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狐”背后的经济谋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论文,沙漠之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代号为“沙漠之狐”的空袭伊拉克的军事行动,在一个最令人怀疑的时刻打响,那就是美国众议院准备投票弹劾克林顿之前的10多个小时里。所以不少人认为,克林顿采取此举是为了转移目标,以拖延投票进程。但“沙漠之狐”果真是克林顿为了摆脱个人政治困境而采取的围魏救赵举措吗?在这一行动的后面,是否隐藏着美国处心积虑的经济算计?
从“沙漠之狐”在全球直接产生的经济效应看,似乎影响并不大。在金融市场上,人们淡静处之,反应低调;石油价格在空袭行动采取的前一天,每桶原油价格仅上升了71美分,空袭当天便开始企稳回落。这种情况与近八年前“沙漠风暴”所造成的全球经济震荡形成鲜明对比。这又支持了人们视“沙漠之狐”为克林顿的解围之策的看法。
美国是世界上貌似透明度最高的国家,但在它的国际性的关键举措中,却往往存在着很难捉摸的心理铁幕,其真实的政治经济目的被隐于深处,需要假以时日在事情的演进中求解。不过此事的线索倒在于这次唯一与美国联手的英国方面。这个世界前任霸主并不会盲目走美国路线,提出了“第三条道路”、不乏主见的英国首相布莱尔,也决不会傻到以一个国家的名誉和巨额的国民财富去为克林顿个人的政治命运下赌注,何况这样的豪赌是会将自己的政治命运也赔进去的。英美联盟是两国间重大利益的联盟,决非总统间的沆瀣一气。我们因此推断,“沙漠之狐”是关乎两国政治经济利益的重要战略性动作。
尽管美国经济现在仍是一支独秀,但在实物经济中美国人整体上是靠负债来支撑其消费的。美国经济得以保持繁荣的一个奥妙是,美元信用为美国创造了长期的资本项目顺差,由此弥补了其经常项目的长期赤字,而美元信用倚仗的是美国的国际经济政治和军事地位。近几个月来,美元处于弱势,加上欧元的推出,不少亚洲央行表示,会将手中的外汇储备换成欧元,如此一来,国际资本市场对美元的需求将大减,再难支撑膨胀中的经常项目赤字。从这个意义上看,此役有通过军事行动来巩固美元信用的战略企图。
石油一直是被作为这个世界的战略赌注。美国的石油进口量自80年代中期开始增长,而国内石油产量却在下降。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繁荣、赛车和其他耗油量大的交通工具的流行,美国石油消费量逐步在增加,到目前为止,美国的石油进口量占其消费总量的55%,其中三分之一来自海湾。美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为欧洲人和日本人的两倍多。所以石油是美国十分重要的国际性战略产业。
近年来,石油价格一直在下降,到“沙漠之狐”行动采取之前,油价已跌穿10美元,为9.6美元一桶,是12年来最低。油价下跌对于用油大户美国来说,是一件好事,廉价的石油是美国进入90年代以来创造经济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石油价格下跌在当前并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大企业的利益。
1998年11月,美国工业生产下降3%,工业设备使用率跌0.6个百分点,是5年来的最低水平,反映出以亚洲为首的海外市场疲弱,全球经济放缓,通缩逼近。如果全球经济陷入通缩,不仅美国产品外销会受到影响,而且跨国公司的盈利也会倒退。而成为全球经济萎缩的关键指标和推动力是商品价格下跌,其中最引人注目是原油价格的下跌。美国的能源费用占消费物价的权重约10%,油价的深跌将推动物价也继续走低,物价的走低又将加重消费者和投资商们对经济景气看淡的心里预期,从而更加捂紧自己的钱包,这样一来,生产过剩和通货紧缩的危机又会进一步的深化和扩散。弗里德曼曾说通胀无论如何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对应的,通缩是否也只是货币现象呢?从全球看,现在货币供应量并没有见到下降,反通缩的一种办法就是阻止物价下跌。所以在今天,制止国际石油价格进一步下跌是抑制全球通缩进而维护美国自身经济利益的一个重要筹码。此其一。
