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前列腺增生;尿流动力学检查;尿路感染;危险因素
在临床上,尿流动力学检查的应用十分广泛,经常用于下尿路疾病的诊断,也用于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术前检查,由于尿流动力学检查是一种侵入性检查,在检查后可能有一定的几率发生尿路感染[1]。本文旨在探讨前列腺增生患者完成尿流动力学检查后尿路感染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故选取120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现将报告展示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取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8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中抽取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4.29±3.24)岁,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4.12±2.13)。最终根据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尿路感染组(n=33)和非尿路感染组(n=87),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接受尿流动力学检查前2d完成中段尿培养及连续非同日2次尿液分析检查,若出现尿白细胞>18个/μL的情况,则延缓尿流动力学检查,指导进行抗感染处理后再复检尿白细胞,直到<18个/μL,再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在检查完成后的48h内进行尿液分析检查和中段尿培养。
尿流动力学的主要检查指标包括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残余尿量、逼尿肌过度活动和旁观感觉敏感,在测量时用8F双腔测压管对膀胱恒流关注,测量膀胱压力变化没用球囊测压管插入直肠测量逼尿肌压。
1.3观察标准
对比尿路感染组和非尿路感染组的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0.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尿路感染组患者的膀胱体积为(72.37±12.32)ml,最大尿流率为(8.23±2.17)ml/s,平均尿流率为(3.72±1.45)ml/s,残余尿量为(51.23±17.23)ml,膀胱容量为(362.23±52.14)ml,膀胱出口梗阻17例(51.5%),逼尿肌过度活动7例(21.2%),膀胱感觉过敏8例(24.2%);非尿路感染组患者的膀胱体积为(50.23±13.43)ml,最大尿流率为(10.25±2.46)ml/s,平均尿流率为(5.32±1.49)ml/s,残余尿量为(23.84±12.43)ml,膀胱容量为(354.23±61.23)ml,膀胱出口梗阻16例(18.4%),逼尿肌过度活动17例(19.5%),膀胱感觉过敏20例(23.0%),比较结果分别为(t=7.394,P=0.001)、(t=8.347,P=0.001)、(t=7.392,P=0.001)、(t=6.845,P=0.001)、(t=1.228,P=0.286)、(x2=13.167,P=0.001)、(x2=0.042,P=0.838)、(x2=0.021,P=0.885),其中膀胱体积、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残余尿量、膀胱出口梗阻率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在诊断泌尿系统感染时,由于尿流动力学检查后导致的感染程度较轻,且不会出现全身发热等症状,其常见症状为尿频、尿急等,这与原发的下尿路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差异,容易混淆[2]。
目前暂无证据证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以降低尿流动力学检查后出现有症状的尿路感染发生率,不过也有认为使用抗生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尿路感染,分析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尿路感染相关危险因素也十分重要。
为探讨前列腺增生患者完成尿流动力学检查后尿路感染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本次研究选取120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尿路感染组的患者的膀胱体积、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残余尿量、膀胱出口梗阻率与非尿路感染组患者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
膀胱出口梗阻降低了患者尿流量,影响尿液的排空,也降低对尿路的冲刷力度,会使细菌更容易粘附在黏膜上,而膀胱出口梗阻会影响到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等,这些因素叠加最终增加了尿路感染的风险。
综上所述,患者残余尿量越多、前列腺体积越大、膀胱出口梗阻率越高、平均尿流率越低、最大尿流率越低,则尿路感染发生率越高,可以进行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参考文献
[1]杜伟,范召应,宋小松,等.前列腺增生患者尿流动力学检查后尿路感染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13(01):49-51.
[2]孙国庆,张勇,郑保良,等.三腔管在良性前列腺增生并尿潴留患者尿动力学检查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19,27(07):58-61.
论文作者:巩佳维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9
标签:膀胱论文; 患者论文; 尿路感染论文; 力学论文; 发生率论文; 残余论文; 平均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