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乳山市第一中学 264500
一、大胆尝试
当我把“放手课堂”的想法告诉孩子们时,有人疑惑,有人不解,但更多的是隐隐活泛起来的跃跃欲试。课堂形式不限,讲解内容不限,但需要提前准备,有需要的也可以向我寻求帮助。有了我的这番话,学生们乐滋滋的,像吃了定心丸。晚上我的QQ就没有停过,已经有人开始热烈地跟我讨论课堂内容的选择,我心头一动,一丝窃喜跃上眉梢,久违的职业幸福感涌上心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及时捕捉错误回答,让思维“海阔天空”
课堂上,教师根据自己的课前预设引领学生思维,一步步展开教学。外人看来,“这课上得很成功,学生表现得无懈可击,师生配合天衣无缝,及其默契”。而事实上,由于学生的思维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对于同一个问题,常常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思维结果。有的可能“正中老师的下怀”合乎预设轨道,有的勉强凑合,当然,也难免会出现不合理的结果,甚至是错误的答案。面对课堂上随机生成的情况乃至“错误”,有的年轻老师往往会故意回避,有的用简单的一句话加以否定。殊不知,如果此时能迅速捕捉一些不太成熟的结果,追溯根源,顺势引导,不仅可以使错者本人理清思维,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使其他学生顿感海阔天空。
三、数学是一门“问题”多的学科
同其他学科相比,数学更容易产生一系列学习上的问题,如计算错误、公式记忆错误、性质使用条件不足、不会分析问题等。这些错误除了向老师、同学询问解决之外,还需要同学们好好收集整理,一是整理错题本,二是归纳总结数学思想方法。利用错误资源学习,打造个人专属复习资料,可以有效促进数学学习。出错但不怕错,知错能够迎刃而解,才是学好数学的王道。
四、笑对学生质疑争论,让疑惑“柳暗花明”
在我们老师的头脑中,课堂上学生能将教案预设中的问题个个击破,与老师配合得滴水不漏,那就是自己理想中的一节好课。然而,老师对学生在生成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却往往不敢直面。在听课中我们常听到这句话,“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解决好吗?”老师用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对学生可贵的质疑精神在顷刻之间给扼杀了。其实何必那么急呢?若能从容面对学生的质疑,不难发现此时正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让学生的疑惑“柳暗花明”的最佳时机。
五、尊重个体差异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层含义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分层教学。
了解学生想什么,才能知道教师要做什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给学生们一个支点,他们可以撬动数学课堂,可以撬动尘封已久的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还有那青春的心灵。
论文作者:孙梅彦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6月总第3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9
标签:学生论文; 错误论文; 数学论文; 老师论文; 课堂论文; 思维论文; 疑惑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6月总第3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