尽管世界石油目前处于供过于求的局面,但这个现象是暂时的。据几项预测显示,随着碳氢化合物燃料供应的日趋紧张,石油价格有可能急剧回升。美国能源部也认为,下个世纪初,全球石油供过于求现象将会消失。美国显然已把如何处理石油这个战略性资源的当前与长期的关系纳入了考虑之中。前不久,美国第一大石油公司埃克森与第二大石油公司美孚进行合并,组成世界头号石油公司,年营业额将达到2040亿美元,所掌握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比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还要多。有趣的是,这个巨无霸基本的经营策略是在缩减产量,因而被香港专栏作家林行止戏称为一加一不等于二。缩减产量就是控制价格,这至少证明,无论出于战略考虑还是出于长期性商业利益,美国都不希望石油价格大起大落,美国人企图使石油产量及其价格完全由他们来控制。此其二。
第三,那就是石油趺价并不符合美国大企业的利益。石油价格一般分为各国的国内价格和国际石油市场价格两种。国际市场的石油价格在全球的各个主要贸易口岸之间的差别并不大,而各国国内的石油价格却相距甚远,例如美国汽油价格不及欧洲和日本汽油价格的一半。美国石油公司的国际购销价差几乎属于微利。所以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下调,尽管对美国大众有好处,却对石油公司的利润收入是一个侵害。并且低油价会使美国及其他地方的某些高成本油田停产。大企业是美国重要的利益集团,美国政府不可能不为它们的处境作想。
所以美国出于经济战略和特殊利益的考虑,势必在石油价格下跌问题上有所作为。
石油产量的供过于求,是由于石油输出国和非石油输出国的产油能力提高,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全球经济的衰退,石油需求量在减少造成的。虽然欧佩克不断在削减原油日产量,但估计全球每天仍然超产150万桶。超产意味着价格下跌。而伊拉克因素使这个问题更加严重。因为如果伊拉克危机能够得到解决,联合国将通过伊拉克提出的石油换食品的建议,那么一直受到封锁的伊拉克将出口石油。据报导,伊拉克打算届时将每天出口原油180万桶。这样一来,石油超产量将翻一番,油价的跌幅将会更大。所以仅仅从控制油价这一点出发,伊拉克危机的解决也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使伊拉克始终处于危机状态,将影响其原油出口,从而一定程度地控制石油价格,这是从美国角度出发,符合逻辑的思路。
美国称攻打伊拉克,其锋芒所向是萨达姆而不是伊拉克人民。但无论是上次海湾战争还是那之后的日子里,美国完全有能力并有机会将他这个人除掉,然而美国并没有这样去干。其原因非常清楚,那就是美国事实上想保住萨达姆,因为只有如此,五角大楼才有理由在沙特驻兵,才能保持对中东这个世界石油基地的控制,或者更具体的目标,其军事工业才有生意。
世界军火贸易和军费开支与当前形势刚好相反,十分火爆。世界军费开支以1987年为顶点,到1995年减为8640亿美元,这个数额与1970年的水平大致相等。这之间,发达国家在裁减军备,而发展中国家却在扩充军备。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建立起军火国产体制,所以一部份军事装备得依赖进口。发达国家虽然在裁减军备,但在军火贸易上却在增长,在1995年,国际军火贸易增长了13%,1996年又由369亿美元增加到399亿美元,实际增长8%。美、英、法在军火供应国中名列前茅,其中美国的军火出口约占全球总额的35%。美国的军费开支在削减,但美国军火商却越来越关注国际市场。
