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学校校长角色:学校文化的塑造者和领导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校论文,领导者论文,校长论文,角色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06)11—0020—03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因素,学校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表面看来,这些差异更多表现在物质条件方面的优劣,但实质上学校之间真正的差异,不是物质条件上的差异,而是学校文化内涵之间的差异。任何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学校文化不仅是学校历史的沉淀,更是当今和未来学校发展的主题。学校文化是学校生命所在①,良好的学校文化能为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进步提供肥沃的土壤和广阔的空间。因此,优质学校的校长要担当起学校文化的塑造者和领导者,带领学校培植积极的学校文化。
一、优质学校文化建设对校长角色的挑战
优质学校的文化是一种合作性的学校文化。合作文化的本质与作用在于吸收全体组织成员的隐性知识进而把它们变成显性知识,同时也能够积极地吸收组织外部新的思想和知识。优质学校的文化创造了一种高度合作的氛围,学校的每一位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学校的合作性活动,教师有交流合作的欲望,并且能够付诸行动;学校具有明确的目标,每一位成员都能为学校的“共同愿景”而努力;领导和教师都有很强的责任感,努力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负责;学校有很浓的学术气氛,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地方;学校有很高的期望值,教师有很高的成就感,学校的每一位成员对学校的氛围感到非常满意,并且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优质学校这种合作的文化氛围容易激发教师的紧迫感,如果对此加以赞同、支持和通力帮助,便容易形成改革的力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优质学校文化绝不是“拷贝”和“克隆”出来的,而是一代又一代校长引领师生对学校生活的感悟和发现、对教育问题永不停止的思考与追问、对学校现状和教育规律不懈的研究和探索而创造的。学校文化的创新关键在校长,优质学校文化建设中校长的职责更是不可替代。
但优质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对校长角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校长能否将自己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共同追求,并带领全体教师为“共同愿景”而努力;能否创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合作性文化,培植浓厚的学术气氛;能否从人性维度来实施软件管理;能否历史性地拓展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这些将是校长成功塑造个人角色,创造合作性学校文化的关键所在。
二、优质学校校长的应然角色:来自学校教育各方的诉求
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正逐渐从学校人事管理走向优质人力资源管理,并且更多的是从学校文化领导的角度来理解学校的管理。那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校长应扮演什么角色,如何扮演这一角色呢?
1.教育专家的理论: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关键角色与领导力量
吉恩·霍尔和阿奇·乔治(Gene Hall & Archie George)认为正如教师营造课堂氛围一样,校长在营造学校氛围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教师如何认识和理解校长行为影响学校文化的构建,也部分地影响每位教师课堂文化的构建。②
袁振国教授认为校长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校领导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能够把这种新的、好的、代表文化发展的先进理念,转化成为具体的、大家认同的观念,形成学校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要把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转化成教师的共同追求;建立相应的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③
2.局长的观点:校长角色三方面——引领、服务与感召
林小朝局长认为作为学校主心骨的校长,应起到三方面的作用:引领作用、服务作用、感召作用。校长要把握教育理念,在文化建设方面起到引导作用;校长要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服务生”,为构建学校文化、凸显办学个性服务;校长要树立道德权威,同时,认真钻研业务,创造学术气氛,并以此感召全体师生。④
