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民营经济优势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营经济论文,国有企业论文,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民营经济的三大优势
近20年来,民营经济之所以能够冲破种种障碍迅速发展壮大,在这种旺盛的发展态势中是蕴含着必然性、蕴含着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性的。分析这种必然性和规律性,最根本的还是在于它适应中国当前生产力的现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必然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具体分析,民营经济至少有三大优势。
一是市场的优势。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民营经济最适应市场经济,民营经济同市场经济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它是在市场中孕育产生发展壮大的。改革以前,我们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消除了民营经济产生发展的土壤,随着改革的进行,计划中开始有了市场的空隙,民营经济在夹缝中出现,民营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多种要素都来源于市场,它的产品要依靠市场来销售,它的原料要到市场上去购买,所以没有市场就没有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最依赖于市场,因而它也最先拥有市场的优势,当我们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要面向市场、推向市场的时候,它们早已是市场经济的先行者、开拓者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要通过改革才能适应市场经济,民营企业从来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它是在市场中生、在市场中长的,如果它不适应市场经济,即使产生了也生存不下去。民营经济以市场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是真正的市场行为主体。
二是体制的优势。民营经济负盈又负亏,预算约束很强,机制十分灵活。在经营机制上完全根据市场情况而定,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并进而能进行持续有效的产品开发,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它的经济手段灵活多变,只要有利可图,可以“不择手段”,这里有一个健全市场法规的问题,但法规禁止的以外,都是允许的。在预算约束上,经济“热”的时候,它的自我约束力很强,在经济“冷”的时候,它仍能一方面通过倒闭、停产、转产、自觉不自觉地使经济结构得到调产,另一方面又较为灵活地适应新的条件、寻找新的机会发展自己,显示了较强的生命力。在用人机制上具有广揽人才、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企业没有冗员问题,轻装上阵,发展很快。
三是发展速度上的优势。2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民营企业的发展表现出了强有力的生命力和快速增长的迅猛势头。我国这20年,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国有经济发展很慢,经济增长的速度主要是非国有经济,其中以民营经济的增长速度为最快。当前我国的国有经济处于一种存量优势、增量劣势的状况,经过40多年的建设积累,国有经济存量很大,但增长速度缓慢。“八五”期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值中,国有企业只占15%—16%,1997年上半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11%,集体经济为12%(基本持平),国有经济仅为5%, 其间的差额则是靠民营经济的增长速度拉上去;199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614.3亿元, 其中民营经济超过1万亿元,远远超过了国有经济, 民营经济的增长速度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从经济发展的规律看,存量最终是要由增量来决定的,存量再大,没有增量,最终会由大变小、由多变少。所以,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而发展民营经济的优势来弥补、推动、加快国有企业的发展,这是国有企业发展的一条捷径。
二、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良好条件
国有经济现在首要的问题,是如何剥离传统体制所带来的负担,负担问题不解决,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改组都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而这个负担的解决,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来拉动的。
第一,为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经济补偿”,支付了一定的改革成本。民营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兴起了。它在大力发展的同时不要国家一分钱而为国家提供了可观的财税收入,从而分散了国家的征税对象,减少了国有企业的税赋。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还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经济补偿”,由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使我们不依靠任何外援,而完全依靠自己经济中新成长起来的经济成份所提供的新增国民收入,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避免社会动荡,实现旧体制向新体制的平稳过渡。
第二,为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缓解了就业压力,稳定了社会环境。民营经济的大量涌现和发展,为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出路。当前国有企业的就业人口为7000多万,从事个体经营的有5000多万,三资、私营企业4000多万,民营企业的就业人数已超过国有企业。1996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05万人, 其中民营企业就业的近300万人,超过了国有经济新增就业人数。
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还吸纳了大量下岗人员,部分地解除了国有企业的后顾之忧。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冗员问题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大批职工下岗,给社会造成巨大的压力。民营经济的发展,为下岗人员再就业提供了一条现行的出路。
第三,为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市场环境,强化了市场竞争。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依靠自身的高效率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打破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强化了市场竞争,有力地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全面提高,从而为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也正是多元化经济主体的出现,形成了多种经济互相竞争的局面,迫使国有企业转换机制,深化改革,面向市场求生存、求发展。
三、民营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民营经济在发展中表现了相当广泛的包容性,它的发展,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一是提供了竞争对手,推动国有企业进入市场。民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成为竞争性市场经济形成的重要条件,它作为一支独立的竞争力量登上市场经济的舞台,使利益关系、利益格局向多元化、多极化发展,与此同时,也把国有企业推上了市场经济的舞台,国有企业面对这样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必须面对市场的竞争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追求自身的利益,谋求企业的发展,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来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档次,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来改革内部组织结构、形成灵活的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更适应市场经济。
二是提供了行为榜样,促进国有企业改制改组改革。民营经济的诞生,以其全新的产权关系,而获得了生命的活力,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灵活的经营机制,给国有、集体企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国有企业如何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改组、改制,实行科学管理,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国有企业改革很大的一个难点是产权问题,可以说产权制度是造成国有企业诸多问题的根源。作为国有企业来说,资产是属于国家的,国家自身无法直接经营管理资产,因而要将资产委托给代表,所有者代表的任务是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谋求更大发展。委托者如何监督代理者?代理者如何象所有者那样关切资产、提高对资产的关切度?民营企业清晰的产权关系,所有者和经营者以利益的纽带的协同一致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借鉴和参考。
三是盘活了存量资产,激发了国有企业的活力。民营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既具有资金实力,又具备管理知识的新型企业与企业家,使得产权交易主体增多、水平提高,为盘活国有集体的存量资产增加了一个有效通道。民营企业购买、兼并亏损和破产的国有中小企业,使国有集体资产变现,减少了国有集体资产在闲置状态下的流失。
当前,我国有相当数量的国有中小型企业不景气,拥有大量沉淀的国有资产,各种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民营企业尽管机制灵活,具有对资源有效配置的能力和优势,但缺乏相应的资源,通过民营企业兼并国有中小型企业,实现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的重新配置,并挖掘其潜力,发挥其应有的经济作用,从而实现对社会资源优化有效配置,并使国有中小企业焕发出新的活力,使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朝着良性循环的方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