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对乡镇企业发展的影响_企业经济论文

论传统文化对乡镇企业发展的影响_企业经济论文

试论传统文化对乡镇企业发展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发展论文,传统文化论文,乡镇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的乡镇企业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以其灵活的生产经营机制,强烈的内在扩张动力,较快形成的一种令人瞩目的异军突起的态势。乡镇企业不仅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支柱产业,而且还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最重要、最具有支撑力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十多年来,乡镇工业已从起初不起眼的弱小地位发展到“半壁江山”,而今又几近“三分天下有其二”,在农村经济中,更是地地道道地成了主体。然而,我们在看到乡镇工业经济总量急剧扩张的同时,也必须正视乡镇工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诸如总体上存在“小而散”现象,素质不高,企业管理水平低,生产技术一般比较落后,产品结构单一、重复,最为严重的是作为乡镇企业行为主体的“人”的素质远远滞后于企业的发展,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培育乡镇企业的社会变化环境、文化传统有着渊源联系。因此,分析乡镇企业的生成环境,探讨传统文化对乡镇企业发展的影响,无疑是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研究的重要切入点。

任何企业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之中,必然要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带有本民族文化的烙印。乡镇企业可以说是在传统农业和现代城市工业两大板块的夹缝中发展起来的,以农业为生成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其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从中国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和特点来看,“血缘、情理、入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三个结构要素。血缘是中国文化的价值趋向和出发点,以及人的确立方式。在中国文化中,血缘不仅是一种基本的人伦关系,而且是其它一切社会关系的原型,是人际关系的组织结构形式;伦理关系、政治关系就是以血缘关系为原型建立起来的。血缘、伦理、政治三位一体,相互贯通,几千年的传统社会,始终如一的伦理体制与政治体制便是家长制。情理是人的主体品格,价值判断的机制与主体的精神结构,合情合理成为中国文化价值判断的机制,先要合情,然后才考虑合理,合情不合理,同样不可行,在人际关系中,强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入世则是人的生活意向以及对自身的安顿。中国文化的体系以性善论为起点,它把道德属性作为人性的主要与根本的内容。仁、义、礼,智便成为中国的四德。情理、伦理、德治充分体现了中国伦理文化的特征。

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从伦理的角度来看,中国封建社会宗法伦理体制长时期渗透到社会的每个层面,反映到乡镇企业的日常活动中,干部职工素质的好坏不是以是否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而是以道德是非和伦理标准作为衡量的准则,无过便是功,品格上无所指责但无建树的干部或职工,往往比那些有所作为但个人品格有些毛病的人容易被人褒奖。反映在乡镇企业的管理中,伦理被当作一种主要的管理手段,突出“德政”,追求“一立德而百善从之”的理想境界,过分要求管理者通过自己的道德修养来感化职工,以期用伦理道德来维持企业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从政治的角度来看,我国乡镇企业多数因依托政府而兴起、发展,企业行为有很强的行政性,承担了很多社会的功能和任务,没有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其价值趋向、行为方式、目标选择乃至经营计划,常常受到政府行政部门的控制和干预。企业是政府行政机关的附属物,企业负责人由政府任命,企业员工由政府安排,政企无法真正分开;在“官本位”的文化环境里,乡镇企业领导者也常常以牺牲经济利益为代价,去追求与企业目标本义无关的东西,借此谋取仕途。与此同时,政府组织经济的手段也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不恰当地给企业确定行政级别,对经营有方的厂长经理给予提拔重用,弃工从政。在企业内部,管理方法行政化,强调政治动员,行政命令,而不是按经济规律办事,使我国的乡镇企业失去了应有的经济文化特性。从人际关系来看,在乡镇企业中,大多数职工来自本乡本土,因血缘关系形成的人际关系尤为突出。常常见到人们把非血缘关系血缘化用以“拉关系”在无数的血缘关系之外又生出许多准血缘关系。于是,亲属网、关系网具有极大的支配力量,使得科学的管理方法不得不迁就人事的需要,即使有规章制度,也难以严格执行。这种以血缘为特征的人际关系起初起到了凝聚职工的作用,逐步发展到现今已走向它的反面,成为现代化大工业生产有序运行的障碍。

其次,从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观来分析,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儒家思想。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在儒家看来,德为本,财为末,财德不相容,本末不能倒置,“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于利”成了体现儒家经济价值观的最重要格言。所以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运用,生产水平的提高的看法,都与现代社会的观念不同,在儒家看来,幸福不是物质的,而是抽象的,精神的。不倡导物质丰富生活富裕,而是一味地谈仁说义,贵义贱利。由于千百年来儒家思想占了统治地位,科学得不到发展,技术得不到创新,重农抑商,农本商末,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有悖于市场经济的运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现代文化的渗透,儒学的经济价值观得以矫正,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经济价值观的改变在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并不是同步的。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越是不发达地区,自然经济越典型,传统的经济价值观越深,经济发展起步就越迟。

