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灌输教育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政治课论文,高中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加强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并没有过时,探讨灌输在思想政治课教育中的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灌输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中的意义
1.促进青少年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因此,对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1]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和资本主义的思想并存。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不可能在青少年的头脑中自发地产生,要抵制、消除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与渗透,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把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灌输给学生,并在实践中内化为他们的思想,为学生逐步形成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2.促进青少年素质的全面发展
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最核心的素质,它决定青少年其他素质的发展,决定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性质、方向和优化。由于科学的世界观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不会自发形成的,因此,要促进青少年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灌输教育。
3.促进道德教育自身发展
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继承和发展主要是通过主客体的教授和学习来实现的。而主客体的教授和学习同样不可或缺灌输的参与。由此可见,道德教育并不排斥灌输,甚至离不开灌输。同时,道德教育也离不开知识,因为知识是灌输存在的首要前提,而灌输则是确保知识传承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我们在强调灌输重要作用的同时还应清醒地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和灌输教育的局限性,使灌输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其他方式有机统一,形成相互促进的“合力”,这是我们当前再认识灌输教育的意义所在。
二、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灌输教育存在的问题
1.将“灌输”简单地等同于“强制灌输”的认识
近年,有些学者从教育意义层面上研究,认为灌输是一种强制的思想和行为,并且存在于教育的各个方面;在教育目的上,他们认为灌输等同于教育者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法制道德规范强制转化为青少年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在教育内容上,他们认为灌输对一定社会思想内容的教授排斥了其他与之相悖的社会思想内容;在教育方法上,他们认为灌输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所采用的强制性的手段,扼杀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这些学者认为“这种灌输教育的核心是强制和服从,而不是创造和自主,是一种无视学生主体和无视人的教育”[2]。受上述观点影响,部分高中教师对灌输教育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片面的认识。
2.灌输的内容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
当前,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理念、内容和方法以及环境不适应21世纪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当今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更重视直观和事实,不相信那些脱离实际的宣传口号、大话、假话。部分教师观念落后,照本宣科,不能及时准确地回答和解决学生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育陷入尴尬的境地。
3.灌输的方式手段单一化
当前仍有相当多的教师只重视直接性的理论传输,采用“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行政命令式的单向灌输方式,忽视德育情境对人们道德价值观认同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使学生对理论灌输产生抵触和厌烦情绪,对教师的说教心存反感,从而造成了认知却不认同的道德教育困境。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灌输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灌输主客体的主观能动性
1.提高灌输主体的综合素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能动性。灌输主体,即教育者。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灌输的成效,只有教育者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灌输教育才能取得实效。教育者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思想作风素质、全面的专业理论素质、较强的工作能力素质。当前,教育者应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不断创新。
2.重视灌输客体的能动性。灌输客体,即受教育者。灌输必须对灌输客体的生理、心理的发展变化特点和规律有充分的认识,这是有效灌输的前提和基础。忽视灌输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实行强迫式灌输,会使灌输客体产生逆反心理,灌输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育者应当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内化规律,注意发挥青少年内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机会让青少年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实践,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的思辨,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丰富灌输教育的内容
列宁说:“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一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民主党人如果不愿意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3]所以,要使灌输发挥作用,就一定要使灌输的内容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既进行系统的理论灌输,也要加强先进文化和现代理念的教学,同时加强以新知识、新科技、新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积极改进灌输教育的方式
1. 注重灌输教育显性与隐性的结合。以往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把重点放在正面的、显性的外部灌输上,而较少从青少年的个性特点和心理发展变化角度来深化这项工作,使这项工作失去了潜移默化的效应。要实现人的思想转化,除了显性灌输以外,还必须采用一种间接性、暗示性、渗透性的隐性灌输,以“润物细无声”的理念,潜移默化地将先进的思想意识灌输到青少年的思想意识之中。
2.促进灌输教育从传统的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当今青少年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增强,因此,我们在发挥传统的单向灌输方式的同时,还应重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建立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平等的关系,在灌输教育过程中尽量展开双向的交流互动,从而使受教育者主动接受、适应教育者所提出的思想道德要求,自觉追求更高层次的思想道德目标,进而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认识和行为。
3.加快灌输载体的多样化。传统灌输法的最重要的物质载体是教科书,其信息和传输是单一渠道,时效性较差。当今信息化时代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灌输提供了多种先进工具和方法,例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快捷方便,覆盖面广,运用这些手段,青少年乐于接受。因此,我们要自觉运用多样化的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使之成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平台、弘扬时代主旋律的新高地。