在今天,国际军火交易已转变为买方市场。一味凭高价去购买武器的时代已经结束,而代之以在实战中展示了特殊性能和超级优势的武器,以及对它们的维修和改进。所以上次海湾战争成为90年代以来军火贸易的新诱因。由于这场战争证明了美制军火的优越性,美国军火出口的份额急剧扩大。在今年,美国在世界各地交付的武器价值也是历年来最高的,总共向其他国家交付价值138亿美元的武器,这是美国连续第六年在交付武器方面在全球居领先地位,亦反映了美国通过海湾战争取得的经济上的成功。出于军火市场这种特殊需求关系的考虑,美国需要不时制造实战机会,来展示自己的武库及其商品价值。在这次空袭行动中,应该说,英美对军事装备的展示和炫耀成份多过对伊拉克的实际打击。400多枚价钱昂贵的巡航导弹向无关紧要的目标飞射而去,在电视上看来象燃放烟花,并没有多少战争的气氛,加上后来拥有者们对其性能的详细解说以及报价,整个过程更象是一场商品展销会。据说这次攻击行动共花了5亿多美元,这对于可能产生的军火交易量及其预期收入,仅仅相当于微不足道的广告支出。
美国在海湾用兵,除了军事经济的考虑外,还有其他经济意图。上次海湾战争后,中东地区事实上已成为美国军事战略的势力范围,使美国在中东享有了最有影响的地位乃至经济方面的绝对优势,但美国目前正在失去这种地位和优势。一个例子之一是,它在出口贸易方面的地位正在受到挑战。中东国家的进口贸易虽然一直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主,但近年来在对包括中国、东南亚以及其它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资料进口方面却在显著增加。亚洲部份国家的货币贬值,一定程度地提高了他们在该地区的竞争力,特别是亚洲局势平稳后,这些国家和地区全力以赴在中东扩大出口,从而影响了进口份额最大的美国的贸易地位,以及它与日、德之间的微妙平衡。美国是靠战争在中东打出贸易地位来的,自然也会利用战争再去重振威风。
美国在海外挑起战端还与国内的财政分配有关。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面临着重新塑造美国部队以及如何处理从冷战中继承下来的庞大防务基础设施问题。在里根政府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后的1985年,美国的防务费用达到最高峰,后来冷战结束,到1997年,美国国防物质采购经费实际下降了70%,这种状况影响了美国部队装备的更新换代。据报导,美国库存的坦克、直升机和飞机半数以上超过了预期使用时限。而事实上,美国为了保持“总体战场优势”必须不断实行军事革命,将新一代的战争技术纳入采购计划,这在费用开支上不是削减而是要求提高。美国防务的上述现实,同渴望不断削减总的国防预算的国会形成了尖锐矛盾和冲突。美国总统是清楚防务现实的,所以从布什到克林顿无不是站在国防部一边。例如克林顿就明确主张,在1998年停止削减防务经费,并在1997年至2002年期间将采购经费增加40%。在今年举行的“四年一度防务研究”讨论上,克林顿的这一主张被国会议员们打了折扣。克林顿本已打算用事实去“教育”他们,年关逼近,所以及时行动。
在美国当今破绽百出的经济中,目前还存有一个积极因素,那就是高消费推动。在这方面我们看到,在美国工业生产下降的同时,消费支出增长率反而在提高(据说今年会达到5%)。正是这一因素使美国股市目前仍处于高位,到1998年11月,失业率也创下4.4%的低水平。在全球经济走向萧条,美国出口萎缩,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美国经济能创下二战以来难见的佳绩,实为少有,而美国民众的高消费能力无疑是推动经济向好的动力。一个有判断力的国家治理者,自会呵护这一因素,为之注入动力。在美国商界,全年25%的营业额来自于圣诞节前后的销售。而在圣诞节前进行这场万无一失的海外用兵,可以为即将到来的销售旺季增添购买激情,这在全球通缩阴影笼罩下的今天,更加具有积极的商业意义。
成熟政治家的举措,常常是一箭数雕。我们有理由认为,以为经济因素至少昭示了美国在特定的时刻,采取“沙漠之狐”这种“硬着陆”形式的部份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