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思想文化交流活动_文化论文

国际思想文化交流活动_文化论文

一次思想文化交流的国际盛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交流论文,盛会论文,思想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应阿拉伯教育、文化、科学组织(简称ALESCO)和突尼斯文化部的联合邀请,我于1997年11月17~21日到突尼斯参加了“阿拉伯文化与其他文化对话国际研讨会”。会议有3个主要议题:1.阿拉伯文化与亚、非、拉美第三世界文化。2.阿拉伯文化与西方文化。3.在世界新秩序中,阿拉伯与世界其他地区政治对话和经济交流的前景。参加会议的是来自世界5大洲的数十位专家学者,他们每人都提交了论文,其中有16 人向大会宣读了论文。与会期间,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时甚至是激烈的辩论。

来自西班牙王室的玛丽娅·蒂丽莎·帕尔玛公主的论文《亨廷顿观点剖析》,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逐一进行分析、批判。帕尔玛公主认为当今世界正向政治多极化、经济多样化、文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各国家、各民族都根据各自的特点和状况发展,速度有快有慢,向现代化迈进并不意味着西化,或溶于西方文化中。语言的多样化和信仰的多样化(无神论、有神论、一神论、多神论等),形成了多样化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也构成了当今世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多样化,从而造成了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的多样化,这是当前世界文化发展的显著特点,所以,各种文化应加强交流、对话和了解,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使各种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发展史中都占据应有的地位,成为人类共有的财富,而决不应该像亨廷顿主张的那样,人为地树立“新的敌手”,人为地扩大各种文化的矛盾,导致敌意和冲突,这是政治霸权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反映。帕尔玛公主说,她与亨廷顿家庭关系很好,他们是好朋友,但决不苟同他的观点。帕尔玛公主还说,亨廷顿关于伊斯兰教的看法和判断是草率的,错误的,是偏见的产物,世界新秩序应当是平等的,公正的,应彼此尊重,求同存异。

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政治学教授纳西尔·阿鲁里就《全球主义及其对阿拉伯世界和南部地区的影响》一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目前全球主义在西方甚嚣尘上,其实是美国霸权主义在冷战阶段结束后的代名词,是“国际分工论”的死灰复燃,目的是在“经济分工全球化”、“商品流通全球化”等口号掩护下,国际垄断资本为使剥削和掠夺第三世界的行为国际化、合法化,通过商品流通国际化向各国各地区生产领域渗透,以垄断和控制这些生产手段和生产资料,限制、阻挠阿拉伯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南半球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此外,与会者还对阿拉伯文化、地中海文化在世界文化和区域性文化中的地位与特点进行了讨论。阿拉伯文化对非洲文化和欧洲文化的发展都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埃及阿拉伯研究中心希尔米·夏拉维教授的论文《阿拉伯文化与非洲文化》与开罗大学发展中国家研究中心穆斯塔法·卡米尔·赛义德教授的论文《阿拉伯国家与拉丁美洲国家的文化对话》集中阐述了这一问题。阿拉伯国家、非洲国家、拉丁美洲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属第三世界。这些国家在经历了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政治斗争之后,都曾面临着发展经济和复兴民族文化的任务,其中有曲折,有挫折,也有反复,当前世界的南北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贫富悬殊也在加大,而西方文化的渗透和侵蚀也日趋严重。因此这些地区的国家和民族应该加强对话,增进了解,发展民族教育,把政治热情转化为发展经济的动力,同时加速国内民主化进程,缓解国内矛盾,加强各社会阶层的团结,否则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是一句空话。

与会者认为,地中海区域不大,但地中海南北两岸、东西两端,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状看,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法国中东问题专家杰·保罗·查诺鲁教授的《阿拉伯—欧洲关系的变化与前途》与土耳其大学埃麦尔·凯法丽教授的《地中海文化对土耳其现代文学的影响》等论文论述了这一问题。他们认为,地中海与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相比很小,但地中海区域的发展条件具有优势,历史上这一地区一直是各种政治、文化、宗教、思想矛盾的焦点和冲突的核心,是兵家必争之地,今天这些矛盾依然突出,并形成一个显著特点,即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的多样化,这可认作是当今世界多样化构架的一个缩影。他们认为,如果地中海区域各国能够友善对话,和平相处,不再诉诸武力,世界也就不会再发生战争,世界矛盾起码可以解决一大半。