3.一线校长的声音:校长不仅仅要管理好学校文化,更重要的在于领导、服务和塑造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孙稼麟校长认为,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该扮演文化领导、文化伙伴和文化侍者三重角色。校长要握住学校文化建设愿景的研究和展望,并鼓励每一位教职工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人;校长要力求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三友”:工作和学习中的“战友”,业余时间中的“朋友”,帮困解难中的“亲友”;校长要在建设学校文化的过程中做好服务,力求做到全员、全面和全流程的服务。⑤
上海市北郊学校郑杰校长认为,校长要成为学校文化领导者,从文化角度入手,深刻指出我们习以为常的诸多现象的荒谬性,理性剖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制度和文化根源,并在批判和反思的同时,以自己所在的学校为基地,去做一些新的文化支柱下的新的尝试,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⑥
台北县文林国小的张浚哲校长认为,在国民小学中校长不仅是行政决策的领导者,更是教学工作的指导者,也是事务方面的督促者。校长应如何发挥其领导的风格,针对学校特质、学区需求与社会潮流,塑造有利的教学环境,形成优质的学校文化当是现代校长的要务。⑦
三、优质学校校长要充当学校文化的塑造者和领导者
迪尔和肯尼迪(Deal & Kennedy)认为,文化赋予工作以意义,有助于员工理解从价值观和结果到工作业绩,并到最终实际结果出现的过程。同样,迪尔和彼德森(Deal & Peterson)指出,领导对学校文化及他们在建构过程中的作用了解得越多,就越容易避免所有变革或改革共同的缺陷。领导一旦对学校文化完全理解了,就会对建构或强化文化的需要进行评价。学校文化有利于帮助处于劣势境地的学生呢还是成为学校变革的障碍,主要取决于领导个人的理念和策略。领导的任务是创造和支持一种追求校内每一项工作效率和伦理价值的态度,从而引领学校群体的行为和价值取向。⑧ 正如美国州际学校领导者资格认证协会标准之二所说,学校管理者是通过倡导、培育和维持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教职员工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和教育项目来促使学生成功的教育领导者,因此,对于优质学校校长来说,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创建一个有效的合作性文化,最根本的工作就是充当学校文化的塑造者和领导者。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价值观不断冲突的过程。彼德森和迪尔(Peterson & Deal)提出了文化建构的三个关键步骤⑨:解读学校文化;评估文化;强化积极因素,转化消极因素,重构学校新文化。笔者认为,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校长首先充当的是守门员角色。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和特点,因此学校文化不能千篇一律。校长首先要解读学校文化,挖掘学校文化中的历史资源,分析和反思学校当前的价值标准及取向,并依靠自己的价值判断,来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文化类型。从这一点来说,引进先进理念和经验是校长的职责,防止学校浸染不好的文化气息也是他的任务。有人曾说校长是学校精神的陶工,校长需要用诗性的语言表达出学校的灵魂⑩。在这里,我们认为校长是学校文化的塑造者和领导者。长春市十一高中张殿平校长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作为一校之长,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思想和精神的领导。张校长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和开阔的文化政治视野,站在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高度,提出把学校建设成学府式高中,塑造“学府”文化形象。他亲自设计学校的每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细节,力图将学府的气质融入学校的各个角落:红楼绿树、小桥流水、校园雕塑、人鸽和谐共生;学校还设有专门展示学生作品的文化长廊和体现学校教育理念的大型系列教育壁画,这一切文化意蕴留给了教师和学生无穷的陶冶。他和教师一起分享学校的“共同愿景”,将树人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
那么,在学校文化重建过程中,校长的责任是什么呢?或者说校长要着手从哪些方面努力才能创建一个和谐、有效的合作性文化氛围呢?综合各方面的资料,结合优质学校课题的实践研究,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1.优质学校校长首先要具有自己的教育理念
美国当代教育哲学家乔治·F.泰勒(George·F.Taylor)在《教育哲学导论》中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个人的哲学信念是认清自己的生活方向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如果我是一个教师或教育领导人,而没有系统的教育哲学,并且没有理智上的信念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茫茫然无所适从。”(11) 同样,如柳斌同志所言:“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就是说,教育方针政策确定后,并在必要的外部条件如校舍、设备、资金投入、师资等一些条件具备后,校长便是决定因素。这是因为在办学过程中,校长处于学校管理系统的核心地位、主导地位、决策地位,校长的思想、行为和作风在学校工作中影响全局。”(12) 教育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精神和灵魂,是校长从宏观视野对学校发展所作的理论思考。优质学校的校长一定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只有追随先进的教育理念才有正确的信仰,有了正确的信仰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校长要不断反思学校的发展状况,不断对学校的远景、使命、组织结构进行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使自己的教育理念永远跟上时代的步伐,永远能够正确指引学校的发展。
