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新的经营管理模式_治理理论论文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管理作业新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作业论文,新模式论文,企业经济效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经济效益问题,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世界各国都在对此进行研究和改革。从我国改革的情况来看,企业要适应市场需要,参与竞争,获取资本盈利的最大化,实现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这是大趋势;然而,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目前所面临的难题是:在投资有限,或根本无力投资的处境下,要迅速改变长期低效,提高投入要素的产出率,去实现集约型经营的转变。要解决这个难题,固然有许多途径可言。借鉴国外企业成功的经验,应用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简称IE,以下同)技术,不失为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方式。应用这种技术不需新增加投资,只要通过改进当前的管理作业方式,消除人们长期以来极为忽视的人力、资金、物料、时间上的浪费,堵塞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一切漏洞,将投入——产出转换过程中的基本投入要素,更为合理、科学的配置,充分发挥其整体效能,大幅度地提高要素产出率,迅速改变低效状况,加速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

1 应用IE技术的管理作业程序模型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类生产企业,尽管其所处的环境、生产经营的特点、内部实力等千差万别,但基本上都是一个将投入要素转换为产出商品的资源转换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最基本的投入要素为:人力资源(Man Power)、物料(Material)、机器设备(Machine)3个硬要素, 资金(Money)、方法(Methods)、信息(Message)3个软要素,以及配置和协调上述硬、软要素的管理者(Managers),称为7M要素。它们存在于企业的工艺流、物料流和信息流等转换流中,相互关联又互为因果,共同决定着企业系统的产出率高低。如何提高投入要素的产出率?目前仍未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分工细密、就事论事的传统职能式管理作业方式已经显得无能为力了,而应用能够沟通管理与生产技术的IE技术,运用系统思想,对投入要素采取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的工程方式却能得到满意的效果。具体实践中,应用IE技术的管理作业模式,其主要环节的活动可概括为四个阶段,用程序框架模型表述如下图。第一阶段,管理作业现状描述。应用IE系统分析思想,对转换系统的现状从静态布局、动态运行和系统管理等三方面进行扫描,构画出投入——过程——产出图(input-process-output diagram,简称IPO图)(注:机械电子工业部科学技术司、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咨询委员会组编,《工业工程与综合治理》,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4.P34~36,P36 ~40。);同时,采集反映转换现状的特征数据并作数量化表述。这是应用IE技术的重要基础工作。第二阶段,确认低效问题点。寻找到的低效问题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治理方案的针对性,这是应用IE技术的关键。根据IPO流程图的特征数据, 进行理想状态与实际状态的比较和评价,寻找出可能的低效问题点;再运用问题分析图表(注:机械电子工业部科学技术司、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咨询委员会组编,《工业工程与综合治理》,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4.P34~36,P36~40。 )进行系统分析,确认低效问题点。第三阶段,治理低效问题方案设计。建立企业投入要素优化组合方案库的构思,设计并抉择治理低效问题的方案。第四阶段,实施与创新,实施治理方案迅速解决当前的低效问题,必须要有严密的实施计划和考核、控制标准,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以进入新一轮更高目标的循环,不断提高投入要素的产出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应用IE技术的管理作业程序模型图

2 管理作业现状描述

2.1 投入——产出现状扫描

如何测定和评价企业系统,目前惯用的方法是将企业系统按职能分成若干个子系统,如市场营销子系统、生产管理子系统等,通过分析、研究子系统及系统整体效能的发挥,来对企业经营效果作出判定,其结果却往往不能令人满意。这其中最根本性的原因就是缺少对直接决定产出率的基本投入要素流动状态的了解和研究。因此,从最能反映投入要素状态的系统的静态布局、动态运行和管理三个方面的现状进行扫描,就能逻辑地、概要地、真实地反映出投入要素在转换过程中的演变。扫描的基本方法采用通查和精查(注:蒋运通编著:《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4,P138,P328,P318。), 但都必须以采集到足以依赖的要素运行状态的数据为目的。

2.2 构画IPO流程图

通过扫描对企业系统转换现状有了一个概要的了解后,就可以构画出IPO流程图,对转换现状作出直观现象的表述。IPO流程图主要用来分层次分析和描述企业投入要素转换为产出商品运动过程的概貌和特征。一般用投入项目、过程项目、产出项目三个层次图表进行分析和表述。(1)投入项目。指进行某类活动所投入的人力、资金、设备、材料、 能源、时间、指令及其他资源的名称和计划数量等。(2)过程项目。 指进行某类活动所流经的路线名称和数量等。例如一项产品的制造过程所流经的生产工序或程序的路线名称和数量。(3)产出项目。 指完成某类活动后能产出的结果的名称和数量等。

2.3 IPO流程的数量化表述

依据IPO流程图和扫描采集到的数据,估算出转换状态的特征值,并将其标注在IPO流程图的对应位置上,这就是数量化表述。 这种数量化表述,是指能够反映转换状态的特征数据、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例如,单位产出的材料总成本、单位产出的劳务总成本、广告费用与销售收入额的因果关系等。一般可用两种形式表述:一种是通过观察、分析作关系描述。例如,运用关系树图描述某个问题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另一种是通过测量,进行一般逻辑运算后作数据描述。例如,运用PERT/CPM网络图计算出的数据表述某工作项目的生产能力配置等。

