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丽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和学习者从立足实践的角度出发,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合理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经典作家的理论成果,。坚守马克思实践的本质和发展的眼光,把握住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学以致用的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道路中遇到的理论症结问题。
关键词:辩证思维、创作人员、论文创新、思想价值
要想创作出彩,创作的作品有思想有内涵有价值,离不开在前期的潜心思考,思维的过程不仅具有发散性、逆向性、实践性,应该把握住辩证思维的科学性。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科学观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之所以是科学的,皆因这种思维模式是立足于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工作的创新。简言之,辩证思维的价值立场,是以社会实践为基本立场,既能汲取经验教训又能开括创新。
(一)遵循客观规律
唯物主义辩证法表明意识能够认识客观存在,并且能动地把握客观规律的运行,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大的两大贡献是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大魅力和最伟大之处。只有遵循客观规律,才能避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才能避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才能避免犯主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才能避免犯形式主义的错误;才能避免犯一切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以及假马克思主义的错误。
(二)打破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以自我意志企图说服并压制一切其它不从属的声音和意见。思维定式用到理论工作的研究和学习中来,对新的理论创作反而还会起到加强思想禁锢的反作用。坚守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研讨问题的优势,体现出辩证思维与“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及“学以致用”的与时俱进的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相一致。勇于自主地敢于打破思维定式静止的单向的思维模式,才有利于培养多角度、全面的思考问题科学态度,利于养成辩证思维。思维的辩证角度,不仅会让思考人员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且有利于思想深度养成。
(三)防止经验主义作祟
我们承认经验确实起到过减少错误发生的规律,然而,一味地拔高经验的历史功绩,确实不利于打破常规以及创造新格局。我们在实际开展工作以及处理问题时,不能仅是依靠旧的经验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思维的万能定式,而是应该树立起以发展的眼光认识时代问题的变革和革新。应该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髓,真正体会马克思主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习总书记“以问题中心为导向”的问题中心思想,时刻强调并反映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困难”。
(四)辩证思维符合科学实质
科学理论不断实施的过程,能够检验出相对真理是否能够走向绝对真理。实践验证,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唯一符合科学的理论。恩格斯也说,马克思主义不可能超出时代的范围去认识和解决一切事物。因为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事物时刻处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科学进步,破除了宗教愚昧,解决了很多千百年来困惑人类发展的迷象,科学的力量加深了人们利用自然规律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和态度。培养辩证思维对生活、工作、学习、治学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起到质的飞跃提升,认识也能客观公平公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创作人员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本质和发展实际
创作人员作为科研力量的中坚分子,立足社会实践,把握时代精神下的问题需求,根据时代主题的鲜明旗帜提炼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实际,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问题的发展实质。
(一)立足社会实践
创作人员必须立足社会实践,如果不是基于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遇到的实际问题,理论最终会走向空洞和枯燥,理论的活力会流于干瘪瘪的空泛化现象。只有深入到广泛的现实生活去,才能理解经典的价值,把握原典的实践精髓,也才能反映出群众利益的症结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本质决定了创作人员不能僵硬的对待理论,而是应该关注和聚焦社会热点、理论难点、思想凝点以及教育重点。时事政治对于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观,为科研创作注入新的思想活力。
(二)调动发展的眼光
发展是硬道理,确实身处信息时代下科研创作人员,如果不能紧跟时代的脚步并洞察发展背后的实质,怎么应对来自国际和国内的双重的冲击和考验。科研创作人员的眼光,也应放到国际格局去思考国际和国内局势变化的动态因素,尤其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一带一路”“两学一做” “四个自信”等一系列时代主题的提出。如果忽视了这些大的变动,缺乏发展的眼光,不理解“和平与发展”“改革开放”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怎么能够有所建树、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坚持以问题为中心的导向思路发现新问题。
(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如果不能够与时代的发展共进步,科研创作人员就很难做到立足社会实践和以发展的眼光深刻洞察到社会实际的变化,也就不能实现理论的创新以及科研的进步。我国发展的一个事实是依然是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社会转型期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各类问题集中反映的时代。始终明白转型的目的,是为了让这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变得更好,以及实现人民幸福、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为宗旨。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依然深刻体现出当今时代的激烈竞争意识,这种竞争的内涵和标准也在不断深化,反复强调素质的全面提升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就很能说明问题。
(四)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群众观,第一次客观评价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取得一系列的优秀历史文明成果,都离不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我们党基于实际建设和始终坚守服务群众为宗旨,将学习型、服务型、理论型的优良作风进一步深入到领导班子的改进中。研究创作人员必须以反映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需求作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风向标,为群众谋福利和科研成果的创新需求紧密联系,并付诸行动。
三、科研成果体现出论文创新的思想价值
科研成果是理论创新的实际问题的反映,科研成果应该体现出科研创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创新思维和思想价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本质和以发展的时代要求认识客观事物变化的规律。
(一)以辩证思维培育论文创新的论证角度
创新是一种科学论证的精神,是科研创作人员对待理论研究的应有精神和专业态度。创新的前提,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唯物辩证法,坚持唯物主义发现客观规律的科学方法,对于提升全面认识事物以及全面理性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着本质的突破转变,也是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过渡的转型期。对于经典理论的学习和解读,无疑是理论创新必经的一个基础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者和研究者们的理论事实是,在研究问题时,要具备透过现象的节点抓住问题发生变化的本质,从偶然事件中把握必然发生的结果,站在马克思及经典作家的理论成果,潜心学术研究,不断完善突破理论的藩篱。
(二) 在科研成果中展现思想价值的风采
优秀的论文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对于后来的学习者和研究者起到振聋发聩的效果。不学无以进步,不借鉴足够多优秀的科研理论成果,就不足以对学习者和研究者起到视野开阔以及不断丰满思想的积极进取作用。被动地研究和主动的学习,同样起到不同的效果。立足实践的研究和困于理论的牢笼,其思想价值的风采以及刻板僵硬的印象,对于研究者本人以及后来人的学习同样有着深刻的思想启迪作用。不论如何,立足社会实践是研究的基本准则,学以致用则是研究成果的主要宗旨。只有研究者充分具备认识问题产生的根源,才能有所建树。研究的初衷,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本质,在科研成果中展现思想价值的风采。
参考文献:
[1]户晓坤.辩证发展观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发展——Т.И.奥伊则尔曼的“元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理论探讨,2017,(02).
[2]陈锡喜.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坚持问题导向的科学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6).
[5]刘涛,宫善纪.马克思人的自由发展思想、现实意义与经济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途径[J/OL].改革与战略,2017,33(05).
作者简介:苏丽(1989—)女,山东菏泽人,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论文作者:苏丽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8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9/8
标签:马克思主义论文; 理论论文; 思维论文; 思想论文; 科学论文; 人员论文; 科研论文; 《知识-力量》2017年8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