2.把自己的教育理念转化成学校员工的“共同愿景”
如果先进的教育理念只是为学校的少数领导阶层所接受,那还称不上学校文化。校长要让教师接受并深刻理解自己所信奉的教育理念,从而转变成学校的教育理念,形成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愿景”。教育理念不是摆设,也不是空喊的口号,要在实际行动中内化为教师自己的理念。正如袁振国教授所说的,校领导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能够把这种新的、好的、代表文化发展的先进理念,转化成为具体的、大家认同的观念,形成学校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校长要和教师一起分享学校的“共同愿景”,在整个校园中创造这样一种气氛:“这就是我们这里的做事方式!”要让教师真正理解学校的发展状况,清楚学校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前景,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校的优质化建设中。
3.校长要有意识建构团队目标,培植协作气氛
我们目前进行的优质学校建设的目的就是产生高绩效。高绩效组织的特点是,他们拥有一群尽责任、精力旺盛的人们坐在一起审查组织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商量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坦纳(Tanner)称此种现象为“打破孤立的桎梏”,并创造一种“专业咨询的氛围”。校长的责任在于促进这种相互交流。校长要让教职工、学生和社区参与目标的设置,参与问题的解决(13)。在这个过程中,校长要有明确的方向感,要努力用具体的目标来说明这个方向,即建构团队目标,并有意识培植教职工的协作文化,带领教职工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值得提醒的是,树立团队目标并不是短期内完成的一次性的领导步骤,不是校长活动的一个“点”,而是一个漫长的文化建设过程,是贯穿校长活动的始终的一条“线”。
4.实施具有人性维度的管理制度
组织发展的第一个世纪里,最强大的学识所关注的问题现在非常显而易见:理解组织的关键在于理解其人性维度和社会维度(14)。管理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是顺利实现目标的手段。对学校而言,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进步。所以在优质学校中,校长要实施人性化管理,在管理制度中加进人性维度。只有这样,学校中的规定才不是“冰冷的制度”,而是与教师和学生的精神浑然一体的“行动的自觉”。
5.校长要站在历史的角度拓展学校的文化建设
唐太宗李世民在1300年前曾有这样一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可见了解历史的重要性。校长要从历史的角度追踪学校文化发展的历程,寻求学校文化的精神源泉,组织教职员工进行历史叙事提炼学校的文化精神,体会学校故事中所包含的真实感人的文化力量,从而拓宽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让“学校的过去”给学校未来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
注释:
① 季苹:《学校文化的反思与再建》,《人民教育》,2004年第2期。
②(13) [美]杰拉尔德·c·厄本恩,拉里·w·休斯,辛西娅·J·诺里斯著,黄崴、龙君伟译:《校长论——有效学校的创新型领导》,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87页、33页。
③ 袁振国:《校长的文化使命》,《河南教育》,2003年第4期。
④ 林小朝:《构建学校文化 提升办学品位——在全区校长论坛上的讲话》,http://www.lqedu.org/2004-7-29/2004729101055.htm,2004-7-29/2005-3-15。
⑤⑥ 赵中建:《学校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66页、272—273页。
⑦ 张浚哲:《我的领导风格与塑造学校文化的想法》,http://www.twles.tpc.edu.tw/~f3504/p3.htm
⑧ 谢翌、马云鹏:《重建学校文化:优质学校建构的主要任务》,《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1期。
⑨ 马云鹏、谢翌:《优质学校建构的取向、模式与策略》,《东北师大学报》,2004年第3期。
⑩ 马云鹏、谢翌:《学校文化的理解与重建》,“学校文化新视野”研讨会材料,2003年12月。
(11)(12) 范国睿:《多元与融合:多维视野中的学校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46页、47页。
(14) 罗伯特·G·欧文斯著,窦卫霖等译:《教育组织行为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