3 确认低效问题点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这是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的一句格言。因而,如果低效问题点得到了确认,就意味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问题已解决了一半。所谓低效问题点,是指企业为达到高产出的目的而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IPO流程图上的特征值进行科学计算, 以及进行实际状态与理想状态的比较,就可以对投入要素产出的优点和问题点做出判断。对判断出来的问题点,选择合适的问题分析图表形式,系统地分析和直观地陈列出产生某个低效问题的构成因素及其因果关系,就可迅速而准确地找到低效的症结所在。

4 治理方案设计

4.1 治理方案的设计原则

治理低效问题的方案设计应该坚持三项原则。一是治理低效问题的着眼点是排除一切浪费。二是治理低效问题的着力点是针对具体的低效问题点,进行理想目标和客观条件的有机结合,在给定最合理成本的条件下,迅速地根治问题。三是治理低效问题的方略是努力寻找规律,尽可能把一向不规律的事变得规律,这可以说是解决低效问题的要诀。

4.2 建立7M要素优化方案库

客观规律表明,企业的经济效益是由企业全系统的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综合效果。因而一个低效问题的产生决非一两个要素的负影响所致,而是多个要素的负影响的综合效果。据此,治理低效问题,切忌单打一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案,而应是以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提高每个要素的质量和水平,即设计出每个要素高产出的若干个方案,建立7M要素优化方案库,然后由管理者将硬、软要素优化产出方案有机结合、科学配置,就能迎刃而解各种低效问题。可供实施的要素高产出方案例如:(1)人力资源。员工有效管理的政策。 主要是制定吸引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稳定人力资源的系统政策(注:蒋运通编著:《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4,P138,P328,P318。)。(2)物料。为满足生产工艺的设计要求,选用新材料、 开辟原材料供应的新渠道、生产过程中物流管理的原材料逆向“牵引”(注:蒋运通编著:《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4,P138,P328,P318。)等,以及各种物尽其用的办法。(3)设备。 必保设备处于长期最佳运行状态。如选择适合生产线需要的,使之具有较好尺寸、速度、可靠性、可操作性、易维修性的设备;确定设备更新或引进新技术的最佳期;不强调单台设备通用性,而重视调整设备系统的通用性和灵活性;采用能使生产过程联系更加紧密的专用设备及其组合使用等。(4)资金。掌握整个转换流程的资金占用和使用情况, 使转换过程所需的资金与企业的目标资金结构一致,以保证系统的连续产出。如目标成本管理,模拟市场核算成本,以及应付资金拮据局面的最佳替代方案等。(5)方法。完成某项作业要选择最优的方法; 运用逆向思维的创新方法;推广应用适宜的科学方法等。(6)信息。保证信息准确、 及时、可靠地传递给相关人员的一切措施。(7)管理者。 为使以上六大要素达到综合效果最优而将其有效组合、科学配置,这是管理者的主要职能。

5 实施及支持条件

5.1 实施要点

有了治理方案,仅仅是明确了解决低效问题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措施,要使方案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方案的实施是关键。实施中除了对基本投入要素的流动状态进行常规的控制与平衡外,必须高度重视两点:首先是管理思维的转变。应用IE技术构建的管理作业的模式是运用科学技术知识,采用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的系统工程方式。因此,管理人员不仅要运用系统分析方法与技术进行作业,更要特别领悟系统科学的哲理思想,从整体性出发去运用IE技术。其次就是制定治理方案的实施细则,指导企业各部门、各层次和全体员工充分交流,正确理解方案的意图,并且能步调一致地加以贯彻和执行,特别要说明对方案敏感方而应强调的层次性、差异性,以有效地表现出治理方案的特点。

5.2 支持条件

应用IE技术改进管理作业方式的模式最重要的支持条件莫过于管理者的态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者要有“高产出”的欲望。管理者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要致力于促成要素产出率的提高。于是才会有“要用脑力来工作,不要只靠体力取胜”,才会采用“工作简化”原则去细心探讨每一作业步骤的缘由,简化掉那些由于传统程序的规定而沿袭下来的不必要的步骤。二是提高要素产出率乃企业团体努力的结果。管理者乃至最高决策集团都必须有对“高产出”优化方案的“认同”,主动承担义务并参加进去,以激化员工的“内在化”,即员工的自主的意识和自主的行动。我国邯郸钢铁公司的“推墙入海,模拟市场核算成本”的高产出优化方案,确保少投入、高产出,5 年实现的效益和钢铁产量超过前32年的总和,这正是对“高产出”的“认同”和“内在化”所产生的强大效应。

综上所述,应用IE技术,改进企业当前的管理作业方式,不需要企业在硬件方面新增加投资,只是通过改进当前的管理作业方式,将企业现有的基本投入要素组成一个更加有效,更加富于生产力的综合系统,企业经济效益就能大幅度提高。这对于目前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来说,无论是改变当前经营的低效处境,还是实现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都是值得重视的思路。

标签:;  ;  ;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新的经营管理模式_治理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