成覆盖中小学所有课程的文字、声音、图像同步运行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料库;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干部、教师骨干队伍。同时,大力推进中小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工作,形成一批领头学校,以点带面,促进中小学教育手段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