再次,乡镇企业员工文化素质的现状制约了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经历了农民向工人阶段的转化、思想水平有了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可比拟的空前的提高。但是由于他们与农业生产方式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决定了他们仍然不能突破小农经济思想的棝桎。从乡镇企业职工素质来看,整体文化水平偏低,技术人员比例过小。以江苏1995年数据资料为例,职工队伍中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0.35%,初高中占59%,初中以下的占39.4%,拥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力量仅占0.16%,初级职称的占1%左右。从乡镇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来看,应该肯定的是,乡镇企业之所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靠的就是创业之初的那一批“能人”。在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并逐步趋向成熟,各项竞争机制日趋完善,这些昔日的能人变得力不从心。他们的观念、意识、行为、素质同客观形势不相适应,企业的产品结构、科技进步、经营规模严重不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一些企业领导人现代企业知识不足,说不清现行企业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区别,对创业之初用过的老方法轻车熟路,对诸如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实行名牌战略等全新方法比较陌生。某年利润达千万元的企业,总经理的书柜中只有一本《老板经典》,而总经理说:“平时太忙,这本书也没有读过。”类似现象有相当的代表性。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负责人很沉痛地说:“教训就是别搞不懂的”,而这种只强调别搞不懂的,却不强调学习未知的、靠经验主义办企业,停留在自然文化中的现象,在乡镇企业中并不少见。“企业的摊子,农民的班子,生产队的管理”已适应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缩小差距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实现小康,最关键的措施是加快欠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步伐。欠发达地区发展乡镇企业虽有诸多制约因素,但并非说欠发达地区,发展乡镇企业无多大希望,相反,只要我们有针对性吸纳中国传统文化,着力提高人的素质,欠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定会迅猛健康发展。

从传统文化角度讲,发展乡镇企业,有必要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管理,重新塑造乡镇企业文化。乡镇企业文化是乡镇企业在生成,发展和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中,根据民主文化背景和企业的实际,在企业内部形成并渗透于企业一切活动之中的文化。包括企业的物质结构、企业行为,观念、竞争原则、规范,经营理念、价格标准等,是经济运动和文化运动在企业全部经营活动中的融合,是渗透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内核和灵魂。我们现在所称的乡镇企业文化,实际上还是一种尚未脱尽“泥土”气息的同乡镇企业低级阶段相适应的乡村文化甚至于宗族文化,已经落后于当前变化了的客观形势,不利于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科技大发展,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是传统文化,工业文化,现代文化既各有市场又相互渗透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既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又有鲜明的现代文化特征。与此同时,经济运行实行全新的市场经济法则,同国际市场接轨,具有强烈的竞争性。因此,塑造新型的乡镇企业文化,应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使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经济特性,突出市场经济意识和现代文化观念。需要说明的是塑造企业文化突出现代文化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客观地讲传统文化对乡镇企业的影响也有积极的一面。如果我们把伦理理解为培养职工的道德修养,精神境界,吸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伦理观念,使企业员工形成一种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并以此来约束自身行为的话,就等于树立了良好的企业精神,这种的精神所产生的效果将优于物质的刺激。注重人际关系,也并不是对企业完全不利。从霍桑实验开始,管理者们就注意到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只要在注重人事的同时不忽视科技与生产,并且尽量处理好所谓关系网,那么一个充满和谐人际关系的企业必将走向繁荣。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效应,有些是与社会主义法制道德和民族传统美德相悖的,用中国农民的纯朴,善良勤劳与现代市场竞争中的高效率、高节奏相结合就可以补救市场竞争的消极作用。由此可见,对传统文化重要的不仅仅是批判,而是如何用现代的眼光来接纳、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塑造新型的乡镇企业文化,使它比起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更具生命力,对加快乡镇企业发展,起到把企业职工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目标上来的导向作用;激励员工心甘情愿,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兴旺努力工作的激励作用;使企业员工共同珍惜企业荣誉,热爱企业工作,关心企业发展,真正团结成为一个整体的凝聚作用;用统一价值标准,处事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企业员工的约束作用;建立企业信誉,增强知名度,提高产品竞争力,市场覆盖率和企业经济效益的辐射作用。

在吸纳和发展传统文化中,必须突出以人为本观念,注重企业家队伍建设和职工素质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从原始到近代再到现代的发展过程,人也经历了从自然人到机器人再到自然人的辨证复归的过程。在现代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生产诸要素中,人是第一要素,企业管理的中心内容不但在于优化各生产要素之间的组合,更重要的是要调动起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是,在商品成本中,劳动力、能源、原材料等成分所占比例越来越小,文化、科技含量则越来越高,可见市场竞争的实质,越来越表现出科技的、智能的和人才的竞争。因此,拥有人才就拥有了一切。当前乡镇企业尤其缺乏的是将才和帅才,即缺少真正的企业家。目前的现状是企业家是企业的负责人,但企业负责人不一定就是企业家,企业家会经营管理,但经营管理者不是企业家。企业家的重要特征在于创新。企业家本身就是一种职业,与科学家一样,是一种独立的社会角色,对企业家的奖惩主要通过经济手段,不应该和提拔从政相联系。政府对企业负责人的任用不应采取委派这一单一形式,而应该通过市场竞争产生。乡镇企业家队伍的形成,首先要培养提高企业家的文化意识,更新传统的思维模式和陈旧的观念习惯,树立市场经济的新思维、新观念、新方法。包括对企业经营的全局观念、效益观念、市场观念、人才观念、竞争观念、质量观念、用户观念等。其次是培养企业家的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再次是为乡镇企业家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激励企业家的进取意识,敬业意识,同时约束和规范其行为,一个地区乡镇企业的兴衰成败与乡镇企业家的数量和质量是成正比的,因此,注重企业家队伍建设并发挥其群体优势是加快乡企业发展步伐的关键举措。与此同时,提高职工整体素质,注重对职工现代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等知识的培训,提高职工的科技水平和文化素质,有利于职工接纳新的思想、新的观念,进而为传统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过渡奠定基础。改变传统管理以制度、纪律等硬性约束,注重思想的、情感的、观念的、教育的等文化因素,转变管理方式,变约束为诱导,变规定为影响,变硬管理为软管理,以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实现这一点,很大程度上来自文化力量的作用,以致于当代经济理论界的一些专家提出了“文化管理方式”,充分证实突出以人为本观念,注重其素质的提高,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标签:;  ;  ;  ;  

论传统文化对乡镇企业发展的影响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