阿拉伯海外侨民文学,特别是在欧洲和北美洲的阿拉伯侨民文学,是阿拉伯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智利塞尔戈·马西亚斯教授的论文《智利文学中的阿拉伯侨民文学》,特别阐述了南美洲的阿拉伯侨民文学与中世纪安达卢西亚阿拉伯文学的渊源关系。经过长期沉默后,当前智利出现了一批阿拉伯侨民文学作家,他们的文学作品反映出他们对自己阿拉伯属性的自豪。在智利还有一些作家,他们虽然不是阿拉伯人后裔,但他们创作的主题与阿拉伯文学、历史有着密切关系,这一方面说明阿拉伯侨民在南美洲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阿拉伯侨民对本民族文化和历史的眷恋和热爱。

来自日本的黎巴嫩客座教授麦斯欧迪·塔希尔介绍了阿拉伯文化与日本文化的交流情况。他认为以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1769~1849)为代表的阿拉伯现代化运动比日本明治天皇(1852~1912)的维新运动早好多年,日本人也曾研究过穆罕默德·阿里的现代化运动,学到了他们认为有用的东西,日本现代化运动成功了,而埃及的现代化运动半途而废,有许多经验教训可以吸取,目前阿拉伯国家与日本经贸关系空前活跃,日本产品充斥阿拉伯世界,而文化交流却显得冷清得多。

