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探索_创新教育论文

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探索_创新教育论文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就得研究课堂教学,研究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当前,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实施创新教育,要从改革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开始,实现三个转化。

一、“以书本知识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化

书本知识的学习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但不能因此忽视直接经验的作用,没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就难以理解和掌握间接经验,不利学生的发展。传统课堂教育教学轻视直接经验,重视书本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学生也只能按图索骥,“不读人生”。为此,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1.既重理论又不轻实践

知识本身是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现它的语言、文字则是抽象简单的,学生所学教材,只是由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内容想清楚,以至想“活”起来。按照心理学的观点,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作为中学生的学习,让他们的学习丰富起来,有趣味一些,必须从实践中去体会,否则学生只围着文字符号转,会越来越枯燥,甚至厌学。实践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政治学科可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如组织调查、收集典型事例、参与演讲、辩论等。如初二的法律教育课,在课前课后都要求收集一些案例:并就此案例中当事人的行为是否合法?分析、判断的法律依据是什么?青少年最容易受到侵害的权利有哪些?学生就个人隐私权、人格尊严、人身自由、身体健康等收集了大量案例,就能从中分析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的关系。

2.既重理性又不轻感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理性是指人利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的心理机制,感性是指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灵感、直觉等心理机制与功能。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结合的过程。只有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表现清晰、想象生动,形成理性认识及理解书本知识才容易。反之就会感到困难。传统的课堂教学重理性,轻感性,导致过分追求理论化、抽象化,不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由于理性和感性的特性和功能不同,决定人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价值。对人的生长而言,两种因素是不可缺少的,这是人性的丰富性、完美性的必然要求。传统教学中重理性,轻感性,只能造成对人性的肢解,缺乏人情味,缺乏对人的感性因素的刺激和满足。因此,“创新教育课堂”在关注理性的同时,也要关注和发展学生的感性因素。具体在政治教学课堂中,要结合学生亲身体验,多给一些材料信息,激发他们想象,诱发情感去分析判断书本知识。如:在新课的导入或归纳道理前,通常要给学生熟知的典型事例或材料,让学生从直观感性中去思考,去总结规律。讲“企业、公司”这部分知识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分类、性质、成立的法律程序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在课堂上各自介绍本企业的主要特点。讲“股票”时,可以向学生介绍股票的有关知识,让学生模拟炒股,或者介绍近期的股市行情。

3.既重结论更重过程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学生求知过程一个十分重要的关系,与这一关系有关的还有形式与内容、学习与思考、接受与发现、掌握与感悟、学会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把知识看成是认识的结果或经验的系统,抑或是认识的过程和求知方法,这是传统静态知识观和现代动态知识观的对立。现代课堂教学就应让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就知识本身而言,这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知识在内容上还含着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在形式上却是简单、呆板,或现成的结论。传授知识决不仅仅意味展示教材上的结论和现成论证上的汇聚,而应重在揭示隐含在其中的有丰富内容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惟其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将教材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

其次,就认知活动而言,主要是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思考、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实际上是排斥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是对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实现认知目标还是情感目标,都要重视过程。通过他们的思维,发挥他们的智慧,才能理解、应用、综合所学知识,才能使他们接受、做出反映,进而影响人格。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讨论、发问、分析、综合能力,以及课内的延伸。

二、“以教师为本”向“以学生为本”转化

这实际上就是常说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向学生为主体的问题。关于这点已有共识,这里不必赘述。

三、“以教案为本”向“以开放生成性课堂为本”转化

以教案为本实际上也就是以教师为本。教案一般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创新),是一种封闭性的教学。封闭性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必然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能搞活。

1.教材的开放

教材知识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体。作为绝对真理,它具有确定性、唯一性、禁止性等特性。作为相对真理它具有变动性、多样性、发展性等特性。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材绝对的一面。现在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从正视教材相对的一面出发,开放教材、充实教材、超越教材,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成为学生学习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如初一,对教材的使用提出:以教材为辅,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心理需求为主的教材观;初二,提出以学生用法(收集案例、分析案例、处理案例需求的法律知识)为主,教师补充法律知识为辅的教材观,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选择使用教材等,这就跳出了僵化的圈子。

2.教学过程的开放

封闭的过程是预设性的,开放的过程则是生成性的。教学要有计划性,但不能搞成计划教学,更不能搞成过度严谨的计划教学。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应为课堂上的创造性教学提供支柱,而不应该成为课堂上教学活动的“紧箍咒”。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也许会影响某些课时的教学进度或任务,但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首先,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其次,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整体发展,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思想政治课教材的时代特征强,需要不断充实教材。《话说环保》就是一堂教学过程开放性的课。本课的中心是让学生了解环境面临的严峻性,及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在上课前,先布置作业:学生分组收集森林、动植物、水、大气、土地、河流等环境要素被污染、破坏的数据材料、图片资料,确定一个主题;通过演讲、表演、解说等方式,告诉人们目前人类面临的环境状况,并发出一种呼吁。同学们通过互联网、图书、电视、报纸等途径收集了大量信息资料。在这堂课里,教师以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同学分别以主题“保护母亲河、大自然的报复、地球的呼唤、水等蓝色的生命、黑色旋风”——向听众展示人类面临的严峻形势,这就远远超越了教材和课堂。学生主动参与并完成这个过程,既体现了实践性、感知性,又是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生成过程。

总之、在实施课堂创新教育过程中,改革传统课堂教学中以书本知识为本位、教师为本位、教案为本位的弊端,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学生主体为本位、开放性教学过程为本位,探索思想政治课课堂创新教育模式,是中学政治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突破口。

标签:;  ;  ;  

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探索_创新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