笔者提交的论文题目是《中国文化·阿拉伯——研究与比较》,可能由于大家对中国的兴趣浓厚,论文宣读后,讨论气氛十分热烈,提出了许多问题,他们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十分敬佩,对中国当前的迅速发展高度赞扬,特别是对中国近50年来阿拉伯语言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中国文化和阿拉伯文化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各有特色,是世界文明发展中两大主流。季羡林先生曾说:“在世界上延续时间长,没有中断过,真正形成独立体系的文化只有4个:中国文化体系、 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和希腊、罗马开始的西欧文化体系。”(注:摘自季羡林《东方文化史话》。)中国历史若从夏商算起,至今已有5千多年的历史,孔子为承上启下之人, 中国古代文明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易经》、《尚书》、《春秋》、《诗经》、《礼记》等,加上《论语》,形成了2000多年来中国正统文化的基石,这一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它的成熟性,它既是孔子以前2000年中国人民劳动、生活和智慧的结晶,也是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各种思想学派的争鸣和各诸侯国战争经验的总结。据史书记载,当时黄河流域有大小诸侯国460 多个,数百年间发生了无数次战争,这些冲突和战争、兼并和分裂促进了彼此的接触和沟通,也促进了统一和中央集权意识的产生和增长,只有统一和集权才能实现安定和繁荣。因此,民族团结、国土完整和中央政权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核心,成为中国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的民族意识。中国地处大洲之隅,周围是高山大海,它既有助于统一和集权意识的形成,也有助于偏安和闭关思想的产生。中国传统文化是农耕文化,是和平文化。中国以农立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历史上谁偏离了这个根本,谁就要受到惩罚。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内只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对外只有防范之意,无扩张掠夺之心。和平安定,自给自足,自力更生既是中国人的经济原则,也是他们的文化原则。“中国在它的大部分历史时期,没有建立侵略性政权。也许更重要的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的和平主义影响使它的向外扩张受到约束。他们很少用武力把他们的意志强加给被征服民族。但是,却把同化被征服民族,使之成为他们的高级伦理制度的受益者当作自己的天职。”(注:《世界文明史》中文版第一卷173页。 [美]爱德华·伯恩斯等编,罗经国等译,1987年商务印书馆版。)中国文化是磁性文化、韧性文化,是一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同化力、承受力和包容力的宽松文化。它对外传播犹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渗透力极强;接受外来文化“海纳百川”,具有无穷包涵力和消化力。它对于历史上许多外来宗教思想和文化的态度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范文澜先生说:“汉族本身不曾在巫教基础上制造出一个普遍流行的宗教,许多外来宗教的陆续传入和佛教的一时盛行,也都不曾取得独尊的地位。一切宗教不能生出深根来,应归功于史官文化,因为它含有抵抗(虽然是不彻底的)宗教的因素。史官文化的主要凝合体是儒学,儒学创始人孔子,教人专重人事。‘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未生,焉知死!’。不谈鬼神和死后事,是孔子也是儒学对鬼神的基本态度,所以在儒学的思想体系里,鬼神不可能取得重要地位,更不可能取得主导地位。宗教得以兴盛的必要条件,首先是对鬼神(一神或多神)有绝对的信仰,而儒学对鬼神则是怀疑,敬而远之,这就形成汉族(中国)历史允许各宗教并存,既不完全信奉也不彻底排斥,从不发生所谓宗教战争的特殊现象。”(注: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237~238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阿拉伯历史也是悠久的。据经典和传说,半岛阿拉伯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比中国古代神话时期还要早的远古时代。如果把包括在整个阿拉伯地区两河流域和埃及也算进去,有据可考的历史近7千年, 比中国还早了一二千年,历史不可谓不悠久。伊斯兰教的出现,《古兰经》的编纂定型成书,阿拉伯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交融结合,是阿拉伯思想文化成熟的重要标志。阿拉伯伊斯兰征服运动,使阿拉伯文化与周边地区的民族文化如古埃及文化、希腊罗马文化、波斯文化和印度文化发生碰撞,阿拉伯文化在汲取、继承、发扬、传播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时,表现出了极高的进取精神和宽容性。阿拉伯国家地处三大洲之间,古代半岛居民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生活,因而形成了阿拉伯文化的开放性、扩张性和自由化倾向。伊斯兰教的出现,统一了阿拉伯民族,促进了阿拉伯思想文化的大发展,形成了阿拔斯朝(750~1258 年)阿拉伯文化的“黄金时代”,在世界文化承上启下的发展中和欧洲现代文艺复兴的思想启蒙过程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结合是这次与会者十分感兴趣的问题。伊斯兰教问世一千多年来,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目前在全世界190多个国家中,已有55个伊斯兰国家,约占1/3。全世界50 多亿人口中有12亿穆斯林,约占1/5。在思想文化交融方面,在中国发生的情况很有典型意义。一方是根深蒂固的、成熟的、独成体系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体系,一方是新兴的、富于开放性和进取性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两种文化的接触和交融,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是由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穆斯林及其学者完成的。它是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和平深化的过程,而不是军事冲突和武力扩张的结果,即使偶而发生碰撞,也是文化思想领域内认识和理解问题所造成的。从历史上讲,唐宋时期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触和磨合时期。元朝蒙古人先西征后入主中原,为这种文化交融结合提供了时机,阿拉伯天文学、医学、药剂学、音乐、舞蹈等传入了中国。到了明末清初,中国出现了一批精通“释儒道伊”四教的穆斯林学者,写出了一批关于伊斯兰教义、神学、伦理、道德的著作,既表现了他们对自己宗教的坚定信仰,也表现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功底,他们是两种文化结合的代表。到了20世纪,特别是50年代以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走出了宗教范围,成为广大中国穆斯林学者和非穆斯林学者深入、系统学习和研究的对象,翻译工作和研究工作十分活跃,在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哲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有许多重大突破。在目前世界范围内,中国已成为阿拉伯伊斯兰国家以外学习研究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最活跃的国家之一。阿拉伯朋友对中国学者在研究工作中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所以当我在会上提出在北京召开非阿拉伯母语的阿拉伯语世界会议的建议时,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响应,被写进会议决议中,其他有关加强中阿文化交流的建议也都在会议决议中得到反映。

这次会议的决议主要有:

1.在阿拉伯国家高等学府里,加强对世界各种文化的教学和研究,指导研究生把世界各种文化作为自己专业的选题。

2.与世界各国文化基础研究中心交换留学生,互设奖学金。

3.为了加强继续对话的责任感,积极与各种文化建立共同的文化机构,交流文化创作作品,支持和协助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的大学和研究中心积极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4.呼吁阿拉伯企业界人士积极资助文化活动,如翻译、提供奖学金、举办艺术展览会和音乐会等。

5.翻译是各种文化对话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应积极开创阿拉伯翻译的新时代,或设立阿拉伯现代智慧馆,制定全面规划,翻译世界各国的经典著作和各种学科著作,把阿拉伯古典和现代经典著作翻译成世界各国的当代语言。

6.这次研讨会取得了成功,组织工作出色,论文水平高,讨论热烈,今后将定期召开这样的文化对话研讨会。

7.这次会议的论文集将用阿、法、英三种文字出版。

8.召开非阿拉伯母语的阿拉伯语世界会议,建议在中国北京召开,因为那里的学术气氛适合召开这样的会议。

我们衷心欢迎这一天的到来。

标签:;  ;  ;  ;  

国际思想文化交流活动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